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从图中的某些曲线可以看出,酶的活性受温度、pH值的影响.请回答:

              (1)探索温度对酶活性影响最合理的实验步骤是    
              ①取3支试管,编号并分别注入2mL淀粉液 
              ②向各试管注入1mL淀粉酶溶液 
              ③向各试管滴一滴碘液 
              ④将3支试管分别放在60℃的热水、沸水和冰块中保持5min ⑤观察实验现象
              A.①②④③⑤B.①③②④⑤C.①③④②⑤D.①④②③⑤
              (2)图B中,反应物达到某一浓度时,反应速度不再上升,原因是:    
            • 2. 某校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网上看到:茶叶是碱性食品,喝茶可以溶浴解脂肪而减肥,他们设计了探究的课题是:比较不同产地茶叶泡出液的酸碱度及茶水是否能溶解脂肪而有减肥作用.他们的实验过程如塑下:
              ①从市场上购买了三种不同产地的茶叶,编号为A.B.C.
              ②取A、B、C三种茶叶分别在相同的条件下,用开水冲泡.
              ③用pH试纸分别到杯中蘸取A.B.C三种茶叶的泡出液,和标准比色卡比对'测得它们的 pH分别为5.4、6.3、6.0.
              ④将形状、大小、质量相同的脂肪小块,分别放入盛有三种茶叶泡出液的相同杯中,在适宜的温度下保温5小时后,分别滤出脂肪块,吸干表面水分并称量.根据脂肪块在茶水中浸泡前后的质量变化(不考虑脂肪块吸水),判定茶水能否溶解脂肪.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实验操作步骤中错误的是    
              (2)在第②步实验操作中“相同的条件主要是指:水的温度、茶叶的质量、冲泡的时间及     应相同.
              (3)组内有看的同学认为,第④步实验设计不严密,需要改进的是    .在第④步实验中,根据实验的目的,适宜的温度应控制在    左右.
              (4)有人将茶水倒入有水垢的热水瓶中浸泡一下时间后振荡,发现水垢大部分消失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化学原理最可能是    
            • 3. (2015•临海市模拟)如图是“气雾立体栽培”装置,以人工创造植物根系环境取代土壤环境,可有效解决传统土壤栽培中难以解决的水分、空气和养分供应问题,深受眼下爱上阳台“微农业”的居民欢迎.
              某同学为了研究“气雾能否解决根部空气供应问题”,设计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选取两只同样的烧杯,编号甲、乙.
              步骤二:量取足量的按照适宜比例调配的营养液,分成二等份.一份营养液直接加入甲烧杯中,另一份通过雾化方式加入乙烧杯中.
              步骤三: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加热两个烧杯,比较两个烧杯中产生的气泡数量.
              (1)甲在实验中起    作用.
              (2)如果气雾能解决空气供应问题,则预期的实验结果是    
              (3)营养液中溶解的空气较多时,可促进根系的    ,为生命活动提供充足的能量.
            • 4. (2015•瓯海区模拟)小明买了一种“汽泡爽”的冲调饮料.
              小明阅读资料发现:“汽泡爽”原料中的柠檬酸和小苏打(NaHCO3)粉末混合后加水,可以发生以下反应,3NaHCO3+C6H8O7=C6H5O7Na3+3H2O+3CO2
              (1)小明想探究加水温度对产生气体量的影响,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实验序号加入水的体积加入水的温度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
              1200mL15℃a(待记录)
              2200mL50℃b(待记录)
              在老师的帮助下,小明采用相同的两套实验装置(如图)分别完成上述实验,在A中加入水,再加入一袋“汽泡爽”,迅速塞紧胶塞.量筒C用于收集A中产生的气体所排出的液体,冷却至室温后读取数据.B中油层的作用是    
              (2)通过实验,小明测得:a=64mL,b=82mL,由此获得结论:
              “汽泡爽”产生气体的量与加水温度有关系.但是老师看到小
              明的实验报告后却指出:两套装置中,“汽泡爽”产生气体的      A     B    C
              总量应该近似相等,与温度关系不大,其本质原因是    
              (3)通过反思,为了证明老师的观点,小明继续利用(3)中已反应完的两套装置,又做了一步实验,发现两套装置最终收集到的气体的总量确实相近,他的实验操作是    
