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实验室常用图\(\rm{1}\)装置制取气体,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rm{(1)}\)仪器\(\rm{a}\)的名称是 ______ 。
              \(\rm{(2)}\)实验室制取氧气时,选用的收集装置是 ______ \(\rm{(}\)填字母序号\(\rm{)}\)。若改用图\(\rm{2}\)装置收集氧气,则气体应从 ______ 进\(\rm{(}\)填“\(\rm{a}\)”或“\(\rm{b}\)”\(\rm{)}\)。
              \(\rm{(3)}\)小明取一定浓度的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制取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未见变浑浊。为探究其原因,进行了如下过程:
              【作出猜想】\(\rm{A.}\)石灰水已经完全变质;    \(\rm{B.}\)气体中有挥发出来的\(\rm{HCl}\)气体。
              【实验探究】
              \(\rm{①}\)取少量石灰水于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观察到溶液变红色。于是排除了猜想\(\rm{A}\),你认为排除猜想\(\rm{A}\)的理由是 ______ 。
              \(\rm{②}\)小明想探究所得气体中是否有挥发出来的\(\rm{HCl}\)气体,设计如下实验。请你帮他完成实验,填写以下表格: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气体中有\(\rm{HCl}\)
              【查阅资料】
              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发生反应:\(\rm{Na_{2}CO_{3}+CO_{2}+H_{2}O=2NaHCO_{3}}\)
              【拓展延伸】
              如果用上述原料制得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所选仪器的连接顺序为 ______ \(\rm{(}\)填字母\(\rm{)}\)。
            • 2.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验证“碱使酚酞试液变红”的实验时,发现一个意外现象:将酚酞试液滴入某\(\rm{NaOH}\)溶液中,溶液变成了红色,可是过一会儿红色却消失。

              【提出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滴有酚酞的\(\rm{NaOH}\)溶液由红色褪为无色?
              【猜想与假设】他们分别对这种意外现象作如下猜想:
              甲同学:可能是酚酞与\(\rm{O_{2}}\)发生了反应;
              乙同学:可能是\(\rm{NaOH}\)溶液与空气中的\(\rm{CO_{2}}\)发生了反应;
              丙同学:可能与 ______ 大小有关;
              【设计实验】三位同学分别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rm{(1)}\)甲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请你填写下表。
              实验步骤 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rm{①}\)将\(\rm{NaOH}\)溶液加热煮沸 \(\rm{①}\) ______ 溶液变红,过一会儿红色消失 甲同学猜想 ______ \(\rm{(}\)填“正确”或不正确”\(\rm{)}\)
              \(\rm{②}\)向冷却后的溶液中滴人酚酞,并滴一些植物油在其上方 \(\rm{②}\) ______
              \(\rm{(2)}\)乙同学设计如图一装置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试管中溶液的红色褪去,于是认定自己的猜想正确。写出\(\rm{CO_{2}}\)与\(\rm{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甲同学认为乙同学的实验不够严谨,理由是: ______ 。
              \(\rm{(3)}\)丙同学使用了色度传感器测溶液的颜色。他在\(\rm{a}\)、\(\rm{b}\)、\(\rm{c}\)三个比色皿中分别加入等量\(\rm{5\%}\)、\(\rm{10\%}\)、\(\rm{20\%}\)
              的\(\rm{NaOH}\)溶液,然后各滴加\(\rm{2}\)滴酚酞试液。溶液颜色的变化曲线如图\(\rm{[}\)说明:溶液无色 时色度值\(\rm{(}\)透过率\(\rm{)}\)为\(\rm{100\%].}\)请你观察图二写出规律性结论: ______ 。
            • 3. 小亮发现:收集的氧气占集气瓶容积的\(\rm{60\%(}\)空气占\(\rm{40\%)}\)时,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rm{.}\)那么,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氧气浓度的最低值是多少呢?小亮对此展开探究:
              第一组实验:取\(\rm{5}\)只集气瓶,编号为\(\rm{①}\)、\(\rm{②}\)、\(\rm{③}\)、\(\rm{④}\)、\(\rm{⑤}\),分别装入其总容积\(\rm{10\%}\)、\(\rm{20\%}\)、\(\rm{30\%}\)、\(\rm{40\%}\)、\(\rm{50\%}\)的水\(\rm{.}\)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恰好把\(\rm{5}\)只集气瓶中的水排去\(\rm{.}\)将带火星的木条依次插入\(\rm{①~⑤}\)号瓶中,记录实验现象.
