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下列是由一些反应事实推导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推理不合理的是\(\rm{(}\)  \(\rm{)}\)
              序号 化学反应事实 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rm{A}\) 水要在通电的条件才能分解,而双氧水只要加入二氧化锰
              就迅速分解
              是否加入催化剂
              \(\rm{B}\) 铜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钠米铜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 反应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rm{C}\) 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 氧气的浓度
              \(\rm{D}\) 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发生反应,而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 反应温度
              A.\(\rm{A}\)
              B.\(\rm{B}\)
              C.\(\rm{C}\)
              D.\(\rm{D}\)
            • 2.
              实验室常用图\(\rm{1}\)装置制取气体,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rm{(1)}\)仪器\(\rm{a}\)的名称是 ______ 。
              \(\rm{(2)}\)实验室制取氧气时,选用的收集装置是 ______ \(\rm{(}\)填字母序号\(\rm{)}\)。若改用图\(\rm{2}\)装置收集氧气,则气体应从 ______ 进\(\rm{(}\)填“\(\rm{a}\)”或“\(\rm{b}\)”\(\rm{)}\)。
              \(\rm{(3)}\)小明取一定浓度的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制取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未见变浑浊。为探究其原因,进行了如下过程:
              【作出猜想】\(\rm{A.}\)石灰水已经完全变质;    \(\rm{B.}\)气体中有挥发出来的\(\rm{HCl}\)气体。
              【实验探究】
              \(\rm{①}\)取少量石灰水于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观察到溶液变红色。于是排除了猜想\(\rm{A}\),你认为排除猜想\(\rm{A}\)的理由是 ______ 。
              \(\rm{②}\)小明想探究所得气体中是否有挥发出来的\(\rm{HCl}\)气体,设计如下实验。请你帮他完成实验,填写以下表格: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气体中有\(\rm{HCl}\)
              【查阅资料】
              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发生反应:\(\rm{Na_{2}CO_{3}+CO_{2}+H_{2}O=2NaHCO_{3}}\)
              【拓展延伸】
              如果用上述原料制得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所选仪器的连接顺序为 ______ \(\rm{(}\)填字母\(\rm{)}\)。
            • 3.
              同学们在实验室用块状大理石和\(\rm{5\%}\)的稀盐酸反应制取\(\rm{CO_{2}}\),到观察不到气泡产生时,发现固体还有剩余,对此进行探究\(\rm{(}\)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酸反应\(\rm{)}\)。
              【提出问题】不再产生气泡的原因是什么?
              【猜想假设】猜想一:盐酸已经完全反应    猜想二:剩余固体中无碳酸钙
              猜想三:生成物或杂质附着在大理石表面,阻碍反应继续进行
              【实验探究一】反应后溶液中是否有盐酸。
              \(\rm{(1)}\)小亮取上述反应后的清液,测得溶液\(\rm{pH=2}\),说明溶液显 ______ 性,由此得出猜想一不成立的结论。
              \(\rm{(2)}\)小慧认为此结论不够严谨,还应考虑生成物对溶液酸碱度的影响,补充了如下实验。
              \(\rm{①}\)取洁净的烧杯,另配制 ______ 溶液,测得溶液\(\rm{pH=7}\)。
              \(\rm{②}\)取洁净的试管,加入适量水和紫色石蕊溶液,持续通入\(\rm{CO_{2}}\),发现溶液变为 ______ 色。
              但小亮认为实验\(\rm{②}\)不能说明\(\rm{CO_{2}}\)对溶液酸碱度的影响,他重新改进了实验。
              \(\rm{③}\)另取洁净的试管,加入适量水,持续通入\(\rm{CO_{2}}\)至饱和,测得溶液\(\rm{pH=5.6}\)。
              由以上实验可知,该反应的生成物对溶液酸碱度影响不大,猜想一不成立,反应后的溶液中有盐酸。
              【实验探究二】剩余固体中是否有碳酸钙。
              小亮先振荡反应容器,使剩余固体和液体充分接触,观察到仍无气泡产生。再向容器中滴加少量\(\rm{5\%}\)的稀盐酸,又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不再产生气泡,仍有固体剩余。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
              由以上实验可知,猜想二和猜想三不成立。
              【得出结论】根据以上实验探究,可得出影响反应能否进行的因素之一是 ______ 。
              【反思交流】小慧又提出,也可能是反应太慢,无法观察到气泡产生。她设计了如下对比实验:取出【实验探究二】所得的部分清液,放置一段时间后,测得\(\rm{pH}\)为\(\rm{X}\),再同时测得【实验探究二】容器中剩余清液的\(\rm{pH}\)为\(\rm{Y}\),若\(\rm{X}\) ______ \(\rm{Y(}\)填“\(\rm{ > }\)”“\(\rm{=}\)”或“\(\rm{ < }\)”\(\rm{)}\),则她的猜想成立。
              【反思拓展】实验室制取\(\rm{CO_{2}}\)所用盐酸合适的浓度应该 ______ \(\rm{5\%(}\)填“\(\rm{ > }\)”“\(\rm{=}\)”或“\(\rm{ < }\)”\(\rm{)}\)
            • 4.
