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已知化合物\(\rm{A}\)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分别为\(\rm{C 37.5\%}\),\(\rm{H 4.2\%}\)和\(\rm{O 58.3\%}\)。请填空:

                    \(\rm{(1)0.01 mol A}\)在空气中充分燃烧需消耗氧气\(\rm{1.01 L(}\)标准状况\(\rm{)}\),则\(\rm{A}\)的分子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实验表明:\(\rm{A}\)不能发生银镜反应。\(\rm{1 mol A}\)与足量的碳酸氢钠溶液反应可放出\(\rm{3 mol}\)二氧化碳。在浓硫酸催化下,\(\rm{A}\)与乙酸可发生酯化反应。核磁共振氢谱表明\(\rm{A}\)分子中有\(\rm{4}\)个氢处于完全相同的化学环境。则\(\rm{A}\)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在浓硫酸催化和适宜的反应条件下,\(\rm{A}\)与足量的乙醇反应生成\(\rm{B(C_{12}H_{20}O_{7})}\),\(\rm{B}\)只有两种官能团,其数目之比为\(\rm{3∶1}\)。由\(\rm{A}\)生成\(\rm{B}\)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4)A}\)失去\(\rm{1}\)分子水后形成化合物\(\rm{C}\),写出\(\rm{C}\)的两种可能的结构简式及其官能团的名称\(\rm{①}\)________,\(\rm{②}\)________。

            • 2. 甲、乙、丙、丁分别是乙烷、乙烯、乙炔、苯中的一种;
              \(\rm{{①}}\)甲、乙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rm{{.}}\)乙与等物质的量的\(\rm{H_{2}}\)反应生成甲,甲与等物质的量的\(\rm{H_{2}}\)反应生成丙.
              \(\rm{{②}}\)丙既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也不能使\(\rm{{KMn}O_{4}}\)酸性溶液褪色.
              \(\rm{{③}}\)丁能使溴水褪色的原因与甲能使溴水褪色的原因不同,丁也不能使\(\rm{{KMn}O_{4}}\)酸性溶液褪色,但丁在一定条件下可与溴发生取代反应\(\rm{{.}}\)相同条件下,丁蒸气的密度是乙密度的\(\rm{3}\)倍.
              据以上叙述完成下列问题:
              \(\rm{(1)}\)写出甲的结构简式______、乙的结构式______、丙分子中含有的化学键类型是______;
              \(\rm{(2)}\)写出丁与液溴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取代反应的方程式______;
              \(\rm{(3)}\)写出甲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 3.

              金刚烷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工业上可通过下列途径制备:

              请回答下列问题:

              \(\rm{(1)}\)环戊二烯分子中最多有____________ 个原子共平面;

              \(\rm{(2)}\)金刚烷可看作是由四个等同的六元环组成的空间构型,它的分子式为 _________________ ,其分子中的\(\rm{CH_{2}}\)基团有_____________个;

              \(\rm{(3)}\)已知烯烃能发生如下反应:

              请写出下列反应产物的结构简式:

               




               

              \(\rm{(4)}\)“立方烷”\(\rm{(}\)如图\(\rm{)}\)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生成的二氯代物共有____种

            • 4. \(\rm{(I)}\)有机物\(\rm{M(}\)分子式:\(\rm{C_{6}H_{4}S_{4})}\)是隐形飞机上吸波材料的主要成分。某化学兴趣小组为验证其组成元素,进行了如下实验:将少量样品放入\(\rm{A}\)的燃烧管中,通入足量\(\rm{O_{2}}\),用电炉加热使其充分燃烧,并将燃烧产物依次通入余下装置。\(\rm{(}\)夹持仪器的装置已略去\(\rm{)}\)

              \(\rm{(1)}\)该装置明显有错误的一处是\(\rm{(}\)填英文字母\(\rm{)}\)________。

              \(\rm{(2)D}\)中盛放的试剂是___________\(\rm{(}\)填字母\(\rm{)}\)。

              \(\rm{a.NaOH}\)溶液    \(\rm{b.}\)品红溶液    \(\rm{c.}\)饱和石灰水    \(\rm{d.KMnO_{4}}\)溶液

              \(\rm{(3)}\)能证明有机物含碳元素的现象是__________。

              \(\rm{(4)}\)燃烧管中放入\(\rm{CuO}\)的作用是____。

            • 5.

              可以准确判断有机物分子中含有哪些官能团的分析方法是(    )

              A.核磁共振氢谱 
              B.质谱 
              C.红外光谱    
              D.紫外光谱
            • 6.

              有机化合物键线式的特点是以线表示键,每个拐点和端点均表示有一个碳原子,并以氢原子补足四价,\(\rm{C}\)、\(\rm{H}\)不表示出来,某有机化合物的立体结构如图所示。



              \(\rm{(1)}\)写出该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________。

              \(\rm{(2)}\)该有机化合物属于________。

              A.环烷烃

              B.饱和烃

              C.不饱和烃

              D.芳香烃

            • 7.
              有\(\rm{A.B}\)两种烃,含碳的质量分数相同,关于\(\rm{A}\)和\(\rm{B}\)的关系叙述中正确的是\(\rm{(}\)  \(\rm{)}\)
              A.\(\rm{A}\) 和\(\rm{B}\)一定是同分异构体
              B.\(\rm{A}\) 和\(\rm{B}\)一定不是同系物
              C.\(\rm{A}\) 和\(\rm{B}\)分子中含氢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同
              D.\(\rm{A}\)和\(\rm{B}\)各\(\rm{amol}\)完全燃烧生成\(\rm{CO_{2}}\)的质量一定相同
            • 8.

              一种气态烷烃和气态烯烃组成的混合物共\(\rm{10g}\),混合气密度是相同状况下\(\rm{H_{2}}\)密度的\(\rm{12.5}\)倍,该混合气体通过装有溴水的试剂瓶时,试剂瓶总质量增加了\(\rm{8.4g}\),组成该混合气体的可能是

              A.乙烯和乙烷     
              B.乙烷和丙烯    
              C.甲烷和乙烯    
              D.丙稀和丙烷
            • 9.

              一种气态烷烃和一种气态烯烃的混合物共\(\rm{10g}\),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rm{25}\)。使混合气通过足量溴水,溴水增重\(\rm{8.4g}\),则混合气中的烃可能是

              A.甲烷和乙烯    
              B.甲烷和丙烯     
              C.乙烷和乙烯    
              D.乙烷和丙烯
            • 10.

              \(\rm{1 mol}\)某烃在氧气中充分燃烧,需要消耗氧气\(\rm{179.2 L(}\)标准状况\(\rm{)}\),它在光照条件下与氯气反应能生成\(\rm{3}\)种不同的一氯代物。则该烃的结构简式是(    )

              A.
              B.
              C.\(\rm{CH_{3}CH_{2}CH_{2}CH_{2}CH_{3}}\)
              D.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