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根据如图装置,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装置图中仪器a的名称为    
              (2)采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可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组合是    
              (3)若用G装置采用排空法收集氢气,氢气应从    进.(选“b”或“c”)
              (4)制取二氧化碳最好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该装置与另一个可选用的装置相比,其主要优点是    
            • 2. 分析下面两个基础实验,回答问题:

              【实验一】配制100g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实验步骤如下:
              (1)计算:氯化钠质量和水的体积.(水的密度:1.0g/mL)
              (2)称量:选择量程为    (填“10”、“50”或“100”)ml的量筒准确量取    ml水.
              (3)溶解:把氯化钠和水全部转移到烧杯中,搅拌至氯化钠全部溶解,配得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4)装瓶、贴标签:请填写如图2所示标签.
              【反思】
              (5)上述实验过程中,用量筒量取水时,若按如图3方式进行读数,将导致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6)若将上述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稀释为2%的氯化钠溶液,稀释过程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有    (填标号)
              A、量筒  B、烧杯  C、玻璃棒   D、托盘天平
              【实验二】
              (1)写出图乙中标有①②仪器的名称①    ,②    
              (2)实验室可用二氧化锰与双氧水制取氧气,若要分离出二氧化锰,应选用如图4的    (填编号),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3)如果在操作甲后所得的溶液仍较浑浊,可能的原因有    (填标号).
              A、过滤器内滤纸的高度低于漏斗边缘
              B、倾倒液体时,液面超过滤纸的高度
              C、实验中滤纸被划破
              (4)在操作乙中,搅拌至    时,应停止加热.
            • 3. 请根据下列装置并回答相关问题:

              (1)写出装置图中仪器①的名称是    
              (2)实验室用二氧化锰催化氯酸钾制备和收集一瓶较纯净的氧气,应选则上述装置中的    
              (3)实验室用B和F装置均可制备CO2气体,对比于B装置,利用F装置制备气体的优点是    
            • 4. 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下图装置探究制取气体的原理、方法.结合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a    ,b    
              (2)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上图字母),可选用C装置收集氧气,其原因是    
              (3)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共热来制取一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氨气(NH3),应选择的制取装置是    (填上图字母).
            • 5. 请你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如图所示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指出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②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可以用E装置收集氧气的原因是    ,欲制干燥的氧气,可将气体通过盛有    (填药品名称)的洗气瓶F.
              (3)用收集到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分别完成如图G、H所示实验,G中集气瓶底部盛有少量水的原因是    ,H中喷有紫色石蕊溶液的纸花显    色.
            • 6. 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②    
              (2)某同学在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可以选择的气体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    作用.装置C可以作为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它的优点是    
              (3)实验室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制取装置可以选择    (填字母).二氧化碳容易导致温室效应,结合实际你认为如何才能做到低碳生活    
            • 7. 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装置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是    ,②是    
              (2)写出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收集一瓶干燥的氧气,可选用的收集装置是(填字母,下同),
              (3)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熟石灰固体共热来制取氨气.常温下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显碱性.
              ①从图中选择制取氨气装置是    
              ②干燥氨气时不能选用下列干燥剂中的    
              A.固体氢氧化钠        B.浓硫酸       C.生石灰
              (4)若要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11.8%的稀盐酸,需要质量分数为36%的浓盐酸(密度为1.18g/mL)
                  mL(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若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则可能原因是    
              A.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B.烧杯用蒸馏水润洗后再配制溶液
              C.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时有部分水溅出      D.转移已配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液体溅出
              (5)取上述11.8%的稀盐酸73g与足量的锌反应,最多生成氢气的质量是多少?(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 8. (2015秋•曲阜市校级期中)研究和控制化学反应条件对工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快乐化学小组的同学们想探究双氧水的溶质质量分数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了三次实验,记录各收集一瓶相同体积氧气所需要的时间.

              实验
              双氧水的质量(g)双氧水浓度(%)二氧化锰质量(g)收集时间(s)
              15065200
              250125100
              3508    67
              ①本实验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    
              ②实验3中,加入的二氧化锰质量为    g.
              ③相同条件下,实验3产生氧气的速率最快,说明    
              ④有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双氧水在70℃以上会较快分解产生氧气.为了验证加热双氧水也可以产生氧气,同学们选择如图装置(气密性良好)进行实验.实验中观察到试管内产生气泡,但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口没有复燃,同学分析原因后,采用了    法收集气体,再检验,证明加热双氧水也可产生氧气.
              ⑤加热液体时试管口向上倾斜,加热固体物质时试管口应向下倾斜,原因是    
            • 9.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了“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因素”的实验探究.请你帮助回答下列问题.
              (1)取两支大试管,分别倒入适量的5%、15%的过氧化氢溶液,再加入等量的MnO2,各收集一小试管气体,发现浓度大的15%的先收集满.
              (2)用试管进行排水法集气时,主要出现了如图所示的3种操作,其中比较合理的操作是    .((填序号)


              (3)兴趣小组还进行了如下探究,以下是他们探究的主要过程:
              【假设】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与催化剂的种类有关吗?
              【实验方案】取a、b两支试管加入等体积5%的过氧化氢溶液,再分别加入少许MnO2粉末、CuO粉末,发现a 中比b中产生气泡多且快.随即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悬空伸入试管内,发现a中火星复燃,b中火星仅发亮但不复燃.
              【结论】从该探究过程得出的结论是    
              【反思】过氧化氢在常温下分解缓慢,加入MnO2粉末或CuO粉末后反应均明显加快,但若要证明MnO2或CuO是过氧化氢反应的催化剂,还需要增加一些实验证明它们在化学反应前后的    是否改变.
            • 10. 用氧气测量仪测得收集的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起始时氧气的体积分数都以21%计),则最终两种方法收集的气体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较大的是    (填“排空气”或“排水”)法,两种方法收集的气体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差值是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