              日常生活中,人们利用碳酸钠溶液具有碱性,清洗餐具上的油污,碱性越强,去油污的效果越好。下面是对影响碳酸钠溶液碱性的因素展开探究。
              用碳酸钠固体和不同温度的水,配置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rm{2\%}\)、\(\rm{6\%}\)和\(\rm{10\%}\)的碳酸钠溶液,立即测量溶液的\(\rm{pH}\),记录数据如表:
              实验编号 \(\rm{①}\) \(\rm{②}\) \(\rm{③}\) \(\rm{④}\) \(\rm{⑤}\) \(\rm{⑥}\) \(\rm{⑦}\) \(\rm{⑧}\) \(\rm{⑨}\)
              溶质质量分数 \(\rm{2\%}\) \(\rm{2\%}\) \(\rm{2\%}\) \(\rm{6\%}\) \(\rm{6\%}\) \(\rm{6\%}\) \(\rm{10\%}\) \(\rm{10\%}\) \(\rm{10\%}\)
              水的温度\(\rm{/℃}\) \(\rm{20}\) \(\rm{40}\) \(\rm{60}\) \(\rm{20}\) \(\rm{50}\) \(\rm{60}\) \(\rm{20}\) \(\rm{40}\) \(\rm{60}\)
              溶液\(\rm{pH}\) \(\rm{10.90}\) \(\rm{11.18}\) \(\rm{11.26}\) \(\rm{11.08}\) \(\rm{11.27}\) \(\rm{11.30}\) \(\rm{11.22}\) \(\rm{11.46}\) \(\rm{11.50}\)
              请你分析表中数据回答:
              \(\rm{(1)}\)去油污的效果最好的是 ______ \(\rm{(}\)填实验编号\(\rm{)}\)。
              \(\rm{(2)}\)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对碳酸钠溶液\(\rm{pH}\)的影响是:当碳酸钠溶液的质量分数相同时, ______ 。
              \(\rm{(3)}\)要画出碳酸钠溶液的\(\rm{pH}\)随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关系曲线,可选择的一组实验是 ______ \(\rm{(}\)填实验编号\(\rm{)}\),结论是 ______ 。
              \(\rm{(4)}\)如果某实验小组想得到更好的去污效果,根据之前的实验规律,可以尝试的实验条件是 ______ 。
              A.\(\rm{12\%}\)、\(\rm{60℃B.8\%}\)、\(\rm{40℃C.10\%}\)、\(\rm{70℃}\)
              \(\rm{(5)}\)该小组配制\(\rm{50g}\) \(\rm{10\%}\) \(\rm{Na_{2}CO_{3}}\)溶液的流程图如图所示:

              该小组应称量\(\rm{Na_{2}CO_{3}}\)的质量为 ______ \(\rm{g}\),若称量\(\rm{Na_{2}CO_{3}}\)固体时指针向右偏转,则应 ______ 直到天平平衡。
            • 5.
