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16•合肥校级一模)合肥市16年中考理科实验操作中,在NaOH溶液滴加酚酞溶液变红.有细心的同学发现,偶尔有意想不到的现象:有时溶液变红后很快褪成无色;有的溶液中出现白色浑浊物.
              【提出问题】分组实验中,出现意想不到的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查阅资料】酚酞溶液由酚酞固体溶于酒精配制而成.
              【猜想与假设】Ⅰ.红色褪去,可能是酚酞与O2发生了反应有关.
              Ⅱ.红色褪去,可能是NaOH溶液和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碳酸钠有关.
              Ⅲ.你认为红色褪去,可能与    有关.
              Ⅳ.出现白色浑浊物,与酚酞溶液的浓度有关.
              【进行实验】
              实验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1将NaOH溶液加热煮沸,向冷却后的溶液中滴人酚酞,并滴一些植物油在其上方溶液变红,过一会儿红色消失
              2向盛有2mL碳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5滴0.5%的酚酞溶液溶液变红
              31号试管0.1min红色褪去
              2号试管5min红色褪去
              3号试管30min红色明显变浅
              4号试管120min红色无明显变化
              4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2mL
              水,    
              酚酞溶液浓/%浑浊程度[来
              5大量浑浊物
              2少量浑浊物
              0.5无浑浊物
              【解释与结论】(1)实验1中,将NaOH溶液加热煮沸并滴植物油的作用是:    
              (2)NaOH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2的现象表明,猜想与假设Ⅱ    (填“成立”或“不成立”).
              (3)你补充的猜想是:红色褪去,可能与    有关.
              (4)实验4的操作步骤: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2mL水,    .由实验4得出结论:出现“溶液中出现白色浑浊物”现象的原因是    
              【反思与评价】(注意:若答对(4)(5)两小题奖励4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60分)
              (5)由实验3出现的现象,写出两条规律性结论:①    ;②    .依据现有实验,为了确保红色不变,若选用的酚酞溶液为0.5%,建议NaOH溶液浓度浓度为    %.
              (6)有同学认为,仅通过实验4得出“猜想与假设Ⅳ成立”证据不足,理由是    
            • 2. 对比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请你参与下列探究活动并回答问题:
              【探究活动一】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①同学们做了如图所示A试管和B试管的对比实验,发现B中固体可溶,A中几乎不溶,该对比实验说明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    
              ②同学们又补充了C试管所示实验,他们想探究的影响因素是    
              【探究活动二】比价氯化铁固体和硫酸铜固体对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效果
              ①实验中需要控制的变量除了氯化铁和硫酸铜的质量、过氧化氢溶液的体积,还有        (填两条)
              ②可通过观察    来定性比较两者的催化效果.
              【探究活动三】探究影响木炭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
              木炭在氧气里燃烧比在空气里燃烧更剧烈,说明了影响木炭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是    
              【探究活动四】研究二氧化碳能否与碱溶液的反应.
              ①分别震荡三个软质塑料瓶,观察到塑料瓶变瘪的程度为A>B>C,其中变浑浊的瓶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对比A瓶与    瓶的实验现象,可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
            • 3. 某同学称取一定质量的KMnO4放入A的大试管中,将温度控制在250℃加热制取O2,请回答以下问题:

