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宣威市生产的松花皮蛋远近闻名.将水、生石灰、纯碱、食盐按一定质量比混合而成料浆,将鲜鸭蛋粘上料浆密封一段时间即可得到松花皮蛋.某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对料浆澄清液(“料液”)的主要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料液的主要成分(H2O除外)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实验小组的同学通过充分讨论,作出了如下猜想:
              ①料液中一定含有NaOH、NaCl、Ca(OH)2②料液中一定含有NaOH、NaCl、Na2CO3
              【对猜想的解释】
              (1)料液中一定没有CaO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料液中一定存在NaOH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进行实验】
              ①取适量料液放入试管中,滴加2~3滴酚酞试液,料液显红色.
              ②取适量料液放入试管中,滴加少量Na2CO3溶液,料液中出现白色沉淀.
              ③取适量料液放入试管中,滴加稀盐酸直到过量,没有现象发生.
              【实验结论】
              (3)猜想    成立.
              【交流与拓展】
              (4)松花皮蛋味道鲜美,但直接食用会稍有涩味.如果将松花皮蛋蘸上食醋食用,则轻微涩味会被去除,味道变得更为鲜美可口.食醋可以去除松花皮蛋涩味的原因是    
              (5)现在有的皮蛋厂直接用烧碱(NaOH)代替生石灰和纯碱,但制得的皮蛋口感不如宣威生产的松花皮蛋.烧碱一定要密封保存,其理由是    (选序号填空).
              A、烧碱易吸水潮解            B、烧碱易吸收空气中的CO2而变质
              C、烧碱具有强腐蚀性        D、烧碱溶于水时放出热量.
            • 2. 化学教师为了调动同学们探究的积极性,布置了一个探究任务:粉笔的成份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盐类,请同学们探究粉笔的化学成份,某兴趣小组进行以下探究实验.
              【提出猜想】
              (1)粉笔的成份为氯化物;
              (2)粉笔的成份为碳酸盐;
              (3)粉笔的成份为硫酸盐;
              【实验探究】
              (1)取一个白色的粉笔(约1g),在研钵中研成粉末,倒入大烧杯中,加入100ml蒸馏水充分搅拌,静置.
              (2)从烧杯中取少许上层清液注入试管,滴加几滴酚酞,无明显现象,粉笔溶液(酸碱性)不可能呈    性;
              (3)从烧杯中取少许上层清液注入试管,滴加盐酸溶液,无明显现象产生.
              (4)从烧杯中取少许上层清液注入试管,滴加Na2C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5)从烧杯中取少许上层清液注入试管,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判断】根据探究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请做出粉笔化学成份可能合理判断.
              (6)写出粉笔的主要成份化学式    
              (7)写出【实验探究】(4)中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8)写出【实验探究】(5)中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 小明同学用氢氧化钙溶液和盐酸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钙溶液加入稀盐酸一会后,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因此,对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Ⅰ、写出该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Ⅱ、探究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提出问题】该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猜想一:可能是CaCl2和Ca(OH)2;猜想二:可能只有CaCl2;猜想三:    
              【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进行实验】实验步骤1:取少量烧杯内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振荡
              实验现象:    ,结论:猜想一不正确
              实验步骤2:实验步骤取少量烧杯内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
              实验现象:    ,结论:猜想二不正确,猜想三正确
              【反思与拓展】(1)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    
              (2)验证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含有HCl,除以上方案外,下列哪些物质单独使用也能完成该实验?    (填序号)
              a.pH试纸     b.铜     c.紫色石蕊溶液       d.硝酸银溶液
              (3)烧杯中的溶液未经处理直接倒入下水道,可能造成的危害是    (写一条).要处理烧杯内溶液,使其溶质只含有CaCl2,应向烧杯中加入过量的    (填序号).
              A.CaO    B.Ca(OH)2     C.CaCO3D.三者都可以.
            • 4. 在学习盐的化学性质时,老师将一定量的碳酸钾溶液与氯化钙溶液混合,过滤反应后的混合物.老师要求同学们探究滤液中溶质的组成.请你一同参与探究并回答有关问题.
              【查阅资料】碳酸钾溶液显碱性,氯化钾、氯化钙溶液显中性.
              请你写出碳酸钾溶液与氯化钙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提出猜想】
              猜想1:滤液中溶质是KCl;
              猜想2:滤液中溶质是KCl和    的混合物(填化学式);
              猜想3:滤液中溶质是KCl和K2CO3的混合物.
              【实验探究】
              (1)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2~3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无明显现象.同学们认为猜想    不成立.
              (2)另取少量滤液于另一支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若有    (填实验现象),证明猜想2成立.
