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列实验没有体现控制变量思想方法的是\(\rm{(}\)  \(\rm{)}\)
              A.
              探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B.
              探究温度对溶质溶解速率的影响
              C.
              探究影响铁生锈的有关因素
              D.
              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 2.

              某兴趣小组做实验,以探究分子的运动\(\rm{.}\)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rm{(1)}\)实验\(\rm{1}\):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rm{2—3}\)滴无色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烧杯内液体立即变红。由实验\(\rm{1}\)得出的结论有:_______

              \(\rm{(2)}\)实验\(\rm{2(}\)如图甲所示\(\rm{)}\):烧杯\(\rm{B}\)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设计实验\(\rm{3(}\)如图乙所示\(\rm{)}\)作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____________________.

            • 3.

              实验室有一瓶标签受到腐蚀的无色溶液,如图所示:

              这瓶无色溶液是放在存放盐溶液的柜子里。化学兴趣小组开展探究:\(\rm{(}\)提示:\(\rm{BaCO}\)\(\rm{{\,\!}_{3}}\)和\(\rm{BaSO}\)\(\rm{{\,\!}_{4}}\)均属于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rm{)}\)

              【提出问题】这瓶无色溶液究竟是什么盐的溶液?

              【猜想与假设】该无色溶液可能是碳酸钠、碳酸氢钠、氯化钠、硫酸钠、硝酸钠中某一种的溶液。

              【初步分析】

              \(\rm{(1)}\)库尔班同学根据标签上的组成元素认为一定不是______溶液。

              \(\rm{(2)}\)艾力同学提出,碳酸氢钠、硝酸钠的溶液也不可能,他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实验】为了确定该溶液究竟是剩余两种盐的哪一种溶液,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rm{①}\)取少量该无色溶液于试管中,慢慢

              滴加\(\rm{BaCl_{2}}\)溶液

              \(\rm{②}\)静置后,向沉淀中滴加稀盐酸

               产生白色沉淀

               

              产生大量气泡,沉淀全部溶解

              【实验结论】

              \(\rm{(3)}\)该瓶无色溶液的溶质是_____\(\rm{(}\)填化学式\(\rm{)}\),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反思】

              \(\rm{(4)}\)玉素甫同学认为原设计的实验还可简化,同样达到鉴别的目的。这个同学设计的实验如下\(\rm{(}\)将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填入相应的空格中\(\rm{)}\):

              \(\rm{(5)}\)白燕同学经查阅资料得知:氯化钠、硫酸钠、硝酸钠溶液呈中性,碳酸钠、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提出测溶液的酸碱性来确定更简便。她采用______测量溶液的\(\rm{pH}\)值______\(\rm{7(}\)填\(\rm{ > }\)、\(\rm{=}\)、\(\rm{ < )}\),则该溶液为碳酸钠溶液。

            • 4.

              金属用途广泛,其结构和性质等是化学重要的研究内容。

              \(\rm{(1)}\)如图是铝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


              A.铝原子的质子数为\(\rm{13 B.}\)在化合物中铝通常显\(\rm{+2}\)价

              C.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rm{D.}\)铝可作导线是由于它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rm{(2)}\)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但家里用了很久的铝壶很少出现腐蚀,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中的原因_______________

              \(\rm{(3)}\)某化学小组向\(\rm{AgNO_{3}}\)和\(\rm{Cu(NO_{3})_{2}}\)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进行了下图实验, 并对溶液\(\rm{A}\)和固体\(\rm{B}\)的成分进行了分析和实验探究。


              探究一:

              【提出问题】溶液\(\rm{A}\)中的溶质可能有哪些?              

