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某兴趣小组同学在探究碱溶液与酚酞作用的实验时,发现了一个意外现象:氢氧化钠溶液滴入酚酞试液中,溶液变成了红色,一会儿红色就消失了.
              【猜想】可能与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分数大小有关.
              【实验设计一】
              实验方法观察到的现象和结论
              分别配制不同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各滴加2滴酚酞试液.质量分数小的溶液中红色不消失,质量分数大的溶液中红色会消失,则证明    
              【反思与评价】
              通过大家分析讨论,认为可能还有以下猜想:
              猜想一、可能是酚酞变质的缘故;
              猜想二、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的缘故;
              猜想三、可能是酚酞与空气中氧气反应,使红色消失的缘故. …
              【实验设计二】为证实猜想三,做如下实验,请完成下表.
              实验步骤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
              1.用煮沸过的蒸馏水配制氢氧化钠溶液.    
              2.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并在上
              方滴一些植物油.
                  
              【理论分析】猜想一不对,理由是    
              猜想二也不正确,理由是    
              猜想三也不正确,理由是    
            • 2. (2016•威海二模)妈妈买来一袋加碘食盐,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如图所示,小林取出部分加碘食盐带到实验室,与同学们一起进行实验探究.
              (1)食盐是比较稳定的,而说明中强调“防热”是否因为受热会造成碘的损失?
              老师指导他们将一定浓度的碘酸钾溶液分成5等份,于不同温度下加热十分钟后,测定碘酸钾浓度,计算碘损失率并记录如下
              温度30℃水浴50℃水浴80℃水浴100℃水浴煮沸
              碘损失率(%)00.30.6715.56
              分析上表可得出的结论是    
              交流反思:烧菜时最好(填系好)    放加碘盐.
                  A.加菜后马上          B.菜出锅前
              (2)烧菜时加醋对碘的损失率是否也有影响?请你和他们一起设计实验方案    
              (3)为了排除实验过程中偶然因素干扰,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你认为还应该如何完善你的实验方案?    
            • 3. (2016•安庆二模)在实验室里同学们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装置如图).某小组甲、乙、丙三名同学用该装置进行实验过程中,橡皮塞突然被弹飞,并有少量的液体溅到实验台和衣服上.就此异常现象这三名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问题】橡皮塞为什么会突然弹飞?
              【查阅资料】
              ①容器内瞬间产生气体过多,压强过大,可能导致橡皮塞弹飞.
              ②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的浓度、用量、接触面积、温度、催化剂等因素有关.
              【猜想】甲同学:导气管堵塞造成.
              乙同学:过氧化氢溶液用量过多造成.
              丙同学: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过大造成.

              【分析验证】针对以上三种猜想,通过检查实验装置发现导气管没有堵塞的情况;在与其他实验成功的小组交流时,得知各小组所用的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均相同.于是他们否定了其中    两位同学的猜想.请你设计实验,验证另一名同学的猜想是导致本次实验橡皮塞弹飞的可能原因.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
                          
