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如图是用过量的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rm{(1)}\)刚开始预热,石灰水中立即产生气泡,但不变浑浊,原因是 ______ 。
              \(\rm{(2)}\)酒精灯火焰上罩网罩的作用是 ______ 。
              \(\rm{(3)}\)实验结束,氧化铜会变成 ______ 色,石灰水会变浑浊,说明木炭具有 ______ 性。
              \(\rm{(4)a}\)处排出的气体中,除没有排尽的空气和没有完全吸收的带有水蒸气的二氧化碳外,还一定含有少量
              的 ______ \(\rm{(}\)填化学式\(\rm{)}\)气体。
               \(\rm{(5)}\)最能说明试管中反应己完成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 。
              \(\rm{(6)}\)将木炭和氧化铜的粉末混合物\(\rm{30 g}\),加热一段时间后冷却,称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rm{25.6g}\),计算:\(\rm{①}\)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______ \(\rm{g}\);\(\rm{②}\)参加反应的氧化铜的质量。
            • 2.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rm{.}\)实验时,\(\rm{a}\)中的固体由黑色变红色,\(\rm{b}\)中的试管内产生气泡和白色沉淀.
              【査阅资料】氧化亚铜\(\rm{(Cu_{2}O)}\)是红色固体,能与稀硫酸发生如下反应:\(\rm{Cu_{2}O+H_{2}SO_{4}=Cu+CuSO_{4}+H_{2}O.}\)【提出问题】已知实验后\(\rm{a}\)中的红色固体含有单质铜,是否还含有氧化亚铜\(\rm{(Cu_{2}O)}\)呢?
              【实验验证】取\(\rm{a}\)中的红色固体少量于试管中,加入 ______ 溶液,试管中出现 ______ ,证明固体中确实含有\(\rm{Cu_{2}O.}\)
              【提出问题】木炭还原氧化铜产生的气体是什么?
              【提出猜想】猜想一:\(\rm{CO_{2}}\) 猜想二:\(\rm{CO}\) 猜想三: ______
              【提出质疑】甲同学认为猜想二不正确,他的理由是 ______ .
              【验证猜想】乙同学将木炭还原氧化铜产生的气体通入灼热的氧化铜粉末中,黑色固体变红,证明猜想 ______ 是正确的,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交流反思】兴趣小组认为上图装置不够完善,为了防止尾气对空气的污染,应该把上图装置中的\(\rm{b}\)部分装置换成下列 ______ 装置\(\rm{(}\)填字母序号\(\rm{)}\).
            • 3.
              如图是实验室用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图。
              \(\rm{(1)}\)写出一个能证明碳与氧化铜己发生化学反应的实验现象 ______ ;
              \(\rm{(2)}\)写出一个能证明碳与氧化铜已发生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rm{(3)}\)碳能还原氧化铜而得到二氧化碳和铜,一氧化碳也能还原氧化铜而得到二氧化碳和铜,这两组实验的基本反应类型 ______ \(\rm{(}\)填“相同”或“不相同”\(\rm{).}\)当实验过程中固体减少质量相等时,有下列几种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______ 。
              A.碳还原氧化铜得到的铜更多  \(\rm{B.}\)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得到的铜里更多
              C.得到的铜一样多                    \(\rm{D.}\)参加反应的碳和一氧化碳的质量相同
            • 4.

              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试回答:

              \(\rm{(1)}\)该装置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______:改进措施是____________.
              \(\rm{(2)}\)实验开始时,是先加热氧化铜,还是先通入一氧化碳?______.
              \(\rm{(3)}\)实验过程中,图中\(\rm{A}\)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rm{A}\)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rm{B}\)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rm{(4)}\)实验过程中,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不仅能生成铜,还可能生成中间产物氧化亚铜\(\rm{(}\)一种暗红色固体,\(\rm{Cu_{2}O)}\)如果要对反应后\(\rm{A}\)处残留固体的组成进行探究,试猜想残留固体的组成有哪几种可能?______\(\rm{.(}\)至少答\(\rm{2}\)种\(\rm{)}\)

            • 5.

