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rm{⑴}\)该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⑵}\)待燃烧停止,白烟消失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到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约占剩余体积的\(\rm{1/5}\),由此可知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rm{1/5}\)。由本实验还可以推测氮气的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⑶}\)如果实验后发现进入瓶内的水远远少于\(\rm{1/5}\),实验中可能存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⑷}\)若将红磷换成碳粉,该实验能否获得成功\(\r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m{(}\)填能或否\(\rm{)}\) 。

            • 2.

              自热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化学兴趣小组对某品牌的“暖宝宝”进行了初步验证性探究。

              品名:\(\rm{XX}\)“暖宝宝”

              成分:袋内物质:铁粉、水、活性炭、食盐等

              内袋材料:微孔透气无纺布

              外袋材料:不透气塑料

              用法:临用前,打开外袋取出内袋,直接贴在衣服上。打开外袋后保持温暖\(\rm{12}\)小时。

              【实验一】食盐作用的探究

              【实验探究\(\rm{1}\)】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按图所示装配成\(\rm{A}\)、\(\rm{B}\)、\(\rm{C}\)、\(\rm{D}\)四套装置,每隔一段时间测量导管中水面上升的高度,结果如下表\(\rm{(}\)表中所列数据为导管中水面上升的高度\(\rm{/cm)}\)所示。

              时间\(\rm{/}\)小时

              \(\rm{0}\)

              \(\rm{0.5}\)

              \(\rm{1.0}\)

              \(\rm{1.5}\)

              \(\rm{2.0}\)

              \(\rm{2.5}\)

              \(\rm{3.0}\)

              \(\rm{A}\)瓶\(\rm{(}\)盛干燥铁丝\(\rm{)}\)

              \(\rm{0}\)

              \(\rm{0}\)

              \(\rm{0}\)

              \(\rm{0}\)

              \(\rm{0}\)

              \(\rm{0}\)

              \(\rm{0}\)

              \(\rm{B}\)瓶\(\rm{(}\)盛沾了食盐水的铁丝\(\rm{)}\)

              \(\rm{0}\)

              \(\rm{0.4}\)

              \(\rm{1.2}\)

              \(\rm{3.4}\)

              \(\rm{5.6}\)

              \(\rm{7.6}\)

              \(\rm{9.8}\)

              \(\rm{C}\)瓶\(\rm{(}\)盛沾了清水的铁丝\(\rm{)}\)

              \(\rm{0}\)

              \(\rm{0}\)

              \(\rm{0}\)

              \(\rm{0.3}\)

              \(\rm{0.8}\)

              \(\rm{2.0}\)

              \(\rm{3.5}\)

              \(\rm{D}\)瓶\(\rm{(}\)盛完全浸在食盐水中的铁丝\(\rm{)}\)

              \(\rm{0}\)

              \(\rm{0}\)

              \(\rm{0}\)

              \(\rm{0}\)

              \(\rm{0}\)

              \(\rm{0}\)

              \(\rm{0}\)

              【反思评价\(\rm{1}\)】

              \(\rm{(1)}\)上述实验中,铁生锈的速率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rm{(}\)填字母\(\rm{)}\)________。

              \(\rm{(2)}\)你认为“暖宝宝”中的氯化钠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在此变化中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能。

              【实验二】成分定性的探究

              【实验探究\(\rm{2}\)】

              \(\rm{(1)}\)“暖宝宝”中是否含有铁粉?兴趣小组的同学认为可以用_________来检验。

              \(\rm{(2)}\)如图是兴趣小组验证黑色粉末中含有活性炭粉的实验装置图。\(\rm{(}\)燃烧匙内盛有“暖宝宝”袋内黑色粉末,燃烧匙上方罩一个内壁涂有石灰水的烧杯\(\rm{)}\)


              【反思评价\(\rm{2}\)】验证黑色粉末中是否含有活性炭的方案_______\(\rm{(}\)填“可行”或“不可行”\(\rm{)}\)。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三】成分定量的探究

              暖宝宝的好坏,不是原料越重越好,也不是温度越高越好,其发热温度的高低,持续时间的长短,都与发热原料中的铁粉的含量密不可分,那么如何测定发热原料中铁粉的含量呢?

