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rm{⑴}\)该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⑵}\)待燃烧停止,白烟消失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到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约占剩余体积的\(\rm{1/5}\),由此可知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rm{1/5}\)。由本实验还可以推测氮气的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⑶}\)如果实验后发现进入瓶内的水远远少于\(\rm{1/5}\),实验中可能存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⑷}\)若将红磷换成碳粉,该实验能否获得成功\(\r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m{(}\)填能或否\(\rm{)}\) 。

            • 2.

              竹子是“有节、中空、四季常绿”的植物。同学们对竹子中的气体成分展开了探究,测定其成分。


              【查阅资料】红磷需加热到\(\rm{240 ℃}\)才能燃烧,白磷只需达到为\(\rm{40 ℃}\)即可燃烧。另,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rm{(1)}\)收集竹子中的气体。

              小华提出:将一节竹子浸没在水中,在竹子上钻孔,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小刚提出:可用注射器从竹子中抽取气体。

              大家认为两人的想法都可行,于是分为\(\rm{A}\)、\(\rm{B}\)两组,在相同的条件下,\(\rm{A}\)组采用小华的取气方法,\(\rm{B}\)组采用小刚的取气方法,分别完成下面的实验。

              \(\rm{(2)}\)设计实验证明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及解释

              向所取气体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

               

               

              \(\rm{(3)}\)测定氧气含量。

              【设计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方案一和方案二来测定氧气含量。

              【进行实验】按上述两个方案进行多次实验。

              【反思与评价】

              \(\rm{a.}\)实验中磷的量应为足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b.}\)两个方案的实验测定结果不同,测定结果比较准确的是方案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rm{c.}\)经过\(\rm{A}\)、\(\rm{B}\)两组同学的实验,\(\rm{A}\)组测得的竹子中含氧量总是大于\(\rm{B}\)组的,你认为原因是___________。

            • 3. \(\rm{(5}\) 分\(\rm{)}\)下列\(\rm{A~D}\)是初中化学中的四个实验,请按要求填空:

              \(\rm{(1)}\)关于\(\rm{B}\)实验,下列操作不妥的是                \(\rm{(}\)填序号\(\rm{)}\).
               \(\rm{①}\)检查装置气密性     \(\rm{②}\)实验前夹紧止水夹      \(\rm{③}\)冷却后再打开止水夹     \(\rm{④}\)用硫粉代替红磷
              \(\rm{(2)}\)上述实验中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rm{(}\)填字母\(\rm{)}\).
              \(\rm{(3)}\)写出实验\(\rm{B}\)发生反应的符号反应式                                

              \(\rm{(4)}\)由\(\rm{C}\)实验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                元素组成的.

            • 4.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就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rm{(1)}\)讨论后同学们认为,选择的药品既要能消耗氧气,又不会跟空气中 的其他成分反应,而且生成物为固体。他们应该选择______\(\rm{(}\)填序 号\(\rm{)}\),为了充分消耗容器中的氧气,药品的用量应保证足量。
              A.蜡烛\(\rm{B.}\)红磷\(\rm{C.}\)硫\(\rm{D.}\)木炭
              \(\rm{(2)}\)小 组 同 学 共 同 设计如图所示的装置,为了确保实验的成功,在装药品之前应该______,写出集气瓶内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
              【分组实验】在讨论的基础上,他们分组进行了实验。
              【数据分析】实验结束后,整理数据如下表:\(\rm{(}\)注:集气瓶容积为 \(\rm{100mL)}\)
              组别 \(\rm{1}\) \(\rm{2}\) \(\rm{3}\) \(\rm{4}\) \(\rm{5}\) \(\rm{6}\)
              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rm{/mL}\) \(\rm{20}\) \(\rm{21}\) \(\rm{19}\) \(\rm{20}\) \(\rm{22}\) \(\rm{18}\)
              \(\rm{(3)}\)通过对实验结果的交流,大多数同学都验证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______。通过实
              验还可以推断出集气瓶中剩余气体的性质是____________\(\rm{(}\)写出两点\(\rm{)}\)。
              \(\rm{(4)}\)实验测量值比真实值小的原因可能是:
              \(\rm{①}\)______量不足;
              \(\rm{②}\)装置气密性______
              \(\rm{③}\)未冷却至______就打开止水夹。
            • 5. 磷的燃烧反应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rm{(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能冒出浓厚的白烟,军事上常用来制烟幕弹。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rm{(2)}\)某同学利用燃磷法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过程如图。他测得氧气体积分数约是________\(\rm{\%}\)。燃烧结束试管里剩余气体主要是________\(\rm{(}\)填化学式\(\rm{)}\)。

            • 6.

