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运用比较、归类等方法学习化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rm{(1)}\)现有“二氧化碳、铜、一氧化碳、硫酸铵、镁”五种物质,请依据物质的构成从中选出一类物质\(\rm{(}\)不能只包含一种物质\(\rm{)}\),并说出分类依据。
              \(\rm{①}\)选出的物质是 ______  \(\rm{(}\)写化学式\(\rm{)}\),\(\rm{②}\)分类依据是 ______ 。  
              \(\rm{(2)}\)像氯化钠这样由\(\rm{①}\) ______ 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而氯化氢的形成过程则不同,氢原子趋向于得一个电子,氯原子也趋向于得一个电子,双方各拿出个电子组成共用电子对,为两个原子所共用。像氯化氢这样以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共价化合物。下列属于离子化合物的是\(\rm{②}\) ______  \(\rm{(}\)填字母\(\rm{)}\)。
              A.\(\rm{Na_{2}S}\)  \(\rm{B.H_{2}O}\)  \(\rm{C.NO}\)
            • 2.
              如图是从空气中分离氧气的示意图:请你写出从图中所获得的有关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信息各一条:

              组成:______
              结构:______。
              性质:______。
              变化:______。
            • 3.

              海水晒制得到的粗盐中除\(\rm{NaCl}\)外,还含有\(\rm{MgC{l}_{2} }\)、\(\rm{CaC{l}_{2} }\)、\(\rm{N{a}_{2}S{O}_{4} }\)、泥沙等杂质,以下是将粗盐进行提纯的实验步骤.

               

              \(\rm{(1)}\)步骤Ⅰ和步骤Ⅱ除加入必要的试剂之外都还涉及相同的实验操作,该操作所需的玻璃仪器是 ______ .
              \(\rm{(2)}\)为了除去混合液Ⅰ中的可溶性杂质,应按顺序加入过量的\(\rm{N{a}_{2}C{O}_{3} }\)、\(\rm{NaOH}\)、\(\rm{BaC{l}_{2} }\),请写出所加三种物质的顺序.
              \(\rm{(3)}\)混合溶液\(\rm{2}\)中主要成分是\(\rm{NaCl}\),请设计实验检验该溶液中含有的另外两种溶质\(\rm{(}\)简要写出实验步驟及现象\(\rm{.}\)提示:\(\rm{NaCl}\)溶液呈中性\(\rm{)}\)
              \(\rm{(4)}\)步骤Ⅱ中加入过量\(\rm{N{a}_{2}C{O}_{3} }\)溶液的目的是什么?
              \(\rm{(5)NaCl }\)在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的用途:
              \(\rm{①NaCl }\)构成的粒子是 ______\(\rm{ (}\)填化学符号\(\rm{)}\)
              \(\rm{②}\)将己配好的\(\rm{50g}\)质量分数为\(\rm{9\%}\)的氯化钠溶液变成质量分数为\(\rm{0.9\%}\)的生理盐水,需要加水的质量是 ______\(\rm{ g}\) 
              \(\rm{(6)}\)取混合溶液\(\rm{2}\)样品的质量\(\rm{100g}\),加入\(\rm{50g}\)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测得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减少\(\rm{2.2g}\),请计算混合溶液\(\rm{2}\)中\(\rm{N{a}_{2}C{O}_{3} }\)的质量分数.
            • 4.

              某兴趣小组做以下实验以探究分子的运动,请回答下列问题。

                  \(\rm{(1)}\)实验Ⅰ: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rm{2~3}\)滴酚酞溶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由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rm{(2)}\)实验Ⅱ\(\rm{(}\)如上甲图中所示\(\rm{)}\):烧杯\(\rm{B}\)中的现象是________,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为使实验结果准确可靠,该小组设计实验Ⅲ\(\rm{(}\)如图中乙所示\(\rm{)}\)作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 5.
              科技节活动中,化学实验小组做了如下实验,请回答以下问题.

              \(\rm{(1)}\)图\(\rm{A}\)所示实验可观察到“铁树”上浸有无色酚酞试液的棉团由白色变为 ______ 色,该实验中没有涉及的性质是 ______ \(\rm{(}\)填字母\(\rm{)}\).
              A.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rm{B.}\)氨分子有一定质量     \(\rm{C.}\)浓氨水具有挥发性
              \(\rm{(2)}\)图\(\rm{B}\)所示实验,将注射器中浓氢氧化钠溶液注入瓶中,会看到鸡蛋被“吞”入瓶中,该实验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rm{(3)}\)图\(\rm{C}\)所示实验,当通过导管向热水中通入氧气时,白磷在水下燃烧,该实验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为:\(\rm{①}\)可燃物;\(\rm{②}\)达到燃烧所需要的 ______ ;\(\rm{③}\) ______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rm{(4)}\)图\(\rm{D}\)所示实验观察到紫色小花变为红色,小花变红的原因是 ______ \(\rm{(}\)用化学方程式表示\(\rm{)}\).
            • 6. \(\rm{(8}\)分\(\rm{)}\)质量守恒定律的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rm{(1)}\)我国从今年\(\rm{5}\)月\(\rm{1}\)日起,酒驾入刑\(\rm{.}\)“酒精检测仪”可检查司机是否酒后驾车,其反应原理为\(\rm{C_{2}H_{5}OH+4CrO_{3}+6H_{2}SO_{4}═2Cr_{2}(SO_{4})_{3}+2CO_{2}↑+9X}\),反应中红色的\(\rm{CrO_{3}}\)转变为绿色的\(\rm{Cr_{2}(SO_{4})_{3}}\),其中\(\rm{X}\)的化学式为          
              \(\rm{(2)}\)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图,“\(\rm{○}\)”和“\(\rm{●}\)”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

