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某同学在实验室用\(\rm{6.5g}\)粗锌\(\rm{(}\)假设杂质不参与反应\(\rm{)}\)和稀盐酸制取\(\rm{H_{2}}\)。
              \(\rm{(1)}\)配制\(\rm{100g}\) \(\rm{10\%}\)稀盐酸需要\(\rm{37\%}\)浓盐酸\(\rm{(}\)密度\(\rm{1.19g/cm^{3})}\)的体积为 ______ \(\rm{mL(}\)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rm{)}\)。除了胶头滴管、烧杯外还需要的玻璃仪器是 ______ 、 ______ 。
              \(\rm{(2)6.5g}\)粗锌完全反应共产生\(\rm{H_{2}}\)的质量为\(\rm{0.16g}\),则该粗锌中锌的质量分数为 ______ 。
              \(\rm{(3)}\)验证后用装满水的\(\rm{10mL}\)量筒代替小试管收集\(\rm{H_{2}}\),装置如图所示。
              \(\rm{①10mL}\)量筒的最大刻度靠近 ______ 端。\(\rm{(}\)填写“\(\rm{M}\)”或“\(\rm{N}\)”\(\rm{)}\)
              \(\rm{②}\)当\(\rm{10mL}\)量筒中的水全部被排尽后,实际收集到的\(\rm{H_{2}}\)体积\(\rm{V}\) ______ \(\rm{10.0mL.(}\)填写“\(\rm{ > }\)”、“\(\rm{=}\)”或“\(\rm{ < }\)”\(\rm{)}\)
            • 2.
              图中的\(\rm{A-E}\)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几种装置,请按要求回答有关问题。

              \(\rm{(1)}\)利用上图中\(\rm{A}\)、\(\rm{C}\)装置的组合可以制取的一种气体是 ______ ;写出实验室制取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rm{(2)}\)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应选用图中装置的组合是 ______ ;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rm{(3)}\)写出实验室用锌与稀硫酸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 3.
              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一个多米诺趣味实验,如图,假设每次生成的气体都能使后续实验顺利进行\(\rm{.}\)下列现象或说法错误的是\(\rm{(}\)  \(\rm{)}\)
              A.石蕊溶液变红
              B.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该实验中发生的反应只涉及三种基本反应类型
              D.将分液漏斗中的稀硫酸换成稀盐酸,也可以使整个实验顺利进行
            • 4.
              小瑶对所学的化学知识进行了归类,其中有错误的一组是\(\rm{(}\)  \(\rm{)}\)
              A.常见的干燥剂:浓硫酸、生石灰、火碱
              B.常见的难溶物:碳酸钙、氯化银、氢氧化钡
              C.常见的黑色固体氧化物: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氧化铜
              D.用固体和液体直接混合可制备的气体:氧气、二氧化碳、氢气
            • 5.
              如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rm{(}\)  \(\rm{)}\)
              A.
              实验室制取并收集少量氢气
              B.
              验证氧气支持燃烧
              C.
              过滤
              D.
              稀释浓硫酸
            • 6. 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部分装置,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rm{(1)}\)仪器\(\rm{①}\)的名称是______;

              \(\rm{(2)}\)实验室用\(\rm{A}\)装置来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用排空气法收集,可选用\(\rm{C}\)装置,氧气从______端\(\rm{(}\)填“\(\rm{a}\)”或“\(\rm{b}\)” 或“\(\rm{c}\)” 或“\(\rm{d}\)” 或“\(\rm{e}\)” 或“\(\rm{f}\)”。\(\rm{)}\)进入。检验氧气是否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实验室使用\(\rm{B}\)装置制取氢气,用装置____和\(\rm{F}\)组合不但能收集到比较纯净的气体,还可以测量出收集到的气体的大约体积,气体应从___端进入。\(\rm{(}\)填“\(\rm{a}\)”或“\(\rm{b}\)” 或“\(\rm{c}\)” 或“\(\rm{d}\)” 或“\(\rm{e}\)” 或“\(\rm{f}\)”。\(\rm{)}\)

            • 7. 小明用锌粒和稀硫酸制取氢气,选用下图部分装置开展实验\(\rm{.}\)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rm{(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rm{a}\)________;

              \(\rm{(2)}\)实验过程中,制取、收集氢气的装置是________;

              \(\rm{(3)}\)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rm{(4)}\)实验时产生氢气很慢。小明根据老师建议,往制\(\rm{H_{2}}\)装置中滴入几滴蓝色硫酸铜溶液,果然快速放出氢气。硫酸铜是否作催化剂\(\rm{?}\)探究如下:往小烧杯中加入约\(\rm{20mL}\)稀硫酸和约\(\rm{1mL}\)硫酸铜溶液,再加入黄豆粒大的锌粒,反应停止时,溶液褪至五色、有红色物质生成。由上述实验可知,硫酸铜不是催化剂,理由是________。

            • 8.
              如图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见装置,请回答:

              \(\rm{(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为防止固体粉末进入导气管,应采取的措施是 ______ .
              \(\rm{(2)}\)实验室采用\(\rm{B}\)装置制取氢气,在操作上具有的优点是 ______ ,收集装置应选用的装置为 ______ \(\rm{(}\)选填字母序号\(\rm{)}\).
              \(\rm{(3)}\)若用\(\rm{F}\)装置干燥氧气或氢气,气体应从 ______ \(\rm{(}\)选填“\(\rm{a}\)”或“\(\rm{b}\)”\(\rm{)}\)端通入.
            • 9.
              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一组“吹气球”实验,三套装置如图:
              \(\rm{(1)}\)甲装置:
              \(\rm{①}\)仪器\(\rm{a}\)的名称为 ______
              \(\rm{②}\)向\(\rm{a}\)中加水会看到气球胀大,一段时间内气球大小没有变化,说明该装置气密性 ______ .
              \(\rm{(2)}\)乙装置:
              \(\rm{①}\)若生成\(\rm{O_{2}}\)使气球胀大,则锥形瓶中所装的固体物质可以是 ______ .
              \(\rm{②}\)若生成\(\rm{H_{2}}\)使气球胀大,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rm{③}\)若锥形瓶中装有\(\rm{NaOH}\)固体,分液漏斗中加入少量水,则气球胀大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 .
              \(\rm{(3)}\)丙装置:
              若锥形瓶中盛满\(\rm{CO_{2}}\),欲使气球胀大,则分液漏斗中的液体可以是 ______ ,锥形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
            • 10.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rm{⑴}\)磷的燃烧:\(\rm{___________________}\)

              \(\rm{⑵}\)电解水:\(\rm{___________________}\)

              \(\rm{⑶}\)实验室制取\(\rm{H_{2}}\):\(\rm{___________________}\)

              \(\rm{⑷}\)高锰酸钾制取\(\rm{O_{2}}\):\(\rm{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