              【交流反思】(1)老师提示他们引起此实验过程中橡皮塞被突然弹飞的原因可能还有其他因素,老师建议还可进一步探究.而就目前的原因,可以通过改进气体发生装置和操作的方法,避免橡皮塞被弹飞.你对气体发生装置有何改进设想?请你从两个不同角度提出改进方法,
              【改进方法一】    
              【改进方法二】    
              【问题拓展】;实验结束后,有的同学发现衣服和手上出现白色的斑点.由此推出过氧化氢溶液具有    性.
            • 4. 小刚同学在学习了酶的知识后联系生活中重金属中毒事件,又提出了自己的一个猜想:酶的催化作用可能会受到重金属离子的影响.结合猜想小刚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铜属于重金属,钠不是重金属;
              【设计实验】取试管4支,编号,按表分别加入试剂,摇匀,迅速置于37℃的水浴中,10分钟后取出,冷却后分别加入碘液3滴,观察其颜色变化.
              编号0.25%淀粉溶液(ml)蒸馏水(ml)0.9%NaCl溶液(ml)0.9%CuSO4溶液(ml)唾液溶液(ml)加入碘液3滴后现象
              132---变蓝色
              231--1不变蓝
              33-1-1不变蓝
              43--11变蓝色
              实验结论】酶的催化作用    
              【分析与交流】
              (1)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在37℃的水浴中进行?    
              (2)小刚同学提出猜想的依据是:酶是一种    ,遇到重金属离子会发生性质改变.(填“糖类”、“脂肪”、“蛋白质”).
              (3)在看了小刚的设计及实验后,同桌的小王认为凭上述实验还不足以证明小刚的猜想.你认为小刚提出的下列实验改进方案可行的是:    
              甲:将硫酸铜溶液更换成氯化铜溶液        乙:将氯化钠溶液更换成硫酸钠溶液
              丙:将硫酸铜溶液更换成硝酸铜溶液        丁:将氯化钠溶液更换成硝酸钠溶液.
            • 5. 少量的激活剂或抑制剂就会影响酶的活性,有些离子是酶的激活剂(即增强酶的活性),有些离子则是酶的抑制剂(即减弱酶的活性),某研究小组为探究唾液淀粉酶的激活剂和抑制剂,设计如下实验:
              实验材料:唾液淀粉酶、3%淀粉溶液、碘液、0.3%NaCl溶液、1%CuSO4溶液、1%Na2SO4溶液、蒸馏水.
              实验设置:
              1组2组3组4组
              3%淀粉溶液2mL2mL2mL2mL
              唾液淀粉酶溶液1mL1mL1mL1mL
              pH6.8缓冲液1mL1mL1mL1mL
              蒸馏水1mL
              1%CuSO4溶液1mL
              1%Na2SO4溶液1mL
              0.3%NaCl溶液1mL
              注:实验中加入缓冲液的作用是维持反应液中pH的稳定.
              实验结果,多次取样,用碘液进行鉴定,记录每次取样溶液的颜色情况(见下表,“+”表示蓝色程度;蓝色变到黄色的过程,表示淀粉最后被完全分解.)
              时间试管号(对应相应的组号)
              1号2号3号4号
              0.5min蓝++蓝+++蓝++蓝++
              1min蓝+蓝+++蓝+
              2min蓝+++红棕色
              3min红棕色蓝+++红棕色棕黄色
              4min棕黄色蓝+++棕黄色黄色
              5min黄色蓝+++黄色黄色
              1h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中设置1号试管的目的是    ;设置3号试管的目的是    
              (2)分析实验结果可知:对酶活性有促进作用的离子是    
            • 6. 中国饮食文化讲究“色香味”,叶绿素易溶于有机溶剂,不易溶于水,对人体无毒无害,可以作为食用色素添加到食品中以改善食品色泽.小柯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1)将某植物绿色叶片磨碎、捣拦,加入X试剂以提取叶绿素;
              (2)将提取液过滤并配成一定浓度的溶液;
              (3)在室温下进行4组实验,以探究PH值对叶绿素稳定性的影响.实验记录如下:
              组号叶绿素溶液(毫升)PH值处理时间(分)溶液颜色
              13810绿色
              23710绿色
              33 Y10黄绿色
              43510黄褐色
              备注:叶绿素被破坏后变成黄褐色.
              (1)X试剂可选择下列哪一种    
              A.水            B.酒精            C.氯化钠溶液            D.稀硫酸
              (2)Y值最合适的应为    
              (3)若用作食品色素,天然叶绿素不适用于    (选填“酸性”、“中性”或“碱性”)食品.
            • 7. 小柯同学在学习了酶的知识后了解到了酶的催化作用要受到温度、酸碱度(pH)的影响.联系到前面学习的知识,小柯同学又提出了自己的一个猜想:酶的催化作用可能会受到重金属离子的影响.结合猜想小柯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重金属指密度大于5克/厘米3的金属(一般指密度大于4.5克/厘米3的金属).
              【设计实验】取试管4支,编号,按下表分别加入试剂,摇匀,迅速置于37℃的水浴中,10分钟后取出,冷却后分别加入碘液3滴,观察其颜色变化.
              编号0.25%淀粉溶液(ml)蒸馏水(ml)1%NaCl 溶液(ml)1%CuSO4溶液(ml)唾液溶液(ml)加入碘液3滴后现象
              132---变蓝色
              231--1不变蓝
              33-1-1不变蓝
              43--11变蓝色
              【实验结论】酶的催化作用要受到重金属离子的影响.
              根据小柯同学的探究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小柯同学提出猜想的依据是:酶是一种    ,遇到重金属离子会变性,从而丧失活性.
              (2)比较上述实验中的1号和2号试管及观察到的现象,你可得出的结论是:    
              (3)在看了小柯的设计及实验后,同桌的小温认为凭上述实验还不足以证明小柯的猜想.小温提出应该将实验中的CuSO4溶液更换成CuCl2溶液才更有说服力.如果你也同小温一起探究,你还可以建议小柯作怎样的更换?    
              (4)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重金属污染越来越严重,重金属中毒事件也越来越常见,因此了解一些必要的急救措施对我们来说很重要.若有人误食被电镀厂废水[含铬(Cr)、镍(Ni)、镉(Cd)]污染的食物而急性中毒,为解毒,下列四种供选物质中你不应该选择的是    
              ①鸡蛋清        ②鲜豆浆        ③鲜牛奶        ④糖水.
            • 8. 铁暴露在空气中会生锈.切开的苹果放置不久,果肉上也会产生一层咖啡色的物质,也好象是生了“锈”一样.某化学活动组对此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果肉“生锈”的呢?
              【猜想与假设】
              猜想①:可能与空气没有关系,只是果肉内的物质自身相互反应而“生锈”.
              猜想②: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而“生锈”;
              猜想③: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氮气作用而“生锈”;
              猜想④: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用而“生锈”;
              【查阅资料】苹果果肉里的物质(酚和酶)与空气接触发生反应,生成咖啡色的物质.
              【实验探究】针对以上猜想,活动组对所有猜想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方案进行了验证,并观察到实验现象.

