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清洁工艺和绿色化学是上世纪\(\rm{90}\)年代以来化工技术和化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rm{.}\)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界定“清洁工艺”的含义:在科学实验研究、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都要实施可持续发展,以增加生产效益,防止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rm{(1)}\)下列实验不符合清洁工艺的要求的是 ______ \(\rm{(}\)填序号\(\rm{)}\).
              \(\rm{①S}\)在\(\rm{O_{2}}\)中燃烧     \(\rm{②CO}\)还原\(\rm{CuO}\)
              \(\rm{③H_{2}}\)在空气中燃烧   \(\rm{④}\)用澄清的石灰水处理尾气\(\rm{CO_{2}}\)
              \(\rm{(2)}\)请写出实验\(\rm{①}\)中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rm{(3)}\)“低碳生活”倡导低能量、低消耗,主要是为了减少 ______ \(\rm{(}\)填化学式\(\rm{)}\)的排放量.
            • 2.
              南宋诗人赵师秀有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诗中“灯花”是蜡烛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炭附着在蜡烛芯上的现象。
              \(\rm{(1)}\)现在制造蜡烛的原料是石蜡,石蜡属于 ______ \(\rm{(}\)填序号\(\rm{)}\)。
              A.无机物    \(\rm{B.}\)有机物    \(\rm{C.}\)纯净物    \(\rm{D.}\)混合物
              石蜡工业上来自于石油,利用其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分离制备得到,此过程中发生的主要变化属于 ______ \(\rm{(}\)填“物理”或“化学”\(\rm{)}\) 变化。
              \(\rm{(2)}\)己知石蜡的着火点约为\(\rm{190℃}\),蜡烛的火焰由气态石蜡燃烧形成。如图所示,在温度计示数为\(\rm{280℃}\)以上时,快速推动活塞,会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 \(\rm{(}\)填序号\(\rm{)}\)。
                  \(\rm{A.}\)移走可燃物    \(\rm{B.}\)隔绝氧气    \(\rm{C.}\)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rm{(3)}\)家用石油液化气\(\rm{(}\)主要成分是\(\rm{C_{3}H_{8}}\)、\(\rm{C_{4}H_{10}}\)、\(\rm{C_{3}H_{6}}\)、\(\rm{C_{4}H_{8})}\) 与石蜡属于同类物质,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rm{C_{4}H_{10}}\)中\(\rm{H}\) 的质量分数为 ______ ,\(\rm{C_{4}H_{10}}\)燃烧主要是将化学能转化为 ______ 能; 写出\(\rm{C_{4}H_{10}}\)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 3.
              自行车作为常用代步工具,既轻便灵活,又符合环保要求,如图是一款自行车示意图,
              \(\rm{(1)}\)所标物质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图中自行车的哪些部位 ______
              \(\rm{(2)}\)车架表面刷漆主要是为了防锈,请再提出一条可延长自行车使用寿命的建议.______  
              \(\rm{(3)}\)当今自行车外形美观,材质轻便、牢固,除了代步,还可以作为健身工具\(\rm{.}\)由此你对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有何感想? ______ .
            • 4.
              在工业中硫酸铜有不少用途\(\rm{.}\)某工厂用硫化铜\(\rm{(CuS)}\)制硫酸铜,拟选择两个方案.
               方案 方案\(\rm{①}\) 方案\(\rm{②}\)
              原理 \(\rm{CuS}\)是在硫杆菌\(\rm{(}\)催化剂\(\rm{)}\)的作用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合反应生成硫酸铜  \(\rm{2CuS+3O_{2} \dfrac { \overset{\;{高温}\;}{}}{\;}2CuO+2SO_{2}}\),
              \(\rm{CuO+H_{2}SO_{4}=CuSO_{4}+H2O}\)
               
              \(\rm{(1)}\)请写出方案\(\rm{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rm{(2)}\)在两个方案中\(\rm{①}\)更合理\(\rm{.}\)理由是方案\(\rm{①}\)具有以下优点:
              优点一: ______
              优点二: ______ .
            • 5. 为了比较人体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高低,某化学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rm{(1)}\)实验前如图向\(\rm{A}\)端通入气体静置一段时间,发现\(\rm{B}\)管中形成液柱并且液面不变化,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
              \(\rm{(2)}\)然后由导管______吸气约\(\rm{15s}\),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______,说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______。
              \(\rm{(3)}\)其次由导管______吹气约\(\rm{15s}\),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______,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______。
              \(\rm{(4)}\)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______
              \(\rm{(5)}\)综合上述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的______。
            • 6.

