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rm{《}\)蜡烛的化学史\(\rm{》}\)是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所著的传世科普经典。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沿着大师的足迹,应用蜡烛燃烧来探究空气的组成。
              【实验设计】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解释 初步结论
              在盛有澄清石灰水的水槽中固定一支小蜡烛,将其点燃后,用一支大试管迅速倒扣在燃着的蜡烛上,如图 \(\rm{(1)}\)蜡烛逐渐熄灭,试管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大试管内的液面会
              ______ 。
              \(\rm{(2)}\)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由于生成的\(\rm{CO_{2}}\)被石灰水吸收,使试管内气压 ______ \(\rm{(}\)选填“\(\rm{=}\)”、“\(\rm{ < }\)”或“\(\rm{ > }\)”\(\rm{)}\)外界大气压。 \(\rm{①}\)空气的组成不是单一的;
              \(\rm{②}\)原大试管内氧气的体积等于大试管内气体减少的体积。
              【反思与评价】
              \(\rm{(3)}\)兴趣小组为了验证“初步结论\(\rm{②}\)”是否正确,又做了如下补充实验:用仪器测量蜡烛\(\rm{(}\)足量\(\rm{)}\)在密闭装置内\(\rm{(}\)如图\(\rm{1)}\)燃烧至熄灭过程中氧气含量的变化\(\rm{(}\)如图\(\rm{2).}\)从图\(\rm{2}\)可获得蜡烛燃烧过程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关系是 ______ 。

              \(\rm{(4)}\)综合这一补充实验,以上“初步结论\(\rm{②}\)”是否正确? ______ \(\rm{(}\)选填“正确”或“不正确”\(\rm{)}\),理由是 ______ 。
            • 2.
              红磷、白磷、木炭、镁条几种物质,哪种更适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小明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
              \(\rm{①}\)红磷暗红色固体、着火点\(\rm{240^{\circ}C}\);白磷蜡状固体,有毒,着火点\(\rm{40^{\circ}C}\)。
              \(\rm{②}\)镁条可以与空气中多种物质反应,如\(\rm{N_{2}}\)、\(\rm{CO_{2}}\)等。
              【探究过程】如图所示,按照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rm{(1)}\)红磷、白磷探究实验小明认为应选用红磷进行实验,其原因是 ______ 。
              \(\rm{(2)}\)若改为木炭,反应结束后降至室温,打开止水夹,水不倒吸入集气瓶的原因是 ______ 。
              \(\rm{(3)}\)若改为镁条,反应结束后降至室温,观察到水倒吸入集气瓶大于\(\rm{ \dfrac {1}{5}.}\)影响结果的原因是 ______ 。
              【探究结论】几种物质中,红磷是最适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 3.
              实验室常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实验原理】该实验反应的原理是 ______ \(\rm{(}\)用文字表达式表示\(\rm{)}\)。
              【实验步骤】具体实验步骤有:
              \(\rm{①}\)在硬质玻璃管中装入铜粉,两端塞上带导管的橡皮塞,其中一端用气球密封;
              \(\rm{②}\)测量出实验所用硬质玻璃管的体积;
              \(\rm{③}\)停止加热后,待试管冷却至室温,注射器活塞稳定后,记录注射器中气体的体积;
              \(\rm{④}\)用酒精灯在铜粉部位加热,加热时不断推拉注射器:
              \(\rm{⑤}\)移动注射器活塞,在注射器中留下一定体积的气体,记录体积后与硬质玻璃管另一端密封连接,并将硬质玻璃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rm{(1)}\)正确的操作步骤为 ______  \(\rm{(}\)填数字序号\(\rm{)}\);
              \(\rm{(2)}\)在实验加热过程中,硬质玻璃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 ; 小气球的作用是 ______ 缓慢推拉注射器活塞的目的是 ______ 。
              【实验记录】下表是甲、乙、丙三组同学记录的实验数据:
              实验
              小组
              硬质玻璃管的容积\(\rm{/mL}\) 反应前注射器中气体体积\(\rm{/mL}\) 反应后注射器中气体体积\(\rm{/mL}\) 反应消耗的氧气体积\(\rm{/mL}\)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rm{(\%)}\)
              \(\rm{45}\) \(\rm{15}\) \(\rm{4}\) \(\rm{11}\) \(\rm{18.3}\)
              \(\rm{40}\) \(\rm{18}\) \(\rm{5}\) \(\rm{13}\) \(\rm{22.4}\)
              \(\rm{50}\) \(\rm{20}\) \(\rm{6}\) ______ ______
              填写上表中空白,帮助丙组同学完成实验数据的统计;
              【实验分析】从上述数据中可知,该实验存在一定误差,导致该实验数据比\(\rm{21\%}\)小的原因不可能是 ______ \(\rm{(}\)填数字序号\(\rm{)}\)。
              \(\rm{①}\)没有缓缓推拉注射器活塞;
              \(\rm{②}\)读数时没有冷却至室温;
              \(\rm{③}\)加入铜丝量太多;
              \(\rm{④}\)反应后读数时小气球中气体未全部挤出
            • 4.
