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酶也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rm{.}\)酶是生物制造出来的催化剂,能在许多有机反应中发挥作用,以下表示温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曲线中,有酶参加的是\(\rm{(}\)  \(\rm{)}\)
              A.
              B.
              C.
              D.
            • 2.
              已知热化学方程式:\(\rm{H_{2}(g)+2ICl(g)═2HCl(g)+I_{2}(g)\triangle H=akJ⋅mol^{-1}.}\)其反应过程如下:
              \(\rm{①H_{2}(g)+ICl(g)═HClI(g)+H(g) (}\)慢\(\rm{)}\)
              \(\rm{②H(g)+ICl(g)═HCl(g)+I(g)(}\)快\(\rm{)}\)
              \(\rm{③HClI(g)═HCl(g)+I(g)(}\)快\(\rm{)}\)
              \(\rm{④I(g)+I(g)═I_{2}(g)(}\)快\(\rm{)}\)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rm{(}\)  \(\rm{)}\)
              A.总反应的速率由反应\(\rm{①}\)的速率决定
              B.反应\(\rm{④}\)的焓变小于\(\rm{0}\)
              C.\(\rm{HClI}\)是上述总反应的催化剂
              D.正反应活化能\(\rm{E\;_{a_{1}}}\)与逆反应活化能\(\rm{E\;_{a_{2}}}\)之差为\(\rm{a}\) \(\rm{kJ⋅mol^{-1}}\)
            • 3.
              某课外兴趣小组对\(\rm{H_{2}O_{2}}\)的分解速率做了如下实验探究.
              \(\rm{(1)}\)下表是该小组研究影响过氧化氢\(\rm{(H_{2}O_{2})}\)分解速率的因素时采集的一组数据:
              用\(\rm{10mL}\) \(\rm{H_{2}O_{2}}\)制取\(\rm{150mLO_{2}}\)所需的时间\(\rm{(}\)秒\(\rm{)}\)

              \(\rm{①}\)该研究小组在设计方案时\(\rm{.}\)考虑了浓度、 ______ 、 ______ 等因素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rm{②}\)从上述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因素中任选一个,说明该因素对分解速率有何影响 ______ .
              \(\rm{(2)}\)将质量相同但聚集状态不同的\(\rm{MnO_{2}}\)分别加入到\(\rm{5mL}\) \(\rm{5\%}\)的双氧水中,并用带火星的木条测试\(\rm{.}\)测定结果如下:
              催化剂\(\rm{(MnO_{2})}\) 操作情况 观察结果 反应完成所需的时间
              粉末状 混合不振荡 剧烈反应,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rm{3.5}\)分钟
              块状 反应较慢,火星红亮但木条未复燃 \(\rm{30}\)分钟
              \(\rm{①}\)写出\(\rm{H_{2}O_{2}}\)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______ .
              \(\rm{②}\)实验结果说明催化剂作用的大小与 ______ 有关.
            • 4.
              某课外研究小组的同学将\(\rm{FeCl_{3}(aq)}\)滴加到\(\rm{5\%H_{2}O_{2}}\)溶液后,发现产生无色气体由慢到快,最后再变慢;溶液温度升高;同时溶液颜色由黄色立即变为棕褐色,当反应殆尽时,溶液又恢复黄色,由此得出以下结论,你认为错误的是\(\rm{(}\)  \(\rm{)}\)
              A.\(\rm{H_{2}O_{2}}\)的分解反应为放热反应
              B.\(\rm{FeCl_{3}}\)是\(\rm{H_{2}O_{2}}\)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C.将少量\(\rm{FeCl_{2}}\)溶液滴入过量\(\rm{5\%H_{2}O_{2}}\)溶液中,则除溶液颜色变化不同外,其它现象相同
              D.与不加\(\rm{FeCl_{3}(aq)}\)相比,当\(\rm{H_{2}O_{2}}\)均完全分解时,加\(\rm{FeCl_{3}(aq}\)使反应放出的热量更多
            • 5.
