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15秋•玉林校级期末)小明买了一种“汽泡爽”如图1的冲调饮料.
              【饮料说明】
              ①主要原料:柠檬酸(C6H8O7)和小苏打(NaHCO3);
              ②使用说明:将一包“汽泡爽”粉末倒入玻璃杯中,加入200mL冷水,看到有大量气泡快速生成,待粉末完全溶解,就得到一杯果味饮料.
              小明观察了饮料说明后,他借助化学实验的方法,探究“汽泡爽”产生气体的成分,以及加水温度对产生气体量的影响.
              【实验一】探究“汽泡爽”产生气体的成分.
              (1)小明阅读资料发现:“汽泡爽”原料中的柠檬酸(C6H8O7)和小苏打(NaHCO3)粉末混合后加水,可以发生以下反应,填写生成气体的化学式.3NaHCO3+C6H8O7═C6H5O7Na3+3H2O+3    
              (2)为了检验该气体,小明选择的试剂是    
              【实验二】探究加水温度对产生气体量的影响.
              (1)小明先用冷水和热水各冲了一杯饮料,品尝时发现冷水冲的饮料中气泡较多,热水冲的饮料中气泡较少.当他摇动杯子时,发现有大量气泡从水中逸出.他查阅资料发现:随着温度升高,气体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会迅速降低.于是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填写表中空白.
              实验序号加入水的体积加入水的温度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
              1200mL15℃a(待记录)
              2    50℃b(待记录)
              A     B     C
              (2)在老师的帮助下,小明采用相同的两套实验装置(如图2)分别完成上述实验,在A中加入水,再加入一袋“汽泡爽”,迅速塞紧胶塞.量筒C用于收集A中产生的气体所排出的液体,冷却至室温后读取数据.B中油层的作用是    
              (3)通过实验,小明测得:a=64mL,b=132mL,由此获得结论:“汽泡爽”产生气体的量与加水温度有关系.但是老师看到小明的实验报告后却指出:两套装置中,“汽泡爽”产生气体的总量应该近似相等,与温度关系不大,其本质原因是:    
              (4)通过反思,为了证明老师的观点,小明继续利用(3)中已反应完的两套装置,又做了一步实验,发现两套装置最终收集到的气体的总量确实相近,他的实验操作是    
            • 2. 对比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请你参与下列探究活动并回答问题:
              【探究活动一】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①同学们做了如图所示A试管和B试管的对比实验,发现B中固体可溶,A中几乎不溶,该对比实验说明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    
              ②同学们又补充了C试管所示实验,他们想探究的影响因素是    
              【探究活动二】比价氯化铁固体和硫酸铜固体对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效果
              ①实验中需要控制的变量除了氯化铁和硫酸铜的质量、过氧化氢溶液的体积,还有        (填两条)
              ②可通过观察    来定性比较两者的催化效果.
              【探究活动三】探究影响木炭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
              木炭在氧气里燃烧比在空气里燃烧更剧烈,说明了影响木炭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是    
              【探究活动四】研究二氧化碳能否与碱溶液的反应.
              ①分别震荡三个软质塑料瓶,观察到塑料瓶变瘪的程度为A>B>C,其中变浑浊的瓶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对比A瓶与    瓶的实验现象,可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
            • 3. 某同学称取一定质量的KMnO4放入A的大试管中,将温度控制在250℃加热制取O2,请回答以下问题:

              (1)实验结束时,乙同学发现收集到的O2大于理论产量,针对这一现象,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猜想Ⅰ:反应生成的MnO2分解放出O2
              猜想Ⅱ:反应生成的K2MnO4分解放出O2
              猜想Ⅲ:    
              (2)【实验验证】
              同学们分为两组,分别进行以下实验:①第一组同学取一定质量的MnO2,在250℃条件下加热一段时间,冷却后测得MnO2的质量不变,则猜想    错误,②第二组同学取
              K2MnO4在250℃条件下加热,没有用测定质量的方法得出了猜想Ⅱ正确的结论.该组同学选择的试验方法是    
              【拓展延伸】
              实验发现,KClO3固体加热到400℃时,生成O2的反应速率很慢,但如果将KMnO4固体与KClO3固体混合加热,则KClO3的分解速率大大加快,请说明KMnO4在KClO3的分解反应中并不是作催化剂的理由是    
            • 4. (2015秋•房山区期末)新年联欢晚会上,老师给同学们表演了一个魔术:大烧杯中盛有一只燃着的蜡烛和一团包有过氧化钠(Na2O2)的棉花,将一瓶二氧化碳倒入烧杯中,蜡烛慢慢的熄灭,然后棉花突然剧烈的燃烧起来.这出乎意料的现象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请你参与同学们的讨论和探究.