              由“”聚集成的物质            \(\rm{(}\)填“可能”或“不可能”\(\rm{)}\)是氧化物,参加反应的两种反应物的分子个数比为            ,此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rm{(3)}\)已知\(\rm{m_{1}g}\)镁条放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rm{m_{2}g}\)氧化镁\(\rm{(}\)不考虑其它反应\(\rm{)}\),方程式 ______ ,\(\rm{m_{1}}\)            \(\rm{m_{2}.}\)小西在做该实验时,观察到耀眼的白光,冒出大量白烟,称量无误时,发现\(\rm{m_{1} > m_{2}}\),其原因是            
            • 7. 某兴趣小组做以下实验探究分子有运动\(\rm{.}\)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rm{(1)}\)实验Ⅰ: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rm{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rm{.}\)由实验得出的结论有           
              \(\rm{(2)}\)实验Ⅱ\(\rm{(}\)如图甲所示\(\rm{)}\):烧杯\(\rm{B}\)中的现象是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rm{(3)}\)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兴趣小组成设计实验Ⅲ\(\rm{(}\)如图乙所示\(\rm{)}\)作为对比实验\(\rm{.}\)你认为有无必要            ,理由是            
            • 8.

              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请回答下列问题:

              如图是电解水的实验装置示意图。

              通电一段时间后,试管\(\rm{1}\)中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可用________检验;试管\(\rm{2}\)中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可用________检验;二者的体积比是________,该实验过程中,发生变化的粒子是________,没有发生变化的粒子是________,此实验验证了\(\rm{①}\)水是由________组成的,\(\rm{②}\)在化学变化中________可以再分,________不能再分;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

            • 9.

              Ⅰ、掌握化学实验中常用仪器的特征和用途,有利于开展化学学习和研究。请从下列常见仪器图示中,把下列实验所用的仪器的标号和名称填在横线上。

               \(\rm{①}\)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              

              \(\rm{②}\)量取一定体积液体时,需要用                  

              \(\rm{③}\)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用到的仪器是                      

              Ⅱ、小明同学对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rm{(}\)图\(\rm{1)}\)进行了改进,如图\(\rm{2}\)所示,试管丁、戊中各有一张每隔\(\rm{2}\)厘米滴有一滴酚酞溶液的滤纸条,装有适量浓氨水的小药瓶固定在橡皮塞上,试管丁中小药瓶上的瓶塞已塞紧,试管戊中的小药瓶上无瓶塞,可以观察到滤纸条变色。回答下列问题:

               \(\rm{(1)}\)图\(\rm{1}\)中烧杯             中溶液变红色,;

              \(\rm{(2)}\) 图\(\rm{1}\)丙装置的作用是                   

              \(\rm{(3)}\) 图\(\rm{2}\)比图\(\rm{1}\)的优点是                   

              \(\rm{(4)}\)若将戊浸入冰水中,滤纸条变红的速度变 ______ .

            • 10.

              请沿用科学家认识事物的方式认识“空气”。

              \(\rm{(1)}\)从空气组成角度:某同学利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rm{①}\)实验原理:              \(\rm{(}\)用化学方程式表示\(\rm{)}\)。

              \(\rm{②}\)实验步骤:先用弹簧夹夹住橡皮管,点燃红磷,伸入瓶中并塞上瓶塞。等红磷燃烧熄灭后再打开弹簧夹。

              \(\rm{③}\)误差分析:发现实验结论大于理论值,可能的原因有              

              A.装置漏气

              B.实验时使用的红磷过量

              C.实验时插入燃烧匙的速度太慢,集气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

              D.红磷熄灭后没等集气瓶冷却就立刻打开弹簧夹

              \(\rm{(2)}\)从微观角度:用“”表示氮原子,“”表示氧原子。

              \(\rm{①}\)用“”可表示的微粒是               \(\rm{(}\)填名称\(\rm{)}\)。

              \(\rm{②}\)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分子数目比。若空气中其它成分忽略不计,下图可表示空气微观模型的是              \(\rm{(}\)填标号\(\rm{)}\)。

              \(\rm{(3)}\)从变化角度:

              已知:常压下,氮气沸点\(\rm{-196℃}\),氧气沸点\(\rm{-183℃}\)。将燃着的木条置于盛满液态空气的烧杯口,观察到的现象是              。将该烧杯放置一段时间后,液态物质剩余约\(\rm{1/10}\)体积,其主要成分是              

              \(\rm{(4)}\)从应用角度:利用空气制取氮肥的流程下图所示。

              \(\rm{①}\)Ⅰ中参加反应的单质甲为               

              \(\rm{②}\)Ⅱ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rm{③}\)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反应Ⅲ              \(\rm{(}\)填“属于”或“不属于”\(\rm{)}\)氧化还原反应。

              \(\rm{(5)}\)从环保角度:下列保护空气措施合理的是              \(\rm{(}\)填标号\(\rm{)}\)。

              A.工厂通过加高烟囱直接排放废气

              B.推广使用乙醇汽油代替普通汽油

              C.提倡步行、骑自行车等“低碳”出行方式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