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下列是由一些反应事实推导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推理不合理的是\(\rm{(}\)  \(\rm{)}\)
              序号 化学反应事实 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rm{A}\) 水要在通电的条件才能分解,而双氧水只要加入二氧化锰
              就迅速分解
              是否加入催化剂
              \(\rm{B}\) 铜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钠米铜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 反应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rm{C}\) 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 氧气的浓度
              \(\rm{D}\) 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发生反应,而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 反应温度
              A.\(\rm{A}\)
              B.\(\rm{B}\)
              C.\(\rm{C}\)
              D.\(\rm{D}\)
            • 2.
              高锰酸钾是初中常用的一种试剂,它可以和很多物质反应,发生颜色变化。小明和小丽把  经硫酸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和草酸\(\rm{[H_{2}C_{2}O_{4}]}\)溶液混合,发现刚开始反应时溶液褪色不明显,但不久后褪色速度突然加快。为了探究反应过程中褪色速度加快的原因,小明查到了如下资料:
              资料\(\rm{1}\):\(\rm{2KMnO_{4}+5H_{2}C_{2}O_{4}+3H_{2}SO_{4}=K_{2}SO_{4}+2MnSO_{4}+8H_{2}O+10CO_{2}↑}\)
              资料\(\rm{2}\):通常情况下,反应物浓度变大。反应加快;温度开高,反应加快。
              \(\rm{(1)}\)根据这些资料,小明提出了两个假设。
              假设一:褪色速度突然加快是由反应物浓度变大引起的;
              假设二:褪色速度突然加快是由反应过程中温度升高引起的。小明经过分析,否定了假设一,理由是 ______ 。
              \(\rm{(2)}\)小丽针对假设二进行实验探究后,经过思考,又做了如下实验:
              把经硫酸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等分为两份,分装\(\rm{A}\)、\(\rm{B}\)两试管,同时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等浓度的草酸溶液,并置于同一水浴中。迅速向\(\rm{A}\)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rm{MnSO_{4}}\),发现\(\rm{A}\)试管中溶液褪色明显快于\(\rm{B}\)试管。上述实验中,把\(\rm{2}\)支试管置于同一水浴中的目的是 ______ 。这一实验基于的假设是 ______ 。
            • 3.
              铜片在空气中久置表面会变绿。某小组同学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铜变绿的条件。
              【查阅资料】\(\rm{1}\)、铜绿的成分是碱式碳酸铜\(\rm{[Cu_{2}(OH)_{2}CO_{3}]}\),碱式碳酸铜能够与盐酸反应。
              \(\rm{2}\)、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作为一些气体的干燥剂。
              【猜想与假设】常温下,铜片变绿可能与\(\rm{O_{2}}\)、\(\rm{CO_{2}}\)、水蒸气有关。
              【进行实验】利用下图\(\rm{1}\)装置分别制取并收集气体于试管中,制取气体原理及收集气体等操作见下表。将收集好的气体,用图\(\rm{2}\)所示装置进行\(\rm{4}\)个实验,通过控制与铜片接触的物质,进行实验并持续观察实验现象。

              编号 主要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rm{1}\) 甲中盛有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收集一试管气体 铜片始终无明显变化
              \(\rm{2}\) 甲中盛有大理石和稀盐酸,收集一试管气体 铜片始终无明显变化
              \(\rm{3}\) 甲处先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反应收集半试管气体,再换盛有大理石和稀盐酸的装置,继续收集至一试管气体 一段时间后铜片变绿
              \(\rm{4}\) 甲处先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反应收集半试管气体,再换盛有大理石和稀盐酸的装置,继续收集至一试管气体,并向气体中加入适量浓硫酸 铜片始终无明显变化
              【解释与结论】
              \(\rm{(1)}\)实验\(\rm{1}\)的目的是验证 ______ 。
              \(\rm{(2)}\)实验\(\rm{2}\)制取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rm{(3)}\)得出“铜片变绿一定与\(\rm{O_{2}}\)有关”的结论,依据的两个实验是 ______ \(\rm{(}\)填编号\(\rm{)}\)。
              \(\rm{(4)}\)实验\(\rm{4}\)中,试管内的气体主要含有 ______ 。
              \(\rm{(5)}\)上述实验可推知,铜片变绿的条件是 ______ 。
              【讨论与交流】
              \(\rm{(6)}\)同学们猜想碱式碳酸铜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生成,证明此猜想所需试剂是 ______ 。
            • 4.
