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小金利用图示装置进行甲、乙对比实验,探究温度对\(\rm{CO}\)和\(\rm{Fe_{2}O_{3}}\)反应的影响\(\rm{(}\)固定装置略\(\rm{)}\)。

              \(\rm{(1)}\)从实验安全角度考虑,图示装置还应采取的改进措施是 ______ 。
              \(\rm{(2)}\)完全反应后,两组的生成物均为黑色粉末\(\rm{(}\)纯净物\(\rm{)}\),分别用两组生成物进行以下实验:
              步骤 操作 甲组现象 乙组现象
              \(\rm{1}\) 称量黑色粉末质量\(\rm{/g}\) \(\rm{m_{1}}\) \(\rm{m_{2}}\)
              \(\rm{2}\) 取黑色粉末,用磁铁吸引 能被吸引 能被吸引
              \(\rm{3}\) 取黑色粉末,加入稀盐酸 全部溶解,有大量气泡 无明显现象
              \(\rm{4}\) 取黑色粉末,加入足量\(\rm{CuSO_{4}}\)溶液 有红色物质生成 无明显现象
              \(\rm{①}\)甲组的黑色粉末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
              \(\rm{②}\)小金查阅资料后发现\(\rm{Fe_{3}O_{4}}\)在常温下不与稀盐酸、\(\rm{CuSO_{4}}\)溶液反应,故猜想乙组的生成物为\(\rm{Fe_{3}O_{4}.}\)他又发现\(\rm{m_{2}}\)恰好为 ______ \(\rm{g}\),这可成为支持上述猜想的新证据。
              \(\rm{(3)}\)甲、乙两组实验说明温度对\(\rm{CO}\)和\(\rm{Fe_{2}O_{3}}\)反应影响,且均体现出\(\rm{CO}\)的 ______ \(\rm{(}\)填写化学性质\(\rm{)}\)。
            • 2.
              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下列是由一些反应事实推导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推理不合理的是\(\rm{(}\)  \(\rm{)}\)
              序号 化学反应事实 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rm{A}\) 水要在通电的条件才能分解,而双氧水只要加入二氧化锰
              就迅速分解
              是否加入催化剂
              \(\rm{B}\) 铜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钠米铜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 反应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rm{C}\) 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 氧气的浓度
              \(\rm{D}\) 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发生反应,而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 反应温度
              A.\(\rm{A}\)
              B.\(\rm{B}\)
              C.\(\rm{C}\)
              D.\(\rm{D}\)
            • 3.
              高锰酸钾是初中常用的一种试剂,它可以和很多物质反应,发生颜色变化。小明和小丽把  经硫酸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和草酸\(\rm{[H_{2}C_{2}O_{4}]}\)溶液混合,发现刚开始反应时溶液褪色不明显,但不久后褪色速度突然加快。为了探究反应过程中褪色速度加快的原因,小明查到了如下资料:
              资料\(\rm{1}\):\(\rm{2KMnO_{4}+5H_{2}C_{2}O_{4}+3H_{2}SO_{4}=K_{2}SO_{4}+2MnSO_{4}+8H_{2}O+10CO_{2}↑}\)
              资料\(\rm{2}\):通常情况下,反应物浓度变大。反应加快;温度开高,反应加快。
              \(\rm{(1)}\)根据这些资料,小明提出了两个假设。
              假设一:褪色速度突然加快是由反应物浓度变大引起的;
              假设二:褪色速度突然加快是由反应过程中温度升高引起的。小明经过分析,否定了假设一,理由是 ______ 。
              \(\rm{(2)}\)小丽针对假设二进行实验探究后,经过思考,又做了如下实验:
              把经硫酸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等分为两份,分装\(\rm{A}\)、\(\rm{B}\)两试管,同时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等浓度的草酸溶液,并置于同一水浴中。迅速向\(\rm{A}\)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rm{MnSO_{4}}\),发现\(\rm{A}\)试管中溶液褪色明显快于\(\rm{B}\)试管。上述实验中,把\(\rm{2}\)支试管置于同一水浴中的目的是 ______ 。这一实验基于的假设是 ______ 。
            • 4.
              在学校的元旦联欢会上,小明表演了“水能生火”的魔术\(\rm{.}\)他向包有过氧化钠\(\rm{(Na_{2}O_{2})}\)粉末的脱脂棉上滴水,脱脂棉燃烧起来\(\rm{.}\)这是什么原因呢?请你和小明同学进行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为什么脱脂棉会燃烧?