              某研究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能否用镁条代替红磷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rm{.}\)实验前,小组成员提出了不同的猜想.
              【猜想与假设】
              猜想\(\rm{1}\):可以代替,因为镁条与氧气反应后不会产生气体
              猜想\(\rm{2}\):不能代替,查阅资料知金属镁很活泼,可能会与空气中的氮气反应
              【进行实验】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组装好装置后,打开止水夹,手捂集气瓶,一段时间后,松开手 烧杯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手后,烧杯中导管末端有一段液柱
              关闭止水夹,点燃镁条,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塞好塞子 镁条燃烧,放出大量热,发出耀眼白光,生成大量白烟,剩余固体为白色带状物
              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 烧杯中水从导管进入集气瓶中,体积约为集气瓶体积的\(\rm{2/5}\)
              【解释与结论】
              \(\rm{(1)Mg}\)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rm{(2)}\)步骤Ⅰ说明装置的气密性 ______ .
              \(\rm{(3)}\)步骤Ⅱ中,关闭止水夹的目的是 ______ .
              \(\rm{(4)}\)推测猜想\(\rm{2}\)成立的现象证据是 ______ .
              【反思与评价】
              \(\rm{(5)}\)该小组认为,即使步骤Ⅲ中水的体积恰好占集气瓶体积的\(\rm{ \dfrac {1}{5}}\),也不能说明猜想\(\rm{1}\)成立,理由是 ______ .
              \(\rm{(6)}\)小组中同学对镁条与瓶中气体的反应提出了进一步的猜想:甲同学认为镁条先与\(\rm{O_{2}}\)反应,乙同学认为镁条先与\(\rm{N_{2}}\)反应\(\rm{.}\)为进一步检验他们的猜想,可以进行的实验操作是:取少量镁条,点燃后迅速放入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待镁条熄灭后, ______ .
            • 5.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同学们在实验室进行了与氧气有关的一系列实验探究
              \(\rm{(}\)一\(\rm{)}\)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甲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在燃烧匙内盛过量红磷,点燃后立即插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待红磷火焰熄灭,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铁夹,水注入集气瓶\(\rm{.(}\)实验装置如图\(\rm{1}\)所示\(\rm{)}\)回答下列问题
              \(\rm{(1)}\)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______ .
              \(\rm{(2)}\)乙用上述实验装置测定的结果是:空气中氧气含量与正常值有较明显的偏差,其操作上的原因可能是 ______ .
              \(\rm{(3)}\)丙也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装置和操作同上,只不过用木炭代替了红磷\(\rm{.}\)当木炭停止燃烧,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铁夹后,水能否进入集气瓶?为什么? ______ .
              \(\rm{(}\)二\(\rm{)}\)探究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
              如图\(\rm{2}\)是某同学为证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比吸入的空气中含量高设计的实验,我认为 ______ \(\rm{(}\)填“能”或“不能”\(\rm{)}\)达到实验目的,如果不能请说明改进措施 ______ \(\rm{(}\)如果能则该问题不必回答\(\rm{)}\)
            • 6.
              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量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并取得成功.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rm{40℃}\);硫酸铜溶液能与白磷反应,从而化解白磷的毒性.
              【提出问题】氧气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多少?
              【实验准备】锥形瓶内空气体积为\(\rm{230mL}\),注射器中硫酸铜溶液的体积为\(\rm{50mL}\),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实验探究】装入药品,按图所示连接好仪器,夹紧弹簧夹\(\rm{.}\)先将锥形瓶底部放入热水中,白磷很快被引燃,然后将锥形瓶从热水中取出.
