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手机常用的电池是锂电池。小华同学对锂\(\rm{(Li)}\)元素产生了兴趣,他查看了元素周期表,发现锂元素位于第二周期,原子序数为\(\rm{3}\),锂是金属单质,原子结构示意图是           。想了解如果把锂排到金属活动顺序表中应该在什么位置,他去请教老师,老师让他去比较锂与镁和钠的活泼性。于是他针对锂、镁、钠的活泼性提出猜想。

              【提出猜想】猜想一:锂、镁、钠的金属活泼性是锂\(\rm{ > }\)钠\(\rm{ > }\)镁

                         猜想二:锂、镁、钠的金属活泼性是钠\(\rm{ > }\)锂\(\rm{ > }\)镁

                         猜想三:锂、镁、钠的金属活泼性是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将体积一样大的锂块和镁块分别加入到相同浓度的盐酸溶液中

              锂与盐酸反应更剧烈,产生气体速率更快

                   镁\(\rm{(}\)填“\(\rm{ > }\)”或“\(\rm{ < }\)”\(\rm{)}\)

              写出锂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rm{(}\)提示:锂元素在化合物中显\(\rm{+1}\)价\(\rm{)}\)

              【理论探究】小华查阅资料后得知,锂元素和钠元素\(\rm{(}\)原子序数为\(\rm{11)}\)属于同一族,且同一族中原子序数越大,化学性质越活泼,越容易失去电子。

              【讨论交流】综合实验和理论探究,可以得出猜想        成立。

              【拓展反思】\(\rm{①}\)手机在使用和充电过程中是电能和        能相互转化的过程;\(\rm{②}\)废弃的手机电池不可随意丢弃,防止发生的环境问题是       

            • 2. 青少年看书、写字一定要爱护眼睛,台灯是在光线不足时常用的照明用具。

              \(\rm{(1)}\)图中标示的物质属于金属材料有           \(\rm{(}\)填序号\(\rm{)}\)。

              \(\rm{(2)}\)灯管后面的反光片为铝箔。铝块能制成铝箔是利用了铝的           性。

              \(\rm{(3)}\)铝比铁活泼,但铝箔比铁螺丝钉耐腐蚀。铝制品耐腐蚀的原因是\(\rm{(}\)用文字来解释\(\rm{)}\)                     

              \(\rm{(4)}\)若要验证铜、铁、铝的活动性顺序,某同学已经选择了打磨过的铁丝,你认为他还需要的另外两种溶液是                        

            • 3.

              为比较\(\rm{X}\)、\(\rm{Y}\)、\(\rm{Z}\)三种金属活动性大小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


              A.\(\rm{X > Y > Z}\)    
              B.\(\rm{Z > Y > X}\)    
              C.\(\rm{Y > X}\)、\(\rm{Y > Z}\)     
              D.\(\rm{X > Y}\)、\(\rm{Z > Y}\)
            • 4. 电子工业制作电路板的过程中,用\(\rm{FeCl_{3}}\)溶液来溶解电路板中多余的铜,反应如下:\(\rm{2FeCl_{3}+Cu═2FeCl_{2}+CuCl_{2}.FeCl_{3}}\)溶液也可跟铁发生反应:\(\rm{2FeCl_{3}+Fe═3FeCl_{2}.}\)现向\(\rm{FeCl_{3}}\)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和铜粉,充分反应后,发现有固体剩余\(\rm{.}\)下面有关说法正确的是\(\rm{(}\)  \(\rm{)}\)
              A.向剩余的固体加入稀盐酸,若无气体放出,说明反应后的溶液中没有\(\rm{Cu^{2+}}\)
              B.若剩余固体是铜与铁的混合物,则说明两种金属都有部分溶解
              C.剩余固体可能只含有铜
              D.剩余固体中如果有铜,一定也有铁
            • 5.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学生,发现金属\(\rm{R}\)不在初中学到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该小组为了了解\(\rm{R}\)与常见金属铝、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如下探究活动:

              【做出猜想】他们对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做出如下猜想:

