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某些铜制品在空气中久置,表面生成绿色的铜锈\(\rm{(}\)又称铜绿\(\rm{)}\)。某化学实验小组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铜锈的组成和铜生锈的条件。
              I.探究铜锈的组成
              【查阅资料】\(\rm{①}\)铜锈受热易分解     \(\rm{②}\)硫酸铜粉末遇水由白色变为蓝色
              【进行实验】小组同学从铜器上取下适量的干燥铜锈,按如图所示装置实验\(\rm{(}\)部分夹持装置已略去\(\rm{)}\)。观察到\(\rm{B}\)中白色粉末变为蓝色,\(\rm{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解释与结论】\(\rm{(1)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
              \(\rm{(2)}\)依据以上现象分析,铜锈中一定含有的元素:\(\rm{Cu}\)和 ______ 。
              \(\rm{II.}\)探究铜生锈的条件
              【提出猜想】根据铜锈的组成推测,铜生锈可能与\(\rm{CO_{2}}\)、\(\rm{H_{2}O}\)和\(\rm{O_{2}}\)有关。
              【进行实验】实验小组同学取直径、长度均相同的铜丝,并打磨光亮。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rm{5}\)个实验并持续观察。
              编号 \(\rm{①}\) \(\rm{②}\) \(\rm{③}\) \(\rm{④}\) \(\rm{⑤}\)
              实验
              现象 无明显现象 无明显现象 铜丝表面
              有绿色物质
              无明显现象 无明显现象
              【解释与结论】
              \(\rm{(3)}\)实验中使用“经煮沸迅速冷却的蒸馏水”,其目的是 ______ 。
              \(\rm{(4)}\)得出“铜生锈一定与\(\rm{CO_{2}}\)有关”的结论,依据的两个实验是 ______ \(\rm{(}\)填编号\(\rm{)}\)。
              \(\rm{(5)}\)对比实验\(\rm{②}\)和\(\rm{③}\),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 。
              \(\rm{(6)}\)为验证猜想,请在图中将实验\(\rm{⑤}\)补充完整。
              \(\rm{(7)}\)由上述实验可推知,铜生锈的条件是 ______ 。
              【反思与应用】
              \(\rm{(8)}\)结合上述实验,你对保存铜制品的建议是 ______ 。
            • 2.
              通过化学的启蒙学习,同学们对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有了进一步了解。
              \(\rm{(1)}\)现有\(\rm{H}\)、\(\rm{C}\)、\(\rm{O}\)、\(\rm{Na}\)四种元素,请选用其中的元素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rm{①}\)最简单的有机物 ______ ;\(\rm{②}\)最常用的溶剂 ______ ;\(\rm{③}\)汽水中的酸 ______ ;\(\rm{④}\)炉具清洁剂中的碱 ______ 。
              \(\rm{(2)}\)“低碳生活,绿色出行”。如图为无锡的公共自行车。请回答下列问题:\(\rm{①}\)图中所标示的各部件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______ \(\rm{(}\)填写序号\(\rm{)}\);\(\rm{②}\)公共自行车的闸线为钢丝,说明金属具有 ______ 性;\(\rm{③}\)车架表面喷漆不仅美观,而且可有效防止与 ______ 接触而生锈;\(\rm{④}\)公共自行车有些零件选用了铝合金材料,其优点是质量轻、硬度大和 ______ 。
            • 3.
              铜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铜的性质及其应用
              兔首和鼠首均为青铜器\(\rm{(}\)铜、锡合金\(\rm{)}\),表面呈绿色,这是铜器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生成了铜锈\(\rm{(}\)铜锈俗称铜绿\(\rm{)}\)。铜绿化学式是 \(\rm{Cu_{2}(OH)_{2}CO_{3}}\),它受热会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
              \(\rm{(1)}\)青铜器属于 ______
              A.无机材料          \(\rm{B.}\)合成材料         \(\rm{C.}\)复合材料      \(\rm{D.}\)复合肥
              \(\rm{(2)}\)铜绿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rm{(3)}\)为了弄清铜生成铜绿的条件,某化学实验小组借鉴课本“铁钉锈蚀条件的探究”实验,设计了“铜片锈蚀条件的探究”实验,实验如图\(\rm{1}\)所示\(\rm{(}\)所用铜片洁净、光亮,试管内的“”为铜片\(\rm{)}\)。

              实验较长时间后,发现 ______ \(\rm{(}\)填试管编号\(\rm{)}\)试管中铜片最先生锈。小组讨论后发现实验还不够完善,要得出正确的结论,还要补充一个实验。你认为要补充的一个实验是:\(\rm{Cu}\)和 ______ \(\rm{(}\)写出试管中需要的物质\(\rm{)}\)。可以省略不做的实验是试管 ______ \(\rm{(}\)填试管编号\(\rm{)}\)。
            • 4.
