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某农村中学的化学兴趣小组在开展实验活动时,利用山泉水配制氢氧化钠溶液,结果几次配制所得的溶液都出现浑浊的现象,放置一段时间后,容器底部还出现白色沉淀物.该兴趣小组的同学针对此奇异的现象展开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用山泉水配制氢氧化钠溶液为什么会出现浑浊?白色沉淀物是什么物质?
              作出猜想:Ⅰ.氢氧化钠样品不纯,含不溶性杂质;
              Ⅱ.氢氧化钠与溶解在山泉水中的某物质发生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物质.
              (1)小明通过实验很快就排除了猜想Ⅰ,他的实验是    
              查阅资料:本地山泉水是硬水,含较多的碳酸氢钙,碳酸氢钙[Ca(HCO32]受热会分解,也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且都有碳酸钙生成.
              (2)小红取来少量的山泉水于烧杯中,往其中加入适量的肥皂水,搅拌,观察到    
              的现象,确认所取的山泉水是硬水.
              (3)小明和小红取含有碳酸钙的沉淀物进行实验:取少量的沉淀物,加入适量的稀盐酸,实验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该山泉水经过    (填操作名称),就可用于配制氢氧化钠溶液.
            • 2. 过氧化钠是化学中常见的一种药品,为浅黄白色颗粒,在空气中吸收水和二氧化碳,易溶于水,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过氧化氢,接着过氧化氢又能分解放出氧气.
              (1)请写出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化学方程式    
              (2)请写出区别水和过氧化氢的方法    
              (3)某同学为了证明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在反应后的溶解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发现溶液变成了红色,可是过一会儿红色消失了
              【提出问题】什么原因导致溶液先变红再褪为无色
              【猜想与假设】
              猜想1:可能是无色酚酞溶液变质导致溶液褪色
              猜想2:可能生成的过氧化氢使溶液褪色
              【实验与结论】
              ①猜想1立即遭到其他同学的反对,因为    
              ②为了验证猜想2,同学们设计了如表方案并验证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滴加1-2滴酚酞试液,变红后    观察现象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讨论交流】老师提醒同学还有其他原因也会导致溶液先变红再褪为无色你认为可能还与    有关.(写一条即可)
              【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 3. (2016春•宜宾县校级月考)众所周知,酚酞溶液遇NaOH溶液变红.但是,在分组实验中(如图所示),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现象:有的溶液变红后褪色;有的出现白色浑浊物.
              【提出问题】分组实验中,出现意想不到的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查阅资料】酚酞溶液由酚酞固体溶于酒精配制而成.
              【猜想与假设】
              Ⅰ.红色褪去,与NaOH溶液和空气中的CO2反应有关.
              Ⅱ.红色褪去,与NaOH溶液的浓度有关.
              Ⅲ.出现白色浑浊物,与酚酞溶液的浓度有关.
              【进行实验】
              实验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1向盛有2mL Na2CO3溶液的试管中滴加5滴0.5%的酚酞溶液溶液变红
              21号试管0.1min红色褪去
              2号试管5min红色褪去
              3号试管30min红色明显变浅
              4号试管120min红色无明显变化
              3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2mL水,    酚酞溶液浓度/%浑浊程度]
              5大量浑浊物
              2少量浑浊物
              0.5无浑浊物
              【解释与结论】
              (1)NaOH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1的现象表明,猜想与假设1    (填“成立”或“不成立”).
              (3)由实验2得出结论:出现“溶液变红后褪色”现象的原因是    
              (4)实验3的操作步骤: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2mL水,    
              【反思与评价】
              (5)依据现有实验,为了确保红色不变,若酚酞溶液浓度为0.5%,建议选用NaOH溶液的浓度为    %.
              (6)有同学认为,仅通过实验3得出“猜想与假设Ⅲ成立”证据不足,理由是    
            • 4. 在化学实验中,很多因素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1)反应物的浓度不同,反应现象不同.请举出实例.
              (2)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请举出实例.
            • 5. 少量的激活剂或抑制剂就会影响酶的活性,有些离子是酶的激活剂(即增强酶的活性),有些离子则是酶的抑制剂(即减弱酶的活性),某研究小组为探究唾液淀粉酶的激活剂和抑制剂,设计如下实验:
