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许多物质燃烧都伴随发光放热的现象,王刚同学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王刚和小组的同学对此展开了探究:
              【知识回顾】化学变化的本质是______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与假设】猜想\(\rm{1}\)、都是化学变化;猜想\(\rm{2}\):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实验与分析】同学们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rm{(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火焰上,观察到:烧杯内壁出现______;手摸烧杯壁有______;蜡烛火焰逐渐______.
              \(\rm{(2)}\)将烧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rm{.}\)观察到______.
              分析: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是______.
              \(\rm{(3)}\)观察白炽灯\(\rm{(}\)灯丝为钨丝\(\rm{)}\):
              通电前 通电中 通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有 ______ 感觉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______变化.
              【实验结论】猜想______\(\rm{(}\)填“\(\rm{1}\)”或“\(\rm{2}\)”\(\rm{)}\)正确.
            • 2.

              \(\rm{CO_{2}}\)的资源化利用日趋成为研究热点。

                  \(\rm{(1)}\)某小组查阅资料发现:\(\rm{①CO_{2}}\)与\(\rm{H_{2}}\)能在催化剂表面反应生成\(\rm{CH_{4}}\)与\(\rm{H_{2}O}\);\(\rm{②CH_{4}}\)在高温条件下能与\(\rm{CuO}\)反应。为探究上述反应,设计如下装置。

                  \(\rm{①}\)仪器\(\rm{M}\)的名称是________。装置\(\rm{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rm{②}\)设计装置\(\rm{C}\)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若要证明\(\rm{D}\)中有\(\rm{CO_{2}}\)生成,则需在\(\rm{E}\)、\(\rm{F}\)之间增加盛有________溶液的洗气瓶;

                  \(\rm{③}\)一段时间后,装置\(\rm{D}\)中黑色固体变红,\(\rm{E}\)中白色固体变蓝,该小组由此得出结论:以上实验证明\(\rm{CH_{4}}\)在高温条件下能与\(\rm{CuO}\)反应。你是否同意他们的结论?________\(\rm{(}\)填“同意”或“不同意”\(\rm{)}\),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CH_{4}}\)、乙炔\(\rm{(C_{2}H_{2})}\)和丙烷\(\rm{(C_{3}H_{8})}\)都能在空气中燃烧,但是仅\(\rm{C_{2}H_{2}}\)燃烧时有浓烈的黑烟。试从物质组成的角度分析其燃烧现象不同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m{CH_{4}}\)燃料电池具有洁净、高效的特点,其工作时主要是将________能转化为电能。

            • 3.

              有三瓶失去标签的溶质质量分数为\(\rm{15\%}\)、\(\rm{10\%}\)、\(\rm{5\%}\)的盐酸。选择下列仪器和药品,设计两种不同的方案,辨别出三瓶盐酸。

                  实验仪器:温度计、量筒、秒表、烧杯、试管、剪刀、镊子

                  药品:镁条

                  提示:镁条和盐酸反应速度很快,通过观察放出气泡的速度很难准确判断盐酸浓度的大小。

                  \(\rm{(1)}\)写出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rm{(2)}\)实验的关键是控制三个变量:

                  \(\rm{①}\)在相同的环境温度下进行实验;

                  \(\rm{②}\)取相同质量的镁条;

                  \(\rm{③}\)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你的方案是:

                  方案一:测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二:测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化学兴趣小组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发现镁片完全溶解、石灰水浑浊。


              \(\rm{(}\)一\(\rm{)}\)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是:

              \(\rm{(1)}\)镁和盐酸的反应        \(\rm{(}\)填“吸热”或“放热”\(\rm{)}\)。

              \(\rm{(2)}\)                                             

              \(\rm{(}\)二\(\rm{)}\)甲同学测得反应后试管内溶液\(\rm{pH < 7}\) ,该溶液\(\rm{pH < 7}\)的可能原因是:

              \(\rm{①MgCl_{2}}\)溶液的\(\rm{pH < 7}\); \(\rm{②}\)                        

              \(\rm{(}\)三\(\rm{)}\)乙同学将反应后试管内溶液冷却,加入镁粉并滴入酚酞,溶液颜色无变化,再加热,发现溶液慢慢浑浊且变红。

              【猜想】对实验中“溶液慢慢浑浊且变红”的原因,乙同学提出猜想:\(\rm{MgCl}\)\(\rm{{\,\!}_{2}}\)\(\rm{+2H}\)\(\rm{{\,\!}_{2}}\)\(\rm{O=Mg(OH)}\)\(\rm{{\,\!}_{2}}\)\(\rm{↓+2HCl}\),大家都认为此猜想不合理,理由是           

              【查阅】资料\(\rm{1}\):\(\rm{Mg(OH)_{2}}\)难溶解于水,升高温度可加大其在水中的溶解度。

              资料\(\rm{2}\):\(\rm{K}\)、\(\rm{Ca}\)、\(\rm{Na}\)、\(\rm{Mg}\)等活泼金属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水反应,产生碱和气体。