              某研究小组为探究“影响铁制品锈蚀快慢的因素”,取同浓度的稀氨水和稀醋酸用下图装置完成表中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序号  \(\rm{①}\)  \(\rm{②}\)  \(\rm{③}\)  \(\rm{④}\)
               实验温度\(\rm{/℃}\)  \(\rm{25}\)  \(\rm{25}\)  \(\rm{70}\)  \(\rm{70}\)
               试剂  稀氨水  稀醋酸  稀氨水  稀醋酸
               出现铁锈所需时间  \(\rm{1}\)天未见锈蚀  \(\rm{5}\)分钟  \(\rm{1}\)天未见锈蚀  \(\rm{1}\)分钟
              \(\rm{(1)}\)铁锈的主要成分是 ______ \(\rm{(}\)填化学式\(\rm{)}\)。
              \(\rm{(2)}\)实验\(\rm{②}\)和\(\rm{④}\)可探究 ______ 因素对铁制品锈蚀快慢的影响,欲探究试剂酸碱性对铁制品锈蚀快慢的影响,应选择的实验是 ______ \(\rm{(}\)填实验序号\(\rm{)}\)。
              \(\rm{(3)}\)根据表中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 \(\rm{(}\)写出\(\rm{1}\)点即可\(\rm{)}\)
              \(\rm{(4)}\)影响铁制品锈蚀快慢除上述因素外,还有 ______ \(\rm{(}\)写出\(\rm{1}\)点即可\(\rm{)}\),请设计实验方案 ______ 。
            • 5.
              某化学小组的同学对金属元素及金属材料进行系列研究。
              \(\rm{(1)}\)“越王勾践剑”埋藏在地下两千多年,出土时依然光彩夺目、锋利无比,几乎没有丝毫锈蚀。下列选项中,与其保存完好的原因无关的是 ______ \(\rm{(}\)填序号\(\rm{)}\)
              A.埋藏环境中的氧气少                         \(\rm{B.}\)剑身曾经过防锈表面处理
              C.材料\(\rm{(}\)青铜\(\rm{)}\)本身不容易生锈           \(\rm{D.}\)埋藏环境的压强比较恒定
              \(\rm{(2)}\)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掌握了用孔雀石\(\rm{(}\)主要成分是\(\rm{Cu_{2}(OH)_{2}CO_{3})}\)和木炭一起加热进行火法炼铜的工艺。有关化学反应是:\(\rm{①Cu_{2}(OH)_{2}CO_{3} \dfrac { \overset{\;\;\triangle \;\;}{ -}}{\;}2CuO+CO_{2}↑+H_{2}O}\)  \(\rm{②2CuO+C \dfrac { \overset{\;{高温}\;}{ -}}{\;}2Cu+CO_{2}↑.}\)上述反应\(\rm{②}\)属于 ______ 类型。\(\rm{(}\)选填“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之一\(\rm{)}\)
              \(\rm{(3)}\)碱式碳酸铜【化学式是\(\rm{Cu_{2}(OH)_{2}CO_{3}}\)】是一种不溶于水的固体粉末,取一定量该固体,放入干净的烧杯中,逐渐滴入溶质质量分数为\(\rm{10\%}\)的稀硫酸,滴入该稀硫酸的质量和反应产生气体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所示。
              【已知:\(\rm{Cu_{2}(OH)_{2}CO_{3}+2H_{2}SO_{4}=2CuSO_{4}+CO_{2}↑+3H_{2}O}\)】
              请回答下列问题:
              \(\rm{①}\)当滴入上述稀硫酸至图中\(\rm{A}\)点时,烧杯内溶液中大量存在
              的溶质为 ______ \(\rm{(}\)填写化学式\(\rm{)}\)
              \(\rm{②}\)当滴入上述稀硫酸至图中\(\rm{B}\)点时,试通过计算,求此时所得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 6.
