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在探究电源跟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时,采用“保持电阻不变,研究电源和电压关系”的研究方法.以下探究没有运用该方法的是(  )
              A.探究燃烧的条件
              B.探究磁场的方向
              C.探究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D.探究动能的大小跟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 2.

              在拓展性课程活动中,小明利用以下常见物品验证酸的一些性质:白醋\(\rm{(}\)含\(\rm{3%}\)的醋酸\(\rm{)}\)、食品干燥剂\(\rm{(}\)主要成分是\(\rm{CaO)}\)、鸡蛋壳、牵牛花汁液、铁钉、苏打\(\rm{(}\)碳酸钠\(\rm{)}\)。

              \(\rm{[}\)查阅资料\(\rm{]}\)牵牛花汁液在酸性溶液中显红色,在中性溶液中显紫色,在碱性溶液中显蓝色。

              \(\rm{[}\)实验过程\(\rm{]}\)

              \(\rm{(1)}\)在鸡蛋壳上滴加白醋,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气体是________。

              \(\rm{(2)}\)小明知道酸能够与铁发生反应产生氢气,但当他将足量的白醋加入放有铁钉的容器中,没有看到明显的气泡产生。小明很疑惑,于是提出猜想:气泡不明显可能与酸的浓度有关。要验证与酸的浓度有关,应选择下列试剂中的________\(\rm{(}\)填编号\(\rm{)}\)。

              A.\(\rm{3%}\)的盐酸

              B.\(\rm{5%}\)的醋酸

              C.\(\rm{5%}\)的盐酸

              \(\rm{(3)}\)小明利用已有物品还想验证酸与碱的反应,请你帮助完成下列实验设计。

              步骤

              操作

              现象

              \(\rm{1}\)

              将食品干燥剂加入适量清水中,搅拌后静置

              放出大量的热

              \(\rm{2}\)

              取步骤\(\rm{1}\)中的上层清液,先加入牵牛花汁液,________

              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再变为紫色,最后变为红色

            • 3.

              根据如图仪器或装置回答问题:

              \(\rm{(1)}\)写出仪器名称:\(\rm{①}\)_________。

              \(\rm{(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发生装置可选择上图中的_______\(\rm{(}\)填标号\(\rm{)}\)进行组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实验室可将\(\rm{②⑦⑩}\)连接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验满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活中,人们在呼吸面具中利用过氧化钠\(\rm{(Na_{2}O_{2})}\)与二氧化碳反应作为氧气的来源,另还生成一种盐,其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本大题上述化学反应没有涉及到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4)}\)已知反应: \(\rm{2NH_{3}+3CuO \overset{∆}{=} }\) \(\rm{3Cu+N_{2}+3H_{2}O}\); \(\rm{N_{2}+3Mg \overset{∆}{=} }\) \(\rm{Mg_{3}N_{2}}\);其中氮化镁\(\rm{(Mg_{3}N_{2})}\)易跟水反应。现实验室利用下列装置制取少量纯净的氮化镁,试回答下列问题:

              \(\rm{①}\)在装置\(\rm{D}\)中实验室利用固体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共热制取氨气,写出该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②}\)若各组仪器只能用一次,则各仪器的接口顺序是:\(\rm{g→}\)____\(\rm{→}\)_____\(\rm{→}\)_____\(\rm{→}\)_____\(\rm{→}\)_____\(\rm{→}\)____\(\rm{→h→i}\);

              \(\rm{(5)}\)化学活动周中,各竞赛小组设计出了各种有趣的喷泉。


              \(\rm{①}\)竞赛\(\rm{I}\)组和竞赛Ⅱ组查阅资料得知:\(\rm{NH_{3}}\)极易溶于水,\(\rm{1}\)体积水中约可以溶解\(\rm{700}\)体积的\(\rm{NH_{3}}\),分别设计了图\(\rm{1}\)和图\(\rm{2}\)实验装置。

              竞赛\(\rm{I}\)组操作如下:在干燥的烧瓶内收集满纯净干燥的氨气,塞紧带有玻璃管和胶头滴管\(\rm{(}\)预先吸满水\(\rm{)}\)的胶塞,_______________,打开止水夹,形成了喷泉。竞赛Ⅱ组在干燥的烧瓶内收集满纯净干燥的氨气后,其引发喷泉的方法是:打开止水夹,用热毛巾捂住圆底烧瓶。

              \(\rm{②}\)竞赛Ⅲ组也在干燥的烧瓶内收集满纯净干燥的氨气后,设计了图\(\rm{3}\)实验\(\rm{(}\)见图\(\rm{3)}\),引发了喷泉,玻璃套管中的固体是____\(\rm{(}\)填序号\(\rm{)}\)。

              A.氢氧化钙         \(\rm{B.}\)氯化钠        \(\rm{C.}\)活性炭        \(\rm{D.}\)氧化铜

            • 4.