            • 5. 小刚同学在学习了酶的知识后了解到了酶的催化作用要受到温度、酸碱度(pH)的影响.联系到前面学习的知识,小刚同学又提出了自己的一个猜想:酶的催化作用可能会受到重金属离子的影响.结合猜想小刚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重金属指密度大于5克/厘米3的金属(一般指密度大于4.5克/厘米3的金属).
              【设计实验】取试管4支,编号,按表分别加入试剂,摇匀,迅速置于37℃的水浴中,10分钟后取出,冷却后分别加入碘液3滴,观察其颜色变化.
              编号0.25%淀粉溶液(ml)蒸馏水(ml)0.3%NaCl溶液(ml)1%CuSO4溶液(ml)唾液溶液(ml)加入碘液3滴后现象
              132---变蓝色
              231--1不变蓝
              33-1-1不变蓝
              43--11变蓝色
              【实验结论】酶的催化作用要受到重金属离子的影响.
              根据小刚同学的探究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小刚同学提出猜想的依据是:酶是一种    ,遇到重金属离子会变性,从而丧失活性.
              (2)比较上述实验中的1号和2号试管及观察到的现象,你可得出的结论是:    
              (3)在看了小刚的设计及实验后,同桌的小王认为凭上述实验还不足以证明小刚的猜想.小王提出应该将实验中的CuSO4溶液更换成CuCl2溶液才更有说服力.如果你也同小王一起探究,你还可以建议小刚作怎样的更换?    
              (4)在生活中重金属盐类通常也被作为消毒杀菌的药物来使用,如图所示为硝酸银滴眼液的药品说明书的一部分,其中有一条注意事项,你能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释:为什么可以用0.9%的生理盐水来减轻硝酸银的腐蚀性?(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5)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重金属污染越来越严重,重金属中毒事件也越来越常见,因此了解一些必要的急救措施对我们来说很重要.若有人误食被电镀厂废水(含铬(Cr)、镍(Ni)、镉(Cd))污染的食物而急性中毒,为解毒,下列四种供选物质中你不应该选择的是    
              ①鸡蛋清    ②鲜豆浆     ③鲜牛奶     ④糖水.
            • 6. 实验室一般不用块状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原因是碳酸钙与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覆盖在石灰石的表面阻止与硫酸充分接触而终止反应.小明查阅资料后发现,在石灰石与硫酸反应停止后,加入少量氯化钠固体,能使反应继续进行,而加入少量的硝酸钾或硫酸铵固体却没现象.氯化钠中哪种成分促使石灰石与硫酸持续反应呢?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向5支试管里各加入一块大小相近的石灰石和5毫升溶质质量分数为50%的硫酸,待反应停止后,再分别加入约0.2克的NaCI、KCl、NH4Cl、NaNO3、Na2SO4固体轻轻振荡.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于表:
              实验组次12345
              物质NaClKClNH4ClNaNO3Na2SO4
              现象继续发生反应生成气体,速度较快  继续反应生成气体,速度较慢 继续反应生成气体,速度较慢 没有很明显可见的现象 没有很明显可见的现象 
              (1)实验中5支试管中反应有快慢,请你列举一种判断反应快慢的方法:    
              (2)小明为了研究Na+在实验中的作用,你认为应选择哪几组实验进行观察?    
              (3)通过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 7. (2014•吴兴区模拟)某兴趣小组根据实验室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进行了氧气的制备实验.
              (1)甲同学选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氧气.
              实验前,甲同学先向仪器A中加入水,然后将导管放人水槽中,并打开仪器A的活塞,若观察到    ,就说明此装置的气密性完好.
              (2)乙同学称取一定质量KMn04放在大试管中,将温度控制在250℃加热制取O2,该反应同时产生MnO2 和K2Mn04两种固体.实验结束时,乙同学发现收集到的O2大于理论产量,针对这一现象,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Ⅰ:反应生成的MnO2分解放出02
              猜想Ⅱ:反应生成的K2Mn04分解放出O2
              做出上述猜想的理由是    
              【实验验证】
              ①为了验证猜想Ⅰ,第一组同学想要从乙同学实验后的固体混合物中获取MnO2,设计了如下实验流程.