              蜡烛熄灭的原因是    
              【提出问题】棉花为什么会燃烧?
              【提出猜想】
              (1)可能是蜡烛燃烧引燃了棉花.
              (2)可能是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氧气.
              (3)    
              【实验验证】
              序号实验操作主要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及解释
              按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无现象猜想(1)    (填“成立”或“不成立”) 
              向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加入适量的过氧化钠粉末,充分振荡,并        二氧化碳与过氧化
              钠反应生成了氧气 猜想(2)成立
                      猜想(3)成立
              【实验结论】
              (1)CO2 与Na2O2反应生成了氧气与一种化合物,化学方程式为    
              (2)通常CO2可作灭火剂,但有些物质(如Na2O2)着火,不能用CO2熄灭.
            • 5. 碲(Te)被誉为“现代工业、国防与尖端技术的维生素,创造人间奇迹的桥梁”.实验室模拟提取碲的一个实验是:取某含碲物质(TeOSO4)溶液于烧瓶中,加入适量 NaCl,加热到一定温度,持续通入SO2,待反应一定时间,过滤得到粗碲.
              (1)反应的方程式为:TeOSO4+2SO2+3X═Te↓+3H2SO4,X的化学式为    
              (2)为探究获得较高粗碲沉淀率的反应条件,某研究小组在控制NaCl浓度和S02流量不变的条件下,改变反应条件进行下述对比试验,数据如表.分析表中的数据回答:
              实验温度/℃反应时间/h粗确沉淀率/%
              a653.065.0
              b803.098.9
              c802.098.9
              d902.097.0
              ①为了得到较高的粗碲沉淀率,最佳的反应条件是    
              ②为了提升设备利用效率和节约能源,可进一步优化反应条件测定粗碲沉淀率.若再设计对比实验,选择的反应条件还可以是     (填选项).
              A.80℃、1.5h      B.80℃、2.5h    C.70℃、2.0h     D.95℃、2.0h.
            • 6. 铁暴露在空气中会生锈;切开苹果,一段时间后,果肉上会产生一层咖啡色的物质,也好像是“生锈”了.某科学活动小组对此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切开的苹果“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猜想与假设
              猜想1:可能与空气没有关系,只是果肉内的物质自身相互反应而“生锈”.
              猜想2: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而“生锈”.
              猜想3: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氮气作用而“生锈”.
              猜想4: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用而“生锈”.
              猜想5: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而“生锈”,并且苹果“生锈”的速度还可能与温度有关.
              (三)、(1)查阅有关资料:已知苹果“生锈”是果肉里的物质(酚和酶)与空气中的一种物质发生反应,生成咖啡色的物质.
              (2)实验探究:针对猜想1至猜想5,科学活动小组依次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并观察到下列实验现象.请你将他们设计的可行的实验探究方案,填写在下表中.
