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分别进行“燃烧条件”和“氧气性质”的探究实验(已如:白磷的着火点为40℃)。请回答下列问题:
              内容步骤 【实验1】燃烧条件 【实验2】氧气性质
              1 烧杯中盛有80℃的热水,分别在燃烧匙和烧杯中导管口放置一小块白磷,塞紧瓶塞; 烧杯中盛有NaOH溶液,燃烧匙中放入木炭,点燃木炭后,迅速将燃烧匙伸入瓶中,塞紧瓶塞;
              2 推入H2O2溶液 推入H2O2溶液
              (1)H2O2与MnO2接触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MnO2起______作用。
              (2)实验1中,推入H2O2溶液,燃烧匙和水中的白磷均不燃烧,原因分别是______;打开止水夹,推入H2O2溶液,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______。
              (3)实验2中。打开止水夹,推入H2O2溶液,观察到木炭燃烧得更剧烈,由此得出氧气的性质是______木炭熄灭冷却一段时间后,烧杯中的部分溶液流入集气瓶,该实验开始时到实验结束后,集气瓶内压强的变化过程是______。
            • 2. 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装置进行“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前,检验装置A气密性的操作为______;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实验1:将U形管放在盛有80℃热水的烧杯中,关闭K2、打开K1,从U形管左端管口鼓入O2.现象:右端裹有白磷的棉花先冒白烟,片刻后开始燃烧,另一端的普通棉花没有变化。实验1可以得出的燃烧条件为______。
              (3)实验2:在上述实验1燃烧过程中,关闭K1、打开K2,从U形管左端管口鼓入气体Y.现象:燃烧着的棉花团很快熄灭,停止燃烧:继续鼓入气体Y,装置C中澄淸石灰水变浑浊。写出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装置D中注射器内盛放的试剂X可能为______。
              (4)实验3:关闭K2、打开K1,再次鼓入O2,发现右端剩余的裹有白磷的棉花又能燃烧。对比实验2和3,可以得出的燃烧条件为______;实验2同时能证明气体Y的性质为______,利用该性质可用于______。
              (5)该实验的优点为______。
            • 3.
              某同学要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rm{(}\)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rm{40℃)}\)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及现象 
                 步骤Ⅰ\(\rm{.}\)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气密性良好.
              步骤Ⅱ\(\rm{.}\)将盛有白磷的带孔燃烧匙伸入\(\rm{A}\)瓶中,白磷不燃烧.
              步骤Ⅲ\(\rm{.}\)向\(\rm{A}\)瓶中加满\(\rm{80℃}\)热水,塞紧瓶塞,白磷不燃烧.
              步骤Ⅳ\(\rm{.}\)打开\(\rm{K_{1}}\)、\(\rm{K_{2}}\),从\(\rm{a}\)口向瓶中鼓入空气,待瓶中的液面低于燃烧匙底部时,关闭\(\rm{K_{1}}\)、\(\rm{K_{2}.}\)此时进入量筒\(\rm{B}\)中水的体积为\(\rm{200mL}\),观察到\(\rm{A}\)瓶中的白磷燃烧.
              \(\rm{(1)}\)对比步骤Ⅱ和Ⅳ的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______
              \(\rm{(2)}\)待装置冷却一段时间后,打开\(\rm{K_{2}}\),如果观察到 ______ ,说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rm{ \dfrac {1}{5}.}\)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rm{ \dfrac {1}{5}}\),原因可能是 ______ \(\rm{(}\)答一条即可\(\rm{)}\).
              【实验二】用如图所示装置,利用铁生锈的原理也可以比较准确地测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rm{.}\)若将此装置中的细铁丝换成足量的细铜丝进行实验,能否比较准确地测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说明理由 ______ \(\rm{.}\)【已知:铜能与空气中氧气、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铜绿\(\rm{.}\)化学方程式:\(\rm{2Cu+O_{2}+H_{2}O+CO_{2}═Cu(OH)_{2}CO_{3}}\)】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