              【实验探究三】取\(\rm{5.7g}\)样品,投入装有\(\rm{10.0g}\)稀盐酸\(\rm{(}\)足量\(\rm{)}\)的烧杯\(\rm{(}\)烧杯质量\(\rm{10.0g)}\)中,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对烧杯进行了五次称量,数据记录如下:

              反应时间

              \(\rm{t_{0}}\)

              \(\rm{t_{1}}\)

              \(\rm{t_{2}}\)

              \(\rm{t_{3}}\)

              \(\rm{t_{4}}\)

              烧杯和药品质量\(\rm{(g)}\)

              \(\rm{25.7}\)

              \(\rm{25.6}\)

              \(\rm{25.5}\)

              \(\rm{25.5}\)

              \(\rm{m}\)

              【结果分析】

              \(\rm{(1)}\)表格中\(\rm{m}\)的值为 ______\(\rm{g}\)。

              \(\rm{(2)}\)暖宝宝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_。\(\rm{(}\)保留到\(\rm{0.001)}\)

            • 3.

              下图是小梅配制\(\rm{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rm{12%}\)的\(\rm{NaCl}\)溶液的实验操作示意图:

               

              \(\rm{(1)}\)图中的玻璃仪器包括广口瓶、玻璃棒、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指出图中的一处错误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配制时应选择________\(\rm{mL(10mL}\)或\(\rm{50mL}\)或\(\rm{100mL)}\)的量筒量取所需要的水。

              \(\rm{(4)}\)用上述图示的序号表示配制溶液的操作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rm{(}\)填序号\(\rm{)}\)。

              \(\rm{(5)}\)下列关于误差分析的说法正确的是\(\rm{(}\)        \(\rm{)}\)

              A.量取水的体积时,俯视刻度,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B.称量氯化钠时,药品与砝码防反位置,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C.将氯化钠倒入烧杯时,有少量氯化钠残留在纸上,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D.在托盘天平指针偏右时就开始称量,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 4.

              化学兴趣小组对“锌与稀硫酸反应快慢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猜想与假设】\(\rm{①}\)可能与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有关;\(\rm{②}\)可能与锌的形状有关。

              【设计并实验】兴趣小组用\(\rm{100mL}\)不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和\(\rm{5g}\)不同形状的锌进行如下实验\(\rm{(}\)时间为\(\rm{3}\)分钟\(\rm{)}\)。

              编号

              硫酸的质量分数

              \(\rm{(}\)均取\(\rm{20mL)}\)

              锌的形状

              \(\rm{(}\)均取 \(\rm{1g}\) \(\rm{)}\)

              氢气的体积\(\rm{(mL)}\)

              \(\rm{(}\)均收集\(\rm{3}\)分钟\(\rm{)}\)

              \(\rm{1}\)

              \(\rm{20\%}\)

              锌粒

              \(\rm{31.7}\)

              \(\rm{2}\)

              \(\rm{20\%}\)

              锌片

              \(\rm{50.9}\)

              \(\rm{3}\)

              \(\rm{30\%}\)

              锌粒

              \(\rm{61.7}\)

              \(\rm{4}\)

              \(\rm{30\%}\)

              锌片

              \(\rm{79.9}\)

                 \(\rm{(1)}\)锌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下图所示装置收集并测量氢气的体积,则正确的链接顺序是: 氢气\(\rm{→}\)______________________\(\rm{(}\)填导管口序号\(\rm{)}\)。

              【收集证据】

              \(\rm{(3)}\)要比较不同质量分数的硫酸对反应快慢的影响,应选择的实验编号是______。

              【得出结论】依据上表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评价】

              \(\rm{(4)}\)下表是兴趣小组第\(\rm{①}\)组实验根据前\(\rm{6}\)分钟记录详细数据\(\rm{(}\)每分钟记录一次产生氢气的体积\(\rm{)}\)。

              时段\(\rm{(}\)均为\(\rm{1}\)分钟\(\rm{)}\)

              第\(\rm{1}\)分钟

              第\(\rm{2}\)分钟

              第\(\rm{3}\)分钟

              第\(\rm{4}\)分钟

              第\(\rm{5}\)分钟

              第\(\rm{6}\)分钟

              \(\rm{H2}\)的体积\(\rm{/mL}\)

              \(\rm{3.1}\)

              \(\rm{16.7}\)

              \(\rm{11.9}\)

              \(\rm{9.6}\)

              \(\rm{7.6}\)

              \(\rm{6.0}\)

               请解释锌与稀硫酸反应由快变慢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5)}\)锌与硫酸反应的快慢可能还会受_____________因素影响,如果用实验验证该因素对反应快慢的影响,应该控制________________因素不同,而其他因素则相同。

            • 5.

