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竹子是“有节、中空、四季常绿”的植物。同学们对竹子中的气体成分展开了探究,测定其成分。


              【查阅资料】红磷需加热到\(\rm{240 ℃}\)才能燃烧,白磷只需达到为\(\rm{40 ℃}\)即可燃烧。另,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rm{(1)}\)收集竹子中的气体。

              小华提出:将一节竹子浸没在水中,在竹子上钻孔,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小刚提出:可用注射器从竹子中抽取气体。

              大家认为两人的想法都可行,于是分为\(\rm{A}\)、\(\rm{B}\)两组,在相同的条件下,\(\rm{A}\)组采用小华的取气方法,\(\rm{B}\)组采用小刚的取气方法,分别完成下面的实验。

              \(\rm{(2)}\)设计实验证明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及解释

              向所取气体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

               

               

              \(\rm{(3)}\)测定氧气含量。

              【设计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方案一和方案二来测定氧气含量。

              【进行实验】按上述两个方案进行多次实验。

              【反思与评价】

              \(\rm{a.}\)实验中磷的量应为足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b.}\)两个方案的实验测定结果不同,测定结果比较准确的是方案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rm{c.}\)经过\(\rm{A}\)、\(\rm{B}\)两组同学的实验,\(\rm{A}\)组测得的竹子中含氧量总是大于\(\rm{B}\)组的,你认为原因是___________。

            • 2. 某研究小组同学发现,超市里有一种神奇的污渍爆炸盐\(\rm{(}\)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rm{[Na}\)\(\rm{{\,\!}_{2}}\)\(\rm{CO}\)\(\rm{{\,\!}_{4}}\)\(\rm{])}\)能除去各种顽固污渍,溶于水,有许多气泡产生。该小组同学探究该气体的成分。
              【猜想与假设】小华说:该气体可能是\(\rm{CO}\)\(\rm{{\,\!}_{2}}\)、\(\rm{O}\)\(\rm{{\,\!}_{2}}\)、\(\rm{CO}\)、\(\rm{H}\)\(\rm{{\,\!}_{2}}\)、\(\rm{N}\)\(\rm{{\,\!}_{2}}\);小明说:不可能含有\(\rm{N}\)\(\rm{{\,\!}_{2}}\),因为_______________;小芳说:不可能含有\(\rm{CO}\)和\(\rm{H}\)\(\rm{{\,\!}_{2}}\),因为从药品安全角度考虑,\(\rm{H}\)\(\rm{{\,\!}_{2}}\)易燃易爆,\(\rm{CO}\)_________。该小组同学认为:该气体可能含有\(\rm{CO}\)\(\rm{{\,\!}_{2}}\)、\(\rm{O}\)\(\rm{{\,\!}_{2}}\)中的一种或两种。

              【实验与结论】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rm{①}\)将气体通入         

                                      

              该气体中含有\(\rm{CO_{2}}\)

              \(\rm{②}\)                    

              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

              该气体中不含\(\rm{O_{2}}\)


              【实验反思】老师指出由实验\(\rm{②}\)不能确定该气体中不含\(\rm{O_{2}}\),理由是_________。

            • 3.

              为探究氢氧化钙溶液和稀盐酸反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小鸣和同学们通过测定反应后溶液的\(\rm{pH}\),得到了如图所示的\(\rm{pH}\)曲线,请回答:


              \(\rm{(1)}\)由图可知该实验操作是将______________滴加到另一种溶液中。

              \(\rm{(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实验过程中,小鸣取了\(\rm{a}\)、\(\rm{b}\)、\(\rm{c}\)三处反应后的溶液于三个烧杯中,却忘了做标记,他设计不同的方案\(\rm{(}\)不再用测定\(\rm{pH}\)的方法\(\rm{)}\),探究三种样品分别属于哪处溶液。

              【查阅资料】\(\rm{CaCl_{2}}\)溶液显中性。

              【探究过程】

              \(\rm{①}\)分别取少量样品于三支试管中,加入石蕊试液,观察到其中一支试管内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结论:该样品是\(\rm{a}\)处溶液。

              \(\rm{②}\)为进一步确定\(\rm{b}\)和\(\rm{c}\)处溶液,又设计了以下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另取余下样品少量于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足量的\(\rm{Na_{2}CO_{3}}\)溶液


              \(\rm{( }\)\(\rm{I}\) \(\rm{)}\)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样品为\(\rm{b}\)处溶液



              \(\rm{( }\)\(\rm{II}\) \(\rm{)}\)                       

              该样品为\(\rm{c}\)处溶液,并推知溶液中的阳离子有\(\rm{( }\)\(\rm{III}\) \(\rm{)}\)________________

              【反思评价】

              \(\rm{①}\)若要证明\(\rm{C}\)处溶液的成分,不能达到目的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rm{A}\) 、 \(\rm{Cu}\)     \(\rm{B}\)、酚酞溶液      \(\rm{C}\)、\(\rm{AgNO_{3}}\)溶液       \(\rm{D}\)、\(\rm{Fe_{2}O_{3}}\)

