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甲、乙、丙、丁均为常见物质,由氢、碳、氧、氯、铁、钙\(\rm{6}\)种元素中的\(\rm{1-3}\)种组成。在一定条件下,四种物质存在如下转化关系:甲 \(\rm{+}\) 乙 \(\rm{→}\) 丙 \(\rm{+}\) 丁。

              \(\rm{(1)}\)若甲的固体俗称干冰,其化学式是   \(\rm{①}\)  。写出符合上述转化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rm{②}\)   

              \(\rm{(2)}\)若甲、丙均为单质,反应后溶液为浅绿色。则符合上述转化关系的反应物是     \(\rm{③}\)     。   

              \(\rm{(3)}\)如图所示。关闭止水夹,将装置\(\rm{A}\)注射器中的液体推入瓶中,与\(\rm{A}\)集气瓶中收集的气体发生上述\(\rm{(1)}\)的反应,待恰好反应完全后,将装置\(\rm{B}\)分液漏斗中过量的液体放入瓶中\(\rm{(}\)使液面没过导管下端\(\rm{)}\),与\(\rm{B}\)瓶中适量固体接触,发生上述\(\rm{(2)}\)的反应,立即关闭开关,打开止水夹,可以看到的现象有:\(\rm{B}\)瓶中的液体进入\(\rm{A}\)瓶中、       \(\rm{④}\)       ,分析\(\rm{B}\)中液体进入\(\rm{A}\)中的原因是    \(\rm{⑤}\)     


            • 2.

              常温下,往盛放一定量\(\rm{M}\)物质的烧杯中逐渐加入\(\rm{N}\)物质并充分搅拌\(\rm{(}\)如图\(\rm{1)}\)。如图\(\rm{2}\)横坐标\(\rm{x}\)表示\(\rm{N}\)物质的质量,纵坐标\(\rm{y}\)表示烧杯中的某物理量\(\rm{(}\)见下表\(\rm{)}\)。下列实验与图\(\rm{2}\)对应关系合理的是



              A.\(\rm{A}\)       
              B.\(\rm{B}\)     
              C.\(\rm{C}\)   
              D.\(\rm{D}\)
            • 3.

              小李同学在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时,将铁钉浸没在试管里的食盐水中,一段时间后,发现试管底部出现了黑色粉末小李同学对此黑色粉末的组成做了如下几种猜测:

              \(\rm{①Fe}\);\(\rm{②Fe_{2}O_{3}}\);\(\rm{③Fe}\)\(\rm{3}\)\(\rm{O}\)\(\rm{4}\);\(\rm{④FeCl}\)\(\rm{3}\);\(\rm{⑤}\)数种物质的混合物.

              资料:铁和\(\rm{Fe}\)\(\rm{3}\)\(\rm{O}\)\(\rm{4}\)都能被磁铁吸引.
              请回答下列问题:
              \(\rm{(1)}\)你认为小李同学的上述猜测中,不做实验就可排除的是________和_______ 填序号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认为黑色粉末还可是______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用化学方法验证黑色粉末是\(\rm{Fe}\)粉:________________ .
              \(\rm{(3)}\)小李同学将黑色粉末干燥后,用磁铁靠近,发现粉末能被磁铁吸引,于是得出结论:黑色粉末一定是\(\rm{Fe}\)粉\(\rm{.}\)你认为小李同学的结论________ 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______________ .

            • 4. 欲在室温和\(\rm{1.01×10^{3}Pa}\)条件下测定镁的原子量\(\rm{(}\)已知该条件下的气体密度\(\rm{)}\)。请利用图一给定的仪器\(\rm{(}\)盛放镁条的隔板有小孔\(\rm{)}\)组成一套实验装置\(\rm{(}\)每种仪器只允许用一次\(\rm{)}\),请回答下列问题:
              \(\rm{(1)}\)假设气流方向由左向右,各仪器的接口连接的先后顺序为\(\rm{a→h→}\)______\(\rm{→d(}\)填字母\(\rm{)}\)。
              \(\rm{(2)}\)从\(\rm{A}\)瓶中出来的气体应具有的性质是______。
              \(\rm{(3)}\)连好仪器后,要进行的操作步骤有以下几步:
              \(\rm{①}\)待仪器\(\rm{B}\)恢复至室温时,测量量筒\(\rm{C}\)中水的体积,从而计算出镁的相对原子质量;
              \(\rm{②}\)擦掉镁条表面的氧化膜,将其置于天平上称量,并将其投入试管\(\rm{B}\)中;
              \(\rm{③}\)检查各装置的气密性;
              \(\rm{④}\)旋开仪器\(\rm{A}\)上分液漏斗的活塞,当镁条完全溶解时再关闭活塞。
              上述几步操作的先后顺序是______。
              \(\rm{(4)}\)若未将试管\(\rm{B}\)冷却至室温就测量量筒\(\rm{C}\)中水的体积,这将会使所测镁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数据______\(\rm{(}\)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rm{)}\)。
              \(\rm{(5)}\)甲、乙两位同学认为利用图图二的装置,分别记录实验前、后\(\rm{C}\)中液面的刻度,也能达到试验目的\(\rm{(C}\)为带有刻度的量气管,\(\rm{D}\)为可上下移动的水准管\(\rm{)}\)。以上是甲、乙两位同学读数时所处的稳定状态图,\(\rm{(}\)假设其余步骤完善且操作准确无误\(\rm{)}\)甲能得出正确结论,而乙得到的镁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数据却偏大,试分析乙数据偏大的原因______。
            • 5.

