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rm{2017}\)年\(\rm{5}\)月我国发布了四种新元素的中文名称,如图是其中一种元素的信息,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rm{(}\)  \(\rm{)}\)
              A.镆属于金属元素
              B.四种新元素的原子中质子数不同
              C.镆的原子序数\(\rm{115}\)表示其核内有\(\rm{115}\)个中子
              D.“\(\rm{Mc}\)”表示镆这种物质、镆元素、\(\rm{1}\)个镆原子
            • 2.

              日常生活中,人们利用碳酸钠溶液具有碱性,清洗餐具上的油污,碱性越强,去油污的效果越好。小菁决定对影响碳酸钠溶液碱性的因素展开探究,请你参与。

              用不同温度的水,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分别为\(\rm{2%}\)、\(\rm{6%}\)和\(\rm{10%}\)的碳酸钠溶液,依次测量溶液的\(\rm{pH}\),记录数据如下表:

              实验编号

              \(\rm{a_{1}}\)

              \(\rm{a_{2}}\)

              \(\rm{a_{3}}\)

              \(\rm{b_{1}}\)

              \(\rm{b_{2}}\)

              \(\rm{b_{3}}\)

              \(\rm{c_{1}}\)

              \(\rm{c_{2}}\)

              \(\rm{c_{3}}\)

              溶质质量分数

              \(\rm{2%}\)

              \(\rm{2%}\)

              \(\rm{2%}\)

              \(\rm{6%}\)

              \(\rm{6%}\)

              \(\rm{6%}\)

              \(\rm{10%}\)

              \(\rm{10%}\)

              \(\rm{10%}\)

              水的温度\(\rm{/℃}\)

              \(\rm{20}\)

              \(\rm{40}\)

              \(\rm{60}\)

              \(\rm{20}\)

              \(\rm{50}\)

              \(\rm{60}\)

              \(\rm{20}\)

              \(\rm{40}\)

              \(\rm{70}\)

              溶液的\(\rm{pH}\)

              \(\rm{10.90}\)

              \(\rm{11.18}\)

              \(\rm{11.26}\)

              \(\rm{11.08}\)

              \(\rm{11.27}\)

              \(\rm{11.30}\)

              \(\rm{11.22}\)

              \(\rm{11.46}\)

              \(\rm{11.50}\)

              请你分析表中数据回答:

              \(\rm{(1)}\)溶液碱性最强的是________\(\rm{(}\)填实验编号\(\rm{)}\)。

              \(\rm{(2)}\)要得出碳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化与\(\rm{pH}\)变化关系的结论,可选择的一组实验是________\(\rm{(}\)填实验编号\(\rm{)}\),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rm{(3)}\)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的变化与碳酸钠溶液的\(\rm{pH}\)变化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

              \(\rm{(4)}\)小菁将适量碳酸钠粉末撒在沾有油污的餐具上,并冲入适量的热水,再进行擦洗,达到较好的洗涤效果,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 3.

              为了研究物质的溶解现象,设计并进行了如表实验。


               实验

               

               

               现象

              固体溶解,形成紫色溶液 

              固体几乎不溶解 

              固体溶解,形成紫红色溶液 

              \(\rm{(1)}\)对比实验\(\rm{①}\)、\(\rm{②}\)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rm{(2)}\)设计实验\(\rm{②}\)、\(\rm{③}\)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4. 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rm{(}\)  \(\rm{)}\)
              A.在豆浆里加入盐卤做豆腐
              B.在河流入海处易形成沙洲
              C.“尿毒症”患者做血液透析治疗
              D.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
            • 5.

              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A.使用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化学用语,是为了增加化学科学的神秘色彩
              B.人们根据不同的需求,通过控制反应条件,促进或抑制化学反应
              C.为了更好地利用物质,可对物质进行分离或混合
              D.物质本身没有好与坏之分,而人们对物质的利用却存在合理与不合理之分
            • 6.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许多结论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下列图片是我们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所做过的一些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rm{(1)}\)当图甲的试管里澄清的石灰水________时,说明通入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rm{(2)}\)图乙所示的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瓶口的火柴依然在燃烧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图丙所示的实验说明了二氧化碳具有什么性质?________________。

            • 7. 化学活动小组的同学在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时,发现铜与稀硫酸在常温或短时间加热的条件下均不反应,那么,铜与浓硫酸能否发生反应呢?
              【猜想与假设】
              猜想\(\rm{1}\):在常温下能反应;
              猜想\(\rm{2}\):在常温下不能反应,但在加热条件下能反应;
              猜想\(\rm{3}\):在加热条件下也不能反应.
              【实验与事实】操作\(\rm{1}\):将一小块铜片放入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浓硫酸,无明显现象;
              操作\(\rm{2}\):加热该试管,铜片上有气泡生成,并闻到刺激性气味;
              操作\(\rm{3}\):检验产生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rm{(}\)检验方法及现象略\(\rm{)}\);
              操作\(\rm{4}\):立即停止加热;
              操作\(\rm{5}\):将试管中的残液慢慢倒入少量水中,溶液呈蓝色
              【结论与解释】
              \(\rm{(1)}\)由以上探究可知猜想 ______ 正确的。\(\rm{(}\)填序号\(\rm{)}\)
              \(\rm{(2)}\)经检验产生的气体是\(\rm{SO_{2}}\),立即停止加热是为了避免产生更多的\(\rm{SO_{2}}\);
              \(\rm{(3)}\)铜跟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产物是\(\rm{SO_{2}}\)和\(\rm{CuSO_{4}}\)。
              【反思与评价】
              \(\rm{(1)}\)操作\(\rm{5}\)中,从安全角度考虑\(\rm{(}\)填“能”或“不能”\(\rm{) }\)______ 将水倒入剩余的残液里。
              \(\rm{(2)}\)探究结论中对产物是\(\rm{SO_{2}}\)和\(\rm{CuSO_{4}}\)的判断是否正确___________ ,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拓展与应用】