              【猜想】\(\rm{①}\)可能有一种气体和另一种物质生成;\(\rm{②}\)反应过程中可能有能量变化.
              【实验探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
              实验一:探究反应后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rm{(1)}\)打开上图装置中分液漏斗的活塞,控制滴水的速度,观察到试管内有气泡产生,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rm{P}\)处,木条复燃\(\rm{.}\)说明生成的气体是 ______ .
              \(\rm{(2)}\)实验中,还观察到伸入烧杯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请解释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 ______ .
              实验二:探究反应后生成的另一种物质是什么?
              小红猜想另一种物质可能是\(\rm{Na_{2}CO_{3}}\),请你写出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为了证实小红的猜想,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生成物中有\(\rm{Na_{2}CO_{3}}\)?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______ ______ ______
              小明认为不做上述实验也可以从理论上说明小红的猜想是错误的,请你说出小明的理由: ______ .
            • 5.
              实验室常用图\(\rm{1}\)装置制取气体,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rm{(1)}\)仪器\(\rm{a}\)的名称是 ______ 。
              \(\rm{(2)}\)实验室制取氧气时,选用的收集装置是 ______ \(\rm{(}\)填字母序号\(\rm{)}\)。若改用图\(\rm{2}\)装置收集氧气,则气体应从 ______ 进\(\rm{(}\)填“\(\rm{a}\)”或“\(\rm{b}\)”\(\rm{)}\)。
              \(\rm{(3)}\)小明取一定浓度的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制取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未见变浑浊。为探究其原因,进行了如下过程:
              【作出猜想】\(\rm{A.}\)石灰水已经完全变质;    \(\rm{B.}\)气体中有挥发出来的\(\rm{HCl}\)气体。
              【实验探究】
              \(\rm{①}\)取少量石灰水于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观察到溶液变红色。于是排除了猜想\(\rm{A}\),你认为排除猜想\(\rm{A}\)的理由是 ______ 。
              \(\rm{②}\)小明想探究所得气体中是否有挥发出来的\(\rm{HCl}\)气体,设计如下实验。请你帮他完成实验,填写以下表格: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气体中有\(\rm{HCl}\)
              【查阅资料】
              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发生反应:\(\rm{Na_{2}CO_{3}+CO_{2}+H_{2}O=2NaHCO_{3}}\)
              【拓展延伸】
              如果用上述原料制得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所选仪器的连接顺序为 ______ \(\rm{(}\)填字母\(\rm{)}\)。
            • 6.
              铜片在空气中久置表面会变绿。某小组同学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铜变绿的条件。
              【查阅资料】\(\rm{1}\)、铜绿的成分是碱式碳酸铜\(\rm{[Cu_{2}(OH)_{2}CO_{3}]}\),碱式碳酸铜能够与盐酸反应。
              \(\rm{2}\)、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作为一些气体的干燥剂。
              【猜想与假设】常温下,铜片变绿可能与\(\rm{O_{2}}\)、\(\rm{CO_{2}}\)、水蒸气有关。
              【进行实验】利用下图\(\rm{1}\)装置分别制取并收集气体于试管中,制取气体原理及收集气体等操作见下表。将收集好的气体,用图\(\rm{2}\)所示装置进行\(\rm{4}\)个实验,通过控制与铜片接触的物质,进行实验并持续观察实验现象。

              编号 主要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rm{1}\) 甲中盛有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收集一试管气体 铜片始终无明显变化
              \(\rm{2}\) 甲中盛有大理石和稀盐酸,收集一试管气体 铜片始终无明显变化
              \(\rm{3}\) 甲处先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反应收集半试管气体,再换盛有大理石和稀盐酸的装置,继续收集至一试管气体 一段时间后铜片变绿
              \(\rm{4}\) 甲处先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反应收集半试管气体,再换盛有大理石和稀盐酸的装置,继续收集至一试管气体,并向气体中加入适量浓硫酸 铜片始终无明显变化
              【解释与结论】
              \(\rm{(1)}\)实验\(\rm{1}\)的目的是验证 ______ 。
              \(\rm{(2)}\)实验\(\rm{2}\)制取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rm{(3)}\)得出“铜片变绿一定与\(\rm{O_{2}}\)有关”的结论,依据的两个实验是 ______ \(\rm{(}\)填编号\(\rm{)}\)。
              \(\rm{(4)}\)实验\(\rm{4}\)中,试管内的气体主要含有 ______ 。
              \(\rm{(5)}\)上述实验可推知,铜片变绿的条件是 ______ 。
              【讨论与交流】
              \(\rm{(6)}\)同学们猜想碱式碳酸铜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生成,证明此猜想所需试剂是 ______ 。
            • 7.