              除去下列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方法均正确的是\(\rm{({  })}\)

              编号

              物质

              杂质

              试剂

              除杂操作方法

              \(\rm{A}\)

              \(\rm{CO_{2}}\)

              \(\rm{CO}\)

              \(\rm{O_{2}}\)

              点燃

              \(\rm{B}\)

              \(\rm{CaO}\)

              \(\rm{{CaC}O_{3}}\)

              过滤、蒸发

              \(\rm{C}\)

              \(\rm{CuO}\)

              \(\rm{Cu}\)

              \(\rm{H_{2}SO_{4}}\)

              过滤、洗涤、干燥

              \(\rm{D}\)

              铜粉

              铁粉

              过量盐酸

              过滤、洗涤、干燥

              A.\(\rm{A}\)                               
              B.\(\rm{B}\)                                
              C.\(\rm{C}\)                                
              D.\(\rm{D}\)
            • 6.

              将一定量的锌粉加入硫酸亚铁、硫酸铜和硫酸镁的混合溶液中,过一段时间后过滤,向滤渣 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rm{(}\)  \(\rm{)}\)

              \(\rm{①}\)滤渣中一定含有锌

              \(\rm{②}\)滤渣中一定含有铜,可能含有锌

              \(\rm{③}\)向滤渣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最后溶液一定变成浅绿色

              \(\rm{④}\)滤液中溶质一定含有硫酸锌和硫酸镁

              \(\rm{⑤}\)滤液的颜色不可能为浅绿色

              A.\(\rm{①④⑤}\)
              B.\(\rm{②④}\)
              C.\(\rm{②③④}\)
              D.\(\rm{②③④⑤}\)
            • 7.

              青少年一定要爱护自己的眼睛,在光线不足时看书、写字要用照明工具\(\rm{.}\)如图\(\rm{1}\)是一种照明用的台灯.

               

              \(\rm{(1)}\)如图\(\rm{1}\)中标示的各部件中,用金属材料制成的是____________\(\rm{(}\)填序号\(\rm{)}\)。

                \(\rm{(2)}\)灯管后面的反光片为铝箔,铝块能制成铝箔是利用了铝的____________性。

              \(\rm{(3)}\)铝、铁、铜是三种常见金属,要验证这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可选择的一组试剂为_________。

                \(\rm{A.Al}\)、\(\rm{Cu}\)、\(\rm{FeS{O}_{4} }\)溶液           \(\rm{B.Fe}\)、\(\rm{Cu}\)、\(\rm{A{l}_{2}{\left(S{O}_{4}\right)}_{3} }\)溶液   C.\(\rm{Al}\)、\(\rm{FeS{O}_{4} }\)\(\rm{CuS{O}_{4} }\)溶液

              \(\rm{(4)}\)在氯化铜和氯化亚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rm{.}\)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_\(\rm{(}\)填化学式\(\rm{)}\);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渣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rm{(}\)填化学式\(\rm{)}\)。

              \(\rm{(5)}\)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有密切关系\(\rm{.}\)如图\(\rm{2}\)为铝原子的结构示意图,铝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形成的粒子符号为_____________。

            • 8.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rm{(}\)括号内为杂质\(\rm{)}\),所选用的试剂与方法正确的是

              A.\(\rm{CO(}\)水蒸气\(\rm{)}\):通过浓硫酸洗气

              B.\(\rm{Fe Cl_{2}(CuCl_{2})}\):加入适量的铝粉,过滤

              C.\(\rm{NaCl}\)固体\(\rm{(}\)沙子\(\rm{)}\):溶于水、过滤、洗涤、干燥

              D.铁粉\(\rm{(}\)锌粉\(\rm{)}\):加入稀\(\rm{H_{2}SO_{4}}\)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 9.

              下列图象与对应的说法相匹配的是


              \(\rm{①}\)表示\(\rm{KMnO_{4}}\)加热制\(\rm{O_{2}}\)生成的\(\rm{MnO_{2}}\)的质量与加热时间的关系图

              \(\rm{②}\)表示\(\rm{CO}\)还原\(\rm{Fe_{2}O_{3}}\)的实验中,硬质玻璃管内的固体质量与加热时间的关系图

              \(\rm{③}\)表示向饱和的\(\rm{Ca(OH)_{2}}\)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rm{CaO}\),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图

              \(\rm{④}\)等质量的铁片和锌片分别和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

              A.\(\rm{①③}\)
              B.\(\rm{①②③④}\)
              C.\(\rm{②④}\)
              D.\(\rm{②③}\)
            • 10.

              下列除去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物 质

              所含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rm{A}\)

              \(\rm{CO}\)

              \(\rm{CO_{2}}\)

              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rm{B}\)

              \(\rm{NaCl}\)

              泥沙

              溶解、过滤、蒸发

              \(\rm{C}\)

              \(\rm{NaOH}\)

              \(\rm{Na_{2}CO_{3}}\)

              加适量\(\rm{Ca(OH)_{2}}\)溶液、过滤

              \(\rm{D}\)

              \(\rm{Fe}\)粉

              \(\rm{Cu}\)粉

              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过滤并干燥


              A.\(\rm{A}\)      
              B.\(\rm{B}\)        
              C.\(\rm{C}\)              
              D.\(\rm{D}\)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