              \(\rm{②}\)探究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除了要考虑生成物之外,还要考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类比法是化学研究物质的重要方法之一,草酸\(\rm{(H_{2}C_{2}O_{2})}\)的化学性质与碳酸相似,受热分解后得到三种氧化物。某兴趣小组对草酸的有关性质进行了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一:草酸也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___色;猜想二:三种氧化物可能是\(\rm{CO}\)\(\rm{{\,\!}_{2}}\)、\(\rm{CO}\)和_____\(\rm{(}\)填化学式\(\rm{)}\)。该猜想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

              【阅读资料】\(\rm{1.}\)无水硫酸铜是一种白色粉末,遇水变成蓝色;\(\rm{2.}\)向氯化钯溶液中通入\(\rm{CO}\),会产生黑色沉淀。

              【实验探究】兴趣小组为验证猜想二,将草酸受热后得到的气体,依次通过如图的\(\rm{A}\)、\(\rm{B}\)、\(\rm{C}\)装置。


               

              【实验结论】当观察到装置\(\rm{A}\)中变蓝、\(\rm{B}\)中变浑浊、\(\rm{C}\)中__________的实验现象时,证明猜想二是正确的。写出\(\rm{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反思】\(\rm{①}\)根据实验结论,从环保角度考虑,实验中应对尾气进行处理,处理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②}\)草酸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化学课后,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整理实验桌时,发现有一瓶氢氧化钠溶液没有橡皮塞,征得老师同意后,开展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rm{1}\)】该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了吗?

              【实验探究\(\rm{1}\)】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向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并不断振荡

              有气泡冒出

              氢氧化钠溶液一定变质了

              【提出问题\(\rm{2}\)】该氢氧化钠溶液是全部变质还是部分变质呢?

              【猜想与假设】猜想\(\rm{1.}\)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

                            猜想\(\rm{2.}\)氢氧化钠溶液全部变质

              【查阅资料】氯化钡溶液呈中性

              【实验探究\(\rm{2}\)】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rm{(1)}\)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向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并不断振荡

               

                              生成

              说明原溶液中一定有碳酸钠

              \(\rm{(2)}\)取步骤\(\rm{(1)}\)试管中的少量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色

              说明原溶液中一定有

                             

              【实验结论】该氢氧化钠溶液____________\(\rm{(}\)填“部分”或“全部”\(\rm{)}\)变质。

              请写出实验步骤\(\rm{(1)}\)中发生化学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rm{(1)}\)氢氧化钠溶液露置于空气中容易变质,氢氧化钠应该____保存。

              \(\rm{(2)}\)在上述【实验探究\(\rm{2}\)】中,小明提出可有氢氧化钡溶液代替氯化钡溶液,你认为该方案_________\(\rm{(}\)填“可行”或“不可行”\(\rm{)}\)。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学习了\(\rm{MnO_{2}}\)对过氧化氢分解有催化作用的知识后,某同学想:\(\rm{CuO}\)能否起到类似\(\rm{MnO_{2}}\)的催化剂作用呢?于是进行了以下探究。
              【猜想】Ⅰ、\(\rm{CuO}\)不是催化剂、也不参与反应,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Ⅱ、\(\rm{CuO}\)参与反应产生\(\rm{O_{2}}\),反应前后质量好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
              Ⅲ、\(\rm{CuO}\)是反应的催化剂,反应前后_____________。
              【实验】用天平称量\(\rm{0.2gCuO}\),取\(\rm{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进行如下实验:

              \(\rm{(1)}\)填写下表:

              \(\rm{(2)}\)步骤\(\rm{①}\)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rm{(3)}\)过氧化氢能被\(\rm{CuO}\)催化分解放出\(\rm{O2}\)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
              【拓展】你认为氧化铜可以作为催化剂的原因是                                                   。

            • 7.

              化学兴趣小组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做了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rm{(}\)如图\(\rm{)}\),同学们观察到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产生的大量白烟弥漫到空气中,最后在石棉网上得到一些白色固体.


              \(\rm{(1)}\)请写出镁条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同学们通过称量发现:在石棉网上收集到产物的质量小于镁条的质量,有人认为这个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rm{.}\)你认为出现这样实验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   

              \(\rm{(3)}\)小红按下图装置改进实验,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还发现产物中有少量黄色固体\(\rm{.}\) 



              【提出问题】黄色固体是什么?
              【查阅资料】\(\rm{①}\)氧化镁为白色固体;\(\rm{②}\)镁能与氮气剧烈反应产生黄色的氮化镁\(\rm{(Mg_{3}N_{2})}\)固体;\(\rm{③}\)氮化镁可与水反应产生氨气,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做出猜想】黄色固体是\(\rm{Mg_{3}N_{2}}\)
              【实验探究】请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rm{(4)}\)【反思与交流】

              \(\rm{①}\)空气中\(\rm{N_{2}}\)的含量远大于\(\rm{O_{2}}\)的含量,可是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物\(\rm{MgO}\)却远多于\(\rm{Mg_{3}N_{2}}\),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②}\)同学们又联想到氯气在氢气中能够燃烧,于是对燃烧条件又有了新的认识:____________.

