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小华同学在探究“弹簧长度与外力的变化关系”时,找来一根弹簧以及几个相同质量的钩码\(.\)她先用弹簧来做实验,并记录了相应的数据,如下表:
              钩码总重\(/N\) \(0\) \(0.5\) \(1.0\) \(1.5\) \(2.0\) \(2.5\) \(3.0\) \(3.5\) \(4.0\)
              指针位置\(/cm\) \(2.5\) \(3.0\) \(3.5\) \(4.0\) \(4.5\) \(5.0\) \(5.5\) \(5.8\) \(5.8\)
              \((1)\)分析数据,小华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拉力不大于 ______ \(N\)的情况下,弹簧的 ______ 跟钩码的拉力成正比;
              \((2)\)小华同学根据实验数据所作的“弹簧长度与外力的变化关系”图象\((\)如图\()\),应该是下面 ______ 图\((\)填序号\()\)所示的图象.
            • 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B.弹簧测力计的刻度可以用\(cm\)、\(mm\)等做单位
              C.弹簧测力计不能测量各种力
              D.能发生形变的弹簧只有拉伸时才能产生弹力
            • 3.

              Ⅰ\(.\)在研究弹簧的伸长量与外力的关系的实验中,将弹簧水平放置测出自然长度,然后竖直悬挂让其自然下垂,在其下端竖直向下施加外力\(F\),实验过程是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进行的,用记录的外力\(F\)与弹簧的伸长量\(x\),作出的\(F-x\)图线如图所示.

              \((1)\)由图可知,该弹簧受到的拉力每增加\(1N\),弹簧的伸长量增加_______\(cm\).

              \((2)\)该图线不过原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在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得到如表所示数据:

              \((1)\)本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器材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物体的质量为\(0.7 kg\)时,它受到的重力是___________\(N\).

              \((3)\)以下四个图像中,关于物体重力的大小与其质量的关系,正确的是_________.



              Ⅲ\(.\)如图所示是“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装置\(.\)实验中用到了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木块、一个祛码、两个材料相同但表面粗糙程度不同的长木板.

              \((1)\)将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_______匀速拉动木块,使木块沿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样,读出弹簧测力计所示的拉力就可以得到_____________之间的滑动摩擦力.

              \((2)\)由_________两次实验可以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 4.

              几位同学用同一个弹簧拉力器锻炼身体,每位同学都可以将弹簧拉力器拉开至两臂伸直\(.\)两臂伸直时,对弹簧拉力器的拉力最大的是 (    )

              A.几位同学一样大
              B.手臂长的同学
              C.体重大的同学
              D.力气大的同学
            • 5.

              小华在课外探究弹簧的长度跟外力的变化关系,利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记录了相应实验数据:

              \(1)\)分析实验数据你可得到的结论_______________

              \(2)\)该弹簧在没有挂钩码时的自然长度为_________\(cm\)

              \(3)\)用此弹簧制成的测力计的测量范围为_________\(N\)

            • 6. 两位同学使用弹簧拉力器比较臂力的大小,他们拉同一拉力器的三根弹簧,结果都将手臂撑直了,则    \((\)       \()\)
              A.手臂粗的同学用的臂力大           
              B.手臂长的同学用的臂力大
              C.两同学用的臂力一样大              
              D. 无法比较用的臂力大小
            • 7. 在弹性限度内\(.\)当弹簧的长度为\(16cm\)时\(.\)它产生的弹力大小为\(20N\);弹簧的长度变为\(7cm\)时\(.\)它产生的弹力大小为\(10N.\)则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
              A.\(1.25N/cm\)
              B.\(1.43N/cm\)
              C.\(3.33N/cm\)
              D.\(1.11N/cm\)
            • 8. 小明观察发现,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均匀的,由此他猜想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它受到的拉力成正比\(.\)为了验证猜想,小明决定进行实验.
              \((1)\)要完成实验,除了需要如图\(l\)中所示的一根两头带钩的弹簧、若干相同的钩码\((\)每个钩码重力已知\()\)、铁架台以外,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是 ______ \(.\)进行实验后小明记录数据如表.
              实验次数\(1\)\(2\)\(3\)\(4\)\(5\)\(6\)\(7\)
              拉力\((\)钩码总重\()F/N\)\(O\)\(1\)\(2\)\(3\)\(4\)\(5\)\(6\)
              弹簧伸长量\(\triangle L/cm\)\(O\)\(0.40\)\(0.80\)\(1.20\)\(1.60\)\(2.00\)\(2.70\)
              \((2)\)在图\(2\)中作出弹簧伸长量与所受拉力的关系图线.
              \((3)\)由图象可验证小明的猜想是 ______ 的\((\)填“正确”或“错误”\().\) 
              \((4)\)实验分析可得出若用该弹簧来制作一个弹簧测力计,则该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 ______
            • 9. 弹簧拉力器是由三根弹簧并接组成的,如果将一根弹簧拉长\(5 cm\),要用\(15 N\)的力,若将三根这样的弹簧同时拉长\(10 cm\),所需的拉力是\((\)    \()\)
              A.\(30 N\)
              B.\(90 N\)
              C.\(45 N\)
              D.\(50 N\)
            • 10. 弹簧测力计
              (1)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弹簧测力计制作原理
              ①观察并回答:请同学们生拉一拉力计,说说弹簧为什么会伸长?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②思考并表述:弹簧受到的拉力与弹簧伸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吗?    
              ③演示一:将弹簧挂在黑板上,此时弹簧不受外力,从弹簧上端到指针的距离叫弹簧的原长(用彩条显示“原长”.)
              当弹簧受到拉力时,它的长度会怎样?    
              演示二:把一个钩码挂在弹簧上,此时,从弹簧上端到指针的距离叫弹簧的长度.(用彩条显示“总长”.)
              请一学生指出哪一段是由于弹簧受到拉力而伸长的长度.(用彩条显示“伸长”.)
              教师点拨:由此可知弹簧的伸长即用此时弹簧的    减去弹簧的    就是弹簧伸长的长度.
              ④当弹簧受到拉力增大时,它伸长的长度会怎样?    
              ⑤教师做演示实验:分别在大弹簧下挂1个、2个、3个、4个完全一样的钩码,学生依次在下面的表格中记下弹簧受到的拉力和弹簧的各种长度.
              次数 拉力F/N 弹簧原长L0/cm 弹簧的长度(总长)L/cm 弹簧的伸长(L-L0)/cm
              1
              2
              3
              4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得出结论:    
              点拨:弹簧测力计就是根据    这个道理制作的.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