              新年联欢晚会上,老师给同学们表演了一个魔术:大烧杯中盛有一只燃着的蜡烛和一团包有过氧化钠\(\rm{(Na_{2}O_{2})}\)的棉花,将一瓶二氧化碳倒入烧杯中,蜡烛慢慢的熄灭,然后棉花突然剧烈的燃烧起来\(\rm{.}\)这出乎意料的现象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请你参与同学们的讨论和探究.
              蜡烛熄灭的原因是 ______ .
              【提出问题】棉花为什么会燃烧?
              【提出猜想】
              \(\rm{(1)}\)可能是蜡烛燃烧引燃了棉花.
              \(\rm{(2)}\)可能是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氧气.
              \(\rm{(3)}\) ______ .
              【实验验证】
              序号 实验操作 主要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及解释
              \(\rm{①}\) 按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无现象 猜想\(\rm{(1)}\) ______ \(\rm{(}\)填“成立”或“不成立”\(\rm{)}\) 
              \(\rm{②}\) 向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加入适量的过氧化钠粉末,充分振荡,并 ______ ______ 二氧化碳与过氧化
              钠反应生成了氧气 猜想\(\rm{(2)}\)成立
              \(\rm{③}\) ______ ______ 猜想\(\rm{(3)}\)成立
              【实验结论】
              \(\rm{(1)CO_{2}}\) 与\(\rm{Na_{2}O_{2}}\)反应生成了氧气与一种化合物,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rm{(2)}\)通常\(\rm{CO_{2}}\)可作灭火剂,但有些物质\(\rm{(}\)如\(\rm{Na_{2}O_{2})}\)着火,不能用\(\rm{CO_{2}}\)熄灭.
            • 8.
              同学们在实验室用块状大理石和\(\rm{5\%}\)的稀盐酸反应制取\(\rm{CO_{2}}\),到观察不到气泡产生时,发现固体还有剩余,对此进行探究\(\rm{(}\)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酸反应\(\rm{)}\)。
              【提出问题】不再产生气泡的原因是什么?
              【猜想假设】猜想一:盐酸已经完全反应    猜想二:剩余固体中无碳酸钙
              猜想三:生成物或杂质附着在大理石表面,阻碍反应继续进行
              【实验探究一】反应后溶液中是否有盐酸。
              \(\rm{(1)}\)小亮取上述反应后的清液,测得溶液\(\rm{pH=2}\),说明溶液显 ______ 性,由此得出猜想一不成立的结论。
              \(\rm{(2)}\)小慧认为此结论不够严谨,还应考虑生成物对溶液酸碱度的影响,补充了如下实验。
              \(\rm{①}\)取洁净的烧杯,另配制 ______ 溶液,测得溶液\(\rm{pH=7}\)。
              \(\rm{②}\)取洁净的试管,加入适量水和紫色石蕊溶液,持续通入\(\rm{CO_{2}}\),发现溶液变为 ______ 色。
              但小亮认为实验\(\rm{②}\)不能说明\(\rm{CO_{2}}\)对溶液酸碱度的影响,他重新改进了实验。
              \(\rm{③}\)另取洁净的试管,加入适量水,持续通入\(\rm{CO_{2}}\)至饱和,测得溶液\(\rm{pH=5.6}\)。
              由以上实验可知,该反应的生成物对溶液酸碱度影响不大,猜想一不成立,反应后的溶液中有盐酸。
              【实验探究二】剩余固体中是否有碳酸钙。
              小亮先振荡反应容器,使剩余固体和液体充分接触,观察到仍无气泡产生。再向容器中滴加少量\(\rm{5\%}\)的稀盐酸,又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不再产生气泡,仍有固体剩余。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
              由以上实验可知,猜想二和猜想三不成立。
              【得出结论】根据以上实验探究,可得出影响反应能否进行的因素之一是 ______ 。
              【反思交流】小慧又提出,也可能是反应太慢,无法观察到气泡产生。她设计了如下对比实验:取出【实验探究二】所得的部分清液,放置一段时间后,测得\(\rm{pH}\)为\(\rm{X}\),再同时测得【实验探究二】容器中剩余清液的\(\rm{pH}\)为\(\rm{Y}\),若\(\rm{X}\) ______ \(\rm{Y(}\)填“\(\rm{ > }\)”“\(\rm{=}\)”或“\(\rm{ < }\)”\(\rm{)}\),则她的猜想成立。
              【反思拓展】实验室制取\(\rm{CO_{2}}\)所用盐酸合适的浓度应该 ______ \(\rm{5\%(}\)填“\(\rm{ > }\)”“\(\rm{=}\)”或“\(\rm{ < }\)”\(\rm{)}\)
            • 9.
