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摘录某同学实验记录本中有关实验现象的记录,其中正确的是


              A.在空气中打开盛浓盐酸的试剂瓶瓶塞,有刺激性气味,冒出白色烟雾
              B.镁条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镁条逐渐消失,产生大量气泡,同时放热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自光,生成二氧化碳
              D.电解水时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负极产生的气体: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 2.

              下列有关酸、碱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将浓硫酸和浓盐酸都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它们的溶质质量分数都变小
              B.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俗称纯碱、烧碱、苛性钠
              C.酸具有通性的原因是酸中都含有氢元素
              D.氢氧化钠固体吸水潮解可作干燥剂,可用氢氧化钠固体来干燥二氧化碳气体
            • 3.

              已知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中发生的主要反应:。化学兴趣小组对该实验产物\(\rm{(}\)假设反应物已完全反应\(\rm{)}\)作如下探究:
              探究一:检验产物的成份
              【提出问题】实验产物是暗红色固体,很难观察到紫红色固体\(\rm{.}\)暗红色固体是什么?
              【查阅资料】氧化亚铜\(\rm{(C }\)\(\rm{u}\)\(\rm{{\,\!}_{2}O)}\)为红色固体;\(\rm{C}\) \(\rm{u}\)\(\rm{{\,\!}_{2}O+H_{2}SO_{4}═C}\) \(\rm{u}\)\(\rm{SO_{4}+C}\) \(\rm{u}\)\(\rm{+H_{2}O}\)。
              【猜想与假设】暗红色固体除铜外还可能含有\(\rm{C}\) \(\rm{u}\)\(\rm{{\,\!}_{2}O}\)。
              【设计实验】取少量暗红色固体,加入稀硫酸,如果观察到现象:___    ___,说明暗红色固体含有\(\rm{C}\) \(\rm{u}\)\(\rm{{\,\!}_{2}O}\)。
              探究二:测定产物中\(\rm{C}\) \(\rm{u}\)\(\rm{{\,\!}_{2}O}\)的含量


              原理:,称取一定质量的固体样品,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rm{(}\)固定装置略去,碱石灰为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rm{)}\),通过测定反应前后装置 \(\rm{d}\)的质量达到实验目的。
              \(\rm{(1)}\)装置 \(\rm{a}\)中用稀硫酸而不用稀盐酸,原因是___            ___;
              \(\rm{(2)}\)若不加装置 \(\rm{e}\),实验结果会偏高,原因是__             ____;
              \(\rm{(3)}\)点燃酒精灯前涉及的部分操作如下,正确的顺序是__         ____。
               \(\rm{①}\)打开\(\rm{K_{2}}\),关闭\(\rm{K_{1}}\)    \(\rm{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rm{③}\)连接仪器       \(\rm{④}\)关闭\(\rm{K_{2}}\),打开\(\rm{K_{1}}\),通氢气一段时间
              \(\rm{(4)}\)还可通过测定反应前后装置______\(\rm{(}\)填“ \(\rm{a}\)”、“ \(\rm{b}\)”或“ \(\rm{c}\)”\(\rm{)}\)的质量达到实验目的。

            • 4. 如图所示\(\rm{.}\)若在试剂瓶中放入某种物质,先滴加滴管\(\rm{1}\)中液体后,小气球变鼓,再滴加滴管\(\rm{2}\)中液体后,小气球又变瘪\(\rm{.}\)下列与所描述现象相符的一组是\(\rm{(}\)  \(\rm{)}\)
              试剂瓶中的物质 滴管中的物质
              滴管\(\rm{1}\) 滴管\(\rm{2}\)
              \(\rm{A}\) 稀硫酸
              \(\rm{B}\) 稀盐酸 碳酸氢钠溶液 浓硫酸
              \(\rm{C}\) 生石灰 稀盐酸
              \(\rm{D}\) 二氧化碳 氢氧化钠溶液 稀盐酸
              A.\(\rm{A}\)
              B.\(\rm{B}\)
              C.\(\rm{C}\)
              D.\(\rm{D}\)
            • 5. 下列事实不能用同一原理进行解释的是\(\rm{(}\)  \(\rm{)}\)
              A.\(\rm{C}\)和\(\rm{CO}\)都能跟灼热的\(\rm{CuO}\)反应
              B.实验室收集\(\rm{C0_{2}}\)和\(\rm{0_{2}}\)都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C.碳酸饮料和白醋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D.在滴有酚酞的\(\rm{NaOH}\)溶液中滴加盐酸和投入活性炭都能使溶液褪色
            • 6. 利用下列物质间的反应来做“吹”气球实验,气球最不容易被“吹”胀的是\(\rm{(}\)  \(\rm{)}\)
                液体   固体
              \(\rm{①}\)   双氧水 二氧化锰
              \(\rm{②}\)     水   生石灰
              \(\rm{③}\)   稀盐酸   氧化铜
              \(\rm{④}\)   稀硫酸   铁粉
              A.\(\rm{①}\)
              B.\(\rm{②}\)
              C.\(\rm{③}\)
              D.\(\rm{④}\)
            • 7.

              下列图像与对应的叙述相符合的是

              A.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
              B.向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不断滴加碳酸钠溶液
              C.向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过量的锌和铁
              D.将一瓶浓硫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
            • 8. 小明同学对所学部分化学知识归纳如下,其中正确的是\(\rm{(}\)  \(\rm{)}\)
              A.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反应原理 B.物质鉴别 
              稀硫酸用于除铁锈:\(\rm{Fe+H_{2}SO_{4}═FeSO_{4}+H_{2}↑}\) 羊毛和涤纶--抽丝灼烧闻气味
              一氧化碳用于炼铁:\(\rm{3CO+Fe_{2}O_{3}}\)
               高温 
               
              \(\rm{2Fe+3CO_{2}}\)
              纯碱和食盐--用食醋鉴别 
               
              C.安全常识 D.元素与人体健康
              煤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  人体缺钙--会引起贫血
              点燃可燃性气体--先要验纯 人体缺锌--引起生长迟缓、发育不良
              A.\(\rm{A}\)
              B.\(\rm{B}\)
              C.\(\rm{C}\)
              D.\(\rm{D}\)
            • 9.

              下列物质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质量增加的是

              A.碳酸钙                               
              B.浓硫酸
              C.浓盐酸                               
              D.氢氧化钠
            • 10. 如图所示装置中,胶头滴管中吸入甲液体,平底烧瓶中充入\(\rm{(}\)或放入\(\rm{)}\)乙物质,挤压胶头滴管,一段时间后装置中的气球明显胀大\(\rm{.}\)则甲乙两种物质可能是\(\rm{(}\)  \(\rm{)}\)
              \(\rm{A}\) 稀硫酸 铜片
              \(\rm{B}\) 双氧水 \(\rm{MnO_{2}}\)
              \(\rm{C}\) 稀盐酸 锌粉
              \(\rm{D}\) \(\rm{NaOH}\)溶液 \(\rm{CO_{2}}\)
              A.\(\rm{A}\)
              B.\(\rm{B}\)
              C.\(\rm{C}\)
              D.\(\rm{D}\)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