              竹子是“有节、中空、四季常绿”的植物。同学们对竹子中的气体成分展开了探究,测定其成分。


              【查阅资料】红磷需加热到\(\rm{240 ℃}\)才能燃烧,白磷只需达到为\(\rm{40 ℃}\)即可燃烧。另,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rm{(1)}\)收集竹子中的气体。

              小华提出:将一节竹子浸没在水中,在竹子上钻孔,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小刚提出:可用注射器从竹子中抽取气体。

              大家认为两人的想法都可行,于是分为\(\rm{A}\)、\(\rm{B}\)两组,在相同的条件下,\(\rm{A}\)组采用小华的取气方法,\(\rm{B}\)组采用小刚的取气方法,分别完成下面的实验。

              \(\rm{(2)}\)设计实验证明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及解释

              向所取气体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

               

               

              \(\rm{(3)}\)测定氧气含量。

              【设计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方案一和方案二来测定氧气含量。

              【进行实验】按上述两个方案进行多次实验。

              【反思与评价】

              \(\rm{a.}\)实验中磷的量应为足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b.}\)两个方案的实验测定结果不同,测定结果比较准确的是方案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rm{c.}\)经过\(\rm{A}\)、\(\rm{B}\)两组同学的实验,\(\rm{A}\)组测得的竹子中含氧量总是大于\(\rm{B}\)组的,你认为原因是___________。

            • 6.

              在实验室里,小明与同学欲用如图所示装置\(\rm{(}\)气密性良好\(\rm{)}\)和药品制取氧气并验证其有关性质。


              \(\rm{(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rm{(}\)填装置字母\(\rm{)}\),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_,若用装置\(\rm{F}\)收集氧气,气体从________\(\rm{(}\)选填“\(\rm{a}\)”或“\(\rm{b}\)”\(\rm{)}\)端通入。

              \(\rm{(2)}\)小明同学发现\(\rm{B}\)装置有一处明显错误:_________________,将装置\(\rm{B}\)改正后放入相应药品,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明又用下图装置用相同药品制取氧气,用装满水的\(\rm{10mL}\)量筒代替小试管收集。

              \(\rm{①10mL}\)量筒的最大刻度靠近_________端\(\rm{(}\)填写“\(\rm{M}\)”或“\(\rm{N}\)”\(\rm{)}\)。

              \(\rm{②}\)当\(\rm{10mL}\)量筒中的水全部被排尽后,实际收集到的氧气体积\(\rm{V}\)_______\(\rm{10.0mL(}\)填写“\(\rm{ > }\)”、“\(\rm{=}\)”或“\(\rm{ < }\)”\(\rm{)}\)。

              \(\rm{③}\)反应结束后,二氧化锰\(\rm{(}\)难溶于水\(\rm{)}\),实验室可以通过________\(\rm{(}\)填操作名称\(\rm{)}\)回收,该操作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________、________。回收后的二氧化锰还可以在上进反应中反复使用,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将点燃的蜡烛放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并检验燃烧的产物\(\rm{.}\)这瓶氧气不能用________\(\rm{(}\)填装置字母\(\rm{)}\)收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4)}\)将燃着的蜡烛放在如图所示的密闭容器中,同时用氧气传感器侧出密闭容器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rm{(}\)填序号\(\rm{)}\)。

              A.蜡烛燃烧需要氧气

              B.蜡烛燃烧前,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rm{21%}\)

              C.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还有氧气

              D.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为\(\rm{84%}\)

            • 7.

              【提出问题】某学习小组欲测定物质\(\rm{MO}\)中\(\rm{M}\)的相对原子质量。



              【设计与实验】

              \(\rm{(1)}\)连接好装置,并           

              \(\rm{(2)}\)将样品\(\rm{MO}\)放入硬质大玻璃管中,称其质量为\(\rm{79.0g(}\)硬质大玻璃管质量为\(\rm{55.0g)}\),称量装置\(\rm{E}\)的质量为\(\rm{200.0g}\)

              \(\rm{(3)}\)检查装置无误后,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锥形瓶中滴加入稀盐酸。

              \(\rm{(4)}\)一段时间后点燃酒精灯,待\(\rm{D}\)中固体完全反应后,停止加热,待\(\rm{D}\)中玻璃管冷却至室温,关闭分液漏斗活塞。

              \(\rm{(5)}\)称量装置\(\rm{E}\)的质量为\(\rm{205.4g}\)。

              【问题讨论】

              \(\rm{(1)B}\)装置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      ,\(\rm{B}\)中长玻璃管的作用是           

              \(\rm{(2)C}\)装置的作用是           

              【得出结论】经过分析与计算,得出\(\rm{M}\)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误差分析】

              如果锌粒量不足,则测出\(\rm{M}\)的相对原子质量           \(\rm{(}\)填“偏大”、“偏小”或“不变”\(\rm{)}\)

            • 8.

