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表各组中,实验操作和目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______ .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目的
              \(\rm{A}\) 硫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 防止炸裂瓶底
              \(\rm{B}\) 实验室制取蒸馏水时,向水中加入碎瓷石 防止加热时出现暴沸
              \(\rm{C}\) 用双氧水制氧气时,加入少量二氧化锰 得到更多的氧气
              \(\rm{D}\) 将较浑浊的泥沙水进行过滤前,须先静置一会儿 ______
            • 2.
              浓硫酸和铜在加热条件下能发生反应:\(\rm{Cu+2H_{2}SO_{4}═CuSO_{4}+2H_{2}O+SO_{2}↑}\),有人设计了两种用铜屑制硫酸铜的方案:
              \(\rm{A}\):\(\rm{Cu \xrightarrow[{加热}]{H_{2}SO_{4}({浓})}}\) \(\rm{CuSO_{4}}\)            \(\rm{B}\):\(\rm{Cu \xrightarrow[{加热}]{O_{2}}}\) \(\rm{CuO \overset{H_{2}SO_{4}}{ }}\)  \(\rm{CuSO_{4}}\)
              这两种方案中,小明认为方案\(\rm{B}\)比较好,他不选A方案的理由是 ______ ,请写出方案\(\rm{B}\)中第二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 3.
              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______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rm{A}\) 除去食盐中少量的泥沙 溶解,过滤
              \(\rm{B}\) 除去氧气中的少量氮气 将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
              \(\rm{C}\) 鉴别硬水和软水 观察样品颜色
              \(\rm{D}\) 鉴别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______
            • 4.
              下列关于物质的检验、鉴别、提纯的方法正确的是 ______
              A.用水鉴别氧化钙和碳酸钙
              B.用点燃的方法除去\(\rm{CO_{2}}\)中混有的少量\(\rm{CO}\)
              C.用高温加热的方法除去\(\rm{C}\)粉中的\(\rm{CuO}\)
              D.用 ______ 检验硬水与软水。
            • 5.

              用来测定空气成分的方法很多,如图所示的是小明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测定方法。


               

              实验过程是: \(\rm{①}\)将集气瓶容积划分为五等份,并做好标记;\(\rm{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rm{③}\)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发现水被吸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集气瓶总容积的\(\rm{\dfrac{1}{5}}\)。                        
              请回答下列问题:

              \(\rm{(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等到红磷燃烧停止,白烟消失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到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约占其剩余容积的____ 。

              \(\rm{(3)}\)反应后瓶中剩余的气体主要是___,此实验还可以说明该气体的一条性质:____ 。

              \(\rm{(4)}\)实验完毕,若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偏小,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rm{(}\)答一点即可\(\rm{)}\)。

              \(\rm{(5)}\)能否用木炭燃烧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_____\(\rm{(}\)填“能”或“不能”\(\rm{)}\),写出木炭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 。

              \(\rm{(6)}\)某同学对实验进行反思后,提出了改进方法\(\rm{(}\)如图\(\rm{2}\)所示\(\rm{)}\),你认为改进后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下面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请你根据实验图示和资料信息回答有关问题.


              资料信息: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分别是\(\rm{40℃}\)、\(\rm{240℃}\).

              \(\rm{(1)}\)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________.

              \(\rm{(2)}\)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是因为________.

              \(\rm{(3)}\)如果要让水中的白磷在水下燃烧,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

              \(\rm{(4)}\)通过以上实验事实证明,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rm{①}\)可燃物;\(\rm{②}\)氧气\(\rm{(}\)或空气\(\rm{)}\);\(\rm{③}\)________.

              \(\rm{(5)}\)以上实验探究有明显不妥之处是________.

            • 7.

              久置的铜制品表面能生成绿色的铜锈\(\rm{[}\)主要成分为\(\rm{Cu_{2}(OH)_{2}CO_{3}]}\),某化学兴趣小组对铜生锈的条件进行了以下探究.

              【提出猜想】根据铜锈的组成元素推测,铜生锈可能是铜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等物质反应的结果.

              【实验设计】兴趣小组同学取打磨光量的铜丝,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

               


              【现象分析】若干天后,发现只有\(\rm{D}\)瓶中的铜丝出现绿色的铜锈,其他瓶中的铜丝均无铜锈出现.

              \(\rm{(1)}\)实验\(\rm{B}\)、\(\rm{C}\)瓶中所使用的蒸馏水是经煮沸后迅速冷却的蒸馏水,其目的是       

              \(\rm{(2)B}\)瓶与\(\rm{D}\)瓶中的现象对比,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实验结论】由上述四个实验可分析得出,铜生锈是铜与空气中的              共同作用的结果.

              【拓展探究】以锈蚀严重的废铜屑为原料,回收制取纯铜.

              查阅资料:\(\rm{Cu_{2}(OH)_{2}CO_{3}+2H_{2}SO_{4}═2CuSO_{4}+3H_{2}O+CO_{2}↑}\)

                      \(\rm{Cu_{2}(OH)_{2}CO_{3}}\)\(\rm{2CuO+H_{2}O+CO_{2}↑}\)

              如图是该兴趣小组设计的两种回收铜的实验方案:

               

              【分析评价】\(\rm{①}\)步骤Ⅱ反应过程中发生了还原反应的物质是          \(\rm{(}\)填化学式\(\rm{)}\).

              \(\rm{②}\)步骤Ⅲ、Ⅳ、Ⅴ都需要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rm{③}\)同一份废铜屑分别通过上述两种方案最终得到的铜的质量:方案一      \(\rm{(}\)填“\(\rm{ > }\)”或“\(\rm{=}\)”或“\(\rm{ < }\)”\(\rm{)}\)方案二\(\rm{.}\)以上两种方案中,方案二优越于方案一,理由是             \(\rm{(}\)任答一点\(\rm{)}\).

            • 8. 张南同学设计出下列三种装置进行一项探究实验,请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rm{(1)}\)张南同学想探究的问题是         

              \(\rm{(2)}\)以上三个实验中的有明显现象,请你帮张南同学记录他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实验\(\rm{①}\)                  ;实验\(\rm{③}\)                 

              \(\rm{(3)}\)实验\(\rm{②}\)因选用仪器不当导致未能观察到明显现象,请你帮助张南寻找一种物品替代该装置中的广口瓶,以使实验取得成功,你将选用的物品是              ,改进后能看到的实验现象是                  

              \(\rm{(4)}\)请你进一步设计实验来验证上述探究的结果,并将有关的实验操作、现象、结论填入下表: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 9.

              在研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时,某小组想证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虽然无明显现象,但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试与他们一起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和评价,并得出有关结论.


               


              \(\rm{(1)}\)探究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当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后,溶液由无色变为         色,根据上述实验中颜色变化,可确定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变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rm{(2)}\)探究上述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烧杯中的硫酸是否过量:
              根据上述反应过程中溶液变成无色,不能确定稀硫酸是否过量,同学们又分别选取氯化钡溶液、紫色石蕊试液设计实验方案,请你判断并分析:

              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

              取样,滴入适量的氯化钡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

              稀硫酸过量

              方案二

              取样,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

              溶液变红

              稀硫酸过量

              上述设计的实验方案中,正确的是             \(\rm{(}\)填“方案一”或“方案二”\(\rm{)}\)另外一个实验方案错误的原因是               请你设计一个确定稀硫酸是否过量的实验方案,你选用的药品是            ,实验现象及结论是                。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