              实验较长时间后,发现    (填字母编号)试管中的苹果生锈.
              【得出结论】苹果果肉里的物质(酚和酶)与空气中氧气发生了反应,生成咖啡色的物质.
              【反思与评价】在验证猜想①时,同学们发现,如果水不与空气隔绝,果肉放在水中时间长了也会变色,其原因是    
              【应用】根据上述结论,要防止果汁变质,加工和保存果汁时可采取的措施是:    
            • 9. 小李同学利用图甲装置探究“MnO2的用量对 H2O2分解反应的影响”,实验中H2O2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装置中产生氧气的量可以用压强传感器测出(在等温条件下,产生氧气体积与装置内压强成正比.反应放热忽略不计.)

              (1)图乙是“0.1克MnO2与不同体积的3%H2O2溶液混合”的实验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    
              (2)当用“3%H2O2溶液8毫升与不同质量的MnO2混合”时,得到如图丙所示的曲线.曲线的斜率显示,当MnO2的用量增加到0.08克时,分解速度达到实验要求.在此实验条件下,若MnO2的质量有4克(一药匙),就能使如图    (选填字母)烧杯中所装的3%H2O2溶液,其分解速度最接近实验要求.
            • 10.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切过咸菜的刀更容易生锈.而除锈用稀盐酸比稀硫酸快.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现象,某校师生做了以下相关分组实验,请你根据自己平时课堂学习的体验一起参与讨论并回答相关问题.
              【步骤一】未打磨的铝片浸入氯化铜溶液中,迅速产生大量气泡和疏松的紫红色固体,并放热,片刻后溶液由蓝绿色变成无色.
              (1)若要正视紫红色固体中是否含有氧化铜,可用    溶液(填一试剂)加以检验.
              【步骤二】未打磨的铝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中,一段时间内没有明显现象.
              (2)比较步骤一、二,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步骤三】打磨过的铝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中,其操作、现象和结论见下表.
              (3)试将“影响因素”选项前恰当的字母序号填入答题卡指定位置.
              实验操作使用现象对比结论
              Ⅰ.一片用粗砂纸单向用力打磨3次,将其浸入硫酸铜溶液,片刻后用镊子取出.现象一:粗砂纸打磨的在划痕处有少量气泡,附着少量疏松的紫红色固体.现象一与现象二对比,说明
                  
              现象二:粗砂纸打磨的片刻内现象不明显.
              Ⅱ.一片用特细砂纸往复打磨数次,再将其浸入硫酸铜溶液,片刻后取出.现象三:特细砂纸打磨的表面产生较多细小气泡,表面均匀附着紫红色固体.现象三与现象一对比,说明
                  
              现象四:特细砂纸打磨的表面一段时间内没有明显现象.现象四与现象三对比,说明
                  
              ★影响因素:
              A.打磨时用力程度及均匀程度不同
              B.选用砂纸颗粒粗细程度不同
              C.由于摩擦生热又形成了新的氧化膜
              (4)比较步骤三各实验操作中用砂纸打磨的作用是:    
              (5)请仔细观察如图:

              试从微观粒子变化的角度分析该反应的实质是: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