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对比实验”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

              \(\rm{(1)}\)实验\(\rm{1}\)中,能得到可燃物燃烧条件之一“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个结论的现象为 ______ 。若用实验\(\rm{1}\)装置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可采用的方法是 ______ 。
              \(\rm{(2)}\)实验\(\rm{2}\)中,把干燥的紫色石蕊纸花和湿润的紫色石蕊纸花分别伸入两瓶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中,下列对实验现象或推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______ \(\rm{(}\)填序号\(\rm{)}\)。
              A.干燥的紫色石蕊纸花变红            \(\rm{B.}\)水不能使紫色石蕊纸花变红
              C.湿润的紫色石蕊纸花变红            \(\rm{D.CO_{2}}\)与水发生了反应
              \(\rm{(3)}\)图\(\rm{1}\)是探究铁钉生锈条件的实验示意图。

              会出现明显现象的是试管 ______ \(\rm{(}\)填序号,下同\(\rm{)}\),试管 ______ 中的物质与其对比,可得出铁生锈的条件之一是与水接触。
              \(\rm{(4)}\)在探究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rm{①}\)溶质的种类;  \(\rm{②}\)溶剂的种类;\(\rm{③}\)溶质最多被溶解的质量;  \(\rm{④}\)溶剂的质量;  \(\rm{⑤}\)温度。如测定“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研究的是 ______ \(\rm{(}\)填序号\(\rm{)}\)受温度的影响,这就需要控制其他因素保持不变。
              \(\rm{(5)}\)不同压强下,二氧化碳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如图\(\rm{2}\)所示,图中压强\(\rm{P_{1}}\)、\(\rm{P_{2}}\)的大小关系是 ______ \(\rm{(}\)填字母\(\rm{)}\)。
              A.\(\rm{P_{1} > P_{2}}\)       \(\rm{B.P_{1}=P_{2}}\)      \(\rm{C.P_{1} < P_{2}}\)       \(\rm{D.}\)无法确定
            • 2.
              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请填写下列空格
              \(\rm{(1)}\)取两支相同的木条,将其中一支的一端进入酒精中约\(\rm{10}\)秒,将另一支的一端进入水中约\(\rm{10}\)秒,然后将两支木条的浸入端分别靠近酒精灯火焰片刻,此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物质的燃烧与______的关系。
              \(\rm{(2)}\)图\(\rm{A}\)进行的实验是某同学取甲、乙两个完全相同的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向甲、乙两瓶中分别倒入相同体积的蒸馏水和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将两瓶迅速拧紧瓶盖,振荡,观察现象。该实验的探究目的是______,写出乙塑料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rm{(3)}\)用图\(\rm{B}\)所示方法,把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有燃着蜡烛的烧杯中,下层蜡烛的火焰先熄灭,上层蜡烛的火焰后熄灭。本实验中,放置高低不同的两支蜡烛的目的是______。
              \(\rm{(4)}\)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得到溶液的\(\rm{pH}\)变化曲线如图\(\rm{C}\)所示,曲线上\(\rm{a}\)点所表示的意义是______。
            • 3.
              “对比实验”是化学学习中行之有效的思维方法。请回答以下问题:

              \(\rm{(1)}\)实验\(\rm{A}\)探究镁带与铁粉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实验设计中不合理的是 ______ 。
              \(\rm{(2)}\)实验\(\rm{B}\)中利用了铜的 ______ 性,该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______ 。
              \(\rm{(3)}\)实验\(\rm{C}\)中向体积相同充满\(\rm{CO_{2}}\)的软塑料瓶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水和\(\rm{NaOH}\)溶液,证明\(\rm{CO_{2}}\)和\(\rm{NaOH}\)发生反应的现象是 ______ ,\(\rm{CO_{2}}\)与\(\rm{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 4.
              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图示回答问题

              \(\rm{(1)}\)甲是蒸发溶液的实验,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 ______ ;
              \(\rm{(2)}\)乙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前,白磷不燃烧,而打开后,白磷燃烧。比较打开前后的现象,证明白磷燃烧需要 ______ ;
              \(\rm{(3)}\)丙是一组对比实验,实验目的是 ______
              \(\rm{(4)}\)丁实验中,能充分证明质量守恒定律的现象是 ______ 。
            • 5.
              如图\(\rm{1}\)是“燃烧的条件”实验活动的部分操作示意图