              【问题讨论】
              小明同学认为要证明猜想2成立也可以改用硝酸银溶液.你认为小明同学    (填“能”或“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理由是    
            • 5. 做完氢氧化钠与稀硫酸中和反应的实验后,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成分产生了兴趣,请你与他们一起进行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物质?
              【作出猜想】
              (1)甲同学认为溶液中的溶质只有Na2SO4一种物质.
              (2)乙同学认为溶液中的溶质是Na2SO4    两种物质.
              (3)丙同学认为溶液中的溶质是Na2SO4和NaOH两种物质.
              【查阅资料】
              ①Na2SO4溶液显中性.
              ②Al与强碱NaOH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2)等物质.
              【实验验证】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乙同学
              实验
              取中和反应后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将表面反复打磨后的铝片放入试管的溶液中铝片逐渐溶解,并有大量气泡冒出,收集气体点燃,火焰呈淡蓝色猜想(2)成立
              丙同学
              实验
              取中和反应后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    猜想(3)成立
              【总结反思】丁同学根据乙、丙两位同学的实验现象,首先肯定猜想(1)不成立.经过进一步分析,丁同学认为猜想(2)也不成立,他的理由是    .兴趣小组的同学经过充分讨论,一致认为猜想(3)成立.
              【知识拓展】(1)生活中能否用铝制品来盛放强碱性溶液?    (填“能”或“不能”)
              (2)乙同学的实验中铝片与    溶液发生了反应,请写出铝与该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6. 某化学课堂围绕“酸碱中和反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老师引导下开展探究活动.以下是教学片段,请你参与学习并帮助填写空格(包括表中空格).
              【演示实验】将一定量的稀H2SO4加入到盛有NaOH溶液的小烧杯中.
              【学生板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提出问题】实验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同学们产生了疑问:反应后的溶液中溶质是什么?
              【假设猜想】针对疑问,大家纷纷提出猜想.甲组同学的猜想如下:
              猜想一:只有Na2SO4             猜想二:有Na2SO4和H2SO4
              猜想三:有Na2SO4和NaOH         猜想四:有Na2SO4、H2SO4和NaOH
              乙组同学对以上猜想提出质疑,认为有一种猜想是不合理的.不合理的猜想是    
              【实验探究】
              (1)丙组同学取烧杯中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几滴CuSO4溶液,无明显变化,则甲组猜想中的    不正确.
              (2)为了验证其余猜想,各学习小组利用烧杯中的溶液,并选用老师提供的pH试纸、铜片、BaC12溶液、Na2CO3溶液,进行如下三个方案的探究.
              实验方案测溶液pH滴加Na2CO3溶液滴加BaC12溶液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试纸变色,对比标准比色卡,pH<7产生无色气泡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结论溶液中有H2SO4溶液中有H2SO4溶液中有H2SO4
              【得出结论】通过探究,全班同学一致确定    是正确的.
              【评价反思】老师指出实验探究(2)中存在两处明显错误;只有一个方案和操作都正确,
              请写出该方案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7. (2016•丰台区一模)同学们查阅资料,镁是一种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的金属,可以在多种气体中燃烧.同学们用下图所示装置分别进行镁条在二氧化碳和氮气中燃烧的实验.A中观察到镁冒出淡黄色的烟,并闻到刺激性气味.同学们对两个反应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
              ①氧化镁、碳酸镁均可以和盐酸反应.
              ②氮化镁(Mg3N2),淡黄色固体,无味,遇水产生白色沉淀氢氧化镁,并产生有刺激
              性气味的氨气(NH3).
              实验1   探究A中生成黑色固体和白烟的成分.
              [猜想与假设]1黑色固体是炭.
              2白烟可能是MgO、MgCO3    
              [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①取A中生成的固体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盐酸白色固体消失,无色气泡生成.    
              ②将①反应后的剩余物过滤,将滤渣洗涤干燥后在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点燃,熄灭后,向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黑色固体燃烧,发白光,放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黑色固体是炭.
              写出该实验中澄清石灰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2   探究B中闻到刺激性气味的原因.
              同学们根据查阅的资料分析,镁条在氮气中燃烧闻到刺激性气味的原因与集气瓶中的水有关.请你在已有实验的基础上,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证明同学们的猜想正确.