              【实验】乙同学重新在滴有酚酞的热水中加入镁粉,观察到液体慢慢变红并浑浊,镁粉表面产生气泡。收集并点燃气体,发现能燃烧。乙同学实验中“溶液慢慢浑浊且变红”的原因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rm{(}\)四\(\rm{)}\)同学们请教老师后得知,足量的镁与稀盐酸反应时,溶液会经历从酸性到碱性且碱性逐步增强的过程,从而生成了碱式氯化镁沉淀。据文献介绍,碱式氯化镁的化学通式可表示为\(\rm{Mg}\)\(\rm{{\,\!}_{x}}\)\(\rm{(OH)}\)\(\rm{{\,\!}_{y}}\)\(\rm{Cl}\)\(\rm{{\,\!}_{z}}\),其不溶于水,能与酸反应。

                 \(\rm{(1)}\)做镁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时,镁条的用量宜少不宜多。

                 \(\rm{(2)}\)铁片和铜片放入稀硫酸中产生的现象也不相同,据此推测出铁的活动性比铜    \(\rm{(}\)填“强”或“弱”\(\rm{)}\),还可根据铁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来确定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rm{(3)}\)取一定量的碱式氯化镁沉淀【\(\rm{Mg_{x}(OH)_{y}Cl_{z}}\)】,溶于稀硝酸,将所得溶液分成两等份。
              \(\rm{①}\)向一份溶液中滴加过量的\(\rm{NaOH}\)溶液,生成了\(\rm{1.74gMg ( OH )_{2}}\)沉淀\(\rm{;}\)

              \(\rm{②}\)向另一份溶液中滴加过量的\(\rm{AgNO_{3}}\)溶液,生成了\(\rm{5.74 g}\)沉淀。

                  通过计算得知:\(\rm{x:z=}\)            ,所得碱式氯化镁的化学式为              

            • 5. \(\rm{(}\)一\(\rm{)}\)仔细阅读下面的探究实验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I.\(\rm{[}\)实验目的\(\rm{]}\)探究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
              \(\rm{II.[}\)查阅资料\(\rm{]}\)
              \(\rm{(1)}\)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包括吸收热量\(\rm{(Q_{吸})}\)的扩散过程和放出热量\(\rm{(Q_{放})}\)的水合过程。

              \(\rm{(2)}\)实验条件下,水的凝固点为\(\rm{0℃}\)、沸点为\(\rm{100℃}\)。

              \(\rm{III.[}\)提出猜想\(\rm{]}\)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可能升高或降低或不变。
              \(\rm{IV.[}\)实验探究\(\rm{]}\)某探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两种实验方案。在图\(\rm{2}\)所示方案中,每次加入物质\(\rm{b}\)之前,均使用温度计控制热水温度,使之保持在\(\rm{99℃}\)。
              \(\rm{V.[}\)实验结论\(\rm{]}\)
              \(\rm{(1)}\)图\(\rm{1}\)所示实验中,若加入物质\(\rm{a}\)后,发现玻璃片与烧杯底部之间的水结冰,说明溶液的温度_____\(\rm{(}\)填“升高”或“降低”或“不变”,下同\(\rm{)}\)。
              \(\rm{(2)}\)图\(\rm{2}\)所示实验中,若加入物质\(\rm{b}\)后,热水会突然沸腾,说明溶液的温度__________。
              \(\rm{VI.[}\)拓展实验\(\rm{]}\)按照图\(\rm{3}\)所示进行实验。若物质\(\rm{c}\)为\(\rm{NaOH}\),则\(\rm{U}\)型管内的左边液面将_______\(\rm{(}\)填“升高”或“低于”或“等于”\(\rm{)}\)右边液面;若\(\rm{U}\)型管内的液面位置变化与之相反,则物质\(\rm{c}\)为______\(\rm{(}\)填序号\(\rm{)}\)。  \(\rm{①CaO}\)    \(\rm{②NH_{4}NO_{3\;\;\;\;\;}③}\)浓\(\rm{H_{2}SO_{4}}\)
              \(\rm{VII.[}\)反思交流\(\rm{]}\)
              \(\rm{(1)}\)该小组的同学进一步就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变化的原因展开了讨论,分析得出:若\(\rm{Q}\)\(\rm{{\,\!}_{吸}}\)_____\(\rm{Q}\)\(\rm{{\,\!}_{放}}\)\(\rm{(}\)填“\(\rm{ > }\)”或“\(\rm{ < }\)”或“\(\rm{=}\)”,下同\(\rm{)}\),则溶液温度升高;若\(\rm{Q}\)\(\rm{{\,\!}_{吸}}\)与\(\rm{Q}\)\(\rm{{\,\!}_{放}}\)的相对大小与之相反,则溶液温度降低;若\(\rm{Q}\)\(\rm{{\,\!}_{吸}}\)_____\(\rm{Q}\)\(\rm{{\,\!}_{放}}\),则溶液温度不变。

              \(\rm{(2)}\)在图\(\rm{2}\)所示方案中,小张同学对实验现象很感兴趣,他继续向热水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rm{b}\),又看到沸腾现象,至烧杯中出现固体物质后,再继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rm{b}\),就看不到沸腾现象。请解释不再产生沸腾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二\(\rm{)}\)如图甲是\(\rm{A}\)、\(\rm{B}\)、\(\rm{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

