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某同学根据下列实验目的,从图中选择装置设计实验方案:

              \(\rm{(}\)Ⅰ\(\rm{)}\)为了制取纯净的乙炔\(\rm{(}\)不考虑杂质水蒸气\(\rm{)}\),设计实验方案:

              \(\rm{①}\)写出电石中的杂质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rm{②}\)如图所示装置中可用来收集乙炔的装置是________\(\rm{(}\)填字母代号\(\rm{)}\)。

              \(\rm{③}\)选择装置,连接管口顺序\(\rm{a→}\)________\(\rm{(}\)气流方向从左至右\(\rm{)}\)。

              \(\rm{(2)}\)为探究乙炔与溴反应的本质。某同学设计的方案是\(\rm{A→F→C→B}\)。

              \(\rm{①}\)能证明乙炔与溴水发生反应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

              \(\rm{②}\)为了探究乙炔与溴水发生的反应是加成反应还是取代反应,该同学进行如下操作:

              \(\rm{a.}\)测定反应前\(\rm{B}\)瓶溴水的\(\rm{pH}\);

              \(\rm{b.}\)连接装置将纯净的乙炔通入\(\rm{B}\)瓶;

              \(\rm{c.}\)________。

              他的实验依据是________\(\rm{(}\)结合必要文字和化学方程式说明\(\rm{)}\)。

            • 2. 实验探究:探究碳、硅元素的非金属性的相对强弱。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小题。
              \(\rm{(1)}\)实验装置:

              填写所示仪器名称 \(\rm{A}\)_________            \(\rm{B}\)__________

              \(\rm{(2)}\)实验步骤:

              连接仪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药品后,打开 \(\rm{a}\)、然后滴入浓硫酸,加热

              \(\rm{(3)}\)问题探究:\(\rm{(}\)已知酸性强弱:亚硫酸 \(\rm{ > }\) 碳酸\(\rm{)}\)

              \(\rm{①}\)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装置\(\rm{E}\)中足量酸性\(\rm{KMnO_{4}}\)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②}\)能说明碳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硅元素非金属性强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rm{③}\)依据试管 \(\rm{D}\) 中的实验现象,能否证明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碳元素的非金属性_____\(\rm{(}\)填 “能”或“否”\(\rm{)}\)

            • 3.

              正丁醚常用作有机反应的溶剂。实验室制备正丁醚的反应和主要实验装置如下:

              \(\rm{2C{H}_{3}C{H}_{2}C{H}_{2}C{H}_{2}OH \underset{浓硫酸}{\overset{{135}^{o}C}{⇌}}{\left(C{H}_{3}C{H}_{2}C{H}_{2}C{H}_{2}\right)}_{2}O+{H}_{2}O}\)



              反应物和产物的相关数据如下:

               

              相对分子质量

              沸点\(\rm{/℃}\)

              密度\(\rm{/(g·cm^{-3})}\)

              水中溶解性

              正丁醇

              \(\rm{74}\)

              \(\rm{117.2}\)

              \(\rm{0.8109}\)

              微溶

              正丁醚

              \(\rm{130}\)

              \(\rm{142.0}\)

              \(\rm{0.7704}\)

              几乎不溶

              实验步骤:

              \(\rm{①}\)将一定量的浓硫酸和正丁醇,按一定顺序添加到\(\rm{A}\)中,并加几粒沸石。

              \(\rm{②}\)加热\(\rm{A}\)中反应液,迅速升温至\(\rm{135℃}\),维持反应一段时间。分离提纯:

              \(\rm{③}\)待\(\rm{A}\)中液体冷却后将其缓慢倒入盛有一定量水的分液漏斗中,振摇后静置,分液得粗产物。

              \(\rm{④}\)粗产物依次用蒸馏水、\(\rm{NaOH}\)溶液和蒸馏水洗涤,分液后再加入一定质量的无水氯化钙颗粒,静置一段时间后弃去氯化钙。

              \(\rm{⑤}\)将上述处理过的粗产物进行蒸馏,收集馏分,得正丁醚。

              请回答:

              \(\rm{(1)}\)步骤\(\rm{①}\)中浓硫酸和正丁醇的添加顺序为________。

              \(\rm{(2)}\)加热\(\rm{A}\)前,需先从________\(\rm{(}\)填“\(\rm{a}\)”或“\(\rm{b}\)”\(\rm{)}\)口向\(\rm{B}\)中通入水。

              \(\rm{(3)}\)步骤\(\rm{②}\)中,若温度控制不当,最容易产生副产物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

              \(\rm{(4)}\)分液漏斗在使用前须清洗干净并________,步骤\(\rm{③}\)中粗产物应从分液漏斗的________\(\rm{(}\)填“上”或“下”\(\rm{)}\)口分离出。

              \(\rm{(5)}\)步骤\(\rm{④}\)中加入\(\rm{NaOH}\)溶液洗涤的目的为________。

              \(\rm{(6)}\)步骤\(\rm{⑤}\)中,加热蒸馏时应收集________\(\rm{(}\)填选项字母\(\rm{)}\)左右的馏分。

              \(\rm{a.100℃}\)    \(\rm{b.117℃}\)    \(\rm{C.135℃}\)    \(\rm{d.142℃}\)

              \(\rm{(7)}\)反应过程中会观察到分水器中收集到液体物质,且分为上下两层,随着反应的进行,分水器中液体逐渐增多至充满时,上层液体会从左侧支管自动流回\(\rm{A}\)。分水器中上层液体的主要成分为________,下层液体的主要成分为________。

            • 4.