              猜想一:\(\rm{Al > Cu > R}\),猜想二:________________,猜想三:\(\rm{R > Al > Cu}\)。

              【查阅资料】\(\rm{R}\)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rm{RSO_{4}}\)溶液呈蓝色;常温下铝的表面会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硫酸铝、氯化铝、硝酸铝的溶液均为无色。

              【实验探究】为了探究哪一种猜想成立,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针对猜想一、猜想二、猜想三设计实验方案并展开实验探究。

              猜想

              主要操作

              主要现象

              实验结论

              打磨\(\rm{R}\)丝,并将其插入到硫酸铜溶液中

              \(\rm{R}\)丝表面覆盖了一层红色的物质

              猜想一________\(\rm{(}\)“成立”或“不成立”\(\rm{)}\)

              打磨粗细相同的\(\rm{R}\)丝、铝丝、铜丝,分别将它们插入到体积相同、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的稀硫酸中

              \(\rm{①R}\)丝表面产生气泡缓慢,溶液由无色逐渐变成蓝色

              \(\rm{②}\)铝丝表面产生气泡较快

              \(\rm{③}\)铜丝表面没有气泡产生

              猜想二成立

              把铝丝插入\(\rm{RSO_{4}}\)溶液中

              ________________

              猜想三成立

              【交流反思】究竟哪种猜想成立?三位同学经讨论交流,发现丙同学在实验前没有打磨铝丝,这可能会导致实验结论错误。于是他们先打磨铝丝,再将其插入到\(\rm{RSO_{4}}\)溶液中,一段时间后,溶液的颜色变化是_______________;进而确认猜想三不成立,猜想二成立。写出\(\rm{Al}\)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总结】探究结束后,他们总结得出:通过金属与酸反应或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可以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

            • 6. 如下图,金属及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 \(\rm{(1)}\)铜可以拉成铜丝,这是利用金属的________。

              \(\rm{(2)}\)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原因是________\(\rm{(}\)用化学方程式表示\(\rm{)}\)。

              \(\rm{(3)}\)小明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时,做了如下探究实验\(\rm{(}\)金属片已打磨\(\rm{)}\):

              \(\rm{①}\)将铁片插入硫酸铜溶液中,铁片表面的现象是________;

              \(\rm{②}\)将铜片插入硝酸银溶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此探究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

            • 7.

              请用所学化学知识解释下列原理。

              \(\rm{(1)}\)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rm{(2)H_{2}}\)作为能源有什么优点?\(\rm{(}\)答出一条即可\(\rm{)}\)




              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以下问题

              \(\rm{(1)}\)利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来炼铁。


              \(\rm{(2)}\)干粉灭火器中的干粉\(\rm{(}\)主要成分是\(\rm{NaHCO_{3})}\)受热时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一种气体。


              \(\rm{(3)}\)电解水。




              图是用木炭粉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图,请按要求回答:

              \(\rm{(1)}\)加热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试管\(\rm{①}\)中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试管\(\rm{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停止加热时,要先将导管从试管\(\rm{②}\)中移出,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用化学方法把下列每组的两种物质区分开来。\(\rm{(}\)请简单写出操作、现象和结论\(\rm{)}\)

              \(\rm{(1)}\)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rm{(2)}\)水和过氧化氢溶液

            • 8.

              探究“锡纸”中金属的成分:“锡纸”中的金属是锡吗?

              【查阅资料】\(\rm{①}\)“锡纸”是锡箔或铝箔和纸粘合而成;

              \(\rm{②}\)锌粉是一种深灰色固体

              \(\rm{③}\)锡\(\rm{(Sn)}\)与酸或盐溶液反应生成\(\rm{+2}\)价的锡盐

              【提出猜想】猜想Ⅰ:“锡纸”中的金属是锡;猜想Ⅱ:“锡纸”中的金属是铝;

              【进行实验】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与结论

              取打磨后的“锡纸”片放入试管中,滴加氯化锌溶液

              锡纸”表面有深灰色固体析出

              根据实验现象,结合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该“锡纸”中的金属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交流讨论】\(\rm{①}\)实验中打磨“锡纸”的目的是                         

