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进行下列对比实验,不需要控制变量的是\(\rm{(}\)  \(\rm{)}\)
              A.用酚酞溶液鉴别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B.用红磷和白磷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C.用二氧化锰、氧化铜和过氧化氢溶液比较二氧化锰、氧化铜的催化效果
              D.用镁、锌和稀盐酸比较镁、锌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 2. 对比实验是运用比较的方法来揭示事物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的一种实验方法.课本中设计的下列实验不属于对比实验的是(  )
              A.铁钉锈蚀实验
              B.几种纤维的性质实验
              C.粉尘爆炸实验
              D.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的实验
            • 3.

              如图是某兴趣小组在学习碱的性质时进行的探究活动,按要求回答问题。


              \(\rm{(1)}\)通过分析实验一可知,氢氧化钠会吸收空气中的________,因此氢氧化钠应________保存。

              \(\rm{(2)}\)实验二中观察到\(\rm{3}\)个塑料瓶变瘪的程度为\(\rm{A > B > C}\),可证明\(\rm{CO_{2}}\)能与\(\rm{NaOH}\)、\(\rm{Ca(OH)_{2}}\)反应,其中\(\rm{C}\)瓶在实验中起________作用。

            • 4.

              在拓展性课程活动中,小明利用以下常见物品验证酸的一些性质:白醋\(\rm{(}\)含\(\rm{3%}\)的醋酸\(\rm{)}\)、食品干燥剂\(\rm{(}\)主要成分是\(\rm{CaO)}\)、鸡蛋壳、牵牛花汁液、铁钉、苏打\(\rm{(}\)碳酸钠\(\rm{)}\)。

              \(\rm{[}\)查阅资料\(\rm{]}\)牵牛花汁液在酸性溶液中显红色,在中性溶液中显紫色,在碱性溶液中显蓝色。

              \(\rm{[}\)实验过程\(\rm{]}\)

              \(\rm{(1)}\)在鸡蛋壳上滴加白醋,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气体是________。

              \(\rm{(2)}\)小明知道酸能够与铁发生反应产生氢气,但当他将足量的白醋加入放有铁钉的容器中,没有看到明显的气泡产生。小明很疑惑,于是提出猜想:气泡不明显可能与酸的浓度有关。要验证与酸的浓度有关,应选择下列试剂中的________\(\rm{(}\)填编号\(\rm{)}\)。

              A.\(\rm{3%}\)的盐酸

              B.\(\rm{5%}\)的醋酸

              C.\(\rm{5%}\)的盐酸

              \(\rm{(3)}\)小明利用已有物品还想验证酸与碱的反应,请你帮助完成下列实验设计。

              步骤

              操作

              现象

              \(\rm{1}\)

              将食品干燥剂加入适量清水中,搅拌后静置

              放出大量的热

              \(\rm{2}\)

              取步骤\(\rm{1}\)中的上层清液,先加入牵牛花汁液,________

              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再变为紫色,最后变为红色

            • 5.

              根据如图仪器或装置回答问题:

              \(\rm{(1)}\)写出仪器名称:\(\rm{①}\)_________。

              \(\rm{(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发生装置可选择上图中的_______\(\rm{(}\)填标号\(\rm{)}\)进行组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实验室可将\(\rm{②⑦⑩}\)连接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验满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活中,人们在呼吸面具中利用过氧化钠\(\rm{(Na_{2}O_{2})}\)与二氧化碳反应作为氧气的来源,另还生成一种盐,其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本大题上述化学反应没有涉及到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4)}\)已知反应: \(\rm{2NH_{3}+3CuO \overset{∆}{=} }\) \(\rm{3Cu+N_{2}+3H_{2}O}\); \(\rm{N_{2}+3Mg \overset{∆}{=} }\) \(\rm{Mg_{3}N_{2}}\);其中氮化镁\(\rm{(Mg_{3}N_{2})}\)易跟水反应。现实验室利用下列装置制取少量纯净的氮化镁,试回答下列问题:

              \(\rm{①}\)在装置\(\rm{D}\)中实验室利用固体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共热制取氨气,写出该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②}\)若各组仪器只能用一次,则各仪器的接口顺序是:\(\rm{g→}\)____\(\rm{→}\)_____\(\rm{→}\)_____\(\rm{→}\)_____\(\rm{→}\)_____\(\rm{→}\)____\(\rm{→h→i}\);

              \(\rm{(5)}\)化学活动周中,各竞赛小组设计出了各种有趣的喷泉。


              \(\rm{①}\)竞赛\(\rm{I}\)组和竞赛Ⅱ组查阅资料得知:\(\rm{NH_{3}}\)极易溶于水,\(\rm{1}\)体积水中约可以溶解\(\rm{700}\)体积的\(\rm{NH_{3}}\),分别设计了图\(\rm{1}\)和图\(\rm{2}\)实验装置。