              为了验证炭粉与浓\(\rm{H}\)\(\rm{{\,\!}_{2}}\)\(\rm{SO}\)\(\rm{{\,\!}_{4}}\)反应确实有\(\rm{CO}\)\(\rm{{\,\!}_{2}}\)和\(\rm{SO}\)\(\rm{{\,\!}_{2}}\)两种气体生成,某同学想利用下图\(\rm{A}\)、\(\rm{B}\)\(\rm{{\,\!}_{1}}\)、\(\rm{B}\)\(\rm{{\,\!}_{2}}\)、\(\rm{C}\)四个装置进行实验\(\rm{(}\)其中省略了炭粉与浓\(\rm{H}\)\(\rm{{\,\!}_{2}}\)\(\rm{SO}\)\(\rm{{\,\!}_{4}}\)发生反应的装置\(\rm{)}\)。

              已知:\(\rm{C}\)中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具有强氧化性,能吸收具有还原性的\(\rm{SO}\)\(\rm{{\,\!}_{2}}\)气体。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rm{⑴}\)炭粉与浓\(\rm{H}\)\(\rm{{\,\!}_{2}}\)\(\rm{SO}\)\(\rm{{\,\!}_{4}}\)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rm{⑵}\)按气流经过的先后顺序排列,装置\(\rm{A}\)、\(\rm{B}\)\(\rm{{\,\!}_{1}}\)、\(\rm{B}\)\(\rm{{\,\!}_{2}}\)、\(\rm{C(}\)其中\(\rm{B}\)\(\rm{{\,\!}_{1}}\)在前,\(\rm{B}\)\(\rm{{\,\!}_{2}}\)在后\(\rm{)}\)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____。

              \(\rm{⑶}\)按上述的连接顺序,装置\(\rm{B}\)\(\rm{{\,\!}_{1}}\)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装置\(\rm{B}\)\(\rm{{\,\!}_{2}}\)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

              \(\rm{⑷}\)装置\(\rm{A}\)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该瓶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草酸\(\rm{(}\)乙二酸\(\rm{)}\)存在于自然界的植物中,其\(\rm{K_{1}=5.4×10^{-2}}\),\(\rm{K_{2}=5.4×10^{-5}}\)。草酸的钠盐和钾盐易溶于水,而其钙盐难溶于水。草酸晶\(\rm{(H_{2}C_{2}O_{4}·2H_{2}O)}\)无色,熔点为\(\rm{101℃}\),易溶于水,受热脱水、升华,\(\rm{170℃}\)以上分解。回答下列问题:              

               

              \(\rm{(1)}\)甲组同学按照如上图所示的装置,通过实验检验草酸晶体的分解产物。装置\(\rm{C}\)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知草酸晶体分解的产物中有_____________。装置\(\rm{B}\)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rm{(2)}\)乙组同学认为草酸晶体分解产物中还有\(\rm{CO}\),为进行验证,选用甲组实验中的装置\(\rm{A}\)、\(\rm{B}\)和下图所示的部分装置\(\rm{(}\)可以重复选用\(\rm{)}\)进行实验。

              \(\rm{①}\)乙组同学的实验装置中,依次连接的合理顺序为\(\rm{A}\)、\(\rm{B}\)、________________。装置\(\rm{H}\)反应管中盛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②}\)能证明草酸晶体分解产物中有\(\rm{CO}\)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rm{(3)}\)设计实验证明:草酸的酸性比碳酸的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在接触法制硫酸的生产中,\(\rm{SO_{2}}\)转化成\(\rm{SO_{3}}\)转化率的大小直接决定生产效率。某研究小组用下图装置模拟生产过程中测定\(\rm{SO_{2}}\)转化成\(\rm{SO_{3}}\)的转化率。已知\(\rm{SO_{3}}\)的熔点是\(\rm{16.8℃}\),沸点是\(\rm{44.8℃}\)。发生装置中所涉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rm{Na_{2}SO_{3}(s) + H_{2}SO_{4}(75\%)==Na_{2}SO_{4} + SO_{2}↑+ H_{2}O}\)

              \(\rm{(1)}\)Ⅱ中的试剂是              ,仪器Ⅵ的名称为                   。  

              \(\rm{(2)}\)根据实验需要,应该在Ⅳ、Ⅴ处连接合适的装置。请从下图\(\rm{A~D}\)装置中选择最适合装置并将序号填入下面的空格中,Ⅳ、Ⅴ处连接的装置分别是         