                  
              [反思与评价]
              通过探究,同学们对燃烧和灭火有了新的认识    
            • 8. 碳酸镁晶须(MgCO3•nH2O,n=1~5的整数)广泛应用于冶金、耐火材料及化工产品等领域.为测定碳酸镁晶须中n的值,学习小组设计了如图1装置并进行了3次实验:(不考虑稀盐酸挥发)

              【查阅资料】:
              a、碳酸镁晶须受热分解,生成3种氧化物;碱石灰是氢氧化钠和生石灰的混合物.
              b、相对分子质量:[Mr(MgCO3):84、Mr(H2O):18、Mr(MgO):40、Mr(CO2):44]
              【实验步骤】
                  ;②准确称取3.45g MgCO3•nH2O放在B装置中,连接仪器;
              ③打开弹簧夹a,鼓入一段时间空气,称量C装置的质量;
              ④关闭弹簧夹a,打开分液漏斗活塞,缓缓滴入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体,关闭分液漏斗活塞;
              ⑤打开弹簧夹a,    
              编  号123
              实验前228.00228.00228.00
              实验后229.10229.11229.09
              ⑥准确称量C装置的质量(如表);
              ⑦重复上述步骤;
              ⑧根据数据进行计算.
              【实验分析及数据处理】
              (1)A装置中盛放的溶液是    ,其目的是    
              (2)D装置的作用是    
              (3)计算碳酸镁晶须中的n值:(要有计算过程)
              【实验反思】
              (4)实验结果与理论值有偏差,可以在B、C增加一个    装置可以减少误差;
              (5)下列选项中,会造成CO2测定结果偏大的是    ;偏小的是    
              ①反应结束后,没有通空气;           ②称量C装置前,没有通空气;
              ③没有A装置;                        ④没有D装置;
              ⑤稀盐酸滴加速率太快;               ⑥C装置中NaOH溶液浓度过大;
              (6)为精确测定n的值,在老师指导下,小组同学称取13.8g MgCO3•nH2O进行热数据分析,并绘制
              出如图2所示的热重曲线示意图.则:
              ①t2℃时,剩余固体为    (填化学式);
              ②最终剩余的4.0g物质是    (填化学式);
              ③MgCO3•nH2O完全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 9. (2016•岑溪市一模)一天,小晨去郊游,在路上意外发现了几枚铜钱,上面有经色斑点.这些绿色斑点是怎么形成的?它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具有什么性质?围绕这些问题,她与同学们一起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铜制品长时间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成铜绿[Cu2(OH)2CO3],铜绿不稳定,受热后易分解;无水硫酸铜是一种白色固体,遇水会变蓝.
              【猜想1】根据铜绿的成分,小晨猜测,铜变成铜绿是铜与空气中的O2        (填化学式)等物质发生反应所致.
              【猜想2】小曦还推测,铜绿受热分解的生成物为铜、氧气、水和二氧化碳.但小施认为不合理,她的理由是:    
              【进行实验】为了验证铜绿受热分解的生成物,同学们从铜钱上取下适量的铜绿,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连接装置如图,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将干燥后的铜绿放入试管A中加热.
              【解释与结论】
              (1)A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原因是    
              (2)B装置的作用是    
              (3)在实验中观察到的A装置中绿色固体逐渐变成黑色,取少量黑色固体放入另一试管中,加入稀硫酸,观察到黑色固体逐渐溶解,变成蓝色溶液.则可推测铜绿分解产物中有    
              (4)在实验中还观察到C装置中无水硫酸铜变蓝色,小曦认为铜绿分解产物中有    ,但小施认为应该把BC装置调换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她的理由是:    .根据小施的提议,同学们重新组装了仪器并进行了实验.
              (5)在实验中,除了观察到以上现象外,同学们还观察到B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请你写出铜绿加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 10. 将过量的Na2CO3溶液滴入到一定量CuSO4溶液中得到蓝色固体.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蓝色固体的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完成下列各题:
              (一)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固体为CuCO3,理由:    (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
              猜想二:固体为Cu(OH)2,理由:Na2CO3溶液呈    (填“酸”或“碱”)性.
              猜想三:固体为Cu(OH)2和CuCO3的混合物.
              (二)资料查阅:
              ①Cu(OH)2和CuCO3晶体均不带结晶水;   
              ②Cu(OH)2、CuCO3受热易分解,各生成对应的两种氧化物.
              (三)设计与实验:
              Ⅰ.固体的获取:
              (1)将反应后的固、液混合物经    、洗涤、低温烘干得蓝色固体.
              (2)判断固体已洗净的方法及现象    
              Ⅱ.用如图所示装置,定性探究固体的成分.

              (3)若用装置A、B组合进行实验,B中无现象,则猜想    正确;
              (4)小组同学将装置按 A、        (填“B”、“C”)的顺序组合进行实验,验证出猜想三是正确的,实验中:B中的现象为    ,C中的现象为    
              结论:固体为Cu(OH)2和CuCO3的混合物.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