              物质的变化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请根据下列变化的现象或结果的差异以及题给示例,说出相应的影响因素。
              现象或结果的差异 影响因素
              示例:生铁容易锈蚀,而钢则不易锈蚀。 物质的组成
              \(\rm{(1)}\)木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则生成一氧化碳。 ______
              \(\rm{(2)}\)一氧化碳能将红棕色的氧化铁还原成黑色铁粉,二氧化碳则不能。 ______
              \(\rm{(3)}\)二氧化碳通入水中后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在绿色植物的叶绿素内二氧化碳和水却能转化为葡萄糖和氧气。 ______
              \(\rm{(4)}\)石灰石粉末和稀盐酸的反应速率大于块状石灰石和稀盐酸的反应速率。 ______
            • 5.
              日常生活中,人们利用碳酸钠溶液具有碱性,清洗餐具上的油污,碱性越强,去油污的效果越好。下面是对影响碳酸钠溶液碱性的因素展开探究。
              用碳酸钠固体和不同温度的水,配置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rm{2\%}\)、\(\rm{6\%}\)和\(\rm{10\%}\)的碳酸钠溶液,立即测量溶液的\(\rm{pH}\),记录数据如表:
              实验编号 \(\rm{①}\) \(\rm{②}\) \(\rm{③}\) \(\rm{④}\) \(\rm{⑤}\) \(\rm{⑥}\) \(\rm{⑦}\) \(\rm{⑧}\) \(\rm{⑨}\)
              溶质质量分数 \(\rm{2\%}\) \(\rm{2\%}\) \(\rm{2\%}\) \(\rm{6\%}\) \(\rm{6\%}\) \(\rm{6\%}\) \(\rm{10\%}\) \(\rm{10\%}\) \(\rm{10\%}\)
              水的温度\(\rm{/℃}\) \(\rm{20}\) \(\rm{40}\) \(\rm{60}\) \(\rm{20}\) \(\rm{50}\) \(\rm{60}\) \(\rm{20}\) \(\rm{40}\) \(\rm{60}\)
              溶液\(\rm{pH}\) \(\rm{10.90}\) \(\rm{11.18}\) \(\rm{11.26}\) \(\rm{11.08}\) \(\rm{11.27}\) \(\rm{11.30}\) \(\rm{11.22}\) \(\rm{11.46}\) \(\rm{11.50}\)
              请你分析表中数据回答:
              \(\rm{(1)}\)去油污的效果最好的是 ______ \(\rm{(}\)填实验编号\(\rm{)}\)。
              \(\rm{(2)}\)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对碳酸钠溶液\(\rm{pH}\)的影响是:当碳酸钠溶液的质量分数相同时, ______ 。
              \(\rm{(3)}\)要画出碳酸钠溶液的\(\rm{pH}\)随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关系曲线,可选择的一组实验是 ______ \(\rm{(}\)填实验编号\(\rm{)}\),结论是 ______ 。
              \(\rm{(4)}\)如果某实验小组想得到更好的去污效果,根据之前的实验规律,可以尝试的实验条件是 ______ 。
              A.\(\rm{12\%}\)、\(\rm{60℃B.8\%}\)、\(\rm{40℃C.10\%}\)、\(\rm{70℃}\)
              \(\rm{(5)}\)该小组配制\(\rm{50g}\) \(\rm{10\%}\) \(\rm{Na_{2}CO_{3}}\)溶液的流程图如图所示:

              该小组应称量\(\rm{Na_{2}CO_{3}}\)的质量为 ______ \(\rm{g}\),若称量\(\rm{Na_{2}CO_{3}}\)固体时指针向右偏转,则应 ______ 直到天平平衡。
            • 6.