              【现象分析】
              \(\rm{(1)}\)将锥形瓶底部放入热水中,白磷被引燃;足量的白磷在锥形瓶中未能全部燃烧,说明瓶内剩余气体 ______  \(\rm{(}\)填“支持”或“不支持”\(\rm{)}\)燃烧.
              \(\rm{(2)}\)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气球的变化是 ______ .
              \(\rm{(3)}\)待白磷熄灭、锥形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还可观察到的现象:\(\rm{①}\)注射器中的水自动喷射出来,\(\rm{②}\)当注射器中的水还剩约\(\rm{4mL}\)时停止下流\(\rm{.}\)导致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 ______ ; ______ .
              【得出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rm{1/5}\).
              【反思与评价】此装置与课本上的实验装置相比,有不少优点,请你写出一条: ______ .
            • 7.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再认识。
              【实验回顾】如图是课本中用红磷燃烧来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
              \(\rm{(1)}\)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反应基本类型为 ______ 。
              \(\rm{(2)}\)实验原理:由于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使瓶内 ______ 减小,烧杯中水倒吸入集气瓶。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操作规范,用量筒测量进入瓶中水的体积,能粗略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问题提出】上述实验通过利用氧气浓度传感器定量测定发现:燃烧过程中当氧气体积分数低于\(\rm{8.7\%}\)时,红磷就无法继续燃烧。因此通过上述实验,测量结果与理论值误差较大。
              【实验改进】
              Ⅰ\(\rm{.}\)根据铁在空气中生锈的原理\(\rm{(}\)铁与氧气、水共同作用变成铁锈\(\rm{)}\)设计如图\(\rm{2}\)实验装置,再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装置中饱和食盐水、活性炭会加速铁生锈。
              Ⅱ\(\rm{.}\)测得实验数据如表
              测量项目 实验前 实验后 集气瓶\(\rm{(}\)扣除内容物和导管\(\rm{)}\)的容积
              烧杯中水的体积 烧杯中剩余水的体积
              体积\(\rm{/mL}\) \(\rm{80.0}\) \(\rm{54.5}\) \(\rm{126.0}\)
              【交流表达】
              \(\rm{(1)}\)铁生锈过程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首先是铁与氧气、水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rm{[Fe(OH)_{2}]}\),写出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______ 。
              \(\rm{(2)}\)根据如表数据计算,改进实验后测得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 ______ \(\rm{(}\)计算结果精确到\(\rm{0.1\%)}\)。
              \(\rm{(3)}\)改进后的实验与课本中实验相比较,有哪些优点?\(\rm{(}\)可从实验原理、实验操作、环境保护等角度分析,至少写两条\(\rm{)}\):
              \(\rm{①}\) ______ ;
              \(\rm{②}\) ______ 。
            • 8.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就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行实验探究,请你参与.

              【设计实验】第一小组同学共同设计了如图的\(\rm{A}\)、\(\rm{B}\)两套装置.
              你认为合理的是\(\rm{(}\)填编号\(\rm{)}\) ______ .
              【进行实验】
              【数据分析】实验结束后,整理数据如下:\(\rm{(}\)注:集气瓶容积为\(\rm{100ml)}\)
              组    别 \(\rm{1}\) \(\rm{2}\) \(\rm{3}\) \(\rm{4}\) \(\rm{5}\) \(\rm{6}\)
              进入瓶中水的体积\(\rm{(ml)}\) \(\rm{20}\) \(\rm{18}\) \(\rm{19}\) \(\rm{17}\) \(\rm{21}\) \(\rm{19}\)
              通过对实验数据分析,实验得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______ .
              【实验分析】\(\rm{(1)}\)红磷要足量的原因是 ______ ;
              \(\rm{(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
              \(\rm{(3)(2}\)分\(\rm{)}\)实验结束,发现测定出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低于\(\rm{ \dfrac {1}{5}}\),可能的原因是 ______
              \(\rm{①}\)可能使用红磷的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
              \(\rm{②}\)可能没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部分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
              \(\rm{③}\)可能未塞紧瓶塞,红磷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rm{④}\)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
              【改进实验】
              \(\rm{(1)}\)第二小组同学设计了\(\rm{C}\)实验装置,优点是: ______ .
              \(\rm{(2)}\)第三小组同学设计了\(\rm{D}\)实验装置,优点是: ______ .