              【作出猜想】

              Ⅰ\(\rm{.}\)只有\(\rm{Zn(NO}\)\(\rm{{\,\!}_{3}}\)\(\rm{)}\)\(\rm{{\,\!}_{2}}\)        

              Ⅱ\(\rm{. Zn (NO}\)\(\rm{{\,\!}_{3}}\)\(\rm{)}\)\(\rm{{\,\!}_{2}}\)、\(\rm{AgNO}\)\(\rm{{\,\!}_{3}}\)

              Ⅲ\(\rm{. Zn (NO}\)\(\rm{{\,\!}_{3}}\)\(\rm{)}\)\(\rm{{\,\!}_{2}}\)、\(\rm{Cu(NO}\)\(\rm{{\,\!}_{3}}\)\(\rm{)}\)\(\rm{{\,\!}_{2\;\;\;\;}}\)

              Ⅳ\(\rm{.Zn (NO}\)\(\rm{{\,\!}_{3}}\)\(\rm{)}\)\(\rm{{\,\!}_{2}}\)、\(\rm{AgNO}\)\(\rm{{\,\!}_{3}}\)、\(\rm{Cu(NO}\)\(\rm{{\,\!}_{3}}\)\(\rm{)}\)\(\rm{{\,\!}_{2}}\)

              【交流讨论】不合理的猜想是 \(\rm{①}\)  \(\rm{(}\)填标号\(\rm{)}\),其理由是   \(\rm{②}\)     

              【实验探究】若猜想Ⅰ成立,通过以下实验可确定固体\(\rm{B}\)的成分,请将下表填写完整。

              实验步骤

              现 象

              实验结论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取少量固体\(\rm{B}\),滴加    \(\rm{③}\)   

              有气泡产生

               固体\(\rm{B}\)含有   \(\rm{④}\)     

                    \(\rm{⑤}\)           

              探究二:

              设计实验证明锌、铜、银的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rm{(4)}\)【归纳】由本题涉及的金属的化学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实验桌上有一瓶无色液体,某同学说可以往溶液样品中滴加石蕊试液,判断其酸碱性\(\rm{.}\)该环节属于科学探究的\(\rm{(}\)  \(\rm{)}\)
              A.提出问题
              B.作出猜想
              C.设计实验
              D.反思评价
            • 6.

              小军同学在做家庭小实验时,向热的大米粥中加入碘酒,发现未变蓝色。面对“异常”现象,他不应该采取的做法是          

              A.认为自己做错了,继续做其它实验     
              B.查找相关资料,探究原因
              C.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D.向老师请教
            • 7.

              某班化学实验课进行酸碱盐的性质实验。

              \(\rm{〖}\)实验一\(\rm{〗}\)自制酸碱指示剂

              \(\rm{(1)}\)取少量紫包菜和白菜叶剪碎后分别在研钵中捣烂,加入酒精溶液浸泡;用纱布将浸泡出的汁液滤出,观察到紫包菜汁液为紫色,白菜汁液为无色。分别装好待用。

              \(\rm{(2)}\)取四支试管分别用\(\rm{NaOH}\)溶液和稀盐酸进行实验,观察到现象如图。

              记录如下:

              \(\rm{NaOH}\)溶液

              稀盐酸

              紫包菜汁液

              \(\rm{①}\)绿色

              \(\rm{②}\)红色

              白菜汁液

              \(\rm{③}\)无色

              \(\rm{④}\)淡黄色

              你认为两种汁液中,更适合做酸碱指示剂的是              

              \(\rm{(3)}\)再用苹果汁进行相同实验,紫包菜汁液变红色,白菜汁液变淡黄色。则苹果汁溶液显        性。

              \(\rm{〖}\)实验二\(\rm{〗}\)探究碱和盐的性质

              第一组学生进行\(\rm{CuSO_{4}}\)、\(\rm{NaOH}\)溶液的反应,观察到的现象是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第二组学生进行\(\rm{BaCl_{2}}\)、\(\rm{Na_{2}CO_{3}}\)溶液的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rm{〖}\)实验三\(\rm{〗}\)废液再探究

              \(\rm{〖}\)实验二\(\rm{〗}\)结束后,两组同学将全部的废液集中倒进一个废液缸中。兴趣小组同学对废液进行过滤,得到无色滤液。

              【提出问题】

              滤液中含有什么溶质?

