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五一”假期,小兵对“锌与硫酸反应快慢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锌与硫酸反应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猜想与假设】\(\rm{a.}\)可能与硫酸的质量分数有关;\(\rm{b.}\)可能与锌的形状有关。

              【设计并实验】小兵用不同质量分数的硫酸和不同形状的锌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编号

              硫酸的质量分数\(\rm{(}\)均取\(\rm{20mL)}\)

              锌的形状\(\rm{(}\)均取\(\rm{1g)}\)

              氢气的体积\(\rm{(mL)(}\)均收集\(\rm{3}\)分钟\(\rm{)}\)

              \(\rm{1}\)

              \(\rm{20\%}\)

              锌粒

              \(\rm{31.7}\)

              \(\rm{2}\)

              \(\rm{20\%}\)

              锌片

              \(\rm{50.9}\)

              \(\rm{3}\)

              \(\rm{30\%}\)

              锌粒

              \(\rm{61.7}\)

              \(\rm{4}\)

              \(\rm{30\%}\)

              锌片

              \(\rm{79.9}\)


              \(\rm{(1)}\)写出稀硫酸与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小兵用下图装置收集并测量氢气的体积,其中量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集证据】\(\rm{(3)}\)要比较不同质量分数的硫酸对反应快慢的影响,应选择的实验编号是________________。

              【得出结论】\(\rm{(4)}\)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与反思】

              \(\rm{(5)}\)下表是小兵第\(\rm{①}\)组实验的详细数据。

              时段\(\rm{(}\)均为\(\rm{1}\)分钟\(\rm{)}\)

              第\(\rm{1}\)分钟

              第\(\rm{2}\)分钟

              第\(\rm{3}\)分钟

              第\(\rm{4}\)分钟

              第\(\rm{5}\)分钟

              第\(\rm{6}\)分钟

              \(\rm{H_{2}}\)的体积

              \(\rm{3.1mL}\)

              \(\rm{16.7mL}\)

              \(\rm{11.9mL}\)

              \(\rm{9.6mL}\)

              \(\rm{7.6mL}\)

              \(\rm{6.0mL}\)

              请描述锌与硫酸反应的快慢的变化并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6)}\)锌与硫酸反应的快慢可能还受哪些因素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请用图中仪器的序号按要求填空:
               

              \(\rm{①}\)    \(\rm{②}\)            \(\rm{③}\)              \(\rm{④}\)     \(\rm{⑤}\)              \(\rm{⑥}\)       \(\rm{⑦}\)        \(\rm{⑧}\)             \(\rm{⑨}\)           \(\rm{⑩}\)

               \(\rm{(1)}\)用于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的仪器是 ______ ;
               \(\rm{(2)}\)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药品的仪器是 ______ ;
               \(\rm{(3)}\)常用于给物质加热的仪器是 ______ ;
               \(\rm{(4)}\)既可用作反应容器又能直接受热的是 ______ ;
               \(\rm{(5)}\)用来收集和贮存少量气体的仪器是 ______ .
            • 3.

              怎样用铁矿石炼铁?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对此展开实验探究,请你参与。

              探究活动一: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是否有铁生成

              【设计并进行试验】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通过图\(\rm{1}\)实验装置进行炼铁。

                                      图\(\rm{1}\)                                                   图\(\rm{2}\) 

              \(\rm{(1)}\)实验过程中玻璃管里粉末的颜色由红棕色逐渐变成__           \(\rm{\_}\)色,同时观察到澄清石灰水________

              \(\rm{(2)}\)试验时,要在装置末端\(\rm{a}\)处燃着一盏酒精灯,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

              探究活动二:测定本次试验中生成的铁单质的含量\(\rm{(}\)质量分数\(\rm{)}\)

              【设计并进行试验】根据资料和已学知识,小组同学按图\(\rm{2}\)连接好装置,在\(\rm{A}\)装置中加入一定量反应后得到的固体粉末,滴入\(\rm{10\%}\)的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rm{(}\)装置气密性良好,每步反应或作用都是完全的\(\rm{)}\)。

              \(\rm{(3)}\)写出\(\rm{A}\)装置中铁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滴加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4)}\)用图\(\rm{2}\)所示装置\(\rm{B}\)和\(\rm{C}\)收集并测量氢气的体积,其中量筒的作用是 __________,氢气应从____\(\rm{(}\)填“\(\rm{e}\)”或“\(\rm{f}\)”\(\rm{)}\)管通入。