              根据以上探究和已掌握的知识,同学们又设计了两个利用废铜屑、硫酸为原料制取硫酸铜的实验方案。
              甲方案:利用废铜屑和浓硫酸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制取\(\rm{CuSO_{4}}\)
              乙方案:在加热条件下将废铜屑在空气中氧化成\(\rm{CuO}\),再将\(\rm{CuO}\)与稀硫酸反应制取\(\rm{CuSO_{4}}\)。
              \(\rm{(1)}\)请你从安全、节约、环保等方面进行评价,较好的方案是 __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在老师指导下,把八一学校化学小组分别用一杯西瓜原汁和一杯草莓原汁\(\rm{(}\)原汁均已过滤,并已设法除去其中的色素\(\rm{)}\),练习“检验水果中是否含有葡萄糖”的实验并进行了相关内容探究,请你共同参与。实验过程如下:


              序号

              均加热煮沸

              现象

              有少量黑色沉淀生成

              有红色沉淀生成

              有黄色沉淀生成

               

              【知识回顾】

              \(\rm{①}\)西瓜汁和草莓原汁中都含有葡萄糖

              \(\rm{②}\)配制一份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的操作是:向\(\rm{2 mL10\% NaOH}\)溶液中滴入\(\rm{5}\)滴\(\rm{5\%CuSO_{4}}\)溶液,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问题猜想】

              \(\rm{①}\)甲、乙两实验中生成沉淀的颜色为何不同?

              同学们猜想可能与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rm{②}\)乙、丙两实验中生成沉淀的颜色为何不同?

              同学们猜想可能与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 9.

              根据如图仪器或装置回答问题:

              \(\rm{(1)}\)写出仪器名称:\(\rm{①}\)_________。

              \(\rm{(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发生装置可选择上图中的_______\(\rm{(}\)填标号\(\rm{)}\)进行组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实验室可将\(\rm{②⑦⑩}\)连接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验满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活中,人们在呼吸面具中利用过氧化钠\(\rm{(Na_{2}O_{2})}\)与二氧化碳反应作为氧气的来源,另还生成一种盐,其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本大题上述化学反应没有涉及到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4)}\)已知反应: \(\rm{2NH_{3}+3CuO \overset{∆}{=} }\) \(\rm{3Cu+N_{2}+3H_{2}O}\); \(\rm{N_{2}+3Mg \overset{∆}{=} }\) \(\rm{Mg_{3}N_{2}}\);其中氮化镁\(\rm{(Mg_{3}N_{2})}\)易跟水反应。现实验室利用下列装置制取少量纯净的氮化镁,试回答下列问题:

              \(\rm{①}\)在装置\(\rm{D}\)中实验室利用固体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共热制取氨气,写出该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②}\)若各组仪器只能用一次,则各仪器的接口顺序是:\(\rm{g→}\)____\(\rm{→}\)_____\(\rm{→}\)_____\(\rm{→}\)_____\(\rm{→}\)_____\(\rm{→}\)____\(\rm{→h→i}\);

              \(\rm{(5)}\)化学活动周中,各竞赛小组设计出了各种有趣的喷泉。


              \(\rm{①}\)竞赛\(\rm{I}\)组和竞赛Ⅱ组查阅资料得知:\(\rm{NH_{3}}\)极易溶于水,\(\rm{1}\)体积水中约可以溶解\(\rm{700}\)体积的\(\rm{NH_{3}}\),分别设计了图\(\rm{1}\)和图\(\rm{2}\)实验装置。

              竞赛\(\rm{I}\)组操作如下:在干燥的烧瓶内收集满纯净干燥的氨气,塞紧带有玻璃管和胶头滴管\(\rm{(}\)预先吸满水\(\rm{)}\)的胶塞,_______________,打开止水夹,形成了喷泉。竞赛Ⅱ组在干燥的烧瓶内收集满纯净干燥的氨气后,其引发喷泉的方法是:打开止水夹,用热毛巾捂住圆底烧瓶。

              \(\rm{②}\)竞赛Ⅲ组也在干燥的烧瓶内收集满纯净干燥的氨气后,设计了图\(\rm{3}\)实验\(\rm{(}\)见图\(\rm{3)}\),引发了喷泉,玻璃套管中的固体是____\(\rm{(}\)填序号\(\rm{)}\)。

              A.氢氧化钙         \(\rm{B.}\)氯化钠        \(\rm{C.}\)活性炭        \(\rm{D.}\)氧化铜

            • 10. \(\rm{2006}\)年\(\rm{1}\)号台风“珍珠”对我国东南沿海省份造成严重影响\(\rm{.}\)下列属于台风带来的主要灾害是\(\rm{(}\)  \(\rm{)}\)
              A.海啸、暴雨
              B.狂风、暴雨
              C.地震、狂风
              D.暴雨、沙尘暴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