            • 8. 某同学将一小包铜粉和锌粉的混合物放入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使其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固体和蓝色滤液,并对滤液的组成进行探究.
              \(\rm{(1)}\)锌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rm{(2)}\)同学们对滤液中所含的金属化合物做出多种猜想,其中有两种猜想可能成立,这两种猜想是:
              \(\rm{①}\)滤液中所含的金属化合物为\(\rm{ZnSO_{4}}\)和\(\rm{CuSO_{4}}\);\(\rm{②}\)滤液中所含的金属化合物为______.
              \(\rm{(3)}\)请你设计两种实验方案来验证以上猜想.

              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 论

              方案

              ______

              如果 ______

              猜想\(\rm{②}\)成立

            • 9.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讲完金属的化学性质后,做了以下探究:

              \(\rm{(1)}\)小华将铜丝放入硝酸银溶液中,看到铜丝表面有银白色物质出现,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rm{(2)}\)小明认为将锌粒放入一定量的销酸银溶液中也能发生反应,因为:                                                        

              \(\rm{(3)}\)小明提出:如果将铜粉与锌粉的混合物放入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反应是否有先后顺序?我们不妨来探究一下:
              【提出问题】铜粉与锌粉的混合物放入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反应是否有先后顺序?
              【作出猜想】\(\rm{①}\)铜粉先与硝酸银溶液反应
              \(\rm{②}\)锌粉先与硝酸银溶液反应
              \(\rm{③}\)                                                                
              【查阅资料】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一种金属置换另一种金属,如果这两者金属相隔越远,越容易发生置换反应,即所谓的优先原则\(\rm{.}\)比如,铁粉加到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铁粉先和硝酸银反应.
              【设计实验】\(\rm{①}\)小明取一定量铜粉和锌粉的混合物放入少量的硝酸银溶液中,溶液的颜色没有发生变化,由此推断铜粉与硝酸银溶液______\(\rm{(}\)填“有”或“没有”\(\rm{)}\)发生反应\(\rm{.}\)他再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发现无气泡产生,推断剩余固体中______\(\rm{(}\)填“有”或“没有”\(\rm{)}\)锌粉。
              \(\rm{②}\)小明再取同样的混合物放入较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看到溶液变成蓝色,由此推断铜粉与硝酸银溶液______\(\rm{(}\)填“有”或“没有”\(\rm{)}\)发生反应.
              【分析并得出结论】综合上述实验现象可知,铜粉与锌粉的混合物放入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锌粉优先与硝酸银溶液反应.
              【反思】小明分析得到蓝色滤液中所含溶质的成分可能有两种情况,分别为:\(\rm{①}\)溶质为____________;\(\rm{②}\)溶质为____________.
            • 10.

              提出问题:我们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猜想与假设:

              \(\rm{(1)}\)空气中的氧气比人呼出气体中氧气______\(\rm{(}\)填“多”、“少”或“相等”\(\rm{)}\)。

              \(\rm{(2)}\)空气中二氧化碳比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相比是少。

              \(\rm{(3)}\)空气中水蒸气比人呼出气体中水蒸气______\(\rm{(}\)填“多”、“少”或“相等”\(\rm{)}\)。

              进行实验:

                     贾茜茜和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了简单的实验方案,验证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成分的含量有什么不同。

              \(\rm{1.}\)用___________\(\rm{(}\)填选项\(\rm{)}\)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另外收集两瓶空气

                            \(\rm{A.}\)排水法                          \(\rm{B.}\)排空气法

              \(\rm{2.}\)比较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实验内容

              操作方法

              收集证据

              表达交流与结论解释

              比较氧气含量的多少

               

              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盛有空气和

                      的气体的集气瓶中。

              在空气中木条继续燃烧;

              在呼出气体中木条立刻熄灭

               

              经过小组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得出以下结论:

              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比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多,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比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少,空气中的水蒸气比呼出气体水蒸气含量少。

              比较二氧化碳含量的多少

              向\(\rm{1}\)瓶空气和\(\rm{1}\)瓶呼出的气体中各滴入等量的          ,振荡。

              空气瓶中无明显变化。

              呼出气体瓶中          

              比较        含量的多少

              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或镜片,对着其中一块呼气。

              干燥的玻璃片上有无色液滴凝结。

              反思评价:

              \(\rm{3.}\)经过实验后的反思与交流后,贾茜茜和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们认为,科学探究的八个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结论解释、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你赞成他们的说法吗?______________\(\rm{(}\)填“赞成”或“不赞成”\(\rm{)}\)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