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用浓氯化铵溶液处理过的舞台幕布不易着火。其原因是 \(\rm{①}\)幕布的着火点升高    \(\rm{②}\)幕布的质量增加

              \(\rm{③}\)氯化铵分解吸收热量,降低了温度     \(\rm{④}\)氯化铵分解产生的气体隔绝了空气

              A.\(\rm{①②}\)          
              B.\(\rm{③④}\)       
              C.\(\rm{①③}\)          
              D.\(\rm{②④}\)
            • 2.

              为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某实验小组设计了如下两套实验装置。

              \(\rm{(1)}\)某同学选用装置Ⅰ进行实验\(\rm{(}\)实验前\(\rm{U}\)形管里液面相平\(\rm{)}\),在甲试管里加入适量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rm{U}\)形管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说明该反应属于________\(\rm{(}\)填“吸热”或“放热”\(\rm{)}\)反应。

              \(\rm{(2)}\)某同学选择装置Ⅱ进行实验,探究固体\(\rm{M}\)投入水\(\rm{(}\)甲\(\rm{)}\)中的热效应。

              \(\rm{①}\)若\(\rm{M}\)为钠,则实验过程中烧杯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rm{②}\)若观察到烧杯中导管口没有气泡产生,但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则\(\rm{M}\)可能是________。

              \(\rm{(3)}\)设计实验探究超氧化钾与水的反应\(\rm{(4KO_{2}+2H_{2}O=4KOH+3O_{2}↑)}\)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取适量超氧化钾粉末用脱脂棉包裹并放在石棉网上,向脱脂棉上滴加几滴蒸馏水,片刻后观察到脱脂棉燃烧,则说明该反应是________\(\rm{(}\)填“吸热”或“放热”\(\rm{)}\)反应。

            • 3.

              下列推断合理的是

              A.铵盐不稳定,受热分解都产生氨气

              B.\(\rm{SO_{2}}\)具有强还原性,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故浓硫酸不能用于干燥\(\rm{SO_{2}}\)气体
              C.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溴水褪色,但二者反应原理不相同

              D.由于浓硫酸有强氧化性,因此不能用铁罐贮存浓硫酸
            • 4. 为检验一种氮肥的成分,某学习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rm{①}\)加热氮肥样品生成两种气体,其中一种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另一种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rm{②}\)取少量该氮肥样品溶于水,并加入少量\(\rm{BaCl_{2}}\)溶液,没有明显变化。由此可知该氮肥的主要成分是\(\rm{(}\)    \(\rm{)}\)。
              A.\(\rm{NH_{4}HCO_{3}}\)
              B.\(\rm{NH_{4}Cl}\)
              C.\(\rm{(NH_{4})_{2}CO_{3}}\)
              D.\(\rm{NH_{4}NO_{3}}\)
            • 5.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rm{SO_{2}}\)通入品红溶液,红色褪去,再加热,红色又出现

              B.向稀硫酸铵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会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C.氯化亚铁溶液与无色的\(\rm{KSCN}\)溶液混合,溶液呈红色

              D.氯化氢与氨气相遇,有大量的白雾生成
            • 6.

              下列关于铵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rm{①}\)铵盐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rm{-3}\)

              \(\rm{②}\)铵盐都能溶于水,铵盐中只含有非金属元素而不可能含有金属元素

              \(\rm{③}\)铵盐都不稳定,受热分解都产生氨气

              \(\rm{④}\)铵盐都是离子化合物,都能与强碱反应

              A.\(\rm{②③④}\)        
              B.\(\rm{①②④}\) 
              C.\(\rm{①②③}\)        
              D.\(\rm{①③}\)
            • 7. 从某些性质看,\(\rm{NH_{3}}\)和\(\rm{H_{2}O}\),\(\rm{NH_{4}^{+}}\)和\(\rm{H_{3}O^{+}}\),\(\rm{OH^{-}}\)和\(\rm{NH_{2}^{-}}\),\(\rm{N^{3—}}\)和\(\rm{O^{2—}}\)两两相似,据此判断下列反应式中不正确的是                                                                              
              A.\(\rm{2Na+2NH}\)3\(\rm{ \overset{∆}{=} }\)\(\rm{2NaNH_{2}+H_{2}↑}\)
              B.\(\rm{3CaO+4NH_{4}Cl=Ca_{3}N_{2}+2NH_{3}↑+3H_{2}O+4HCl}\) 
              C.\(\rm{3Mg(NH_{2})_{2}=Mg_{3}N_{2}+4NH_{3}↑}\)    
              D.\(\rm{NH_{4}Cl+NaNH_{2}=NaCl+2NH_{3}↑}\)
            • 8.

              在一接近中性的含\(\rm{Na^{+}}\)的无色澄清溶液中,可能存在\(\rm{NH_{4}^{+}}\)、\(\rm{Fe^{2+}}\)、\(\rm{I^{-}}\)、\(\rm{Br^{-}}\)、\(\rm{CO_{3}^{2-}}\)、\(\rm{SO_{3}^{2-}}\)六种离子中的几种,对该溶液进行了如下实验:
              \(\rm{①}\)在原溶液中滴加足量的饱和氯水后,有气泡产生;溶液呈橙黄色。
              \(\rm{②}\)向呈橙黄色溶液中加入\(\rm{BaCl_{2}}\)溶液时无沉淀生成。
              \(\rm{③}\)橙黄色溶液不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
              根据上述事实推断:
              \(\rm{(1)}\)该溶液中肯定存在的离子是               
              \(\rm{(2)}\)该溶液中肯定不存在的离子是               
              \(\rm{(3)}\)该溶液中不能肯定存在离子是              ,若要确认,需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 9. 同主族元素形成的同一类型化合物,往往其结构和性质相似\(\rm{.PH_{4}I}\)是一种白色晶体,下列对\(\rm{PH_{4}I}\)的叙述中,正确的是\(\rm{(}\)  \(\rm{)}\)
              A.它是一种共价化合物
              B.它受热时,可能会分解产生有色气体
              C.它不可能与\(\rm{NaOH}\)溶液反应
              D.它只含离子键
            • 10. 如图所示中各方框表示有关的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rm{(}\)某些物质已经略去\(\rm{)}\),其中常温下\(\rm{A}\)、\(\rm{C}\)和\(\rm{D}\)为无色气体,\(\rm{C}\)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rm{X}\)分解产生\(\rm{A}\)、\(\rm{B}\)和\(\rm{C}\)三种产物的比值为\(\rm{1}\):\(\rm{1}\):\(\rm{1}\).

              \(\rm{(1)}\)写出下列各物质的化学式:\(\rm{X}\):____ \(\rm{\_}\);\(\rm{B}\):____ __;\(\rm{F}\):___ ___;\(\rm{G}\):___ ___.

              \(\rm{(2)}\)按要求写出下列变化的反应化学方程式:\(\rm{A→D}\)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                       ;\(\rm{G→E}\)的离子反应方程式: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