              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是两种常见的碱。李红同学将两种碱的溶液分别装入试管\(\rm{A}\) 、\(\rm{B}\) 中,并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三组实验。

              \(\rm{(1)}\)实验\(\rm{1}\)中,两支试管的溶液都变成_______色。

              \(\rm{(2)}\)实验\(\rm{2}\)中,若\(\rm{B}\) 盛装的是\(\rm{NaOH}\) 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rm{(3)}\)三组实验中,能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鉴别开来的是实验_______。

              \(\rm{(4)}\)实验\(\rm{3}\)中,李红同学向两支试管吹气,\(\rm{B}\)试管中无现象。为了探究吹气后\(\rm{B}\)试管中溶质的成分,李红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

              猜想\(\rm{1}\):溶质只有__________   

              猜想\(\rm{2}\):溶质只有__________  

              猜想\(\rm{3}\):溶质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

              实验和结论:\(\rm{[}\)可供试剂:酚酞、稀盐酸、氯化钡溶液、澄清石灰水\(\rm{]}\)

              实验

              实验现象

              结论

              取\(\rm{B}\) 中少量溶液于试管中,___________

               

              猜想\(\rm{3}\)成立

               

               

            • 5. 用科学方法认识物质
              掌握了物质的组成、性质才能合理地应用物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的基本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等。
              \(\rm{(1)}\)用观察法认识空气
              观察法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地用感官\(\rm{(}\)眼、鼻、耳、手\(\rm{)}\)考察研究对象的方法。
              用观察法研究空气的性质,请你写出一种观察方法,该方法得出的空气的一条性质:观察方法是______,得出的性质是______;
              \(\rm{(2)}\)用实验法认识空气的组成及其成分的性质
              实验法是指通过实验来验证对物质性质的预测或探究物质的组成、未知性质的方法。
              \(\rm{①}\)用实验法认识空气的组成
              实验室用如图所示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请据图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已知图中玻璃管的容积为\(\rm{50mL}\),实验前注射器活塞对应的示数是\(\rm{100mL}\):实验后当气球回复实验前状态时,注射器活塞对应的示数是\(\rm{70mL}\),则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______。
              \(\rm{②}\)用实验法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
              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三组实验来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在实验一中,将一瓶二氧化碳沿烧杯内壁慢慢倒入小烧杯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由此可以得出二氧化碳的两条性质分别是______、______;
              实验二中,向集满\(\rm{CO_{2}}\)的试管内倒入约占试管容积三分之一的澄清石灰水,旋紧胶塞,持续振荡一定时间,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充分振荡后,试管内压强\(\rm{(}\)填“\(\rm{ > }\)”或“\(\rm{=}\)”或“\(\rm{ < }\)”\(\rm{)}\)______试管外大气压强;
              实验三中,先分别向两支盛有蒸馏水的试管中滴加几滴紫色石蕊试液,如实验\(\rm{(}\)Ⅰ\(\rm{)}\),然后向其中一支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如实验\(\rm{(}\)Ⅱ\(\rm{)}\)。在实验\(\rm{(}\)Ⅱ\(\rm{)}\)中溶液变______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 6. 下列装置能达到对比实验目的是\(\rm{(}\)  \(\rm{)}\)
              A.比较\(\rm{MnO_{2}}\)和\(\rm{Fe_{2}O_{3}}\)的催化效果
              B.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研究
              C.燃烧条件的研究
              D.探究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 7. \(\rm{20}\)、同学们一起探究铝、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小刚同学设计了用铜丝、铁丝、铝丝和稀盐酸,只用一只试管,取一次盐酸的探究方案。请你和他们一起完善下表的探究方案并回答有关问题。

              \(\rm{(1)}\)填表

              实验步骤

              观察到的现象

              \(\rm{①}\) 在试管中取少量盐酸,插入铁丝,充分作用。

              ____________

              \(\rm{②}\) 在 \(\rm{①}\) 所得的溶液中,插入         ,充分作用。

              无明显现象

              \(\rm{③}\) 在 \(\rm{②}\) 所得的溶液中插入       ,充分作用。

                                        

              结论:金属活动性\(\rm{Al > Fe > Cu}\)

              \(\rm{(2)}\)将铝丝插入前应进行的操作是                                      

              \(\rm{(3)}\)小华同学认为在小刚设计的方案中,只要补充一个实验,就可得出\(\rm{Al > Fe > H > Cu}\)的结论。小华要补充的实验是                            

              \(\rm{(4)}\)小强同学认为要得到\(\rm{Al > Fe > H > Cu}\)的结论,不必做补充实验,只需将小明同学方案中插入金属的顺序调整即可,你认为调整后插入金属的顺序是                      

            • 8. 对加热分解过氧化氢溶液的实验,小明假设:“成功率不高的原因是加热初期有大量水蒸气产生”,他设计了下列实验方案,其中不能对此假设提供较好实证的是\(\rm{(}\)  \(\rm{)}\)
              A.使用生石灰干燥产生的气体再检验
              B.使用浓硫酸干燥产生的气体再检验
              C.先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气体,再检验气体
              D.分别使用不同催化剂进行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实验,检验所得气体
            • 9.