              \(\rm{(5)}\)若试验过程中,滴加稀硫酸的量不足,测定的铁单质的含量将\(\rm{\_}\)                      \(\rm{\_}\)\(\rm{(}\)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rm{)}\)。

            • 4. 某同学模仿物理课上学到的“串联电路”,设计了如图气体制取与性质验证的组合实验\(\rm{.}\)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后,\(\rm{A}\)中出现大量气泡,\(\rm{B}\)中白磷燃烧,\(\rm{C}\)中液面下降,稀盐酸逐渐进入\(\rm{D}\)中\(\rm{.}\)请看图回答问题:
               
              \(\rm{(1)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rm{(2)}\)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后,\(\rm{B}\)中白磷能够燃烧的原因是 ______ .
              \(\rm{(3)E}\)中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 .
              \(\rm{(4)}\)可用\(\rm{F}\)装置收集气体,也可用如图乙装置来测量生成的\(\rm{CO_{2}}\)气体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 ______ ,植物油上方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的结果 ______ \(\rm{(}\)填“有”或“没有”\(\rm{)}\)明显影响.
              \(\rm{(5)}\)将内部连有一个小气球,另一端穿过双孔橡皮塞和一个两端不封口的\(\rm{U}\)形管相连,如图丙所示,向一个盛满二氧化碳的锥形瓶中加入足量的石灰水,迅速塞紧橡皮塞\(\rm{.}\)关闭\(\rm{K_{2}}\),打开\(\rm{K_{1}}\)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 5. 回答实验室用:双氧水加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相关问题.
              \(\rm{(1)}\)写出制取原理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rm{(2)}\)如图所示,发生装置应选用 ______ \(\rm{(}\)填编号,下同\(\rm{)}\),以下气体收集装置不能采用的是 ______ .

              \(\rm{(3)}\)为测定双氧水分解生成氧气的体积,应选用下图装置 ______ \(\rm{(}\)填编号\(\rm{)}\).

              \(\rm{(4)}\)实验结束,某同学发现收集到的纯氧气质量大于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所得质量\(\rm{.}\)不考虑实验误差,请你就此提出一种猜想: ______ .
            • 6.
              某兴趣小组对实验室制备氧气的反应条件进行如下探究实验.
              \(\rm{(1)}\)为探究不同催化剂对氯酸钾分解速度的影响,甲设计以下对比实验探究,在相同温度下,比较两组实验产生\(\rm{O_{2}}\)的快慢.
              Ⅰ\(\rm{.}\)将\(\rm{3.0g}\) \(\rm{KClO_{3}}\)与\(\rm{1.0g}\) \(\rm{MnO_{2}}\)均匀混合加热
              Ⅱ\(\rm{.}\)将\(\rm{x}\) \(\rm{g}\) \(\rm{KClO_{3}}\)与\(\rm{1.0g}\) \(\rm{CuO}\)均匀混合加热
              实验中Ⅱ中\(\rm{x}\)的值应为 ______ ;Ⅰ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
              实验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rm{MnO_{2}}\)的催化能力比\(\rm{CuO}\)强.
              \(\rm{(2)}\)乙探究了影响双氧水分解速度的某种因素\(\rm{.}\)实验数据记录和可选装置如表:
              双氧水的质量 双氧水的浓度 \(\rm{MnO_{2}}\)的质量 相同时间内产生\(\rm{O_{2}}\)体积
              \(\rm{50.0g}\) \(\rm{1\%}\) \(\rm{0.1g}\) \(\rm{9mL}\)
              \(\rm{50.0g}\) \(\rm{2\%}\) \(\rm{0.1g}\) \(\rm{16mL}\)
              \(\rm{50.0g}\) \(\rm{4\%}\) \(\rm{0.1g}\) \(\rm{31mL}\)