              某同学设计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试回答:




                  \(\rm{(1)}\)该装置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实验开始时,是先给氧化铜加热,还是先通入一氧化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实验过程中,图中\(\rm{A}\)处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rm{B}\)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4)}\)实验过程中,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不仅能生成铜,还可能生成中间产物氧化亚铜\(\rm{(}\)化学式为\(\rm{Cu_{2}O)}\)。如果要对反应后\(\rm{A}\)处残留固体的组成进行探究,试猜想残留固体的组成有哪几种可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一氧化碳气体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rm{A}\)                      \(\rm{B}\)

                  \(\rm{(1)}\)下列对一氧化碳的有关描述,错误的是________\(\rm{(}\)填序号\(\rm{)}\)。

                  Ⅰ\(\rm{.}\)组成:由碳原子和氧原子组成。

                  Ⅱ\(\rm{.}\)性质:具有可燃性

                  Ⅲ\(\rm{.}\)用途:可以作为燃料

                  Ⅳ\(\rm{.}\)危害: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rm{(2)}\)如图是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装置。指出实验中能证明发生了化学变化的证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m{(}\)写出一条\(\rm{)}\)。实验时装置\(\rm{A}\)中玻璃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氧化剂是________。

                  \(\rm{(3)}\)为了防止溶液倒吸,本实验停止加热前是否需要先断开\(\rm{A}\)和\(\rm{B}\)的连接处?并写出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rm{(1)}\)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掌握了炼铜的工艺,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木炭可以作还原剂把氧化铜中的铜还原出来,小明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建议用超细炭粉与氧化铜粉末混合进行实验,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同学们按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当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刚刚出现浑浊时,__________\(\rm{(}\)填写“可以”或者“不能”\(\rm{)}\)确定氧化铜和炭粉已经开始反应。




              \(\rm{(3)}\)为了使氧化铜中的铜完全被还原,对于下列三组氧化铜和炭粉的质量比例,你建议选择_______\(\rm{(}\)填写字母\(\rm{)}\),简要说明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rm{36}\):\(\rm{3}\)       \(\rm{B.40}\):\(\rm{3}\)       \(\rm{C.48}\):\(\rm{3}\)

            • 8. 某兴趣小组在做木炭与氧化铜反应实验时,发现很难观察到紫红色的\(\rm{Cu}\)生成,却往往有暗红色固体出现\(\rm{.}\)查阅资料后,了解到用木炭做还原剂与氧化铜反应需要较高温度,否则会生成固体\(\rm{Cu_{2}O(}\)颜色呈暗红色\(\rm{).}\)于是决定用乙装置代替甲装置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rm{(1)}\)与甲装置比较,乙装置中使用酒精喷灯优点是______.
              \(\rm{(2)}\)有人提出先将块状的木炭研细再使用,这样处理的目的是______.
              \(\rm{(3)}\)他们按乙图进行实验待反应结束时,先将导气管从石灰水中取出,然后关闭止水夹\(\rm{.}\)让产物自然冷却\(\rm{.}\)若不关闭止水夹,可能出现的问题是______.
            • 9.

              实验室用锌粒与足量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并还原\(\rm{4.0 g}\)氧化铜。实验装置如下\(\rm{(}\)装置气密性良好,夹持仪器省略\(\rm{)}\)。

              \(\rm{(1)}\)仪器\(\rm{a}\)的名称是_________,\(\rm{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B}\)中生石灰作_________剂;\(\rm{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m{D}\)中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为确定实验结束后氧化铜是否已基本消耗完,请设计两种不同的方案填入下表。

              操作

              判断依据

              结论

              方案一

               

               

               

              方案二

               

               

               

            • 10. 实验室用锌粒与足量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并还原\(\rm{4.0 g}\)氧化铜,实验装置如图\(\rm{(}\)装置气密性良好,夹持仪器省略\(\rm{)}\)。

                  \(\rm{(1)}\)仪器Ⅰ的名称__________,\(\rm{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B}\)中生石灰作__________剂;\(\rm{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rm{D}\)中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为确定实验结束后氧化铜是否已基本消耗完,请设计两种不同的方案填入下表。


              操作

              判断依据

              结论

              方案一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方案二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