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实验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量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并取得成功。
              \(\rm{[}\)查阅资料\(\rm{]}\)白磷的着火点\(\rm{40℃}\).
              \(\rm{[}\)提出问题\(\rm{]}\)氧气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多少?
              \(\rm{[}\)实验准备\(\rm{]}\)锥形瓶内空气体积为\(\rm{200mL}\),注射器中水的体积为\(\rm{50mL}\),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rm{[}\)实验探究\(\rm{]}\)装入药品,按图所示连接好仪器,夹紧弹簧夹。先将锥形瓶底部放入热水中,白磷很快被引燃,然后将锥形瓶从热水中取出。
              \(\rm{[}\)现象分析\(\rm{]}\)
              \(\rm{(1)}\)在空气中白磷没有燃烧,而将锥形瓶底部放入热水中,白磷被引燃,说明燃烧不能缺少的一个条件 ______ ,除此之外,燃烧还需要的条件是 ______ 、 ______ ;
              \(\rm{(2)}\)白磷燃烧的现象是 ______ 。
              \(\rm{(3)}\)足量的白磷在锥形瓶中未能全部燃烧,说明瓶内剩余气体 ______ 燃烧\(\rm{(}\)填“支持”或“不支持”\(\rm{)}\);
              \(\rm{(4)}\)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气球的变化是 ______ 。
              \(\rm{(5)}\)待白磷熄灭、锥形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还可观察到的现象是:\(\rm{①}\)注射器中的水自动喷射出来,\(\rm{②}\)当注射器中的水还剩约 ______ \(\rm{mL}\)时停止下流。
              \(\rm{[}\)得出结论\(\rm{]}\)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rm{ \dfrac {1}{5}}\)。
              \(\rm{[}\)拓展应用\(\rm{]}\)
              \(\rm{(6)}\)有同学们提出:若反应前称量整套装置的质量为\(\rm{mg}\),反应后待白磷熄灭、锥形瓶冷却到室温,擦干锥形瓶外壁的水后,再次称量整套装置的质量为 ______ \(\rm{mg(}\)填“大于”、“等于”、“小于”\(\rm{)}\),判断的依据是 ______ 。
            • 2.
              实验室常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rm{(}\)装置如图\(\rm{1)}\),
              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打开止水夹后,水能进入集气瓶中的原因是 ______ 。
              【提出问题】某兴趣小组用该方法测出的氧气含量常常远低于\(\rm{21\%.}\)为什么?
              【进行猜想】\(\rm{(1)}\)装置漏气;
              \(\rm{(2)}\) ______ ;
              \(\rm{(3)}\)反应后未冷却到室温\(\rm{…}\)
              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同学在装置气密性能良好、操作规范的情况下,重复图\(\rm{1}\)实验,测定结果低于\(\rm{20\%}\),用测氧气浓度的传感器测得反应后装置内氧气浓度为\(\rm{8.85\%}\)。
              【查阅资料】:燃烧过程中当氧气体积分数低于\(\rm{7\%}\)时,红磷就无法继续燃烧,因此通过上述实验,测量结果与理论值误差较大。

              【实验探究】再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该小组同学根据铁在空气中生锈的原理设计图\(\rm{2}\)实验装置。
              Ⅰ\(\rm{.}\)同学们采用了“暖宝宝”做实验,暖宝宝中含有铁粉、活性炭、水、氯化钠等物质。装置中饱和食盐水会加速铁生锈。
              铁生锈过程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首先是铁与氧气、水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
              工业上用一氧化碳还原赤铁矿\(\rm{(}\)主要成分氧化铁\(\rm{)}\),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Ⅱ\(\rm{.8}\)分钟后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根据如表数据计算,改进实验后测得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 ______ 。\(\rm{(}\)写出数据表达式即可\(\rm{)}\)
              测量项目 实验前 实验后
              烧杯中水的体积 烧杯中剩余水的体积 集气瓶\(\rm{(}\)扣除内容物\(\rm{)}\)
              和导管的容积
              体积\(\rm{/mL}\) \(\rm{100.0}\) \(\rm{74.5}\) \(\rm{126.0}\)
              【结论】该测定方法,装置内残留的氧气更少,实验结果更准确。
              【拓展】小组中某同学认为实验后的暖宝宝贴中仍含有铁粉,才能说明该结果接近精确值。请你设计实验证明反应后的暖宝宝中仍有铁单质存在 ______ 。
            • 3.

              下图是为了探究物质燃烧条件设计的实验\(\rm{(}\)热水的温度超过白磷着火点\(\rm{)}\),在不改变装置、不增加试剂的前提下,要使锥形瓶\(\rm{B}\)内的白磷燃烧起来 的最简单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该实验主要探究的燃烧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如仅用该装置进行实验\(\rm{(}\)密封性好\(\rm{)}\),验证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rm{1/5}\),实验中应注意事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的基础为科学,以下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些常见实验。

              \(\rm{(1)}\)实验\(\rm{A}\)中,导致实验结果偏小的原因是什么?\(\rm{(}\)写一条即可\(\rm{)}\)

              \(\rm{(2)}\)实验\(\rm{B}\)中,观察到什么现象可以证明温度达到着火点是燃烧的条件之一?