              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周期

              \(\rm{IA}\)

               

              \(\rm{O}\)

              \(\rm{1}\)

              \(\rm{1 H}\)

              \(\rm{1.008}\)

              Ⅱ\(\rm{A}\)

              Ⅲ\(\rm{A}\)

              Ⅳ\(\rm{A}\)

              \(\rm{V A}\)

              Ⅵ\(\rm{A}\)

              Ⅶ\(\rm{A}\)

              \(\rm{2 He}\)

              \(\rm{4.003}\)

              \(\rm{2}\)

              \(\rm{3 Li}\)

              \(\rm{6.941}\)

              \(\rm{4 Be}\)

              \(\rm{9.012}\)

              \(\rm{①}\)

              \(\rm{6 C}\)

              \(\rm{12.01}\)

              \(\rm{7 N}\)

              \(\rm{14.0l}\)

              \(\rm{8}\) \(\rm{O}\)

              \(\rm{16.00}\)

              \(\rm{9 F}\)

              \(\rm{19.00}\)

              \(\rm{10 Ne}\)

              \(\rm{20.8l}\)

              \(\rm{3}\)

              \(\rm{②}\)

              \(\rm{12 Mg}\)

              \(\rm{24.31}\)

              \(\rm{13 Al}\)

              \(\rm{26.98}\)

              \(\rm{14 Si}\)

              \(\rm{28.09}\)

              \(\rm{15 P}\)

              \(\rm{30.97}\)

              \(\rm{16 S}\)

              \(\rm{32.06}\)

              \(\rm{③}\)

              \(\rm{18 Ar}\)

              \(\rm{39.95}\)

              \(\rm{(1)}\)很多科学家对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和完善做出了重大贡献,请写出其中一位科学家的名字:__________________。

              \(\rm{(2)}\)学习化学后,我们学会了从微观角度认识事物。根据下列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rm{①}\)其中化学性质相似的是___________\(\rm{(}\)填序号,下同\(\rm{)}\)。

              \(\rm{②}\)图\(\rm{C}\)是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rm{(}\)选填\(\rm{①}\)或\(\rm{②}\)或\(\rm{③)}\)。

              \(\rm{(3)}\)原子序数为\(\rm{12}\)的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_________\(\rm{(}\)填“得”或“失”\(\rm{)}\)电子,形成离子的符号是_________ 。该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为____价。该元素和原子序数为\(\rm{17}\)的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的化学式为________。

            • 7.

              根据如图所示实验回答问题。


                                                                                            

               \(\rm{A.}\)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rm{B.}\)证明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的高           \(\rm{C.}\)电解水

              \(\rm{(1)A}\)实验中,气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m{(}\)写一点\(\rm{)}\)。

              \(\rm{(2)B}\)实验中,除了要控制集气瓶大小规格相同外,还要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_相同。

              \(\rm{(3)C}\)实验中,通电一段时间后玻璃管\(\rm{a}\)、\(\rm{b}\)所收集的气体体积比为______,该实验说明水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

            • 8.

              合理运用燃烧与灭火的化学原理对保障生命财产安全非常重要。

              \(\rm{(1)}\)“燃烧的条件”实验中,把同样大小的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如下图所示,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先燃烧,通过此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


              \(\rm{(2)}\)据报导,某地发生火灾,有三名小孩生还。这三名小孩采取的措施是:一边用湿毛巾捂住嘴,一边低姿势前行。他们在逃生时主要利用了_____\(\rm{(}\)填字母\(\rm{)}\)。