              实验材料:唾液淀粉酶、3%淀粉溶液、碘液、0.3%NaCl溶液、1%CuSO4溶液、1%Na2SO4溶液、蒸馏水.
              实验设置:
              1组2组3组4组
              3%淀粉溶液2mL2mL2mL2mL
              唾液淀粉酶溶液1mL1mL1mL1mL
              pH6.8缓冲液1mL1mL1mL1mL
              蒸馏水1mL
              1%CuSO4溶液1mL
              1%Na2SO4溶液1mL
              0.3%NaCl溶液1mL
              注:实验中加入缓冲液的作用是维持反应液中pH的稳定.
              实验结果,多次取样,用碘液进行鉴定,记录每次取样溶液的颜色情况(见下表,“+”表示蓝色程度;蓝色变到黄色的过程,表示淀粉最后被完全分解.)
              时间试管号(对应相应的组号)
              1号2号3号4号
              0.5min蓝++蓝+++蓝++蓝++
              1min蓝+蓝+++蓝+
              2min蓝+++红棕色
              3min红棕色蓝+++红棕色棕黄色
              4min棕黄色蓝+++棕黄色黄色
              5min黄色蓝+++黄色黄色
              1h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中设置1号试管的目的是    ;设置3号试管的目的是    
              (2)分析实验结果可知:对酶活性有促进作用的离子是    
            • 6. 中国饮食文化讲究“色香味”,叶绿素易溶于有机溶剂,不易溶于水,对人体无毒无害,可以作为食用色素添加到食品中以改善食品色泽.小柯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1)将某植物绿色叶片磨碎、捣拦,加入X试剂以提取叶绿素;
              (2)将提取液过滤并配成一定浓度的溶液;
              (3)在室温下进行4组实验,以探究PH值对叶绿素稳定性的影响.实验记录如下:
              组号叶绿素溶液(毫升)PH值处理时间(分)溶液颜色
              13810绿色
              23710绿色
              33 Y10黄绿色
              43510黄褐色
              备注:叶绿素被破坏后变成黄褐色.
              (1)X试剂可选择下列哪一种    
              A.水            B.酒精            C.氯化钠溶液            D.稀硫酸
              (2)Y值最合适的应为    
              (3)若用作食品色素,天然叶绿素不适用于    (选填“酸性”、“中性”或“碱性”)食品.
            • 7. 小柯同学在学习了酶的知识后了解到了酶的催化作用要受到温度、酸碱度(pH)的影响.联系到前面学习的知识,小柯同学又提出了自己的一个猜想:酶的催化作用可能会受到重金属离子的影响.结合猜想小柯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重金属指密度大于5克/厘米3的金属(一般指密度大于4.5克/厘米3的金属).
              【设计实验】取试管4支,编号,按下表分别加入试剂,摇匀,迅速置于37℃的水浴中,10分钟后取出,冷却后分别加入碘液3滴,观察其颜色变化.
              编号0.25%淀粉溶液(ml)蒸馏水(ml)1%NaCl 溶液(ml)1%CuSO4溶液(ml)唾液溶液(ml)加入碘液3滴后现象
              132---变蓝色
              231--1不变蓝
              33-1-1不变蓝
              43--11变蓝色
              【实验结论】酶的催化作用要受到重金属离子的影响.
              根据小柯同学的探究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小柯同学提出猜想的依据是:酶是一种    ,遇到重金属离子会变性,从而丧失活性.
              (2)比较上述实验中的1号和2号试管及观察到的现象,你可得出的结论是:    
              (3)在看了小柯的设计及实验后,同桌的小温认为凭上述实验还不足以证明小柯的猜想.小温提出应该将实验中的CuSO4溶液更换成CuCl2溶液才更有说服力.如果你也同小温一起探究,你还可以建议小柯作怎样的更换?    
              (4)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重金属污染越来越严重,重金属中毒事件也越来越常见,因此了解一些必要的急救措施对我们来说很重要.若有人误食被电镀厂废水[含铬(Cr)、镍(Ni)、镉(Cd)]污染的食物而急性中毒,为解毒,下列四种供选物质中你不应该选择的是    
              ①鸡蛋清        ②鲜豆浆        ③鲜牛奶        ④糖水.
            • 8. 铁暴露在空气中会生锈.切开的苹果放置不久,果肉上也会产生一层咖啡色的物质,也好象是生了“锈”一样.某化学活动组对此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果肉“生锈”的呢?
              【猜想与假设】
              猜想①:可能与空气没有关系,只是果肉内的物质自身相互反应而“生锈”.
              猜想②: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而“生锈”;
              猜想③: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氮气作用而“生锈”;
              猜想④: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用而“生锈”;
              【查阅资料】苹果果肉里的物质(酚和酶)与空气接触发生反应,生成咖啡色的物质.
              【实验探究】针对以上猜想,活动组对所有猜想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方案进行了验证,并观察到实验现象.