              在该实验中,步骤2是过滤,步骤3是洗涤,请填写步骤1的实验操作名称    .第一组同学通过实验取得了一定质量的干燥的Mn02,在250℃条件下加热一段时间,冷却后测得Mn02的质量不变.则猜想Ⅰ错误.
              ②第二组同学取干净的K2Mn04在250℃条件下加热,没有用测定质量的方法得出了猜想Ⅱ正确的结论.该组同学选择的实验方法是    
              【实验反思】二氧化锰在双氧水制氧气和氯酸钾制氧气中都起到了催化作用,因此有同学说二氧化锰在锰酸钾制氧气中也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你认为他的观点对吗?请讲明原因:    
            • 8. 某同学在学习了燃烧与燃料的有关知识后,注意到一张纸容易燃烧,而卷成纸团却不易燃烧,联想到细铁丝受热后,在空气中一般只产生红热现象,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于是引发思考,并进行了实验探究.请你协助回答下面有关问题:
              【发现问题】: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提出猜想】:猜想①:燃烧的剧烈程度可能与    有关;猜想②:燃烧的剧烈程度可能与    有关.
              【验证猜想】:实验报告如下:
              验证猜想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猜想①

              燃烧更剧烈

              猜想②

              燃烧更剧烈
            • 9. 下面是关于硫化氢的部分文献资料:

              实验一:将H2S气体溶于蒸馏水制成氢硫酸饱和溶液,在空气中放置1-2天未见浑浊现象.用相同浓度的碘水去滴定氢硫酸溶液测其浓度.图一所示为两只烧杯中氢硫酸浓度随时间变化而减小的情况.

              实验二:密闭存放的氢硫酸,每天定时取1mL氢硫酸,用相同浓度的碘水滴定,图二所示为氢硫酸浓度随放置天数变化的情况.
              实验三:在饱和氢硫酸溶液中以极慢的速度通入空气(1-2个气泡/min),数小时未见变浑浊的现象,如图三.
              实验四:盛满试剂瓶,密闭存放的饱和氢硫酸溶液隔2-3天观察,直到略显浑浊.当把满瓶的氢硫酸倒扣在培养皿中观察2-3天,在溶液略显浑浊的同时,瓶底仅聚集有少量的气泡,随着时间的增加,这种气泡也略有增多(大),浑浊也更明显些,如图四.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见图一)中,氢硫酸的浓度随时间变化而减小的主要因素是    
              (2)实验一和实验二中,碘水与氢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实验三的设计意图是    .此实验中通入空气的速度很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实验四的实验现象说明“氢硫酸长期存放会变浑浊”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用反应式表示).为进一步证实上述原因的准确性,你认为还应做哪些实验(只需用文字简单说明实验设想,不需要回答实际步骤和设计实验方案)?    
            • 10. 某科学兴趣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土豆(含有过氧化氢酶)切成大小和厚薄相同的若干片,取其中部分放入盛有一定体积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的大针筒中(如图甲所示),以探究酶促反应的相关问题.请你根据实验现象与数据分析答题.

              (1)若放入的土豆片为4片时,每隔5分钟收集一次数据,根据数据绘制出的图线如乙图所示.20分钟后,气体量不再增加的原因是    
              (2)若放入的士豆片为8片时,和上述实验所得的乙图曲线(实线)相比,实验结果的曲线最可能是丙图中    图的虚线.如果要获得更多的气体,在不改变溶液体积的条件下,可采取的方法是    
              (3)为保证上述实验的科学性,需要控制的其他外界因素有    
              (4)若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为15%,质量为10克,在常温、常压下完全分解时能产生多少ml的氧气?(设氧气的密度为1.4kg/m3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