              镁条在空气中久置表面会变黑,某小组同学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镁条变黑的条件。
              【查阅资料】常温下,亚硫酸钠\(\rm{(Na_{2}SO_{3})}\)可与\(\rm{O_{2}}\)发生化合反应。
              【猜想与假设】常温下,镁条变黑可能与\(\rm{O_{2}}\)、\(\rm{CO_{2}}\)、水蒸气有关。
              【进行实验】通过控制与镁条接触的物质,利用如图装置\(\rm{(}\)镁条长度为\(\rm{3cm}\),试管容积为\(\rm{20mL)}\),分别进行下列\(\rm{5}\)个实验,并持续观察\(\rm{20}\)天。
              编号 主要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rm{1}\) 先充满用\(\rm{NaOH}\)浓溶液洗涤过的空气再加入\(\rm{2mL}\)浓硫酸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rm{2}\) 加入\(\rm{2mLNaOH}\)浓溶液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rm{3}\) 先加入\(\rm{2mL}\)浓硫酸再通入约\(\rm{4mLCO_{2}}\)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rm{4}\) 先加入\(\rm{4mL}\)饱和\(\rm{Na_{2}SO_{3}}\)溶液再充满\(\rm{CO_{2}}\)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rm{5}\) 先加入\(\rm{2mL}\)蒸馏水再通入约\(\rm{4mLCO_{2}}\) 镁条第\(\rm{3}\)天开始变黑至第\(\rm{20}\)天全部变黑
              【解释与结论】
              \(\rm{(1)}\)实验\(\rm{1}\)和\(\rm{2}\)中,\(\rm{NaOH}\)浓溶液的作用是 ______ \(\rm{(}\)用化学方程式表示\(\rm{)}\)
              \(\rm{(2)}\)实验\(\rm{1}\)的目的是 ______ 。
              \(\rm{(3)}\)实验\(\rm{3}\)中,试管内的气体主要含有\(\rm{CO_{2}}\)、 ______ 。
              \(\rm{(4)}\)得出“镁条变黑一定与\(\rm{CO_{2}}\)有关”结论,依据的两个实验是 ______ \(\rm{(}\)填编号\(\rm{)}\)
              \(\rm{(5)}\)由上述实验可推知,镁条变黑的条件是 ______ 。
              【反思与评价】
              \(\rm{(6)}\)在猜想与假设时,同学们认为镁条变黑与\(\rm{N}\)无关,其理由是 ______ 。
              \(\rm{(7)}\)本组实验\(\rm{1}\),\(\rm{2}\)中使用\(\rm{NaOH}\)浓溶液,而不是使用澄清石灰水,理由是 ______ 。
            • 6.
              这学期,小亮和另两位同学主动承担了维护班级花坛的工作\(\rm{.}\)前不久,他们发现有部分花的叶面出现了枯黄的现象,便及时向花坛里施用了足量的化肥,但效果并不明显,他们决定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
              【收集资料】
              \(\rm{(1)}\)庄稼叶色枯黄,他们选择施用 ______ \(\rm{(}\)填写氮或磷、钾\(\rm{)}\)肥是正确的.
              \(\rm{(2)}\)前一段时间他们曾用熟石灰\(\rm{(}\)化学式为 ______ \(\rm{)}\)对花坛中的 ______ 性土壤进行过改良.
              \(\rm{(3)}\)近一个星期一直无雨,气温较高.
              \(\rm{(4)}\)通过查阅资料,小亮和同学知道:含\(\rm{NH4^{+}}\)的盐受热或与碱混合,会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氨气的水溶液呈碱性.
              【提出假设】
              \(\rm{(1)}\)太阳的曝晒、气温升高都可使肥效流失.
              \(\rm{(2)}\)熟石灰与化肥反应也可使肥效流失.
              【设计并进行实验】
              \(\rm{(1)}\)小亮取少量这种化肥于试管中加热,在试管口放一条干燥的\(\rm{PH}\)试纸,试纸无变化\(\rm{.(2)}\)另取少量这种化肥与熟石灰混合,闻到 ______ 气味.
              【他的结论】
              由以上第二个实验中的现象他能得出肥效流失与 ______ 有关.
              【反思与应用】
              \(\rm{(1)}\)小亮进行的第一个实验中,\(\rm{PH}\)试纸无变化,这与查阅资料给出的信息不符,其原因是 ______
              \(\rm{(2)}\)参与了小亮和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想必你也一定受到了启发,你能对小亮保存剩余化肥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吗? ______ .
            • 7.
              某兴趣小组用如图\(\rm{1}\)装置进行实验时发现:烧杯中饱和石灰水先变浑浊,后逐渐澄清。
              \(\rm{(1)}\)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生成了 ______ \(\rm{(}\)填化学式\(\rm{)}\)。
              \(\rm{(2)}\)为探究“饱和石灰水浑浊后变澄清的原因”,该小组同学开展了如下活动:
              【查阅文献】碳酸钙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
              【提出假设】

              假设\(\rm{1}\):挥发出的\(\rm{HCl}\)使浑浊变澄清;
              假设\(\rm{2}\): ______ 。
              【设计实验】为除去\(\rm{CO_{2}}\)中的\(\rm{HCl}\),小华在图\(\rm{1}\)中甲、乙装置之间增加图\(\rm{2}\)装置,装置的连接顺序是甲\(\rm{→}\) ______ \(\rm{→}\) ______ \(\rm{→}\)乙\(\rm{(}\)填字母序号\(\rm{)}\);其中盛放的试剂合理的是 ______ \(\rm{(}\)填选项序号\(\rm{)}\)
              \(\rm{a.}\)浓硫酸     \(\rm{b.NaOH}\)溶液   \(\rm{c.}\)饱和\(\rm{NaHCO_{3}}\)溶液
              【实验现象】饱和石灰水浑浊后,继续通入\(\rm{CO_{2}}\),沉淀溶解
              【得出结论】由上述探究可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 。
            • 8.