              (1)实验结束时,乙同学发现收集到的O2大于理论产量,针对这一现象,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猜想Ⅰ:反应生成的MnO2分解放出O2
              猜想Ⅱ:反应生成的K2MnO4分解放出O2
              猜想Ⅲ:    
              (2)【实验验证】
              同学们分为两组,分别进行以下实验:①第一组同学取一定质量的MnO2,在250℃条件下加热一段时间,冷却后测得MnO2的质量不变,则猜想    错误,②第二组同学取
              K2MnO4在250℃条件下加热,没有用测定质量的方法得出了猜想Ⅱ正确的结论.该组同学选择的试验方法是    
              【拓展延伸】
              实验发现,KClO3固体加热到400℃时,生成O2的反应速率很慢,但如果将KMnO4固体与KClO3固体混合加热,则KClO3的分解速率大大加快,请说明KMnO4在KClO3的分解反应中并不是作催化剂的理由是    
            • 4. 在探究氢氧化钠化学性质的实验课上,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在探究实验时发现了个意外的现象: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成红色,可是过了一会儿红色就消失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他们依据所学的化学知识,分别对意外现象的成因做了如下猜想:
              甲:可能是酚酞变质造成的;
              乙: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的缘故;
              丙:可能是酚酞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红色消失;
              丁: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过高引起的;
              (1)甲同学刚提出自己的猜想,就遭到其余三位同学的否定,三位同学的理由是    
              (2)丙同学认为乙同学的猜想也不正确,他的理由是    
              (3)四位同学讨论后认为要验证丙同学的猜想,还需作如下实验,你知道其实验目的吗?
              实验步骤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
              1.将配置的氢氧化钠溶液加热    
              2.在加热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并在上方滴一些植物油
                  
              (4)若丁同学的猜想正确,大家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实验方法可能观察到的现象和结论
            • 5. 过氧化钠(Na2O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在一次科技活动中,同学们将包有Na2O2固体的棉花放入了如图1所示的装置中,发现高低不同的两根蜡烛,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同时也惊奇地发现棉花燃烧了起来.

              (1)实验过程中蜡烛由下往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    的性质.
              (2)棉花为什么会燃烧呢?同学们认为棉花要燃烧,除了满足棉花是可燃物之外,还需满足        
              提出问题上述实验中是如何给棉花提供燃烧条件的?
              查阅资料
              1在常温下Na2O2与CO2、H2O均能发生化学反应.
              2无水硫酸铜为白色固体,吸水后变为蓝色.
              实验设计经过讨论,同学们设计用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①检查整套装置的气密性;
              ②把相关的试剂放入对应的仪器内;
              ③用力推动针筒的活塞,把稀盐酸注入试管内;
              ④一段时间后,在P处放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观察现象.
              注意:整个实验过程中不考虑稀盐酸的挥发和空气对实验的影响.
              实验现象
              ①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②无水硫酸铜没有变蓝色;
              ③饱和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分析D装置烧杯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是    
              实验结论
              ①Na2O2和CO2反应产生的一种气体,使图1中的棉花满足了燃烧的一个条件.
              ②Na2O2和CO2反应过程中伴随能量变化,使图1中的棉花满足了燃烧的另一个条件.
              拓展提高
              ①Na2O2和CO2反应除生成一种气体外,还生成了一种固体,学生甲认为生成的固体是NaOH,学生乙认为是Na2CO3,同学们经思考后认为    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    
              ②写出Na2O2和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6.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需要进行以下操作:①取3支试管,编号并各注入稀淀粉溶液;②向各试管注入淀粉酶溶液;③向各试管滴碘液;④将3支试管分别放在37℃的热水、沸水和冰块中维持温度5min;⑤观察实验现象.请根据表格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操作加入物质A试管B试管C试管
              稀淀粉溶液(mL)222
              淀粉酶溶液(mL)111
              碘液(滴)111
              温度处理(5min)37℃100℃0℃
              观察现象   
              (1)以上操作最合理的实验顺序应是    .(某些操作可多选)
              (2)最简便的制取淀粉酶溶液的方法是收集并稀释唾液,需要的实验仪器和材料是    
              (3)以正确的实验顺序进行实验后,观察到B试管内的溶液变蓝色,这是因为    
            • 7. 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用大理石和盐酸反应制取CO2,将制得的气体通人澄清石灰水时,未变浑浊,便产生了好奇.对此展开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探究并填写空格.
              提出问题: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的原因是什么?
              假设猜想:假设一:石灰水变质      假设二:制得气体中无CO2
              探究实验:为探究假设是否成立,小组同学取原试剂瓶中澄清石灰水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试管1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
              试管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