            • 9.
              兴趣小组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进行了回顾和探究.
              【实验回顾】\(\rm{(1)}\)实验室常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rm{(2)}\)兴趣小组用该方法测出的氧气含量常常低于\(\rm{ \dfrac {1}{5}}\),可能的原因是\(\rm{①}\)装置漏气;\(\rm{②}\) ______ ,装置内氧气有剩余;\(\rm{…}\)
              \(\rm{(3)}\)在老师的指导下,兴趣小组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该实验,并用氧气浓度传感器测定反应后装置内氧气浓度为\(\rm{5.85\%}\).
              【实验探究\(\rm{1}\)】小明根据铁生锈的原理,探究用铁能否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于是进行了实验\(\rm{(}\)装置如图\(\rm{1)}\)通过\(\rm{7}\)天测得的数据计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rm{19.13\%}\).
              【交流与反思】与用红磷燃烧的方法相比,用铁丝生锈的方法测定的主要优点是: ______ .
              【实验探究\(\rm{2}\)】为了加快反应速率,小明通过查阅资料,利用铁粉、炭粉、氧化钠等物质又进行了实验\(\rm{(}\)装置如图\(\rm{2)}\),\(\rm{8}\)分钟后测得的数据如下表:
               实验前的体积  实验后的体积
               集气瓶内空气 烧杯内蒸馏水  烧杯内剩余蒸馏水
               \(\rm{131.0mL}\)  \(\rm{90.0mL}\)  \(\rm{63.6mL}\)
              请写出利用上述数据计算出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计算式 ______ .
              【结论与反思】通过上述实验探究,选择 ______ \(\rm{(}\)填物质名称\(\rm{)}\)进行实验,可较为快速地完成实验并减小实验误差.
              【拓展延伸】铜也能与空气中氧气、水、二氧化碳反应而锈蚀,生成铜绿\(\rm{[}\)化学方程式为\(\rm{2Cu+O_{2}+H_{2}O+CO_{2}═Cu_{2}(OH)_{2}CO_{3}).}\)若将实验探究\(\rm{1}\)装置中的粗铁丝换成足量的铜丝进行实验,请判断能否比较准确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说明理由 ______ .
            • 10.
              实验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量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并取得成功。
              \(\rm{[}\)查阅资料\(\rm{]}\)白磷的着火点\(\rm{40℃}\).
              \(\rm{[}\)提出问题\(\rm{]}\)氧气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多少?
              \(\rm{[}\)实验准备\(\rm{]}\)锥形瓶内空气体积为\(\rm{200mL}\),注射器中水的体积为\(\rm{50mL}\),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rm{[}\)实验探究\(\rm{]}\)装入药品,按图所示连接好仪器,夹紧弹簧夹。先将锥形瓶底部放入热水中,白磷很快被引燃,然后将锥形瓶从热水中取出。
              \(\rm{[}\)现象分析\(\rm{]}\)
              \(\rm{(1)}\)在空气中白磷没有燃烧,而将锥形瓶底部放入热水中,白磷被引燃,说明燃烧不能缺少的一个条件 ______ ,除此之外,燃烧还需要的条件是 ______ 、 ______ ;
              \(\rm{(2)}\)白磷燃烧的现象是 ______ 。
              \(\rm{(3)}\)足量的白磷在锥形瓶中未能全部燃烧,说明瓶内剩余气体 ______ 燃烧\(\rm{(}\)填“支持”或“不支持”\(\rm{)}\);
              \(\rm{(4)}\)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气球的变化是 ______ 。
              \(\rm{(5)}\)待白磷熄灭、锥形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还可观察到的现象是:\(\rm{①}\)注射器中的水自动喷射出来,\(\rm{②}\)当注射器中的水还剩约 ______ \(\rm{mL}\)时停止下流。
              \(\rm{[}\)得出结论\(\rm{]}\)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rm{ \dfrac {1}{5}}\)。
              \(\rm{[}\)拓展应用\(\rm{]}\)
              \(\rm{(6)}\)有同学们提出:若反应前称量整套装置的质量为\(\rm{mg}\),反应后待白磷熄灭、锥形瓶冷却到室温,擦干锥形瓶外壁的水后,再次称量整套装置的质量为 ______ \(\rm{mg(}\)填“大于”、“等于”、“小于”\(\rm{)}\),判断的依据是 ______ 。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