              小亮在前一组实验的基础上又做了第二组和第三组实验,三组实验的数据和现象见下表.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集气瓶编号 \(\rm{①}\) \(\rm{②}\) \(\rm{③}\) \(\rm{④}\) \(\rm{⑤}\) \(\rm{①}\) \(\rm{②}\) \(\rm{③}\) \(\rm{④}\) \(\rm{⑤}\) \(\rm{①}\)
              收集的\(\rm{O_{2}}\)占容积的体积分数\(\rm{(\%)}\) \(\rm{10}\) \(\rm{20}\) \(\rm{30}\) \(\rm{40}\) \(\rm{50}\) \(\rm{31}\) \(\rm{33}\) \(\rm{35}\) \(\rm{37}\) \(\rm{39}\) \(\rm{34}\)
              带火星木条的状况 微亮 很亮 复燃 复燃 很亮 很亮 复燃 复燃 复燃 很亮
              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rm{(1)}\)写出一个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rm{(2)}\)使用带火星的木条验满氧气的方法是否可靠: ______ \(\rm{(}\)填“是”或“否”\(\rm{)}\);
              \(\rm{(3)}\)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rm{=}\)收集的氧气占容积的体积分数\(\rm{+}\)瓶中空气占容积的体积分数\(\rm{×}\) ______ \(\rm{\%}\);
              \(\rm{(4)}\)收集的氧气占容积的体积分数最低为 ______ \(\rm{\%}\)时,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时集气瓶中氧气分数是 ______ \(\rm{\%(}\)计算结果保留整数\(\rm{)}\);
              \(\rm{(5)}\)用带火星的木条直接检验双氧水受热分解产生的氧气,往往难以复燃,这是因为在加热生成氧气同时产生大量水蒸汽,此时混合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rm{.}\)若只考虑氧气的体积分数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欲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应将加热双氧水的最高温度控制在 ______ \(\rm{℃}\);
              \(\rm{(6)}\)采取“半值法”探究能减少实验次数\(\rm{.}\)例如:第一组实验若按\(\rm{③}\)、\(\rm{④}\)的编号顺序进行实验,即可确定下一组实验收集的氧气占容积的体积分数应在\(\rm{30\%~40\%}\)之间,从而省去编号为\(\rm{①}\)、\(\rm{②}\)、\(\rm{⑤}\)的实验\(\rm{.}\)同理,第二组实验可以省去的实验编号为 ______ .
            • 4. 小亮发现:收集的氧气占集气瓶容积的60%(空气占40%)时,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那么,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氧气浓度的最低值是多少呢?小亮对此展开探究:
              第一组实验:取5只集气瓶,编号为①、②、③、④、⑤,分别装入其总容积10%、20%、30%、40%、50%的水.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恰好把5只集气瓶中的水排去.将带火星的木条依次插入①~⑤号瓶中,记录实验现象.