              “对比实验”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

              \(\rm{(1)}\)实验\(\rm{1}\)中,能得到可燃物燃烧条件之一“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个结论的现象为 ______ 。若用实验\(\rm{1}\)装置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可采用的方法是 ______ 。
              \(\rm{(2)}\)实验\(\rm{2}\)中,把干燥的紫色石蕊纸花和湿润的紫色石蕊纸花分别伸入两瓶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中,下列对实验现象或推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______ \(\rm{(}\)填序号\(\rm{)}\)。
              A.干燥的紫色石蕊纸花变红            \(\rm{B.}\)水不能使紫色石蕊纸花变红
              C.湿润的紫色石蕊纸花变红            \(\rm{D.CO_{2}}\)与水发生了反应
              \(\rm{(3)}\)图\(\rm{1}\)是探究铁钉生锈条件的实验示意图。

              会出现明显现象的是试管 ______ \(\rm{(}\)填序号,下同\(\rm{)}\),试管 ______ 中的物质与其对比,可得出铁生锈的条件之一是与水接触。
              \(\rm{(4)}\)在探究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rm{①}\)溶质的种类;  \(\rm{②}\)溶剂的种类;\(\rm{③}\)溶质最多被溶解的质量;  \(\rm{④}\)溶剂的质量;  \(\rm{⑤}\)温度。如测定“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研究的是 ______ \(\rm{(}\)填序号\(\rm{)}\)受温度的影响,这就需要控制其他因素保持不变。
              \(\rm{(5)}\)不同压强下,二氧化碳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如图\(\rm{2}\)所示,图中压强\(\rm{P_{1}}\)、\(\rm{P_{2}}\)的大小关系是 ______ \(\rm{(}\)填字母\(\rm{)}\)。
              A.\(\rm{P_{1} > P_{2}}\)       \(\rm{B.P_{1}=P_{2}}\)      \(\rm{C.P_{1} < P_{2}}\)       \(\rm{D.}\)无法确定
            • 7.
              \(\rm{(6}\)分\(\rm{)}\)小金为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rm{1}\):利用图甲所示装置,将干燥的\(\rm{O_{2}}\)从导管\(\rm{a}\)通入\(\rm{U}\)形管\(\rm{(}\)装置气密性良好。药品如图所示\(\rm{)}\);待\(\rm{U}\)形管内充满\(\rm{O_{2}}\)后,在导管\(\rm{b}\)处连接一活塞推至底部的注射器收集\(\rm{20mLO_{2}}\)后在导管\(\rm{a}\)处连接乳胶管并用止水夹夹紧,如图乙所示。
              步骤\(\rm{2}\):一段时间后,观察\(\rm{U}\)形普内的铁丝其现象如表所示。
              观察对象 现象
              \(\rm{①}\)干燥的普通铁丝 没有明显变化
              \(\rm{②}\)潮湿的普通铁丝 较多红褐色锈斑
              \(\rm{③}\)潮湿的纯铁丝 没有明显变化
              \(\rm{(1)}\)步骤\(\rm{1}\)中,检查\(\rm{U}\)形管内是否已充满\(\rm{O_{2}}\)的方法是 ______ 。
              \(\rm{(2)}\)铁制品锈蚀的条件之一是需要 \(\rm{O_{2}}\),在此实验中能支持此条件的证据是 ______ 。
              \(\rm{(3)}\)通过对比实验现象,此实验还可得出铁制品锈蚀的条件是 ______ 。
            • 8.
              某化学课外小组学习完了铁生锈的条件后,对生活中另外一种常见金属铜在空气中能否生锈进行了以下探究:

              \(\rm{[}\)提出问题\(\rm{]}\)铜在空气中长期放置会生锈吗?生锈的条件是什么?
