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rm{(6}\)分\(\rm{)}\)某氯化钠样品中含有氯化镁。为测定其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称量\(\rm{5.00g}\)样品于烧杯中,加适量水完全溶解,然后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生成\(\rm{0.58g}\)沉淀。请回答下列问题:
              \(\rm{(1)}\)氢氧化钠溶液可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 ______ 色。
              \(\rm{(2)}\)计算该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 2.
              小鹏与小明做完酸、碱、盐相关性质实验后,很感兴趣地把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混合一起,看到有大量气泡生成\(\rm{.}\)他们对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很好奇,请你与他们一起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为是什么?
              【猜想假设】
              猜想\(\rm{①Na_{2}SO_{4}}\)、\(\rm{Na_{2}CO_{3}}\) 猜想      \(\rm{②Na_{2}SO_{4}}\)、\(\rm{Na_{2}CO_{3}}\)、\(\rm{NaOH}\)
              猜想\(\rm{③Na_{2}SO_{4}}\)、\(\rm{H_{2}SO_{4}}\)、\(\rm{Na_{2}CO_{3}}\)猜想 \(\rm{④Na_{2}SO_{4}}\)、\(\rm{H_{2}SO_{4}}\)
              猜想\(\rm{⑤Na_{2}SO_{4}}\)
              上述猜想中,你认为不合理的是猜想______\(\rm{(}\)填序号\(\rm{)}\).
              【实验探究】\(\rm{(1)}\)小鹏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无色酚酞,发现溶液颜色无变化,据此,他认为猜想\(\rm{⑤}\)是正确的\(\rm{.}\)你认为他的结论是______\(\rm{(}\)填“合理”或“不合理”\(\rm{)}\)的,理由是______.
              \(\rm{(2)}\)小明向盛有少量氧化铜粉末的试管中加入适量该溶液,振荡,溶液变蓝\(\rm{.}\)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实验结论】根据上述实验探究,你认为猜想______\(\rm{(}\)填序号\(\rm{)}\)是正确的.
              【拓展应用】工厂与实验室的酸性废水必须处理至中性再排放,这样做的意义是______.
            • 3.
              金属镁可与热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密度最小的气体\(\rm{.}\)所得溶液呈碱性,可使酚酞溶液显红色\(\rm{.}\)小丁同学将镁条放在水中煮沸,趁热取出部分溶液,滴加酚酞溶液变为红色,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发现溶液中的红色褪去了\(\rm{.}\)请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rm{(1)}\)写出镁条与热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rm{(2)}\)溶液的红色褪去说明溶液的碱性 ______ .
              \(\rm{(3)}\)请你推测,导致溶液碱性变化的原因是 ______ .
              \(\rm{(4)}\)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一种推测\(\rm{.}\)简要说明操作、现象及结论.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 4.
              小亮在化学实验室发现一瓶装有无色溶液的试剂瓶,其标签破损,从残余部分只能看出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rm{10\%}\),具体是什么物质无法辨认\(\rm{.}\)老师告诉他,这瓶溶液可能是氢氧化钠、氯化钠、氢氧化钙或是碳酸钠溶液中的一种.
              \(\rm{(1)}\)小亮根据信息立即确定该溶液不可能是氢氧化钙,理由是 ______ ;
              \(\rm{(2)}\)小亮另取样品,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试液变红色,该溶液不可能是 ______ ,理由是 ______ ;
              \(\rm{(3)}\)小亮另取样品,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该溶液不可能是 ______ 理由是 ______ ;
              \(\rm{(4)}\)根据以上判断,小亮确定该溶液是 ______ .
            • 5. 人被蚊虫叮咬后,蚊虫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使叮咬处又痛又痒\(\rm{.}\)化学小组同学对蚁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对其进行探究.
              \(\rm{[}\)提出问题\(\rm{]}\)蚁酸的成分是什么?它有什么性质?
              \(\rm{[}\)查阅资料\(\rm{]}\)Ⅰ\(\rm{.}\)蚁酸是一种有机酸,化学名称叫做甲酸,化学式为\(\rm{HCOOH}\);
              Ⅱ\(\rm{.}\)蚁酸在隔绝空气并加热的条件下会分解生成两种氧化物.
              \(\rm{[}\)实验探究\(\rm{]}\)
              \(\rm{(1)}\)向盛有蚁酸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溶液颜色变成______色,说明蚁酸溶液显酸性;
              \(\rm{(2)}\)小芳同学根据蚁酸中含有______元素,推测出一种生成物是水;
              \(\rm{(3)}\)另一种生成的氧化物是气体,小敏提出两种猜想:
              \(\rm{①}\)猜想Ⅰ:该气体是\(\rm{CO_{2}}\);猜想Ⅱ:该气体是______;
              他们将蚁酸分解产生的气体通过如图的装置.

              \(\rm{②}\)实验时装置\(\rm{A}\)中无明显变化,则猜想Ⅰ______\(\rm{(}\)填“成立”或“不成立”\(\rm{)}\);若猜想Ⅱ成立,则:
              \(\rm{③}\)实验时装置\(\rm{B}\)的作用是______;
              \(\rm{④}\)实验时装置\(\rm{C}\)中的现象是______;
              \(\rm{⑤}\)实验时装置\(\rm{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rm{[}\)讨论交流\(\rm{]}\)从环保角度看,该装置存在明显的缺陷,处理方法是______;
              \(\rm{[}\)拓展延伸\(\rm{]}\)当你被蚊虫叮咬后,在叮咬处涂抹一些物质可减轻痛痒\(\rm{.}\)下列物质中,你不会选择的物质是______.
              A.苏打水   \(\rm{B.}\)肥皂水   \(\rm{C.}\)食醋   \(\rm{D.}\)氨水.
            • 6. 利用中和反应可以测定酸或碱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rm{.}\)向\(\rm{20g}\)溶质质量分数为\(\rm{4\%}\)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滴加\(\rm{40g}\)稀盐酸.

