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列“家庭小实验”不能成功的是    
              A.用铅笔芯的粉末使锁的开启变灵活
              B.在煤炉上放一盆水来防止煤气中毒
              C.用盐酸、澄清石灰水证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D.    
            • 2.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的化学知识,判断下列做法能达到目的是    
              A.用燃烧的小木条放入集气瓶内来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
              B.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区分羊毛线和棉线
              C.用氢氧化钠固体来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
              D.    
            • 3. (2014秋•焦作月考)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在探究过程中,很多因素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1)反应物的浓度不同,反应现象可能不同.请举出实例说明    
              (2)碳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不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对比这两个反应可得到的结论是    
              (3)H2在加热条件下可以与CuO反应,生成Cu和H2O.
              ①亮亮同学利用如图A装置完成了该实验.
              实验步骤:先通入H2,再加热,实验结束后,先撤酒精灯,继续通入H2直至试管冷却.可观察到黑色CuO变成红色.
              ②明明同学利用图B装置也完成了该实验.
              实验步骤:将铜丝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变黑后,迅速伸入盛有H2的集气瓶中,片刻可观察到黑色CuO变为红色.
              对比A、B两套装置,B装置的优点是    
              ③在明明同学的实验中,当铜丝表面生成CuO后,若继续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至炽热状态时,则与H2反应较快;若只加热到红热状态时,则反应较慢,甚至没有明显现象.
              对比这两种情况,可得到的结论是    
              (4)在用废铜屑制取硫酸铜的实验中,有下列两种实验方案可供选择:
              甲方案:Cu+2H2SO4(浓)
                △  
              .
               
              CuSO4+SO2↑+2H2O
              乙方案:2Cu+O2
                △  
              .
               
              2CuO      CuO+H2SO4═CuSO4+H2O
              ①分别用上述两种方案制取80g硫酸铜,甲方案参加反应的硫酸的质量为98g,请计算乙方案中参加反应的硫酸的质量为多少?
              ②通过对比这两种实验方案及计算结果,你认为选用哪种方案更好?    ;请说明你的理由    
              (5)通过对上述实验的对比与分析可知,探究某一化学问题时,除了应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恰当的实验装置外,还应考虑    等因素.
            • 4. 下列是某化学兴趣小组对该次活动设计的4个实验方案,其中方案一、方案二都合理的是    
              选项ABCD
              实验目的证明分子有间隔酸雨对环境的影响质量守恒定律的测定鉴别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气体
              方案一温度计加入热水中汞柱上升制到的酸雨加入树叶果皮中观察现象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分别用燃着的木条点燃观察现象
              方案二50mL水和50mL无水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100mL制到的酸雨加入大理石中观察现象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 5. 下列实验方案合理的是    

              选项实验目的所用试剂或方法
              A鉴别热塑性塑料和热固性塑料加热,观察外形变化
              B实验室制取CO2块状大理石和稀硫酸
              C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氯化钙加入碳酸钾溶液,过滤
              D区分硬水和软水 
                  
            • 6. 利用家庭生活用品可以对化学知识进行学习和探究.食盐、食醋、纯碱均为家庭厨房中常用的物质,利用这些物质能完成的实验为    
              A、检验自来水中是否含有氯离子      B、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
              C、鉴别BaCl2溶液和CaCl2溶液           D、    
            • 7. 某同学设计了下面三种方法制取硝酸铜.
              方法①;2Cu+O2
                △  
              .
               
              2CuO   CuO+2HNO3═Cu(NO32+H2O
              方法②: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方法③:Cu+Fe(NO32═Cu(NO32+Fe
              你认为大量制取硝酸铜宜采用上面的第    种方法;
              从“绿色化学”的角度考虑,不宜采用上面的第    种方法;还有一种方法不能采用,其理由是    
            • 8. (2009•庆阳)小明发现家中施肥用的碳酸氢铵(NH4HCO3)减少了,并闻到一股刺激性气味.他很好奇,于是和同学们进行探究,请你一同参与:
              (提出问题)碳酸氢铵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猜想假设)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产物可能为水、二氧化碳、氨气.
              (实验设计)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实验装置中的铁架台省略).
              (1)装置A烧杯中加入生石灰和水的作用是    
              (2)根据现象    ,证明实验后生成的水和氨气.
              (3)装置B中澄清石灰水    ,证明产生中有二氧化碳生成.
              (4)小红同学认为若将装置B中澄清石灰水改为NaOH溶液,再经过某实验操作,也可证明碳酸氢铵分解后有二氧化碳生成,请你帮她设计并完成实验: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反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结论)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反思)根据以上实验,你认为化肥碳酸氢铵在保存时应注意的问题是    
            • 9. 机动车排放的尾气是空气的重要污染源,其成分之一是NO.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查阅资料后得知:①NO常温下是一种无色、难溶于水的气体,它的密度比空气略大;②NO常温下能与氧气迅速反应,生成红棕色的NO2气体:2NO2+O2=2NO2;③实验室常用铜与稀硝酸反应制取NO:3Cu+8HNO3(稀)=3Cu(NO32+2NO↑十4X. 根据以上信息完成下列问题:
              (1)物质X的化学式为    
              (2)若制取并收集NO气体,你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收集装置是    
              (3)实验时在发生装置中可以观察到:铜片不断溶解并得到蓝色溶液,还能观察到的现象有:    

              (4)该小组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还得知:①NO容易和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中毒;②NO能抗击侵入人体的微生物,并能阻止癌细胞的繁殖和肿瘤细胞的扩散.综合分析①和②的信息,你得到的启示是    
              (5)某化工厂准备生产Cu(NO32,以铜和稀硝酸为主要原料设计了两种方案:
              方案一:3Cu+8HNO3(稀)═3Cu(NO32+2NO↑十4X;
              方案二:2Cu+O2
                △  
              .
               
              2CuO,CuO+2HNO3═Cu(NO32+H2O.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你认为较合理的方案是    .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选择此方案的另一条理由是    
            • 10. 王老师说:自然界的水含有不溶性或可溶性杂质,都是混合物.小霞同学认为,自然界的水中含有不溶性的杂志时,水是浑浊的,很容易观察到,而自然界的井水、河水都是澄清透明的,怎么能确定其中是否含有可溶性的杂质呢?请你设计实验或列举生活中的事实证明井水中既含有可溶性的气体,又含有可溶性的固体.
              实验方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水中含有可溶性气体 
                      水中含有可溶性固体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