              某同学认为没有必要进行实\(\rm{1}\),你否同意他观点说明由:______。
              暖贴的发热材主要有铁粉、活、盐、水物质构成。为探究热材中各主物质起到的什么用计了如下验。回答下列问题:
              实编号 实药品及用量 反应间\(\rm{/min}\) 温度升值\(\rm{/^{\circ}C}\)
              铁粉\(\rm{g}\) 性炭\(\rm{/g}\) 盐\(\rm{/g}\) 水\(\rm{/g}\)
              对照组 \(\rm{1}\) \(\rm{0.2}\) \(\rm{0.1}\) \(\rm{5}\) \(\rm{10}\) \(\rm{58}\)
              实验组 \(\rm{1}\) \(\rm{0}\) \(\rm{0.2}\) \(\rm{0.1}\) \(\rm{5}\) \(\rm{10}\) \(\rm{0}\)
              \(\rm{2}\) \(\rm{1}\) \(\rm{0}\) \(\rm{0.1}\) \(\rm{5}\) \(\rm{10}\) \(\rm{2.7}\)
              \(\rm{3}\) \(\rm{1}\) \(\rm{0.2}\) \(\rm{0.1}\) \(\rm{0}\) \(\rm{10}\) \(\rm{4.5}\)
              \(\rm{4}\) \(\rm{1}\) \(\rm{0.2}\) \(\rm{0}\) \(\rm{5}\) \(\rm{10}\) \(\rm{20}\)
              铁生锈的条是______。
              分析实验组对照组的数据可说明______。
              请计实验验证使过后的暖中是否还有单质:______。
            • 9.
              甲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得\(\rm{CO_{2}}\),并验证\(\rm{CO_{2}}\)能与水反应生成酸的性质。
              \(\rm{B}\)试管发生的现象是______,反应方程式是______。
              乙同学在实验时闻到制得的\(\rm{CO_{2}}\)有些刺激性气味,于是乙同学对气味的来源以及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酸性物质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热量;大理石无气味,稀盐酸有刺激性气味。
              【提出猜想】刺激性气味来源于稀盐酸,并且混入与:
              I.温度有关     \(\rm{II.}\)______     \(\rm{III.}\)温度及气流的速率有关
              【进行实验】实验装置如下\(\rm{(}\)三个实验中所用稀盐酸及紫色石蕊溶液的体积、溶质的质量分数均相同;夹持装置已略去\(\rm{)}\)。
              编号 实验装置及操作 实验现象与结论
              \(\rm{1}\) 一段时间内无现象。
              \(\rm{2}\) 紫色石蕊试液变红,______成立。
              \(\rm{3}\) ______,猜想\(\rm{II}\)成立。综上猜想\(\rm{III}\)成立。
              【拓展与思考】
              \(\rm{(1)}\)需在装置\(\rm{A}\)、\(\rm{B}\)之间增加装置\(\rm{C.}\)装置\(\rm{C}\)的作用是______,装置\(\rm{C}\)中药品应具有的性质是______。
              \(\rm{(2)}\)将实验\(\rm{1}\)的稀盐酸改为浓盐酸,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浓盐酸具有的物理性质是______。
              \(\rm{(3)}\)有同学认为实验\(\rm{1}\)可以省去不做也可以验证猜想。你的观点是______\(\rm{(}\)填“能”或“不能”\(\rm{)}\)验证猜想。
            • 10. 请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1)图中螺旋状铁丝的末端系一根火柴的作用是 ______
              (2)小明按图实验时,集气瓶炸裂了,其可能的原因是 ______
              (3)小明对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为什么会火星四射进行探究.下表是他将纯镁条和不同含碳量的铁丝(镁条和铁丝直径均为0.4mm)放入氧气中燃烧时的实验现象的记录.请你分析完成下表:
              物质 纯镁条 含碳0.05%的铁丝 含碳0.2%的铁丝 含碳0.6%的铁丝
              燃烧时的现象 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无火星 剧烈燃烧
              极少火星
              剧烈燃烧
              少量火星
              ____________
              通过以上实验,说明铁丝燃烧时出现火星的现象是由于 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