              \(\rm{(l)}\)仪器\(\rm{①}\)的名称为 ______ ;
              \(\rm{(2)}\)实验一加热片刻观察到\(\rm{A}\)中棉球上的酒精燃烧产生蓝色火焰,\(\rm{B}\)中棉球上的水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______ ;
              \(\rm{(3)}\)实验二观察到先燃烧的物质是 ______ ;若将铜片上的物质换成等量的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观察到木屑先燃烧,说明木屑的着火点比煤粉 ______ ;
              \(\rm{(4)}\)实验三将燃着的蜡烛放在如图\(\rm{2}\)所示的密闭容器中,同时用氧气传感器侧出密闭容器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rm{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______ \(\rm{(}\)填序号\(\rm{)}\)。
              A.蜡烛燃烧需要氧气
              B.蜡烛燃烧前,密闭容器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rm{21\%}\)
              C.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还有氧气
              D.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为\(\rm{84\%}\)
            • 6.
              如图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些重要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rm{(1)A}\)实验的目的是 ______ 。
              \(\rm{(2)B}\)实验中,通过对比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得出燃烧的条件是 ______ 。
              \(\rm{(3)}\)由\(\rm{C}\)实验得出\(\rm{CO_{2}}\)的化学性质是 ______ 。
              \(\rm{(4)D}\)实验中水的作用是 ______ 。
              \(\rm{(5)E}\)实验的原理是 ______ 。
            • 7. 如图所示是气体制取与性质验证的组合实验.打开A中分液漏斗活塞后,A、B、C、D、E中均可观察到明显现象.

              (1)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2)B中的现象是 ______
              (3)A中产生的氧气在C装置中有何作用 ______
                      ①供给呼吸            ②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③将稀盐酸压入D装置中
              (4)E中的现象是 ______ ,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 _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5)用F装置收集气体,说明该气体具有的性质是 ______
            • 8. 如图1为应用Y形管进行的不同实验探究
              (1)实验室利用装置甲制备少量二氧化碳:Y形管中盛放的固体物质是 ______ (填名称,下同),液体物质是 ______
              (2)实验室利用装置乙制备少量氧气:实验室,酒精灯应加热Y形管内 ______ (填“a”或“b”)处的高锰酸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3)利用装置丙探究燃烧的条件(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①通过比较装置丙内 ______ (填标号)处的实验现象,可推导出燃烧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A、a和b  B、b和c  C、a和c
              ②图2中能正确反映气球内气压(P)随反应时间(t)而发生变化的是 ______ (填标号).
            • 9. 化学学习中常常需要控制变量、设计对比实验对物质进行探究.
              (1)图1所示实验中,两杯水都变红,但热水变红的时间比冷水要短.由此说明 ______
              (2)如图所示实验中,观察到 ______ 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和 ______ . 
              (3)图3所示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 ,为探究CO2能跟水反应,还应补充的实验是 ______ .CO2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10.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知识.
              (1)目前,人类以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化石燃料有煤、 ______ 和天然气.
              (2)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可用于扑灭档案室发生的火灾,下列说法正确的 ______ (填序号).
              A.液态二氧化碳气化后不会污染档案资料
              B.二氧化碳可覆盖在燃烧物表面,隔绝空气
              C.液态二氧化碳气化时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着火点
              (3)氯化钠(NaCl) 和硝酸钾 (KNO3) 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及其溶解度曲线如图1:
              温度(℃) 10 20 40 60 80
              KNO3 20.9 31.6 63.9 110 169
              NaCl 35.8 36 36.6 37.3 38.4

              ①图中能表示KNO3溶解度曲线的是 ______ (填“甲”或“乙”).
              ②t1oC时,等质量的甲和乙二种物质分别加水制成相应的饱和溶液,得到溶液质量较大的是 ______ .(填“甲”或“乙”)
              ③20℃时,向两个分别盛有相同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钠的烧杯中,各加入100g水,充分溶解后,恢复至20℃,其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有 ______ .(填字母编号)
              A.烧杯①中溶解的是KNO3,烧杯②中溶解的是NaCl
              B.烧杯②中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都有可能将烧杯①中固体全部溶解
              D.若将烧杯①中的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4)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常用的防腐剂.结合图3“小资料”回答问题:

              ①根据资料,小明设计如图的实验:
              实验A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实验B观察到溶液最终变为 ______ 色.
              ②亚硝酸钠加热分解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气体可能是 ______ (填字母).
              A.NO2      B.NH3      C.N2      D.SO2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