              A.湿毛巾可以供给水分

              B.湿毛巾能吸收二氧化碳

              C.低姿势前行是因为地面附近气压低

              D.热空气密度小会上升,地面附近有毒气体相对较少

              \(\rm{(3)}\)如果某家庭用的燃气是罐装液化石油气\(\rm{(}\)主要成分是\(\rm{C_{3}H_{8}}\)、\(\rm{C_{4}H_{10}}\)、\(\rm{C_{3}H_{6}}\)、\(\rm{C_{4}H_{8})}\),为了防止燃气泄漏造成危险,可以在厨房中安装泄气报警器\(\rm{(}\)如下图所示\(\rm{)}\)。报警器的位置应按_________\(\rm{(}\)填“甲”或“乙”\(\rm{)}\)图安装。


              \(\rm{(4)}\)在一密闭容器内有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及一种未知物质\(\rm{M}\),在点燃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rm{(}\)单位:\(\rm{g)}\)


              物质

              氧气

              二氧化碳

              水蒸气

              \(\rm{M}\)

              反应前质量

              \(\rm{70}\)

              \(\rm{1}\)

              \(\rm{1}\)

              \(\rm{16}\)

              反应后质量

              \(\rm{6}\)

              \(\rm{45}\)

              \(\rm{37}\)

              \(\rm{x}\)

              \(\rm{①x}\)的值为_________。

              \(\rm{②}\)已知未知物质\(\rm{M}\)的相对分子质量为\(\rm{16}\),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5)}\)“绿色化学”的特点之一是“零排放”。一定条件下,一氧化碳和氢气可以按照不同比例反应,若只生成一种产物就能实现“零排放”,符合这一要求的产物可能是_____\(\rm{(}\)填字母\(\rm{)}\)。

              A.甲醇\(\rm{(CH_{3}OH)}\)                \(\rm{B.}\)乙醇\(\rm{(C_{2}H_{5}OH)}\) 

              C.乙酸\(\rm{(CH_{3}COOH)}\)              \(\rm{D.}\)乙醛\(\rm{(CH_{3}CHO)}\)

            • 9.
              科学实践活动为同学们创设了独立思考和实践的机会\(\rm{.}\)请回答:
              Ⅰ\(\rm{.}\)小明参观中国地质博物馆,看到了许多矿石标本,其中的\(\rm{4}\)种矿石及其主要成分如下:

              \(\rm{(1)}\)上述矿石的主要成分为氧化物的是 ______ \(\rm{(}\)填序号,下同\(\rm{)}\).
              \(\rm{(2)}\)上述矿石中,能够冶炼出铜的是 ______ .
              Ⅱ\(\rm{.}\)小明进行了下列实践活动.
              \(\rm{(1)}\)实践\(\rm{1}\):向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褐色的沉淀\(\rm{.}\)请完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rm{FeCl_{3}+3NaOH═3NaCl+}\) ______ .
              \(\rm{(2)}\)实践\(\rm{2}\):用蜡烛进行了下列活动.

              \(\rm{①}\)活动\(\rm{1}\):取一根小木条平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rm{1s}\)后取出,与火焰接触的部分,最外侧有明显的烧焦痕迹,该现象说明 ______ .
              \(\rm{②}\)活动\(\rm{2}\):如图,向烧杯中倒入二氧化碳,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 .
              \(\rm{③}\)活动\(\rm{3}\):将燃烧的蜡烛熄灭后,用燃着的火柴接触白烟,白烟燃烧并引燃蜡烛\(\rm{.}\)白烟能够燃烧的原因是 ______ .
            • 10.
              小明和小红对市场上销售的一种真空充气包装的形如小枕头“蛋黄派“发生了兴趣。他们查阅资料获知:这种真空充气包装技术,即将食品装入包装袋,抽出包装袋内空气,再充入某种气体,然后封口。它能使食品保持原有的色、香、味及营养价值,防止食品受压而破碎变形。那么,这是什么气体呢?小红猜想是氮气,小明猜想是二氧化碳。

              \(\rm{(1)}\)请你帮助他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来判断小明的猜想是否正确,简要写出操作步骤\(\rm{(}\)步骤、现象和结论\(\rm{)}\):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你认为食品充气包装,对所充气体的要求是\(\rm{(}\)写出两点即可\(\rm{)}\):

              \(\rm{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