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空气中含量较多且性质不活泼的气体是\(\rm{(}\)  \(\rm{)}\)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 2.
              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rm{(}\)  \(\rm{)}\)
              A.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B.空气污染指数越高,空气质量越好
              C.人体呼吸时吸入的是空气,呼出的全部是\(\rm{CO_{2}}\)
              D.按质量计算,空气中约含氮气\(\rm{78\%}\),氧气\(\rm{21\%}\),稀有气体等其他成分\(\rm{1\%}\)
            • 3.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就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行实验探究。

              小组讨论:\(\rm{(1)}\)讨论后同学们认为,选择的药品既要能消耗氧气,又不会跟空气中的其他成分反应而且生成物为固体。他们应该选择 ______ \(\rm{(}\)填序号\(\rm{)}\),为了充分消耗容器中的氧气,药品的用量应保证 ______ 。
              A.蜡烛   \(\rm{B.}\)红磷   \(\rm{C.}\)硫   \(\rm{D.}\)木炭
              \(\rm{(2)}\)小组同学共同设计下图所示的两套装置,你认为合理的是 ______ \(\rm{(}\)填序号\(\rm{).}\)为了确保实验的成功,在装药品之前应该 ______ 。
              小组实验:在讨论的基础上,他们分组进行了实验。
              数据分析;实验结束后,整理数据如下:\(\rm{(}\)注:集气瓶容积为\(\rm{100mL)}\)
              组别 \(\rm{1}\) \(\rm{2}\) \(\rm{3}\) \(\rm{4}\) \(\rm{5}\) \(\rm{6}\)
              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rm{/mL}\) \(\rm{20}\) \(\rm{21}\) \(\rm{19}\) \(\rm{20}\) \(\rm{22}\) \(\rm{19}\)
              \(\rm{(3)}\)通过对实验结果的交流,大多数同学都验证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______ 。通过实验还可以推断集气瓶中剩余气体的性质是 ______ 。
            • 4.
              归纳推理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有关事实的推理,结论合理的是\(\rm{(}\)  \(\rm{)}\)
              事实 结论
              \(\rm{A}\) \(\rm{H_{2}O}\)和\(\rm{CO_{2}}\)都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但
              把它们混合在一起时却能够使石蕊变红
              \(\rm{CO_{2}}\)与\(\rm{H_{2}O}\)发生了化学反应
              \(\rm{B}\) 白磷和红磷均是由磷元素组成的单质 白磷和红磷属于同一种物质
              \(\rm{C}\) 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集气
              瓶内水平面上升约\(\rm{ \dfrac {1}{5}}\)
              氧气约占空气总质量的\(\rm{ \dfrac {1}{5}}\)
              \(\rm{D}\) \(\rm{Al}\)制品的耐腐蚀性比\(\rm{Cu}\)制品强 \(\rm{Al}\)的活泼性小于铜
              A.\(\rm{A}\)
              B.\(\rm{B}\)
              C.\(\rm{C}\)
              D.\(\rm{D}\)
            • 5. 如图装置常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rm{.}\)下列对该实验认识正确的是\(\rm{(}\)  \(\rm{)}\)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实验中的红磷可用硫来代替
              C.该实验能说明\(\rm{N_{2}}\)难溶于水
              D.红磷量不足会导致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大于\(\rm{ \dfrac {1}{5}}\)
            • 6.
              利用如图探究氧气在空气中的含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rm{(}\)  \(\rm{)}\)
              A.待火焰熄灭,集气瓶冷却至室温后,才能打开止水夹
              B.由实验现象推断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大约为\(\rm{ \dfrac {1}{5}}\)
              C.实验中取用的红磷需过量
              D.能够用蜡烛代替红磷进行相同的实验
            • 7. 根据图所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rm{(1)}\)图\(\rm{1}\)实验中,预先在集气瓶中放入少量水,其作用是______;待火柴快燃尽时,再将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火柴快要燃尽时再伸入集气瓶中”的目的是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rm{(2)}\)图\(\rm{2}\)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______.
              \(\rm{(3)}\)图\(\rm{3}\)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______;实验中,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实验现象是______.
            • 8. 如图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rm{(}\)  \(\rm{)}\) 
                
              A.此实验证明,反应后集气瓶内剩余的气体,既不易溶于水,也不支持燃烧
              B.若该实验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可能的原因之一是装置气密性不好造成的
              C.将红磷换成木炭会得到同样的实验结果
              D.此实验证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rm{ \dfrac {1}{5}}\)
            • 9. 如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rm{(}\)  \(\rm{)}\)
              A.实验时,应加入过量的红磷
              B.实验时,点燃红磷后要迅速伸入集气瓶中
              C.氮气不与红磷反应且难溶于水,是设计该实验的依据之一
              D.最终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rm{ \dfrac {1}{5}}\)
            • 10.

              我国制碱工业先驱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rm{.}\)其模拟流程如下:


              【小资料】

              I、贝壳的主要成分是\(\rm{CaCO_{3}}\)

              Ⅱ、通常情况下,\(\rm{1}\)体积水中大约能溶解\(\rm{700}\)体积氨气,\(\rm{1}\)体积水中大约能溶解\(\rm{1}\)体积二氧化碳

              Ⅲ、饱和食盐水中发生的主要反应为:\(\rm{NH_{3}+CO_{2}+H_{2}O=NH_{4}HCO_{3}}\),\(\rm{NH_{4}HCO_{3}+NaCl=NaHCO_{3}↓+NH_{4}Cl}\)

              \(\rm{(1)}\)合成氨需要的氮气来自空气,空气属于         \(\rm{(}\)填“混合物”或“纯净物”\(\rm{)}\)。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rm{(2)}\)过程\(\rm{②}\)中主要操作的名称是    ,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        

              \(\rm{(3)}\)过程\(\rm{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过程\(\rm{③}\)中反应所属基本反应类型为    

              \(\rm{(4)}\)为了提高产率,往饱和食盐水中通入气体时,你认为应该先通入     \(\rm{(}\)填“\(\rm{NH_{3}}\)”或“\(\rm{CO_{2}}\)”\(\rm{)}\),你的理由是:              

              \(\rm{(5)}\)上述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rm{(}\)填化学式,写一种即可\(\rm{)}\)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