              【做出猜想】

              滤液中一定含有                    ,还可能含有\(\rm{BaCl_{2}}\)、\(\rm{NaOH}\)、\(\rm{Na_{2}CO_{3}}\)、\(\rm{Na_{2}SO_{4}}\)中的一种或几种。

              【实验探究】

              \(\rm{(1)}\)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紫包菜汁液,溶液显绿色。

              \(\rm{(2)}\)继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溶液变成红色,无气泡和沉淀产生,则滤液中一定没有             、   。根据\(\rm{(1)(2)}\)判断滤液中一定含有     

              \(\rm{(3)}\)为最终确定该滤液的组成,还需补充的实验是:                                    ,观察到白色沉淀。

              【实验结论】该无色滤液的组成为                        

            • 8. 许多物质燃烧都伴随发光放热的现象,王刚同学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王刚小组的同学对此展开了探究: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rm{?}\)
              【猜想与假设】一\(\rm{.}\)都是化学变化;    二\(\rm{.}\)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收集证据】同学们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rm{(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火焰上,观察到:\(\rm{a.}\)烧杯内壁出现             ;
               \(\rm{b.}\)手摸烧杯壁有          感觉;  \(\rm{c.}\)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
              \(\rm{(2)}\)将烧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                 。
              分析: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是          ,蜡烛燃烧为                 变化\(\rm{.}\)。
              \(\rm{(3)}\)观察白炽灯\(\rm{(}\)灯丝为钨丝\(\rm{)}\):

              通电前

              通电中

              通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          变化。

              【结论】猜想           \(\rm{(}\)填“一”或“二”\(\rm{)}\)正确。

            • 9.

              兴趣小组同学对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rm{(}\)图\(\rm{1)}\)进行了改进。如图\(\rm{2}\)所示,试管丁、戊中各有一张每隔\(\rm{2}\)厘米滴有一滴酚酞溶液的滤纸条,装有适量浓氨水的小药瓶固定在橡皮塞上,试管丁中小药瓶上的瓶塞已塞紧,试管戊中的小药瓶上无瓶塞。



              \(\rm{(1)}\)按照图\(\rm{1}\)所示进行探究活动,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rm{(}\)填序号\(\rm{)}\)。

              \(\rm{①}\)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rm{②}\)氨水有挥发性

              \(\rm{③}\)分子之间有间隔                \(\rm{④}\)空气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rm{(2)}\)按照图\(\rm{2}\)所示进行探究活动,试管戊中现象是          ,从浓氨水化学性质的角度分析,此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如果丁中没有小药瓶,图\(\rm{2}\)的实验也可达到实验目的,理由          

              如果将戊浸入冰水中,滤纸条         \(\rm{(}\)填“会”或“不会”\(\rm{)}\)变红。

              \(\rm{(3)}\)对比图\(\rm{1}\)的实验,改进后图\(\rm{2}\)实验的优点除了环保还有          \(\rm{(}\)答一点即可\(\rm{)}\)。

              \(\rm{(4)}\)玲玲同学查阅资料得知,浓盐酸有挥发性,浓盐酸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若将图\(\rm{2}\)中浓氨水换成浓盐酸达到相同的实验目的,还需要对实验进行简单的改进,方法是          

            • 10.

              回答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相关问题。

              \(\rm{(1)}\)写出制取原理的符号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如下图所示,若要制取并收集一瓶干燥的氧气,应选用_________\(\rm{(}\)填编号,下同\(\rm{)}\)。

              \(\rm{(3)}\)实验室在常温下用块状电石与水反应制取微溶于水的乙炔气体,该反应必须严格控加水速度,以免剧烈反应放热引起发生装置炸裂。你认为上图中最适合制取乙炔气体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如果用\(\rm{G}\)图所示装置收集乙炔,气体应从_____\(\rm{(}\)填“\(\rm{a}\)”或“\(\rm{b}\)”\(\rm{)}\)端管口通入。

              \(\rm{(4)}\)为测定高锰酸钾分解生成氧气的体积,应选用下图装置_____________\(\rm{(}\)填编号\(\rm{)}\)。

              \(\rm{(5)}\)实验结束,某同学发现收集到的纯氧气质量大于通过理论计算所得质量。不考虑实验误差,请你就此提出一种猜想并设计相应验证方案:

              猜想

              验证方案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