              氧气是一种重要的物质,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多组实验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常规测定】

              如图所示的是小明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来测定的方法。


              \(\rm{(1)}\)用文字或化学式表示红磷燃烧的化学反应:                                 ,属于                                 \(\rm{(}\)填“分解”或“化合”\(\rm{)}\)反应;

              \(\rm{(2)}\)实验完毕,若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超过集气瓶中原空气总体积的\(\rm{1/5}\),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rm{(}\)写一条\(\rm{)}\)                            

              \(\rm{(3)}\)上面的实验同时证明了氮气的化学性质有                                          \(\rm{(}\)任写一条\(\rm{)}\)。

              【实验改进】

              小华同学经过思考,没有使用止水夹,设计出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实验过程:

              \(\rm{(1)}\)经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rm{(2)}\)在集气瓶里装进\(\rm{a}\)体积的水,燃烧匙里放一块白磷\(\rm{(40℃}\)时白磷即可燃烧\(\rm{)}\),按图示装置连接仪器,然后在酒精灯上把玻璃棒下端加热,玻璃棒的作用为                                ;\(\rm{(}\)注:集气瓶内的长导管已接近瓶底\(\rm{)}\)

              \(\rm{(3)}\)把预先加热过的玻璃棒按下与白磷接触,观察到白磷立即着火燃烧,现象为                                         \(\rm{(}\)注:白磷与红磷燃烧的产物、现象均相同\(\rm{)}\);

              \(\rm{(4)}\)待集气瓶完全冷却至室温,量出集气瓶中水的体积是\(\rm{b}\),整个集气瓶的体积是\(\rm{c}\)。从白磷开始燃烧到最后熄灭的过程中,集气瓶内水面的变化现象是                                                            

              \(\rm{⑤}\)根据\(\rm{a}\)、\(\rm{b}\)、\(\rm{c}\)三个数据,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rm{.}\)已知\(\rm{c=60mL}\),\(\rm{a=10mL}\),\(\rm{b=19mL}\),得出结论,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实验反思:

              \(\rm{(1)}\)组内成员小张对“实验前集气瓶里要装进\(\rm{a}\)体积的水”非常不理解。咨询了组长小明之后,他终于明白“\(\rm{a}\)体积的水”的作用,其一是为了加快\(\rm{⑤}\)步骤中集气瓶的冷却速度;其二主要是                                                  

              \(\rm{(2)}\)在上述实验中,下列操作的实施和实验现象的出现,会导致实验最后产生的实际值小于理论值的是                                        

              A.装置气密性不好        \(\rm{B.}\)实验前集气瓶里没有装\(\rm{a}\)体积的水

              C.集气瓶没有冷却到室温  \(\rm{D.}\)用红磷代替白磷\(\rm{(}\)红磷的着火点在\(\rm{240℃}\)左右\(\rm{)}\)

              【实验拓展】

              \(\rm{(1)}\)小军同学对实验进行反思后,提出了改进方法\(\rm{(}\)如图所示 \(\rm{)}\),你认为改进后的优点是:                                        


              \(\rm{(2)}\)已知暖宝宝贴\(\rm{(}\)主要成分为铁粉,木炭,食盐\(\rm{)}\)的热量来源是铁粉的缓慢氧化,小涛同学设计使用暖宝宝贴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开始前的装置如图所示,实验后从量筒中流入玻璃瓶\(\rm{(}\)容积为\(\rm{250mL)}\)中的水的体积为\(\rm{45mL(}\)铁粉生锈消耗的水忽略不计\(\r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rm{(}\)    \(\rm{)}\)



              A.该实验原理是利用铁粉生锈消耗氧气

              B.通过本次实验数据测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rm{18\%}\)

              C.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偏低,可能是暖宝宝贴的使用数量不足

              D.必须等温度计的读数恢复至实验前的温度后才能记录量筒内剩余水的体积

            • 10.
              用易观测的量来显示不易直接观测的量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列不是应用这一方法的是\(\rm{(}\)  \(\rm{)}\)
              A.
              以铁屑说明电流磁场
              B.
              以球说明分子结构
              C.
              以水位表示氧气含量
              D.
              以水位说明蒸腾作用快慢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