              说明石灰水    

              说明制的气体中有    气体
              写出上述实验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    
              分析推理:通过上述探究,否定了两个假设,小组同学确定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是其他原因造成的.于是他们对反应物进行了分析,根据盐酸的挥发性,推测制得气体中有较多的HCl气体.通过查阅资料得知HCl气体通入AgNO3溶液中会生成AgCl,该物质为白色,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为了验证推测,小组同学又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出现白色沉淀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实验结论有HCl气体有HCl气体
              得出结论: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的原因是制得的CO2中有一定量HCl气体.有一定量HCl气体存在时,澄清石灰水为什么不变浑浊?请解释    (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评价反思:小组中有一位同学认为.验证实验:中不能用紫色石蕊溶液证明HCl气体的存在,原因是    
              拓展迁移:实验室制取气体要考虑诸多因素,如反应速率是否适中、制得气体是否纯净等.实验室制取CO2通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而不用碳酸钠和稀盐酸,原因是    
            • 8. 从图中的某些曲线可以看出,酶的活性受温度、pH值的影响.请回答:

              (1)探索温度对酶活性影响最合理的实验步骤是    
              ①取3支试管,编号并分别注入2mL淀粉液 
              ②向各试管注入1mL淀粉酶溶液 
              ③向各试管滴一滴碘液 
              ④将3支试管分别放在60℃的热水、沸水和冰块中保持5min ⑤观察实验现象
              A.①②④③⑤B.①③②④⑤C.①③④②⑤D.①④②③⑤
              (2)图B中,反应物达到某一浓度时,反应速度不再上升,原因是:    
            • 9. 铁暴露在空气中会生锈.不知你注意了没有,将苹果切开不久,果肉上就会产生一层咖啡色的物质.也好像是生了“锈”一样.某化学活动小组对此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切开的苹果“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
              猜想①:可能与空气没有关系,只是果肉内的物质自身相互反应而“生锈”.
              猜想②: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而“生锈”.
              猜想③: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氮气作用而“生锈”.
              猜想④: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用而“生锈”.
              猜想⑤: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而“生锈”,并且苹果“生锈”的速率还可能与温度有关.
              【收集证据】
              (一)查阅有关资料:已知苹果“生锈”是果肉里的物质(酚和酶)与空气中的一种物质发生反应,生成咖啡色的物质.
              (二)实验探究:针对上面的猜想①~⑤,化学活动小组依次设计了实验方案,进行了实验验证-并观察到下列实验现象.请你将他们设计的可行的实验探究方案,填写在表中.
              猜想可行的实验方案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猜想①将一小块果肉浸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果肉表面不变色
              猜想②果肉表面变色
              猜想③果肉表面不变色
              猜想④ 果肉表面不变色
              猜想⑤ 温度高的先变色
              【得出结论】    
              【反思与评价】
              (1)在猜想②~⑤中.你认为猜想    (填序号)最不合理,理由是    
              (2)在验证猜想①时,同学们发现,如果水不与空气隔绝,果肉放在水中时间长了也会变色,其可能的原因是    
              【应用】根据上述结论,要防止果汁变质,果品加工厂加工和保存果汁时可采取的措施是    
            • 10. 某兴趣小组根据实验室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进行了氧气的制备实验.
              (1)实验前,甲同学先向仪器A中加入水,然后将导管放人水槽中,并打开仪器A的活塞,观察导管口是否有连续的气泡出现.该实验操作的目的是    
              (2)实验结束时,乙同学发现收集到的O2大于理论产量,针对这一现象,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l:反应生成的MnO2分解放出02
              猜想Ⅱ:反应生成的K2Mn04分解放出O2做出上述猜想的理由是    
              【实验验证】同学们分为两组,分别进行以下实验:
              ①第一组同学取一定质量的Mn02,在250℃条件下加热一段时间,冷却后测得Mn02的质量不变.则猜想    错误.
              ②第二组同学取K2Mn04在250℃条件下加热,没有用测定质量的方法得出了猜想Ⅱ正确的结论.该组同学选择的实验方法是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