              \(\rm{(3)}\)实验\(\rm{C}\)中的操作会造成酸液飞溅,请解释原因。

            • 5.

              某兴趣小组活动中,同学们按图\(\rm{A}\)装置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探究过程中,大家对磷燃烧产生的大量白烟是否危害人体健康提出疑问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rm{40℃}\),红磷的着火点是\(\rm{240℃}\),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体呼吸道,可能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rm{(HPO_{3})}\)
              【交流与讨论】白烟对人体健康有害,该实验装置必须改进。

              【改进与实验】同学们按改进后的图\(\rm{B}\)装置进行实验。请你帮助他们将下表补充完整。





              现   象

              解   释

              \(\rm{a}\)试管中的白磷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rm{b}\)试管中的红磷没有燃烧

              \(\rm{b}\)试管中红磷、热水中白磷都没有燃烧的原因分别是

              \(\rm{①}\)            \(\rm{②}\)              


              写出白磷燃烧时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rm{(1)}\)改进后的图\(\rm{B}\)装置与图\(\rm{A}\)装置比较,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小林同学指出图\(\rm{B}\)装置仍有不足之处,并设计了下图\(\rm{C}\)装置,其中气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与迁移】实验小结时,小朱同学说“待\(\rm{a}\)试管冷却后,如果将试管口紧贴水面\(\rm{(}\)室温下\(\rm{)}\),并取下橡皮塞,将看到液体进入试管。”这一说法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

              小晶问:“如果不考虑橡皮塞占试管的容积,进入\(\rm{a}\)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会是多少呢?”

              大家争论后,出现两种预测。甲:接近试管容积的\(\rm{1/5}\);  乙:不一定接近试管容积的\(\rm{1/5}\)。你赞同的预测是__________\(\rm{(}\)填“甲”或“乙”\(\rm{)}\),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磷的燃烧反应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rm{(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能冒出浓厚的白烟,军事上常用来制烟幕弹。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某同学利用燃磷法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过程如下图。

                    





                   红磷燃烧一段时间后,自动熄灭了,你认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测得氧气体积分数约是_______\(\rm{\%}\),燃烧结束时试管里剩余气体主要是   ______\(\rm{(}\)填化学式\(\rm{)}\)。该气体的一条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气体的一条用途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就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行实验探究.
              【设计实验】
              第一小组同学共同设计了如图所示的\(\rm{A}\)、\(\rm{B}\)两套装置.

              \(\rm{(1)}\)红磷在瓶内燃烧时的现象是 ______ ;
              \(\rm{(2)}\)为了保证结果的准确,第一小组同学在实验过程中等集气瓶冷却至室温后才打开止水夹,这样操作的原因是 ______ .
              \(\rm{(3)}\)集气瓶中倒吸的水少于\(\rm{ \dfrac {1}{5}}\)的原因 ______ ;\(\rm{(}\)任写一条\(\rm{)}\)
              【改进实验】
              第二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得知:当温度达到\(\rm{40℃}\)时白磷就能在空气中燃烧\(\rm{.}\)五氧化二磷会刺激人的呼吸道,影响健康\(\rm{.}\)于是他们将试管的容积分成五等分,做好标记\(\rm{.}\)在试管中加入一小块\(\rm{(}\)足量\(\rm{)}\)白磷,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将试管放入热水中,使白磷燃烧\(\rm{.}\)待白磷熄灭并冷却到室温后,将试管倒立于盛有室温下水的水槽中\(\rm{(}\)如图\(\rm{B)}\),并在水中将橡皮塞取下.
              \(\rm{(1)}\)此装置的优点是\(\rm{(}\)任写一点\(\rm{)}\) ______ ;
              \(\rm{(2)}\)实验结束后水倒吸进入试管约占试管体积的\(\rm{ \dfrac {1}{5}}\),本实验还能够得到氮气的有关性质,请写出两点: ______ , ______ .
            • 8.

              拉瓦锡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空气的成分。他把适量汞放在密闭容器里连续加热\(\rm{12}\)天,发现有红色粉末生成,同时容器里的空气减少了\(\rm{1/5}\);请问:


              \(\rm{(1)}\)曲颈瓶里所用汞的量应_________\(\rm{(}\)填“不足量”、“足量”或“任意量”\(\rm{)}\)。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rm{(2)}\)实验前后钟罩内汞液面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

            • 9.
              实验室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在这个实验过程中,下图能正确表示的广口瓶内气体体积变化情况的是\(\rm{(}\)  \(\rm{)}\)
              A.
              B.
              C.
              D.
            • 10. 小亮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他先在燃烧匙中放入足量的红磷,塞紧橡皮塞,然后用凸透镜聚光照射集气瓶中的红磷。

                  \(\rm{(1)}\)由于凸透镜的聚光作用,使红磷的温度________,红磷燃烧;燃烧停止后,燃烧匙里仍有红磷,燃烧停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待完全反应冷却到常温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实验中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