              \(\rm{(1)a}\)点溶液中的溶质是\(\rm{(}\)填化学式\(\rm{)}\)___________________,

              \(\rm{a}\)、\(\rm{b}\)、\(\rm{c}\)三溶液,滴入石蕊试液呈红色的是________溶液。

              \(\rm{(2)}\)从微粒的角度分析,此反应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求滴加的稀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rm{(}\)要有计算过程,精确到\(\rm{0.01\%)}\)

              \(\rm{(4)c}\)点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

            • 7. 利用中和反应可以测定酸或碱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如图为某次测定过程中溶液的\(\rm{pH}\)随所滴加的某标准溶液体积变化而变化的关系图.

              \(\rm{(1)}\)根据上图曲线可以判断本次实验是向 ______\(\rm{ (}\)填“酸”或“碱”,下同\(\rm{)}\)溶液\(\rm{(}\)待测液\(\rm{)}\)中滴加 ______ 溶液\(\rm{(}\)标准液\(\rm{)}\).
              \(\rm{(2)}\)在这次测定中,为了指示中和反应刚好完全,用酚酞作指示剂,即在待测溶液中先滴入几滴酚酞试液,若测定中看到 __________________ ,则说明此时中和反应刚好完成.
              \(\rm{(3)}\)如果实验中使用的酸是硫酸,碱是氢氧化钠,测定中取用碱溶液\(\rm{25g}\),酸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rm{4\%}\),根据图中数据,计算碱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 8.

              人体缺乏维生素\(\rm{C(}\)简写“\(\rm{Vc}\)”\(\rm{)}\)会患坏血病。图所示为某种“维生素\(\rm{C}\)”说明书的一部分,请回答:


              \(\rm{(1)}\)“\(\rm{Vc}\)”属于________化合物\(\rm{(}\)填“无机”或“有机”\(\rm{)}\);

              \(\rm{(2)}\)“\(\rm{Vc}\)”中\(\rm{C}\)、\(\rm{H}\)、\(\rm{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  __________;

              \(\rm{(3)}\)若正常成人每天对“\(\rm{Vc}\)”的最低需要量为\(\rm{60mg}\):

              \(\rm{①}\)当这些“\(\rm{Vc}\)”完全来自右图的“维生素\(\rm{C}\)”时,则每次服用至少_______片;

              \(\rm{②}\)当这些“\(\rm{Vc}\)”完全来自某种新鲜蔬菜\(\rm{(}\)每\(\rm{1000g}\)这种蔬菜含“\(\rm{Vc}\)”\(\rm{120mg)}\)时,每天至少应食用这种蔬菜___________\(\rm{g}\);

              \(\rm{(4)}\)取\(\rm{2}\)片“维生素\(\rm{C}\)”溶于水,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说明“\(\rm{Vc}\)”溶液的\(\rm{PH}\)_______\(\rm{7(}\)选填“\(\rm{ > }\)”、“\(\rm{ < }\)”或“\(\rm{=}\)”\(\rm{)}\)。

            • 9. 在研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时,某小组想证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虽然无明显现象,但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试与他们一起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和评价,并得出有关结论.
              \(\rm{(1)}\)探究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当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后,溶液由无色变为______色,根据上述实验中颜色变化,可确定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变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rm{(2)}\)探究上述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烧杯中的硫酸是否过量:
              根据上述反应过程中溶液变成无色,不能确定稀硫酸是否过量,同学们又分别选取氯化钡溶液、紫色石蕊试液设计实验方案,请你判断并分析:
              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 取样,滴入适量的氯化钡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 稀硫酸过量
              方案二 取样,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 溶液变红 稀硫酸过量
              上述设计的实验方案中,正确的是______\(\rm{(}\)填“方案一”或“方案二”\(\rm{)}\)
              另外一个实验方案错误的原因是______;
              请你设计一个确定稀硫酸是否过量的实验方案,你选用的药品是______,实验现象及结论是______.
            • 10. 过氧化钠\(\rm{(Na_{2}O_{2})}\)是供氧剂,广泛用于潜水艇和防毒面具中\(\rm{.}\)能与好\(\rm{H_{2}O}\)或\(\rm{CO_{2}}\)反应,产生\(\rm{O_{2}}\).
              \(\rm{(1)Na_{2}O_{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rm{.(2)Na_{2}O_{2}}\)与\(\rm{CO_{2}}\)反应,除生成\(\rm{O_{2}}\)外还生成一种物质,该物质的水溶液可以使无色酚酞变红\(\rm{.}\)该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属于氧化物、酸、碱、盐中的_______类.
              \(\rm{(3)Na_{2}O_{2}}\)与水反应的方程式为\(\rm{2N{a}_{2}{O}_{2}+2{H}_{2}O=4NaOH+{O}_{2}↑ }\)请列式计算用该方法制取\(\rm{48gO_{2}}\),需要\(\rm{Na_{2}O_{2}}\)的质量.

              \(\rm{(4)}\)在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得到的无色溶液中加入\(\rm{MnO_{2}}\),发现又产生大量的气泡\(\rm{.}\)说明在此反应过程中还产生了_________\(\rm{(}\)填化学式\(\rm{)}\)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