              镁条在空气中久置表面会变黑,某小组同学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镁条变黑的条件。
              【查阅资料】常温下,亚硫酸钠\(\rm{(Na_{2}SO_{3})}\)可与\(\rm{O_{2}}\)发生化合反应。
              【猜想与假设】常温下,镁条变黑可能与\(\rm{O_{2}}\)、\(\rm{CO_{2}}\)、水蒸气有关。
              【进行实验】通过控制与镁条接触的物质,利用如图装置\(\rm{(}\)镁条长度为\(\rm{3cm}\),试管容积为\(\rm{20mL)}\),分别进行下列\(\rm{5}\)个实验,并持续观察\(\rm{20}\)天。
              编号 主要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rm{1}\) 先充满用\(\rm{NaOH}\)浓溶液洗涤过的空气再加入\(\rm{2mL}\)浓硫酸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rm{2}\) 加入\(\rm{2mLNaOH}\)浓溶液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rm{3}\) 先加入\(\rm{2mL}\)浓硫酸再通入约\(\rm{4mLCO_{2}}\)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rm{4}\) 先加入\(\rm{4mL}\)饱和\(\rm{Na_{2}SO_{3}}\)溶液再充满\(\rm{CO_{2}}\)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rm{5}\) 先加入\(\rm{2mL}\)蒸馏水再通入约\(\rm{4mLCO_{2}}\) 镁条第\(\rm{3}\)天开始变黑至第\(\rm{20}\)天全部变黑
              【解释与结论】
              \(\rm{(1)}\)实验\(\rm{1}\)和\(\rm{2}\)中,\(\rm{NaOH}\)浓溶液的作用是 ______ \(\rm{(}\)用化学方程式表示\(\rm{)}\)
              \(\rm{(2)}\)实验\(\rm{1}\)的目的是 ______ 。
              \(\rm{(3)}\)实验\(\rm{3}\)中,试管内的气体主要含有\(\rm{CO_{2}}\)、 ______ 。
              \(\rm{(4)}\)得出“镁条变黑一定与\(\rm{CO_{2}}\)有关”结论,依据的两个实验是 ______ \(\rm{(}\)填编号\(\rm{)}\)
              \(\rm{(5)}\)由上述实验可推知,镁条变黑的条件是 ______ 。
              【反思与评价】
              \(\rm{(6)}\)在猜想与假设时,同学们认为镁条变黑与\(\rm{N}\)无关,其理由是 ______ 。
              \(\rm{(7)}\)本组实验\(\rm{1}\),\(\rm{2}\)中使用\(\rm{NaOH}\)浓溶液,而不是使用澄清石灰水,理由是 ______ 。
            • 7.
              这学期,小亮和另两位同学主动承担了维护班级花坛的工作\(\rm{.}\)前不久,他们发现有部分花的叶面出现了枯黄的现象,便及时向花坛里施用了足量的化肥,但效果并不明显,他们决定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
              【收集资料】
              \(\rm{(1)}\)庄稼叶色枯黄,他们选择施用 ______ \(\rm{(}\)填写氮或磷、钾\(\rm{)}\)肥是正确的.
              \(\rm{(2)}\)前一段时间他们曾用熟石灰\(\rm{(}\)化学式为 ______ \(\rm{)}\)对花坛中的 ______ 性土壤进行过改良.
              \(\rm{(3)}\)近一个星期一直无雨,气温较高.
              \(\rm{(4)}\)通过查阅资料,小亮和同学知道:含\(\rm{NH4^{+}}\)的盐受热或与碱混合,会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氨气的水溶液呈碱性.
              【提出假设】
              \(\rm{(1)}\)太阳的曝晒、气温升高都可使肥效流失.