              竞赛\(\rm{I}\)组操作如下:在干燥的烧瓶内收集满纯净干燥的氨气,塞紧带有玻璃管和胶头滴管\(\rm{(}\)预先吸满水\(\rm{)}\)的胶塞,_______________,打开止水夹,形成了喷泉。竞赛Ⅱ组在干燥的烧瓶内收集满纯净干燥的氨气后,其引发喷泉的方法是:打开止水夹,用热毛巾捂住圆底烧瓶。

              \(\rm{②}\)竞赛Ⅲ组也在干燥的烧瓶内收集满纯净干燥的氨气后,设计了图\(\rm{3}\)实验\(\rm{(}\)见图\(\rm{3)}\),引发了喷泉,玻璃套管中的固体是____\(\rm{(}\)填序号\(\rm{)}\)。

              A.氢氧化钙         \(\rm{B.}\)氯化钠        \(\rm{C.}\)活性炭        \(\rm{D.}\)氧化铜

            • 6.

              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是两种常见的碱。李红同学将两种碱的溶液分别装入试管\(\rm{A}\) 、\(\rm{B}\) 中,并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三组实验。

              \(\rm{(1)}\)实验\(\rm{1}\)中,两支试管的溶液都变成_______色。

              \(\rm{(2)}\)实验\(\rm{2}\)中,若\(\rm{B}\) 盛装的是\(\rm{NaOH}\) 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rm{(3)}\)三组实验中,能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鉴别开来的是实验_______。

              \(\rm{(4)}\)实验\(\rm{3}\)中,李红同学向两支试管吹气,\(\rm{B}\)试管中无现象。为了探究吹气后\(\rm{B}\)试管中溶质的成分,李红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

              猜想\(\rm{1}\):溶质只有__________   

              猜想\(\rm{2}\):溶质只有__________  

              猜想\(\rm{3}\):溶质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

              实验和结论:\(\rm{[}\)可供试剂:酚酞、稀盐酸、氯化钡溶液、澄清石灰水\(\rm{]}\)

              实验

              实验现象

              结论

              取\(\rm{B}\) 中少量溶液于试管中,___________

               

              猜想\(\rm{3}\)成立

               

               

            • 7. 用科学方法认识物质
              掌握了物质的组成、性质才能合理地应用物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的基本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等。
              \(\rm{(1)}\)用观察法认识空气
              观察法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地用感官\(\rm{(}\)眼、鼻、耳、手\(\rm{)}\)考察研究对象的方法。
              用观察法研究空气的性质,请你写出一种观察方法,该方法得出的空气的一条性质:观察方法是______,得出的性质是______;
              \(\rm{(2)}\)用实验法认识空气的组成及其成分的性质
              实验法是指通过实验来验证对物质性质的预测或探究物质的组成、未知性质的方法。
              \(\rm{①}\)用实验法认识空气的组成
              实验室用如图所示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请据图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已知图中玻璃管的容积为\(\rm{50mL}\),实验前注射器活塞对应的示数是\(\rm{100mL}\):实验后当气球回复实验前状态时,注射器活塞对应的示数是\(\rm{70mL}\),则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______。
              \(\rm{②}\)用实验法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
              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三组实验来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在实验一中,将一瓶二氧化碳沿烧杯内壁慢慢倒入小烧杯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由此可以得出二氧化碳的两条性质分别是______、______;
              实验二中,向集满\(\rm{CO_{2}}\)的试管内倒入约占试管容积三分之一的澄清石灰水,旋紧胶塞,持续振荡一定时间,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充分振荡后,试管内压强\(\rm{(}\)填“\(\rm{ > }\)”或“\(\rm{=}\)”或“\(\rm{ < }\)”\(\rm{)}\)______试管外大气压强;
              实验三中,先分别向两支盛有蒸馏水的试管中滴加几滴紫色石蕊试液,如实验\(\rm{(}\)Ⅰ\(\rm{)}\),然后向其中一支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如实验\(\rm{(}\)Ⅱ\(\rm{)}\)。在实验\(\rm{(}\)Ⅱ\(\rm{)}\)中溶液变______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 8. 根据维生素\(\rm{C}\)能够使淀粉\(\rm{-}\)碘溶液褪色的原理,应用如图实验比较两种果汁中维生素\(\rm{C}\)含量的多少。实验过程中不需要控制的条件是\(\rm{(}\)滴管中果汁体积相同\(\rm{)(}\)  \(\rm{)}\)
              A.胶头滴管滴出的果汁的滴数
              B.两个胶头滴管的规格
              C.烧杯中淀粉\(\rm{-}\)碘溶液的浓度
              D.烧杯中溶液的体积
            • 9. 某兴趣小组做以下实验探究分子有运动\(\rm{.}\)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rm{(1)}\)实验Ⅰ: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rm{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rm{.}\)由实验得出的结论有           
              \(\rm{(2)}\)实验Ⅱ\(\rm{(}\)如图甲所示\(\rm{)}\):烧杯\(\rm{B}\)中的现象是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rm{(3)}\)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兴趣小组成设计实验Ⅲ\(\rm{(}\)如图乙所示\(\rm{)}\)作为对比实验\(\rm{.}\)你认为有无必要            ,理由是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