              哈伯因证实\(\rm{N_{2}}\)、\(\rm{H_{2}}\)在固体催化剂\(\rm{(Fe)}\)表面吸附和解吸以合成氨的过程而获诺贝尔奖\(\rm{.}\)若用分别表示\(\rm{N_{2}}\)、\(\rm{H_{2}}\)、\(\rm{NH_{3}}\)和固体催化剂,则在固体催化剂表面合
              成氨的过程可用图\(\rm{1}\)表示:

              \(\rm{①}\)吸附后,能量状态最低的是 ______   \(\rm{(}\)填字母序号\(\rm{)}\).
              \(\rm{②}\)由上述原理,在铁表面进行\(\rm{NH_{3}}\)的分解实验,发现分解速率与浓度关系如图\(\rm{2.}\)从吸附和解吸过程分析,\(\rm{c_{0}}\)前速率增加的原因可能是 ______ ;\(\rm{c_{0}}\)后后速率降低的原因可能是 ______ .
            • 6.
              在一定温度时,\(\rm{N_{2}}\)与\(\rm{H_{2}}\)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曲线如图\(\rm{.}\)下列叙述正确的是\(\rm{(}\)  \(\rm{)}\)
              A.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rm{N_{2}+3H_{2}⇌2NH_{3}\triangle H=-92kJ/moL}\)
              B.\(\rm{b}\)曲线是加入催化剂时的能量变化曲线
              C.加入催化剂,该化学反应的放热增多
              D.加入催化剂可增大正反应速率,降低逆反应速率
            • 7.
              对某一可逆反应来说,使用催化剂的作用是\(\rm{(}\)  \(\rm{)}\)
              A.提高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
              B.以同样程度改变正逆反应的速率
              C.增大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
              D.改变平衡混合物的组成
            • 8.
              下图表示\(\rm{2A(g)+B(g)⇌2C(g)(}\)正反应放热\(\rm{).}\)这个可逆反应的正确图象为\(\rm{(}\)  \(\rm{)}\)
              A.
              B.
              C.
              D.
            • 9.
              \(\rm{2010}\) 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理查德\(\rm{⋅}\)赫克等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钯催化交叉偶联”方面的研究\(\rm{.}\)下面关于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rm{(}\)  \(\rm{)}\)
              A.催化剂只改变反应的正反应速率
              B.催化剂通过升高反应的活化能来加快反应速率
              C.催化剂不能改变反应物的转化率
              D.催化剂能够改变反应的反应热
            • 10.
              紫外光照射时,在不同催化剂作用下,可将\(\rm{CO_{2}}\)和\(\rm{H_{2}O(g)}\)转化为\(\rm{CH_{4}}\)和\(\rm{O_{2}}\),\(\rm{CH_{4}}\)产量随光照时间的变化见图\(\rm{1.}\)以\(\rm{TiO_{2}/Cu_{2}Al_{2}O_{4}}\)为催化剂,可以将\(\rm{CO_{2}}\)和\(\rm{CH_{4}}\)直接转化成乙酸,在不同温度下催化剂的催化效率与乙酸的生成速率的关系见图\(\rm{2.}\)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rm{(}\)  \(\rm{)}\)
              A.由图\(\rm{1}\)知,在\(\rm{0~15}\) \(\rm{h}\)内,\(\rm{CH_{4}}\)的平均生成速率从大到小的顺序:Ⅲ\(\rm{ > }\)Ⅱ\(\rm{ > }\)Ⅰ
              B.由图\(\rm{1}\)知,在\(\rm{0~35}\) \(\rm{h}\)内,\(\rm{CH_{4}}\)的平均生成速率从大到小的顺序:Ⅱ\(\rm{ > }\)Ⅲ\(\rm{ > }\)Ⅰ
              C.由图\(\rm{2}\)知,\(\rm{250℃}\)时催化剂的活性最高
              D.由图\(\rm{2}\)知,乙酸的生成最佳温度范围:\(\rm{400℃}\)以上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