              \(\rm{(2)}\)熟石灰与化肥反应也可使肥效流失.
              【设计并进行实验】
              \(\rm{(1)}\)小亮取少量这种化肥于试管中加热,在试管口放一条干燥的\(\rm{PH}\)试纸,试纸无变化\(\rm{.(2)}\)另取少量这种化肥与熟石灰混合,闻到 ______ 气味.
              【他的结论】
              由以上第二个实验中的现象他能得出肥效流失与 ______ 有关.
              【反思与应用】
              \(\rm{(1)}\)小亮进行的第一个实验中,\(\rm{PH}\)试纸无变化,这与查阅资料给出的信息不符,其原因是 ______
              \(\rm{(2)}\)参与了小亮和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想必你也一定受到了启发,你能对小亮保存剩余化肥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吗? ______ .
            • 8.
              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是根据一些反应事实推导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推理不合理的是\(\rm{(}\)  \(\rm{)}\)
              序号 化学反应事实 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rm{A}\) 红热的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 反应物浓度
              \(\rm{B}\) 水要在通电的条件才能分解,而双氧水只要加入二氧化锰就迅速分解 催化剂
              \(\rm{C}\) 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发生反应,而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 反应温度
              \(\rm{D}\) 分别将等质量的锌片和锌粉加入到等溶质质量分数足量稀盐酸中,锌粉反应更剧烈 反应物的接触面积
              A.\(\rm{A}\)
              B.\(\rm{B}\)
              C.\(\rm{C}\)
              D.\(\rm{D}\)
            • 9. 酒精灯是实验室中常用的加热仪器,某兴趣小组同学对酒精灯内焰进行如下探究.
              (Ⅰ)定性研究
              甲同学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酒精灯火焰中,1~2s后取出,观察到位于焰心的部分没有明显变化,说明焰心温度最低.
              (1)写出碳完全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______
              (Ⅱ)定量研究
              乙同学用注射器抽取灯芯和焰心交界处气体(见图一)利用氧气传感器测量氧气的体积分数(如表).丙同学利用高温传感器(见图二)测酒精灯灯芯和焰心交界处温度(如表).
              测量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灯芯和焰心交界处氧气体积分数 5.93% 5.29% 6.53%
              灯芯和焰心交界处温度/℃ 236 243 240
              (2)乙、丙同学多次进行测量的目的是 ______
              (3)火柴梗燃烧需要氧气的最低含量是14.0%,着火点是270℃,结合如表谈谈你对“火柴梗在焰心处没有明显变化”的认识 ______
              (4)如果考虑抽气时空气的影响,则乙同学测出的氧气浓度比焰心的实际氧气浓度 ______ (“高”或“低”);另外乙同学所测氧气的体积分数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写出两点即可)① ______ ,② ______
            • 10. 菱锰矿(含有MnCO3)常用稀H2SO4来浸出Mn2+
              (1)侵出Mn2+发生的是复分解反应,该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2)为探究浸锰的最佳工艺条件,某研究小组首先进行了单因素实验,数据如下:
              矿酸比 1:0.4 1:0.5 1:0.6 1:0.7 1:0.8
              浸出率/(%) 75.9 83.8 91.8 92.8 93.0
              ①矿酸比从1:0.4到1:0.8的过程中,稀H2SO4的用量 ______ (填“增大”或“减小”)
               ②分析数据得知:当矿酸比从1:0.4到1:0.6时,Mn2+浸出率 ______
              当矿酸比从1:0.6到1:0.8时,Mn2+浸出率 ______
              (3)该研究小组选定两个因素作为研究条件进行对比实验,数据如下:
              矿酸比 温度/(℃) 浸出率/(%)
              1 1:0.5 60 80.2
              2 1:0.5 80 83.8
              3 1:0.6 60 X
              4 1:0.6 80 91.8
              ①表中X最有可能的数值为 ______
              A.79.7        B.80.8         C.87.6       D.92.8
               ②该工艺的最佳条件为:矿酸比: ______ ;温度: 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