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rm{(}\)  \(\rm{)}\)
              A.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
              B.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变化
              C.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既涉及碳循环,又涉及氧循环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 2.

              \(\rm{CO_{2}}\)是重要的资源,以其为原料可获得下列四种物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rm{……………(}\)    \(\rm{)}\)

               

              A.反应\(\rm{①}\)维持自然界的碳氧平衡,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B.反应\(\rm{②}\)的产品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可有利于缓解“白色污染”

              C.反应\(\rm{③}\)是化合反应,产品属氮肥 
              D.反应\(\rm{④}\)获得产品后的剩余液中,溶质有\(\rm{NH_{4}Cl}\)和\(\rm{NaHCO_{3}}\)
            • 3. 如图是某同学对氧级化碳部分知识构建的网略图\(\rm{(}\)部分反应条件及物质忽略,图中“\(\rm{→}\)”表示相互都可以转化\(\rm{)}\)。请按要求填空:
              \(\rm{(1)}\)写出\(\rm{C→CO}\)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rm{(2)}\)通过加______\(\rm{(}\)选填“酸”或“碱”\(\rm{)}\)可以实现\(\rm{Na_{2}CO_{3}→CO_{2}}\)。
              \(\rm{(3)CO_{2}}\)和\(\rm{H_{2}O}\)反应可以生成\(\rm{H_{2}CO_{3}}\),根据此性质,写出二氧化碳的一条用途______。
              \(\rm{(4)}\)工业上可利用\(\rm{X→CO_{2}}\)的转化来制备\(\rm{CO_{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rm{(5)CO_{2}↔C_{6}H_{12}O_{6}}\)是自然界里碳、氧循环的过程,\(\rm{C_{6}H_{12}O_{6}→CO_{2}}\)的过程是______\(\rm{(}\)选填“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rm{)}\)。
            • 4. 随着我国航天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探测火星已成为我国航天科技发展的远景目标,但要把人类送上火星,还有许多航天技术问题需要解决.如:如何提供在往返路程中宇航员呼吸所需要的氧气和消除呼吸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已知一个成年人平均每年要呼吸空气6 570 000 L左右.而目前的飞船飞往火星来回一趟需要两年的时间.如果在飞船发射时携带全部所需的氧气,则数量很大,将大大提高发射的成本和难度.
              (1)若飞船上有3名宇航员,请计算来回火星一趟,理论上需要氧气 ______kg.(氧气的密度是1.43 g/L,答案取整数)
              (2)有人提出在飞船上供氧的两个方案:①通过太阳能电池产生的电流来电解水;
              ②通过如下反应产生氧气:过氧化钠+二氧化碳→碳酸钠+氧气.请你评价这两个方案最主要的优缺点.答:______
              (3)也有科学家提出研究使宇航员人工冬眠的技术,或加快飞船速度,缩短航行时间来减少氧气的携带量.你是否有较好的方案?请举一例 ______,你提出该方案的简要理由是 ______.
            • 5. 能源与环境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rm{.2015}\)年世界环境日主题是“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中国主题:“低碳减排\(\rm{⋅}\)绿色生活”倡导全社会共同行动,打一场治理污染的攻坚战.
                 \(\rm{(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                ,它们属于              \(\rm{(}\)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rm{)}\)能源\(\rm{.}\)煤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气体,这些气体中,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的是                   
                 \(\rm{(2)}\)“低碳经济”是以较小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经济发展模式\(\rm{.}\)下列做法符合“低碳经济”理念的是              \(\rm{(}\)填序号\(\rm{)}\).
                 \(\rm{A.}\)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rm{B.}\)大量使用化石燃料
                 \(\rm{C.}\)改良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

                 \(\rm{D.}\)优化建筑设计、增强室内自然采光、减少照明用电.

              \(\rm{(3)}\)“绿色化学”的特点之一是在化工生产中尽可能实现“零排放”\(\rm{.CO_{2}}\)和\(\rm{H_{2}}\)可以按不同比例反应,生成下列物质\(\rm{.}\)若用\(\rm{CO_{2}}\)和\(\rm{H_{2}}\)反应,只生成一种产物并且能实现“零排放”,这种产物是下列物质中的         \(\rm{(}\)填数字序号\(\rm{).}\)这个转化过程属于______\(\rm{(}\)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rm{)}\);

               \(\rm{①}\)甲酸\(\rm{(CH_{2}O_{2})}\)  \(\rm{②}\)乙酸\(\rm{(C_{2}H_{4}O_{2})}\) \(\rm{③}\)乙醇\(\rm{(C_{2}H_{6}O)}\) \(\rm{④}\)丙酮\(\rm{(C_{3}H_{6}O)}\)

            • 6. 如图是两组物质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过程\(\rm{.}\)下列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说法不正确的是\(\rm{(}\)  \(\rm{)}\)
              A.物质\(\rm{X}\)是\(\rm{O_{2}}\)
              B.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
              C.\(\rm{C_{6}H_{12}O_{6}}\)是氧化物
              D.\(\rm{C_{6}H_{12}O_{6}}\)与\(\rm{X}\)反应生成\(\rm{CO_{2}}\)和\(\rm{H_{2}O}\)属于氧化反应
            • 7.

              碳及其化合物与人类关系密切,在生活中应用广泛。请填写下列空格:

              \(\rm{(1)}\)下列含碳元素的物质:\(\rm{①}\)碳酸钙\(\rm{②}\)甲烷\(\rm{③}\)一氧化碳\(\rm{④}\)碳酸,其中汽水中含有的物质是      。\(\rm{(}\)填序号,下同\(\rm{)}\)

              \(\rm{(2)}\)木炭可以做燃料,它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rm{(3)}\)碳循环能维持自然中二氧化碳相对平衡,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是          ;利用海水进行碳储存,可以缓解空气中\(\rm{CO_{2}}\)过多的问题,写出水吸收\(\rm{CO_{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8.

              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自然界中二氧化碳处于循环状态       
              B.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C.干冰可用于储藏食物和人工降雨   
              D.可用氢氧化钙溶液检验二氧化碳
            • 9. 如图所示,若甲代表\(\rm{H_{2}O}\)和\(\rm{CO_{2}}\),那么,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rm{(}\)  \(\rm{)}\)
              A.乙是呼吸作用,丙是糖类和\(\rm{O_{2}}\),丁是光合作用
              B.乙是光合作用,丙是糖类和\(\rm{O_{2}}\),丁是呼吸作用
              C.乙是呼吸作用,丙是\(\rm{CO_{2}}\)和\(\rm{H_{2}O}\),丁是光合作用
              D.乙是光合作用,丙是\(\rm{CO_{2}}\)和\(\rm{H_{2}O}\),丁是呼吸作用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