              本实验中,测量\(\rm{O_{2}}\)体积的装置应该是 ______ \(\rm{(}\)填编号\(\rm{)}\);
              实验结论:乙探究中,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______ ,双氧水分解得越快.
            • 7.
              如图\(\rm{1}\)所示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rm{(1)}\)实验仪器的名称:\(\rm{a}\) ______ ;\(\rm{b}\) ______ .
              \(\rm{(2)}\)实验室用暗紫固体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为: ______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______ ,要制取一瓶较纯净的氧气装置应该选用 ______ ,该发生装置有一处不足,请改正: ______ ,若用该装置收集的氧气也不纯,原因可能是 ______ .
              \(\rm{(3)}\)用\(\rm{(2)}\)中收集好的氧气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发现铁丝并未燃烧,造成此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______ \(\rm{(}\)选择合理选项字母的回答\(\rm{.}\)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rm{)}\)
              A.在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前集气瓶未装满水          \(\rm{B.}\)铁丝表面有油漆
              C.铁丝上未系火柴等预热物                           \(\rm{D.}\)没有在瓶底铺一层沙或放少量的水
              E.导气管口一出现气泡就开始收集
              \(\rm{(4)}\)海陵中学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为测定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分解生成氧气的体积\(\rm{.}\)应选用图\(\rm{2}\)装置 ______ \(\rm{(}\)填编号\(\rm{)}\)来收集并测量氧气体积\(\rm{.}\)在实验过程中小希 ______ \(\rm{(}\)填“需要”或“不需要”\(\rm{)}\)待有均匀连续气泡开始收集氧气\(\rm{.}\)在实验过程中小钰俯视读数,最终测定氧气体积会 ______ \(\rm{(}\)填“偏大”、“偏小”、“不变”\(\rm{)}\)
              \(\rm{(5)}\)通常情况下,氨气\(\rm{(NH_{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形成的溶液是氨水\(\rm{.}\)实验室用加热氯化铵和消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
              \(\rm{(a)}\)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发生装置,可选用 ______ \(\rm{(}\)填装置编号\(\rm{)}\);
              \(\rm{(b)}\)若采用\(\rm{F}\)装置收集氨气,气体应从 ______ 端通入\(\rm{(}\)填字母\(\rm{)}\);
              \(\rm{(c)}\)实验室制取氨气时,为防止多余的氨气逸散到空气中,可用水吸收,最好选用图\(\rm{3}\)中下列 ______ 装置.
            • 8.
              下列是初中化学中的三个实验,请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回答:

              \(\rm{(1)}\)实验一中的四个试管中,铁钉最易生锈的是 ______ \(\rm{(}\)填字母序号\(\rm{).}\)由此说明铁钉生锈是 ______ 共同作用的结果\(\rm{.}\)常在铁制品表面镀一层金属铝以达到防锈的目的,其原因是 ______ \(\rm{(}\)用化学方程式表示\(\rm{)}\)
              \(\rm{(2)}\)实验二中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rm{.}\)若将集气瓶和烧杯中的水换成 ______ 溶液,则用木炭也可代替红磷测定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rm{(3)}\)某同学欲用实验三这套装置制取并测量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则他需准备的化学药品是 ______ \(\rm{(}\)填药品名称\(\rm{).}\)用\(\rm{E}\)来测量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 ______ .
            • 9.
              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仪器.

              \(\rm{(1)}\)图中仪器\(\rm{D}\)的名称为 ______ ;\(\rm{(1}\)分,其余每空\(\rm{2}\)分\(\rm{)}\)
              \(\rm{(2)}\)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若要制取并收集较多的二氧化碳,应选择的仪器有\(\rm{F}\)、 ______ \(\rm{(}\)填序号\(\rm{)}\).
              \(\rm{(3)}\)利用\(\rm{(2)}\)中组装的发生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若要测量产生的氧气的体积,应选择下列装置中的 ______ \(\rm{(}\)填序号\(\rm{)}\).
            • 10.
              以下是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研究过的一些制取气体实验,请你一起参与探究.
              \(\rm{(1)}\)某探究小组在实验室用如图\(\rm{1}\)所示装置和药品制取气体:

              \(\rm{①}\)请你写出相应的仪器名称:\(\rm{a}\) ______ ,\(\rm{b}\) ______ .
              \(\rm{②}\)上述能够实现气体发生和收集的正确装置是 ______ \(\rm{(}\)填字母\(\rm{)}\),该装置中制取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该气体的验满方法为 ______ .
              \(\rm{③}\)可用如图\(\rm{2}\)装置收集并测量氧气的体积,装置的连接方式是 ______ \(\rm{(}\)填“\(\rm{b→c→d}\)”或“\(\rm{c→b→d}\)”\(\rm{)}\).
              \(\rm{(2)}\)如图\(\rm{3}\)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rm{.}\)将制得的氧气通入如图\(\rm{3}\)的烧杯中,还可以看到的现象是 ______ \(\rm{.}\)通过这一现象可以进一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______ .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