              物质的变化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请根据下列变化的现象或结果的差异以及题给示例,说出相应的影响因素。
              现象或结果的差异 影响因素
              示例:生铁容易锈蚀,而钢则不易锈蚀。 物质的组成
              \(\rm{(1)}\)木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则生成一氧化碳。 ______
              \(\rm{(2)}\)一氧化碳能将红棕色的氧化铁还原成黑色铁粉,二氧化碳则不能。 ______
              \(\rm{(3)}\)二氧化碳通入水中后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在绿色植物的叶绿素内二氧化碳和水却能转化为葡萄糖和氧气。 ______
              \(\rm{(4)}\)石灰石粉末和稀盐酸的反应速率大于块状石灰石和稀盐酸的反应速率。 ______
            • 10.
              日常生活中,人们利用碳酸钠溶液具有碱性,清洗餐具上的油污,碱性越强,去油污的效果越好。下面是对影响碳酸钠溶液碱性的因素展开探究。
              用碳酸钠固体和不同温度的水,配置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rm{2\%}\)、\(\rm{6\%}\)和\(\rm{10\%}\)的碳酸钠溶液,立即测量溶液的\(\rm{pH}\),记录数据如表:
              实验编号 \(\rm{①}\) \(\rm{②}\) \(\rm{③}\) \(\rm{④}\) \(\rm{⑤}\) \(\rm{⑥}\) \(\rm{⑦}\) \(\rm{⑧}\) \(\rm{⑨}\)
              溶质质量分数 \(\rm{2\%}\) \(\rm{2\%}\) \(\rm{2\%}\) \(\rm{6\%}\) \(\rm{6\%}\) \(\rm{6\%}\) \(\rm{10\%}\) \(\rm{10\%}\) \(\rm{10\%}\)
              水的温度\(\rm{/℃}\) \(\rm{20}\) \(\rm{40}\) \(\rm{60}\) \(\rm{20}\) \(\rm{50}\) \(\rm{60}\) \(\rm{20}\) \(\rm{40}\) \(\rm{60}\)
              溶液\(\rm{pH}\) \(\rm{10.90}\) \(\rm{11.18}\) \(\rm{11.26}\) \(\rm{11.08}\) \(\rm{11.27}\) \(\rm{11.30}\) \(\rm{11.22}\) \(\rm{11.46}\) \(\rm{11.50}\)
              请你分析表中数据回答:
              \(\rm{(1)}\)去油污的效果最好的是 ______ \(\rm{(}\)填实验编号\(\rm{)}\)。
              \(\rm{(2)}\)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对碳酸钠溶液\(\rm{pH}\)的影响是:当碳酸钠溶液的质量分数相同时, ______ 。
              \(\rm{(3)}\)要画出碳酸钠溶液的\(\rm{pH}\)随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关系曲线,可选择的一组实验是 ______ \(\rm{(}\)填实验编号\(\rm{)}\),结论是 ______ 。
              \(\rm{(4)}\)如果某实验小组想得到更好的去污效果,根据之前的实验规律,可以尝试的实验条件是 ______ 。
              A.\(\rm{12\%}\)、\(\rm{60℃B.8\%}\)、\(\rm{40℃C.10\%}\)、\(\rm{70℃}\)
              \(\rm{(5)}\)该小组配制\(\rm{50g}\) \(\rm{10\%}\) \(\rm{Na_{2}CO_{3}}\)溶液的流程图如图所示:

              该小组应称量\(\rm{Na_{2}CO_{3}}\)的质量为 ______ \(\rm{g}\),若称量\(\rm{Na_{2}CO_{3}}\)固体时指针向右偏转,则应 ______ 直到天平平衡。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