              \(\rm{(1)}\)甲图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大的是_______。

              \(\rm{(2)①}\)将\(\rm{t_{2}℃}\)时\(\rm{A}\)、\(\rm{B}\)、\(\rm{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rm{t_{1}℃}\)时,有晶体析出的是_________;剩余溶液中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

              \(\rm{②}\)已知\(\rm{C}\)物质是一种白色固体。如乙图所示,\(\rm{20℃}\)时,把试管放入盛有\(\rm{C}\)物质的饱和溶液的烧杯中,在试管中加入几小段镁条,再加入\(\rm{5mL}\)稀盐酸,此时能观察到的现象有试管中的镁条和盐酸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泡,____________________\(\rm{(}\)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rm{)}\)。

              \(\rm{(3)t℃}\)时,将\(\rm{C}\)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rm{(}\)写两种方法\(\rm{)}\)

            • 6. 小科从某品牌“暖手包”说明书上获悉,该“暖手包“能自动发热,是因为里面有铁粉、活性炭等物质.这些物质对“暖手包”发热有什么作用?小科查阅到下列实验数据:
              组别 时间/min 铁/g 活性炭/g 空气湿度/% 水/mL 上升温度/
              1 30 1 0.6 70 0 10.7
              2 30 1 0 70 0 0
              3 30 0 0.6 70 0 0
              4 30 1 0.6 40 0 4.2
              5 30 1 0.6 40 2 11.5
              (1)第l、3组的探究实验说明,没有 ______ 物质,“暖手包”不会发热;
              (2)分析第1、2、4、5组探究实验可知,“暖手包”的发热还应用了活性炭具有吸附空气中的 ______ 的性质.
            • 7. 室温下,将稀盐酸慢慢滴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利用温度计测出烧杯中溶液的温度,溶液温度随加入盐酸的质量而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1)由如图可知,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中和反应是 ______ (填“吸热”或“放热”或“无热量变化”)反应.
              (2)在A处溶液中加入石蕊,溶液呈 ______ 色.
              (3)B处溶液的溶质是 ______ (填化学式).
              (4)B到C的过程中溶液的pH逐渐 ______ (填“增大”或“减小”或“无变化”).
              (5)在C点溶液中加入碳酸钙,现象为 ______ ,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8.
              小科从某品牌“暖手包”说明书上获悉,该“暖手包“能自动发热,是因为里面有铁粉、活性炭等物质\(\rm{.}\)这些物质对“暖手包”发热有什么作用?小科查阅到下列实验数据:
              组别 时间\(\rm{/min}\) 铁\(\rm{/g}\) 活性炭\(\rm{/g}\) 空气湿度\(\rm{/\%}\) 水\(\rm{/mL}\) 上升温度\(\rm{/}\)
              \(\rm{1}\) \(\rm{30}\) \(\rm{1}\) \(\rm{0.6}\) \(\rm{70}\) \(\rm{0}\) \(\rm{10.7}\)
              \(\rm{2}\) \(\rm{30}\) \(\rm{1}\) \(\rm{0}\) \(\rm{70}\) \(\rm{0}\) \(\rm{0}\)
              \(\rm{3}\) \(\rm{30}\) \(\rm{0}\) \(\rm{0.6}\) \(\rm{70}\) \(\rm{0}\) \(\rm{0}\)
              \(\rm{4}\) \(\rm{30}\) \(\rm{1}\) \(\rm{0.6}\) \(\rm{40}\) \(\rm{0}\) \(\rm{4.2}\)
              \(\rm{5}\) \(\rm{30}\) \(\rm{1}\) \(\rm{0.6}\) \(\rm{40}\) \(\rm{2}\) \(\rm{11.5}\)
              \(\rm{(1)}\)第\(\rm{l}\)、\(\rm{3}\)组的探究实验说明,没有 ______ 物质,“暖手包”不会发热;
              \(\rm{(2)}\)分析第\(\rm{1}\)、\(\rm{2}\)、\(\rm{4}\)、\(\rm{5}\)组探究实验可知,“暖手包”的发热还应用了活性炭具有吸附空气中的 ______ 的性质.
            • 9.
              室温下,将稀盐酸慢慢滴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利用温度计测出烧杯中溶液的温度,溶液温度随加入盐酸的质量而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rm{(1)}\)由如图可知,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中和反应是 ______ \(\rm{(}\)填“吸热”或“放热”或“无热量变化”\(\rm{)}\)反应.
              \(\rm{(2)}\)在\(\rm{A}\)处溶液中加入石蕊,溶液呈 ______ 色\(\rm{.}\)
              \(\rm{(3)B}\)处溶液的溶质是 ______ \(\rm{(}\)填化学式\(\rm{)}\).
              \(\rm{(4)B}\)到\(\rm{C}\)的过程中溶液的\(\rm{pH}\)逐渐 ______ \(\rm{(}\)填“增大”或“减小”或“无变化”\(\rm{)}\).
              \(\rm{(5)}\)在\(\rm{C}\)点溶液中加入碳酸钙,现象为 ______ ,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