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本题为选做题。包括\(\rm{A}\)、\(\rm{B}\)两题。选学\(\rm{《}\)化学与生活\(\rm{》}\)模块的考生答\(\rm{A}\)题,选学\(\rm{《}\)有机化学基础\(\rm{》}\)模块的考生答\(\rm{B}\)题,每位考生只可选做\(\rm{1}\)题。若两题都作答,则以\(\rm{A}\)题计分。

                  \(\rm{A.《}\)化学与生活\(\rm{》}\)

                  \(\rm{(1)}\)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材料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化学。

                  \(\rm{①}\)合金是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某合金具有密度小、强度高的优良性能,常用于汽车车轮骨架和飞机构件。该合金中含量最高的金属是_________\(\rm{(}\)填字母\(\rm{)}\)。

                  \(\rm{a.}\)铁  \(\rm{b.}\)铝  \(\rm{c.}\)铜

                  \(\rm{②}\)纤维在现代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不属于天然纤维的是_________\(\rm{(}\)填字母\(\rm{)}\)。

                  \(\rm{a.}\)蚕丝  \(\rm{b.}\)棉花  \(\rm{c.}\)尼龙

                  \(\rm{③}\)住宅建设需大量的建筑材料,下列物质不属于硅酸盐材料的是_________\(\rm{(}\)填字母\(\rm{)}\)。

                  \(\rm{a.}\)碳纤维  \(\rm{b.}\)陶瓷  \(\rm{c.}\)玻璃

                  \(\rm{(2)}\)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rm{①}\)汽车上加装尾气催化净化装置,可以使\(\rm{NO}\)、\(\rm{CO}\)相互反应转化为\(\rm{N_{2}}\)和_________\(\rm{(}\)填化学式\(\rm{)}\)。

                  \(\rm{②}\)天然水中的悬浮颗粒可用混凝剂进行净化处理,下列物质不是混凝剂的是_________\(\rm{(}\)填字母\(\rm{)}\)。

                  \(\rm{a.}\)硫酸铝  \(\rm{b.}\)活性炭  \(\rm{c.}\)氯化铁

                  \(\rm{③}\)工业废水需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下列废水处理的方法不合理的是_________\(\rm{(}\)填字母\(\rm{)}\)。

                  \(\rm{a.}\)用氯气除去废水中的酸

                  \(\rm{b.}\)用沉淀法除去废水中的\(\rm{Cr^{3+}}\)

                  \(\rm{c.}\)用氧化还原法除去废水中的油类

                  \(\rm{④}\)燃煤产生的烟道气中含有大量\(\rm{CO}\)和\(\rm{SO_{2}}\),处理该烟道气污染的一种方法是将两种有害气体在催化剂作用下转化为单质硫和另一种无毒气体,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维持营养均衡、科学使用食品添加剂有助于人体健康。

                  \(\rm{①}\)维生素\(\rm{A}\)是一类重要的维生素,与视觉系统关系密切,以下食品中维生素\(\rm{A}\)含量较高的是_________\(\rm{(}\)填字母\(\rm{)}\)。

                  \(\rm{a.}\)苹果  \(\rm{b.}\)鱼肝油  \(\rm{c.}\)大米

                  \(\rm{②}\)维生素\(\rm{C}\)可与\(\rm{I_{2}}\)、\(\rm{Fe^{3+}}\)反应,体现其较强的_________\(\rm{(}\)填“氧化性”或“还原性”\(\rm{)}\)。

                  \(\rm{③}\)下列物质不可用作食品防腐剂的是_________\(\rm{(}\)填字母\(\rm{)}\)。

                  \(\rm{a.}\)食盐  \(\rm{b.}\)甲醛  \(\rm{c.}\)苯甲酸钠

                  \(\rm{④}\)某品牌高钙苏打饼干的配料标签如右图所示。在所列配料中,富含糖类的是_________\(\rm{(}\)填名称\(\rm{)}\),植物油在体内水解最终产物是高级脂肪酸和_________\(\rm{(}\)填名称\(\rm{)}\)。碳酸氢钠与胃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rm{B.《}\)有机化学基础\(\rm{》}\)

                  \(\rm{(1)}\)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与其结构密切相关。

                  \(\rm{①}\)下列化合物中,不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是_________\(\rm{(}\)填字母\(\rm{)}\)。

                  \(\rm{a.CH_{3}CH_{2}OH b.CH_{3}CHO c.CH_{3}CH_{2}Br}\)

                  \(\rm{②}\)下列化合物中,能使酸性\(\rm{KMnO_{4}}\)溶液褪色的是_________\(\rm{(}\)填字母\(\rm{)}\)。

                  \(\rm{③}\)下列化合物中,不能与\(\rm{NaOH}\)溶液反应的是_________\(\rm{(}\)填字母\(\rm{)}\)。

                  \(\rm{a}\).  \(\rm{b}\).  \(\rm{c.CH_{3}CH_{3}}\)