              小亮在前一组实验的基础上又做了第二组和第三组实验,三组实验的数据和现象见下表.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集气瓶编号
              收集的O2占容积的体积分数(%) 10 20 30 40 50 31 33 35 37 39 34
              带火星木条的状况 微亮 很亮 复燃 复燃 很亮 很亮 复燃 复燃 复燃 很亮
              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一个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2)使用带火星的木条验满氧气的方法是否可靠: ______ (填“是”或“否”);
              (3)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收集的氧气占容积的体积分数+瓶中空气占容积的体积分数× ______ %;
              (4)收集的氧气占容积的体积分数最低为 ______ %时,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时集气瓶中氧气分数是 ______ %(计算结果保留整数);
              (5)用带火星的木条直接检验双氧水受热分解产生的氧气,往往难以复燃,这是因为在加热生成氧气同时产生大量水蒸汽,此时混合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若只考虑氧气的体积分数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欲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应将加热双氧水的最高温度控制在 ______ ℃;
              (6)采取“半值法”探究能减少实验次数.例如:第一组实验若按③、④的编号顺序进行实验,即可确定下一组实验收集的氧气占容积的体积分数应在30%~40%之间,从而省去编号为①、②、⑤的实验.同理,第二组实验可以省去的实验编号为 ______
            • 5. 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会严重污染水和土壤,某种新型催化剂可有效降解工业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rm{.}\)为探究该催化剂降解有机污染物的速度受哪些因素影响,学习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取四份等质量的某有机物,控制条件如图,然后加入等量的新型催化剂\(\rm{.}\)测得某有机物被降解的百分比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下表:
              时间\(\rm{/}\)分
              有机物被降解百分比\(\rm{/\%}\)
              组别
              \(\rm{0}\) \(\rm{5}\) \(\rm{10}\) \(\rm{15}\)
              \(\rm{A}\) \(\rm{0}\) \(\rm{20}\) \(\rm{40}\) \(\rm{60}\)
              \(\rm{B}\) \(\rm{0}\) \(\rm{40}\) \(\rm{80}\) \(\rm{100}\)
              \(\rm{C}\) \(\rm{0}\) \(\rm{30}\) \(\rm{60}\) \(\rm{90}\)
              \(\rm{D}\) \(\rm{0}\) \(\rm{0}\) \(\rm{0}\) \(\rm{0}\)
              请回答下列问题:
              \(\rm{(1)}\)设置实验\(\rm{A}\)组和\(\rm{D}\)组是为了探究 ______ 对降解反应速度的影响.
              \(\rm{(2)}\)比较实验\(\rm{A}\)、\(\rm{B}\)、\(\rm{C}\)三组,得出的结论: ______ .
              \(\rm{(3)}\)实验中若要测定某一时刻有机物被降解的百分比,需要迅速把试管中液体的\(\rm{pH}\)调到\(\rm{10}\),这样做的目的是 ______ .
            • 6. 次氯酸钠溶液,俗称漂白水,在烧碱溶液中通入氯气即可制得\(\rm{.}\)漂白水为无色或淡黄绿色液体,
              可与水无限比例混溶,遇热、遇光易分解;在碱性环境下,杀菌效果很差;常用于对饮用水和废
              水进行杀菌处理\(\rm{.}\)【光照强度:阳光直射的夏季约为\(\rm{6}\)万\(\rm{-10}\)万\(\rm{lx(}\)勒克斯\(\rm{)}\),夏天明朗的室内约为\(\rm{100-550k}\)】
              为探究哪些因素对杀菌速率的影响,某兴趣小组实验如下:
              \(\rm{(1)}\)控制细菌初始浓度相同,实验温度恒定在\(\rm{25℃}\)或\(\rm{10℃}\),完成以下实验设计表\(\rm{(}\)表中不要留空格\(\rm{)}\).
              编号 实验目的 温度\(\rm{/℃}\) \(\rm{pH}\) 光照\(\rm{/lx}\)
              \(\rm{①}\) 为\(\rm{②③}\)提供对照 \(\rm{25}\) \(\rm{5}\) \(\rm{300}\)
              \(\rm{②}\) 探究温度对杀菌速率的影响 ______ ______ ______
              \(\rm{③}\) 探究光强对杀菌速率的影响 \(\rm{10}\) \(\rm{5}\) \(\rm{80000}\)
              实验测得细菌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
              \(\rm{(2)}\)实验\(\rm{①}\)、\(\rm{②}\)表明温度升高,杀菌速率 ______ .
              \(\rm{(3)}\)在碱性环境下,杀菌效果很差的可能原因是次氯酸钠 ______ .
            • 7. 铁暴露在空气中会生锈\(\rm{.}\)切开的苹果放置不久,果肉上也会产生一层咖啡色的物质,也好象是生了“锈”一样\(\rm{.}\)某化学活动组对此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 ______ .
              【猜想与假设】猜想\(\rm{①}\):可能与空气没有关系,只是果肉内的物质自身相互反应而“生锈”.
              猜想\(\rm{②}\):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而“生锈”;
              猜想\(\rm{③}\):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氮气作用而“生锈”;
              猜想\(\rm{④}\):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用而“生锈”;
              【查阅资料】苹果果肉里的物质\(\rm{(}\)酚和酶\(\rm{)}\)与空气接触发生反应,生成咖啡色的物质.