               \(\rm{②}\)下列物质的溶液可以替代氯化锌溶液完成上述实验的是        \(\rm{(}\)填序号\(\rm{)}\)。

                    \(\rm{A.}\)氯化铜     \(\rm{B.}\)硝酸银     \(\rm{C.}\)硫酸钠       \(\rm{D.}\)硫酸亚铁

              【反思提高】\(\rm{(1)}\)小赵同学将未经砂纸打磨的铝条放入盛有稀盐酸的密闭容器中,用压强传感器测得容器内气体压强和反应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分析\(\rm{BC}\)段压强显著增大的主要原因是              

              \(\rm{CD}\)段压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rm{(2)}\)小孙同学用相同的铝片分别和稀盐酸、稀硫酸反应,发现:铝片与稀盐酸反应现象非常明显,而和稀硫酸几乎不反应。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rm{①}\)                                          

              \(\rm{②}\)                                            

            • 9.

              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进行如下实验与探究。

              I. 实验室制备气体,结合以下装置回答问题:


              \(\rm{(1)}\)写出带标号仪器的名称:\(\rm{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实验室中,既可以用来制取氧气,又可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rm{;}\)既可以用来收集氧气,又可收集二氧化碳的收集装置是_______________。

              \(\rm{II.}\)化学兴趣小组为了验证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设计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方案:

                            实验\(\rm{①}\)                                          实验\(\rm{②}\)

              \(\rm{(1)}\)根据实验\(\rm{①}\)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出的结论是镁的活动性比铜强。

              \(\rm{(2)}\)根据实验\(\rm{②}\)的现象应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

            • 10.

              \(\rm{M}\)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rm{MSO_{4}}\)溶液是无色液体,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欲探究\(\rm{M}\)与铜、铝的活动性顺序,请你和他们一起进行以下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rm{M}\)、铜、铝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是怎样的?

              【猜想与假设】小敏的猜想是\(\rm{Al > Cu > M}\);小强的猜想是\(\rm{Al > M > Cu}\);你的猜想是            

              【设计与实验一】小莉取\(\rm{M}\)丝、铜丝、铝丝和编号为\(\rm{①}\)、\(\rm{②}\)、\(\rm{③}\)的\(\rm{3}\)支试管,进行如表的实验\(\rm{(}\)试管中均盛有体积相同、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的稀盐酸\(\rm{)}\);

              实验操作

              \(\rm{M}\)丝插入试管\(\rm{①}\)中

              铜丝插入试管\(\rm{②}\)中

              铝丝插入试管\(\rm{③}\)中

              实验结论

              刚开始的现象

              有少量气泡产生

              无气泡

              无气泡

                     

              几分钟后的现象

              有少量气泡产生

              无气泡

              有大量气泡产生

                     

              【交流与表达】同学们对同一实验得出两种不同结论的现象进行了讨论,明白了实验刚开始时试管\(\rm{③}\)中无气泡产生的原因,该原因是       

              【设计与实验二】为了进一步探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同学们取粗细相同,打磨干净的\(\rm{M}\)丝、铝丝及相关溶液,又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rm{(1)}\)试管乙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rm{(2)}\)试管丙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交流与表达】同学们经讨论后认为该实验可以优化,去掉试管            \(\rm{(}\)填试管编号\(\rm{)}\)中的实验,也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释与结论】通过以上实验,同学们得出了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评价与反思】\(\rm{(}\)注意:若答对\(\rm{(3)(4)}\)两小题奖励\(\rm{4}\)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rm{60}\)分\(\rm{)}\)

              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对实验过程进行了如下反思:

              \(\rm{(3)}\)影响金属与酸反应速率快慢的因素,除了相互反应的金属的形状和酸的浓度外,还与                ,                    \(\rm{(}\)任写\(\rm{2}\)种影响因素\(\rm{)}\)有关

              \(\rm{(4)}\)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时,除了上述实验中已经用到的两种方法外,还可以用其他方法进行判断                                             。\(\rm{(}\)写出实验方案\(\rm{)}\)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