              如图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实验或操作,请回答下列问题:

              \(\rm{(1)A}\)实验完毕,进入集气瓶中的没有超过总容积的五分之一,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rm{(}\)任写一条\(\rm{)}\)

              \(\rm{(2)B}\)实验中集气瓶内放入少量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rm{(3) C}\)实验中烧杯\(\rm{B}\)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rm{(4)D}\)实验是探究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成分的实验。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比吸入气体少。

            • 7.

              我校小曹老师带领学生进行氧气的鉴别实验时,发现“一同学不慎碰倒装满氧气的集气瓶,迅速扶起后,瓶中剩余的氧气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对此,小曹老师让该同学往集气瓶装入半瓶水,再用排水法收集\(\rm{1/2}\)集气瓶的氧气,发现瓶中的氧气也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rm{①}\)用下列方案收集“\(\rm{1/2}\)集气瓶的氧气”,其中最合理的是________\(\rm{(}\)填字母\(\rm{)}\)

              \(\rm{②}\)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rm{21\%}\)。本实验中,集气瓶内的氧气约占总体积的_______,所以用“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来检验集气瓶中是不是氧气的方法_______\(\rm{(}\)填“可靠”或“不可靠”\(\rm{)}\)。 

            • 8.

              为验证空气中氧气含量,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其中,右侧为可以自由移动的活塞\(\rm{(}\)忽略摩擦力\(\rm{)}\)。实验过程中,首先,向玻璃管中充入空气,使右侧活塞移至刻度 \(\rm{5}\)处,检查装置气密性;然后,在密闭的玻璃管内铺上足量红磷\(\rm{(}\)右侧活塞位置依然在刻度 \(\rm{5}\)处\(\rm{)}\),点燃酒精灯,观察到红磷燃烧后熄灭酒精灯,活塞先向右移动,再向左移动,最后静止。

              \(\rm{(1)}\)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先将活塞拉至刻度 \(\rm{6}\)处,放手后,若观察到_______,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反之,则说明装置气密性不好。

              \(\rm{(2)}\)红磷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rm{(3)}\)能证明“氧气体积约占空气体积 \(\rm{1/5}\)”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

              \(\rm{(4)}\)活塞先向右移动的原因是_________。

              \(\rm{(5)}\)实验过程中,影响密闭容器中气体压强的因素有__________\(\rm{(}\)填序号\(\rm{)}\)。

              A.密闭容器的容积         \(\rm{B.}\)温度             \(\rm{C.}\)气体的量

            • 9.

              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多数只与氧气反应,但也有例外,如镁在空气中燃烧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还能与氮气和二氧化碳反应。如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图,燃烧匙内放入红磷,测得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rm{ \dfrac{1}{5} }\)。


              \(\rm{(1)}\)试写出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符号表达式                

              \(\rm{(2)}\)若用木炭代替红磷,在不改动装置的情况下进行实验后,几乎没有水进入集气瓶中,原因是                                                      

              \(\rm{(3)}\)若用镁条代替红磷,实验后,集气瓶中进入的水量应该   \(\rm{(}\)填“大于”或“小于”\(\rm{) \dfrac{1}{5} }\)。

            • 10.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将水面上方空间分为\(\rm{5}\)等份。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请回答:

              \(\rm{(1)}\)观察红磷燃烧的现是                                            

              \(\rm{(2)}\)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集气瓶水面的变化情况是                                                                

              \(\rm{(3)}\)写出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符号表达式                             

              \(\rm{(4)}\)如果实验结果偏小,请你写出\(\rm{1}\)个可能原因:                            

              \(\rm{(5)}\)集气瓶底部先加入少量水的目的是                                                             

              \(\rm{(6)}\)由此实验得出有关氮气的性质\(\rm{(}\)写一条\(\rm{)}\)                      

              \(\rm{(7)}\)小明对本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所示

                                        方案一                                    方案二

              \(\rm{①}\) 方案一的优点是:                                      

              \(\rm{②}\) 方案二中的白磷比红磷更容易燃烧,冷却后可观察到活塞的变化是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