              【实验探究】针对以上猜想,活动组主要采用 ______  科学方法对所有猜想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方案进行了验证,并观察到实验现象\(\rm{.}\)实验较长时间后,发现 ______ \(\rm{(}\)填字母编号\(\rm{)}\)试管中的苹果生锈.
              【得出结论】苹果果肉里的物质\(\rm{(}\)酚和酶\(\rm{)}\)与空气中氧气发生了反应,生成咖啡色的物质.
              【反思与评价】在验证猜想\(\rm{①}\)时,同学们发现,如果水不与空气隔绝,果肉放在水中时间长了也会变色,其原因是 ______ .
              【应用】根据上述结论,要防止果汁变质,加工和保存果汁时可采取的措施是: ______ .
            • 8. 经过学习我们可以初步认识到:化学反应的快慢、现象、生成物等与反应物量的多少、反应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rm{.}\)请各举一例说明:
              \(\rm{(1)}\)反应物的量不同,生成物可能不同: ______ ;
              \(\rm{(2)}\)反应物的量不同,反应现象可能不同: ______ ;
              \(\rm{(3)}\)反应条件不同,反应速率可能不同: ______ ;
              \(\rm{(4)}\)反应条件不同,生成物可能不同: ______ .
            • 9.
              实验室常用图\(\rm{1}\)装置制取气体,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rm{(1)}\)仪器\(\rm{a}\)的名称是 ______ ,\(\rm{a}\)应在固定试管之 ______ \(\rm{(}\)选填“前”或“后”\(\rm{)}\)放置.
              \(\rm{(2)}\)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常用\(\rm{A}\)装置制取并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其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______ ;若选用\(\rm{B}\)装置制取,其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______ \(\rm{.}\)选用的收集装置是 ______ \(\rm{(}\)填字母序号\(\rm{)}\)若改用如图\(\rm{2}\)装置收集气体,则气体应从 ______ 进\(\rm{(}\)填“\(\rm{a}\)”或“\(\rm{b}\)”\(\rm{)}\)
              \(\rm{(3)}\)甲同学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中,进行了如下实验:
               药品实验编号  甲  乙  丙  丁
               大理石  \(\rm{mg}\),块状  \(\rm{mg}\),块状  \(\rm{mg}\),粉末状  \(\rm{mg}\),粉末状
               盐酸\(\rm{(}\)过量\(\rm{)}\)  \(\rm{wg}\),稀盐酸  \(\rm{wg}\),浓盐酸  \(\rm{wg}\),稀盐酸  \(\rm{wg}\),浓盐酸
              Ⅰ\(\rm{.}\)上述实验中反映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
              Ⅱ\(\rm{.}\)若要研究盐酸浓度大小对反应的影响,可选择实验甲与 ______ 对照\(\rm{(}\)选填实验编号\(\rm{)}\).
              Ⅲ\(\rm{.}\)除盐酸的浓度外,上述实验研究的另一个影响反应的因素是 ______ .
              Ⅳ\(\rm{.}\)研究发现酸的浓度越大,产生的气体的速度越快,与甲比较,对丁分析正确的是 ______
              A.反应更为剧烈                \(\rm{B.}\)最终剩余溶液的质量更小
              C.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更大      \(\rm{D.}\)粉末状大理石利用率更高
              \(\rm{(4)}\)乙同学也取了一定浓度的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制取气体,并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未见变浑浊\(\rm{.}\)为探究其原因,进行了如下过程:
              【作出猜想】
              A.石灰水已经完全变质;  \(\rm{B.}\)气体中有挥发出来的\(\rm{HCl}\)气体.
              【实验探究】
              \(\rm{①}\)取少量石灰水于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观察到溶液变红色\(\rm{.}\)于是排除了猜想\(\rm{A}\),你认为排除猜想\(\rm{A}\)的理由是 ______ .
              \(\rm{②}\)乙同学想探究所得气体中是否有挥发出来的\(\rm{HCl}\)气体,设计如下实验\(\rm{.}\)请你帮他完成实验,填写以下表格: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______ ______ 气体中有\(\rm{HCl}\)
              【查阅资料】
              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发生反应:\(\rm{Na_{2}CO_{3}+CO_{2}+H_{2}O=2NaHCO_{3}}\)
              【拓展延伸】
              如果用上述原料制得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所选仪器的连接顺序为 ______ \(\rm{(}\)填字母\(\rm{)}\).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