                  \(\rm{(2)}\)水杨酸\(\rm{(}\)\(\rm{)}\)是一种药物,也是重要的药物合成原料。

                  \(\rm{①}\)水杨酸中的含氧官能团为_________、_________\(\rm{(}\)写名称\(\rm{)}\)。

                  \(\rm{②}\)水杨酸分子中化学环境不同的氢原子有_________种。

                  \(\rm{③}\)水杨酸与足量\(\rm{NaHCO_{3}}\)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已知有机物\(\rm{A}\)分子中有\(\rm{3}\)个碳原子,\(\rm{C}\)是最简单的氨基酸,\(\rm{E}\)能发生银镜反应,\(\rm{F}\)、\(\rm{G}\)是盐,\(\rm{H}\)的分子式为\(\rm{C_{4}H_{8}N_{2}O_{3}}\)。各物质间转化关系如下图:

                  \(\rm{①A}\)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

                  \(\rm{②G}\)的名称为__________。

                  \(\rm{③D}\)与苯酚反应生成塑料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④}\)生成\(\rm{H}\)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有机物\(\rm{W}\)可用作调香剂、高分子材料合成的中间体等,制备\(\rm{W}\)的一种合成路线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rm{(1)F}\)的化学名称是________,\(\rm{①}\)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

              \(\rm{(2)B}\)中含有的官能团是________\(\rm{(}\)填名称\(\rm{)}\)。

              \(\rm{(3)D}\)聚合生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rm{(4)}\)反应\(\rm{③}\)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rm{(5)}\)参照上述合成有机物\(\rm{W}\)的路线,设计以\(\rm{M}\)为起始原料制备\(\rm{F}\)的合成路线\(\rm{(}\)无机试剂任选\(\rm{)}\)。

              \(\rm{[}\)示例:\(\rm{CH_{3}CH_{2}OH \xrightarrow[170℃]{浓硫酸} CH_{2}=CH_{2} \xrightarrow[]{B{r}_{2}/CC{l}_{4}} BrCH_{2}CH_{2}Br]}\)

            • 3.
              按照有机物的命名规则,下列命名正确的是\(\rm{(}\)  \(\rm{)}\)
              A.\(\rm{1}\),\(\rm{2-}\)二甲基戊烷
              B.\(\rm{3}\),\(\rm{4-}\)二甲基戊烷
              C.\(\rm{2}\),\(\rm{2-}\)二甲基丁烷
              D.\(\rm{2}\),\(\rm{3}\),\(\rm{3-}\)三甲基丁烷
            • 4.
              \(\rm{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以中国传统祥云符号和纸卷轴为创意,由铝合金制成,使用的燃料为丙烷\(\rm{.}\)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rm{(}\)  \(\rm{)}\)
              A.丙烷充分燃烧的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
              B.丙烷燃烧是吸热反应
              C.铝柄有一层致密的氧化膜可防止其腐蚀
              D.火炬燃料用丙烷比用煤油更环保
            • 5.
              已知的键线式可写作,某有机物的键线式为,其名称正确的是\(\rm{(}\)  \(\rm{)}\)
              A.\(\rm{5-}\)乙基\(\rm{-2-}\)己烯
              B.\(\rm{2-}\)甲基庚烯
              C.\(\rm{3-}\)甲基\(\rm{-5-}\)庚烯
              D.\(\rm{5-}\)甲基\(\rm{-2-}\)庚烯
            • 6.
              命名下列物质:
              \(\rm{(1)CH_{3}CH(CH_{2}CH_{3})CH(CH_{2}CH_{3})CH_{2}CH(CH_{3})_{2}}\) ______
              \(\rm{(2)CH_{3}CH(CH_{3})CH(CH_{2}CH_{3})C(CH_{3})_{3}}\) ______
              \(\rm{(3)}\) ______ .
            • 7. 已知苯可以进行如下转化:

              回答下列问题:
              \(\rm{(1)}\)反应\(\rm{①}\)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反应\(\rm{②}\)的反应类型为 __________ .
              \(\rm{(2)}\)化合物\(\rm{B}\)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合物\(\rm{A}\)的化学名称为 ________________ .
              \(\rm{(3)}\)化合物\(\rm{C}\)的核磁共振氢谱吸收峰的面积比_____________
            • 8.
              下列有机物的命名正确的一项是\(\rm{(}\)  \(\rm{)}\)
              A.\(\rm{(CH_{3})_{2}CHCH(CH_{3})_{2}}\):\(\rm{2-}\)二甲基丁烷
              B.\(\rm{CH_{3}CH(OH)CH(CH_{3})_{2}}\):\(\rm{3-}\)甲基\(\rm{-2-}\)丁醇
              C.:\(\rm{1}\),\(\rm{4-}\)二甲苯
              D.:正丁酸甲酯
            • 9.

              下列有关化学用语或名称正确的是

              A.乙酸乙酯的结构简式:  \(\rm{CH_{3}CH_{2}COOCH_{2}CH_{3}}\)

              B.的名称: \(\rm{2-}\)甲基乙醇

              C.聚丙烯的结构简式为:

              D.\(\rm{CH_{4}Si}\)的结构式:
            • 10.

              某烃与氢气加成后得到\(\rm{2}\),\(\rm{2—}\)二甲基丁烷,该烃的名称是 (    )

              A.\(\rm{3}\),\(\rm{3—}\)二甲基\(\rm{—1—}\)丁炔           

              B.\(\rm{2}\),\(\rm{2—}\)二甲基\(\rm{—2—}\)丁烯

              C.\(\rm{2}\),\(\rm{2—}\)二甲基\(\rm{—1—}\)丁烯           

              D.\(\rm{3}\),\(\rm{3—}\)二甲基\(\rm{—2—}\)丁烯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