              小丽和小华学习了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后,知道碳与氧气反应能够生成\(\rm{CO}\)或\(\rm{CO_{2}}\),于是两人联想到木炭粉与氧化铜发生的反应可能有:

              \(\rm{①2CuO+C}\)\(\rm{2Cu+CO_{2}↑ ②CuO+C}\)\(\rm{Cu+CO↑}\)

              他们想来验证自己的想法,请你同他们一起进行探究。


              【猜想与假设】木炭粉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的产物有三种可能:

              \(\rm{(1)}\)产物是铜和一氧化碳;

              \(\rm{(2)}\)产物是铜和二氧化碳;

              \(\rm{(3)}\)产物是___________。

              【设计方案】\(\rm{(1)}\)检验产物中是否有\(\rm{CO_{2}}\)的方法是___________;

              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

              \(\rm{(2)}\)如何检验产物中是否存在\(\rm{CO}\),两人查找了资料

              \(\rm{CO}\)的特征反应是:\(\rm{CO}\)能使黄色的氯化钯溶液变蓝。

              【实验与结论】设计的实验装置\(\rm{(}\)如甲图\(\rm{)}\):

              实验报告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rm{①A}\)中固体由黑色变为红色

              \(\rm{②}\)若\(\rm{B}\)中黄色试纸变蓝

              \(\rm{③}\)若\(\rm{C}\)中

              \(\rm{①}\)有铜生成

              \(\rm{②}\)有生成

              \(\rm{③}\)有\(\rm{CO_{2}}\)生成

              【反思与评价】\(\rm{(1)}\)实验结束时,为防止\(\rm{Cu}\)被氧化,必须先停止加热,待\(\rm{Cu}\)冷却后再将试管口的胶塞取下,因此,若没有\(\rm{B}\)安全瓶,可能导致的后果是___________;

              \(\rm{(2)}\)根据实验结论,从环保角度考虑,上述装置\(\rm{C}\)后应添加的装置是___________。

              【拓展与交流】如果用乙图装置代替甲图中的\(\rm{A}\)装置,这样既可以排尽试管中的空气,又能将反应的气体产物都“赶”出来,某气体应是___________。

            • 9.

              某校化学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气体制备与性质验证的组合实验。


              【资料卡片】\(\rm{①}\)红磷的着火点为\(\rm{240℃}\);\(\rm{②}\)饱和\(\rm{NaHCO_{3}}\)溶液可用于吸收\(\rm{HCl}\)气体;\(\rm{③20℃}\)时,碳酸钠在乙醇中几乎不溶解;\(\rm{④}\)氯化钙溶液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rm{⑤}\)石灰石中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酸反应。

              \(\rm{(1)}\)反应开始后,\(\rm{B}\)中充满氧气,但红磷仍未燃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rm{(2)}\)装置\(\rm{G}\)中有干燥和湿润的紫色试纸各一张,当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颜色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
              \(\rm{(3)}\)若装置\(\rm{H}\)中溶液为饱和状态,反应一段时间后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rm{(4)}\)反应完成后同学们对装置\(\rm{D}\)中剩余成分产生兴趣并展开探究:
              观察现象:装置\(\rm{D}\)中不再产生气泡,有部分固体剩余。
              【提出问题】不再产生气泡的原因是什么?
              【猜想假设】猜想一:盐酸已经完全反应       猜想二:剩余固体中无碳酸钙           猜想三:生成物或杂质附着在大理石表面,阻碍反应继续进行
              【实验探究一】反应后溶液中是否有盐酸。

              A. 取上述反应后的清液,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液体变红,将试管加热,液体不变紫。

              B. 向蒸馏水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液体变红色,加热,液体再变紫色。
              C. 将滴加紫色石蕊试液的稀盐酸加热,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
              以上实验说明溶液中有盐酸剩余,由此得出猜想一_____\(\rm{(}\)填“成立”或“不成立”\(\rm{)}\)。

              【实验探究二】剩余固体中是否有碳酸钙。

              先振荡反应容器,使剩余固体和液体充分接触,观察到仍无气泡产生。再向容器中滴加少量的稀盐酸,又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不再产生气泡,仍有固体剩余。由以上实验可知,猜想二与猜想三不成立的结论。

              【得出结论】根据以上实验探究,可得出影响反应能否进行的因素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

            • 10.

              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多数只与氧气反应,但也有例外,如镁在空气中燃烧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还能与氮气和二氧化碳反应。如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图,燃烧匙内放入红磷,测得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rm{ \dfrac{1}{5} }\)。


              \(\rm{(1)}\)试写出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符号表达式                

              \(\rm{(2)}\)若用木炭代替红磷,在不改动装置的情况下进行实验后,几乎没有水进入集气瓶中,原因是                                                      

              \(\rm{(3)}\)若用镁条代替红磷,实验后,集气瓶中进入的水量应该   \(\rm{(}\)填“大于”或“小于”\(\rm{) \dfrac{1}{5} }\)。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