              实验较长时间后,发现    (填字母编号)试管中的苹果生锈.
              【得出结论】苹果果肉里的物质(酚和酶)与空气中氧气发生了反应,生成咖啡色的物质.
              【反思与评价】在验证猜想①时,同学们发现,如果水不与空气隔绝,果肉放在水中时间长了也会变色,其原因是    
              【应用】根据上述结论,要防止果汁变质,加工和保存果汁时可采取的措施是:    
            • 9. 小李同学利用图甲装置探究“MnO2的用量对 H2O2分解反应的影响”,实验中H2O2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装置中产生氧气的量可以用压强传感器测出(在等温条件下,产生氧气体积与装置内压强成正比.反应放热忽略不计.)

              (1)图乙是“0.1克MnO2与不同体积的3%H2O2溶液混合”的实验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    
              (2)当用“3%H2O2溶液8毫升与不同质量的MnO2混合”时,得到如图丙所示的曲线.曲线的斜率显示,当MnO2的用量增加到0.08克时,分解速度达到实验要求.在此实验条件下,若MnO2的质量有4克(一药匙),就能使如图    (选填字母)烧杯中所装的3%H2O2溶液,其分解速度最接近实验要求.
            • 10.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切过咸菜的刀更容易生锈.而除锈用稀盐酸比稀硫酸快.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现象,某校师生做了以下相关分组实验,请你根据自己平时课堂学习的体验一起参与讨论并回答相关问题.
              【步骤一】未打磨的铝片浸入氯化铜溶液中,迅速产生大量气泡和疏松的紫红色固体,并放热,片刻后溶液由蓝绿色变成无色.
              (1)若要正视紫红色固体中是否含有氧化铜,可用    溶液(填一试剂)加以检验.
              【步骤二】未打磨的铝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中,一段时间内没有明显现象.
              (2)比较步骤一、二,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步骤三】打磨过的铝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中,其操作、现象和结论见下表.
              (3)试将“影响因素”选项前恰当的字母序号填入答题卡指定位置.
              实验操作使用现象对比结论
              Ⅰ.一片用粗砂纸单向用力打磨3次,将其浸入硫酸铜溶液,片刻后用镊子取出.现象一:粗砂纸打磨的在划痕处有少量气泡,附着少量疏松的紫红色固体.现象一与现象二对比,说明
                  
              现象二:粗砂纸打磨的片刻内现象不明显.
              Ⅱ.一片用特细砂纸往复打磨数次,再将其浸入硫酸铜溶液,片刻后取出.现象三:特细砂纸打磨的表面产生较多细小气泡,表面均匀附着紫红色固体.现象三与现象一对比,说明
                  
              现象四:特细砂纸打磨的表面一段时间内没有明显现象.现象四与现象三对比,说明
                  
              ★影响因素:
              A.打磨时用力程度及均匀程度不同
              B.选用砂纸颗粒粗细程度不同
              C.由于摩擦生热又形成了新的氧化膜
              (4)比较步骤三各实验操作中用砂纸打磨的作用是:    
              (5)请仔细观察如图:

              试从微观粒子变化的角度分析该反应的实质是: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