              猜想可行的实验方案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1将一小块果肉浸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果肉表面不变色
              2将一小块切开的苹果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果肉表面变色
              3将一小块切开的苹果放入盛有氮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果肉表面不变色
              4将一小块切开的苹果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果肉表面不变色
              5各取一小块苹果分别放入两支集满氧气的试管中,将其中一支试管放入热水中,观察两支试管中苹果的变色速度温度高的先变色
              (四)得出结论
              结论:    
              (五)反思与评价
              在验证猜想1时,同学们发现,如果水不与空气隔绝,果肉放在水中时间长了也会变色,其可能的原因是    
              (六)应用:根据上述结论,要防止果汁变质,果品加工厂加工和保存果汁时可采取的措施    
            • 7. 某同学称取一定质量的KMnO4于试管中,将温度控制在250℃加热制取O2.实验结束时,该同学发现用排水法收集到的O2大于理论产量.针对这一现象,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
              猜想Ⅰ:反应生成的MnO2分解放出O2
              猜想Ⅱ:反应生成的K2MnO4分解放出O2
              猜想Ⅲ:反应生成的K2MnO4和MnO2分解都放出O2
              【实验验证】
              同学们分成两组,分别进行下列实验:
              第一组同学取一定质量的二氧化锰,在250℃条件下加热一段时间,冷却后测得MnO2的质量不变,则认为猜想I是错误的,其依据是    .第二组同学取K2MnO4在250℃条件下加热,没有用测定质量的方法,也得出了猜想Ⅱ正确的结论.该组同学选择的实验方法是    
              【拓展延伸】
              实验发现,KClO3固体加热制取氧气反应速率很慢,但如果将KMnO4固体与KClO3固体混合加热,则KClO3的分解速率大大加快.请说明原因.    
            • 8. (2013秋•成都期末)某化学小组在学习了制取O2后,它们发现在实验室里用5%H2O2溶液加热制O2,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很难复燃,同学们经过认真观察,进行了猜想其可能的原因.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兴趣小组的同学经过热烈讨论,制定了实验方案并进行了实验.
              第一组同学采取增大H2O2溶液浓度的方法,用10%的H2O2溶液加热,一段时间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
              第二组的同学在5%的H2O2溶液中加入2滴新制氢氧化钠溶液,加热一段时间后,用带火星木条检验,木条复燃;
              第三组同学从实验装置上进行了改进,效果很好(见图).
              在实验基础上,同学们经过交流讨论,得出了一些结论:
              ①由第二组同学的实验可分析得出氢氧化钠所起的作用可能是    
              ②第三组同学的实验验证了实验前同学们猜想的正确性,其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 9. 经过学习我们可以初步认识到:化学反应的快慢、现象、生成物等与反应物量的多少、反应条件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请简要回答下列问题,(2)和(3)利用化学方程式加以说明:
              (1)反应物的含量不同,反应现象可能不同,如:石蜡在氧气中燃烧比空气中    
              (2)使用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    
              (3)反应物的量不同,生成物可能不同        
              (4)反应物的量不同,生成物可能不同,如:常温下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可以生成    (填化学式);而在阳光下,二氧化碳和水参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为:6CO2+6H2O
              光照
              叶绿素
              X+6O2,则生成物X的化学式为    
            • 10. 铁暴露在空气中会生锈.切开的苹果放置不久,果肉上也会产生一层咖啡色的物质,也好象是生了“锈”一样.某化学活动组对此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果肉“生锈”的呢?
              【猜想与假设】
              猜想①:可能与空气没有关系,只是果肉内的物质自身相互反应而“生锈”.
              猜想②: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而“生锈”;
              猜想③: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氮气作用而“生锈”;
              猜想④: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用而“生锈”;
              【查阅资料】苹果果肉里的物质(酚和酶)与空气接触发生反应,生成咖啡色的物质.
              【实验探究】针对以上猜想,活动组对所有猜想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方案进行了验证,并观察到实验现象.

              实验较长时间后,发现    (填字母编号)试管中的苹果生锈.
              【得出结论】苹果果肉里的物质(酚和酶)与空气中氧气发生了反应,生成咖啡色的物质.
              【反思与评价】在验证猜想①时,同学们发现,如果水不与空气隔绝,果肉放在水中时间长了也会变色,其原因是    
              【应用】根据上述结论,要防止果汁变质,加工和保存果汁时可采取的措施是: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