              \(\rm{[}\)查阅资料\(\rm{]}\)铜在湖湿的空气中会慢慢生锈变绿,俗称铜绿,其化学式为\(\rm{Cu_{2}}\) \(\rm{(OH)_{2}CO_{3}}\)
              \(\rm{[}\)作出猜想\(\rm{]}\)小组成员一致认为,铜生锈可能是铜与空气中的 ______ 共同作用的结果,他们猜想的依据是 ______ 。
              \(\rm{[}\)设计实验\(\rm{]}\)类比铁生锈条件的探究方法,同学们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铜生锈的条件:将完全相同的四个铜片放入不同环境中,观察生锈情况。
              \(\rm{(1)}\)丙装置中除了铜片外,还应该有 ______ 。
              \(\rm{(2)}\)该实验方案采用的是 ______ 的实验方法。
              \(\rm{[}\)观察现象\(\rm{]}\)放置两周后,发现甲中的铜片变绿了,乙丙丁中的铜片没变化。
              \(\rm{[}\)得出结论\(\rm{]}\)
              \(\rm{(1)}\)甲和乙对比,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 。
              \(\rm{(2)}\)甲和丁对比,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 。
              \(\rm{(3)}\)甲、乙、丙、丁对比,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 。
              \(\rm{(4)}\)写出铜生锈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______ 。
              \(\rm{[}\)反思拓展\(\rm{]}\)
              \(\rm{(1)}\)乙和丁中使用的是煮沸后迅速冷却的蒸馏水,原因是 ______ 。
              \(\rm{(2)}\)生活中防止铜生锈的方法是 ______ 。
            • 9.
              欢欢同学实地调查铁制品锈蚀情况如下:\(\rm{}\)
              调查内容 掉漆的自行车 露天堆放的钢筋 洗净并擦干的菜刀 镀铬的铁质水龙头
              铁制品锈蚀
              情况
              长时间风吹雨淋掉漆的地方出现锈迹 时间长了钢筋表面出现锈层 菜刀放置较长时间也不生锈 龙头较长时间不生锈
              \(\rm{(1)}\)由调查结果可知:铁生锈实际上是铁与 ______ 和 ______  等发生反应的过程.
              \(\rm{(2)}\)她提出了保护金属资源的下列建议,正确的是 ______ \(\rm{(}\)填字母序号\(\rm{)}\).
              A.防止铁制品锈蚀  \(\rm{B.}\)回收利用废旧铁制品   \(\rm{C.}\)任意开采铁矿石\(\rm{}\)
              \(\rm{(3)}\)通过进一步探究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可以比较铁与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该反应类型属于 ______ 反应.
            • 10.
              教科书上钢铁锈蚀的实验\(\rm{(}\)如图\(\rm{1)}\),铁钉锈蚀的时间较长\(\rm{(}\)约\(\rm{1}\)周左右\(\rm{)}\),某教师设计了如图\(\rm{2}\)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取一根表面锃亮的超细钢丝棉,将其剪成长短相同的四段,然后整理成球状,并将其中的两团钢丝棉分别用水、食盐水湿润,然后将其放置在\(\rm{U}\)行管中的\(\rm{①②③④}\)位置。实验现象记录如表。

              \(\rm{6}\)分钟后 \(\rm{12}\)分钟后 \(\rm{24}\)小时后
              钢丝球生锈情况 \(\rm{abcd}\)均无明显变化 \(\rm{ac}\)均无明显变化,\(\rm{b}\)出现不明显的红褐色锈斑,\(\rm{d}\)出现明显的红褐色锈斑 \(\rm{ac}\)仍无明显变化,\(\rm{bd}\)都有较多的红褐色锈斑
              \(\rm{U}\) 型管内液面变化 左液面略高于右液面 左液面明显高于右液面 左、右液面基本持平
              \(\rm{①}\)能够说明钢铁同时接触水和氧气才会生锈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 。
              \(\rm{②12}\)分钟后左液面明显高于右液面的原因是 ______ ,而\(\rm{24}\)小时后左、右液面基本持平的原因是 ______ 。
              \(\rm{③}\)借助 \(\rm{U}\) 型管探究钢铁锈蚀的装置与教科书上探究钢铁锈蚀条件的实验装置相比的优点是 ______ \(\rm{(}\)回答\(\rm{1}\)点\(\rm{)}\)。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