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绿色化学的核心是要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下列措施中最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rm{(}\)  \(\rm{)}\)
              A.处理废弃物
              B.治理污染源
              C.深埋有毒物
              D.杜绝污染源
            • 2.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下列认识不合理的是\(\rm{(}\)  \(\rm{)}\)
              A.垃圾分类回收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B.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符合“低碳经济”理念
              C.研制合成新药物为生命健康提供保障
              D.材料科学的发展为实现“中国制造\(\rm{2025}\)”提供有力支撑
            • 3.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关于化学、物质、人类活动和环境问题的认识,合理的是\(\rm{(}\)  \(\rm{)}\)
              A.化学是环境污染的主因,没有化学,就不会产生环境问题
              B.有毒的化学物质是环境污染的主因,应禁止使用
              C.解决环境问题,应从源头禁止排放污染物,而不应先排放后治理
              D.化工生产是环境污染的主因,化工生产一定会导致环境污染
            • 4.
              碳酸钠广泛用于造纸、纺织、玻璃、洗涤剂、肥皂、制革等工业,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吕布兰、索尔维和侯德榜为碳酸钠的工业化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
              I、吕布兰法
              \(\rm{1789}\)年,法国医生吕布兰\(\rm{(N.Leblanc,1742-1806)}\)以食盐、浓硫酸、木炭和石灰石为原料,开创了规模化工业制取碳酸钠的先河,具体流程如图:

              \(\rm{(1)}\)碳酸钠俗称 ______ 。
              \(\rm{(2)}\)在高温条件下,\(\rm{②}\)中发生两步反应,其中一步是\(\rm{Na_{2}SO_{4}}\)和木炭生成\(\rm{Na_{2}S}\)和\(\rm{C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rm{(3)③}\)中“水浸”时通常需要搅拌,其目的是 ______
              \(\rm{(4)}\)不断有科学家对吕布兰法进行改进,是因为此法有明显不足,请写出一条不足之处 ______ 。
              Ⅱ、索尔维法
              \(\rm{1892}\)年,比利时工程师索尔维发明氨碱法制碳酸钠,又称索尔维法。原理如下:
              \(\rm{NaCl+NH_{3}+CO_{2}+H_{2}O═NaHCO_{3}↓+NH_{4}Cl}\)
              \(\rm{2NaHCO_{3} \dfrac { \overset{\;\;\triangle \;\;}{ -}}{\;}Na_{2}CO_{3}+CO_{2}↑+H_{2}O}\)
              某兴趣小组采用下列装置模拟索尔维法制备碳酸氢钠,进而制得碳酸钠。

              实验操作如下:
              \(\rm{①}\)关闭\(\rm{K_{1}}\),打开\(\rm{K_{2}}\)通入\(\rm{NH_{3}}\),调节气流速率,待其稳定后,打开\(\rm{K_{1}}\)通入\(\rm{CO_{2}}\);
              \(\rm{②}\)待三颈烧瓶内出现较多固体时,关闭\(\rm{K_{2}}\)停止通\(\rm{NH_{3}}\),一段时间后,关闭\(\rm{K_{1}}\)停止通\(\rm{CO_{2}}\);
              \(\rm{③}\)将三颈烧瓶内的反应混合物过滤、洗涤、低温干燥,并将所得固体置于敞口容器中加热,记录剩余固体质量。
              加热时间\(\rm{/min}\) \(\rm{t_{0}}\) \(\rm{t_{1}}\) \(\rm{t_{2}}\) \(\rm{t_{3}}\) \(\rm{t_{4}}\) \(\rm{t_{5}}\)
              剩余固体质量\(\rm{/g}\) 未记录 \(\rm{15.3}\) \(\rm{13.7}\) \(\rm{11.9}\) \(\rm{10.6}\) \(\rm{10.6}\)
              请回答下列问题:
              \(\rm{(5)}\)饱和 \(\rm{NaHCO_{3}}\)溶液的作用是除去\(\rm{CO_{2}}\)中混有的\(\rm{H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rm{(6)}\)三颈烧瓶上连接的长颈漏斗的主要作用是 ______ ,有同学认为应该在长颈漏斗内放置一团蘸有酸液的棉花,理由是 ______ ;关闭\(\rm{K_{2}}\)停止通\(\rm{NH_{3}}\)后,还要继续通一段时间\(\rm{CO_{2}}\),其目的是 ______ ;
              \(\rm{(7)}\)根据实验记录,计算\(\rm{t_{2}}\)时 \(\rm{NaHCO_{3}}\)固体的分解率\(\rm{(}\)已分解的 \(\rm{NaHCO_{3}}\)质量与加热前原\(\rm{NaHCO_{3}}\)质量的比值\(\rm{)}\),请写出计算过程。
              若加热前 \(\rm{NaHCO_{3}}\)固体中还存在少量\(\rm{NaCl}\),上述计算结果将 ______ \(\rm{(}\)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rm{)}\)。
              \(\rm{(8)}\)制碱技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把持在英、法等西方国家手中,我国化学工程专家侯德榜先生独立摸索出索尔维法并公布与众,又于\(\rm{1943}\)年创造性地将制碱与制氨两种工艺联合起来,基本消除废弃物的排放,同时生产出碳酸钠和氯化铵两种产品,这就是著名的侯氏制碱法。下列认识或理解正确的是 ______
              \(\rm{①}\)科学认识是在曲折的、艰辛的积累过程中不断进步的;
              \(\rm{②}\)“科技兴邦、实业救国”是侯德榜先生回国研究的巨大动力;
              \(\rm{③}\)侯氏制碱法大大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它符合当今“绿色化学”的理念。
            • 5. “绿色环保”的理念已成社会共识,下列行为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rm{(}\)  \(\rm{)}\)
              A.用共享单车出行
              B.在水源地用网箱养鱼
              C.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
              D.使用太阳能路灯
            • 6.
              下列物质属于不可回收垃圾的是\(\rm{(}\)  \(\rm{)}\)
              A.旧报纸
              B.废铁屑
              C.口香糖
              D.空矿泉水瓶
            • 7.
              绿色化学有助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下列做法不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rm{(}\)  \(\rm{)}\)
              A.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倡绿色出行
              B.使用可降解塑料,减少白色污染
              C.加速石油的开采,可以快速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D.为了防止水污染,农业上要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 8.
              下列各种行为中,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rm{(}\)  \(\rm{)}\)
              A.提倡使用煤作燃料
              B.提倡使用甲醛溶液浸泡水产品
              C.提倡使用清洁能源
              D.提倡出行时多使用私家车
            • 9.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和研制了青蒿素\(\rm{(C_{15}H_{22}O_{5})}\)而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受到世界的高度关注,青蒿素是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据此信息回答:
              \(\rm{(1)}\)青蒿素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 ______ .
              \(\rm{(2)}\)青蒿素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______ .
              \(\rm{(3)}\)青蒿素的研制成功,体现了化学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是 ______ .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