              \(\rm{(3)}\)为了提高\(\rm{SO_{2}}\)的转化率,实验时在:\(\rm{①}\)滴加浓硫酸;\(\rm{②}\)加热催化剂的步骤中,应采取的操作是先_______后_________\(\rm{(}\)填编号\(\rm{)}\)。

              \(\rm{(4)}\)实验结束后,如果把收集\(\rm{SO_{3}}\)的试管敞口露置于空气中,能够看到管口有大量的白雾,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                                                

              \(\rm{(5)}\)用\(\rm{18.9gNa_{2}SO_{3}}\)粉末与足量较浓的硫酸进行此实验,当反应结束时,继续通入\(\rm{O_{2}}\)一段时间后测得装置Ⅴ增重了\(\rm{7.2g}\),则实验测得\(\rm{SO_{2}}\)的转化率为              

            • 7.

              下图的装置可用来检验浓硫酸与木炭粉在加热条件下反应产生的所有气体产物,填写下列空白:



              \(\rm{(1)}\)浓硫酸与木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仪器的连接顺序为_____\(\rm{→}\)_____\(\rm{→}\)_____\(\rm{→}\)_______

              \(\rm{(3)}\)装置\(\rm{②}\)中所装固体药品是________

              \(\rm{(4)}\)若没有装置\(\rm{C}\),则\(\rm{B}\)中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且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依然可以证明\(\rm{CO2}\)的存在。

              \(\rm{(5)}\)如果装置中\(\rm{①}\)、\(\rm{②}\)、\(\rm{③}\)三部分仪器的连接顺序为\(\rm{①}\)、\(\rm{②}\)、\(\rm{③}\),则可以检出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不能检出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6)}\)如果将仪器的连接顺序变为\(\rm{②}\)、\(\rm{③}\)、\(\rm{①}\),则可以检出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不能检出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7)}\)如果将仪器的连接顺序变为\(\rm{①}\)、\(\rm{③}\)、\(\rm{②}\),则可以检出的物质是\(\rm{\_}\)_____________;不能检出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8)}\)若将二氧化硫通入含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液红色褪去,则表现了二氧化硫的____________性质,请设计实验证明该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草酸\(\rm{(}\)乙二酸\(\rm{)}\)存在于自然界的植物中,其\(\rm{K_{1}=5.4×10^{-2}}\),\(\rm{K_{2}=5.4×10^{-5}}\)。草酸的钠盐和钾盐易溶于水,而其钙盐难溶于水。草酸晶体\(\rm{(H_{2}C_{2}O_{4}⋅2H_{2}O)}\)无色,熔点为\(\rm{101℃}\),易溶于水,受热脱水、升华,\(\rm{170℃}\)以上分解。请回答下列问题:

              \(\rm{(1)}\)甲组同学按照上图所示装置,通过实验检验草酸晶体的分解产物。装置\(\rm{C}\)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装置\(\rm{B}\)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

              \(\rm{(2)}\)乙组同学认为草酸晶体分解产物中还有\(\rm{CO}\),为进行验证,选用甲组实验中的装置\(\rm{A}\)、\(\rm{B}\)和下图所示的部分装置\(\rm{(}\)可以重复选用\(\rm{)}\)进行实验。

              \(\rm{①}\)乙组同学的实验装置中,依次连接的合理顺序为\(\rm{A}\)、\(\rm{B}\)___________\(\rm{ H }\)_____  ______。

              \(\rm{②}\)能证明草酸晶体分解产物中有\(\rm{CO}\)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

              \(\rm{(3)}\)设计实验证明:\(\rm{①}\)草酸的酸性比碳酸的强_____________。

              \(\rm{②}\)草酸为二元酸___________________。

              \(\rm{(4)}\)草酸和草酸钠\(\rm{(Na_{2}C_{2}O_{4})}\)可以在酸性条件下和\(\rm{KMnO_{4}}\)溶液反应, \(\rm{KMnO_{4}}\)溶液和草酸钠溶液在稀硫酸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rm{(5)}\)实验室常用固体草酸钠测定\(\rm{KMnO_{4}}\)溶液的浓度。准确称取\(\rm{0.2000g}\)草酸钠,放入锥形瓶中,加入\(\rm{100mL}\)稀硫酸溶解,用配制好的\(\rm{KMnO_{4}}\)溶液滴定,三次重复实验消耗\(\rm{KMnO_{4}}\)溶液的体积分别是\(\rm{16.02mL}\)、\(\rm{16.00 mL}\)、\(\rm{16.01 mL}\),则\(\rm{KMnO_{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式是:\(\rm{c(KMnO_{4})=}\)_______________。

            • 9.

              实验室采用\(\rm{MgCl_{2}}\)、\(\rm{AlCl_{3}}\)的混合溶液与过量氨水反应制备\(\rm{MgAl_{2}O_{4}}\)主要流程如下:

              \(\rm{⑴}\)根据以上图示,制备\(\rm{MgAl_{2}O_{4}}\)过程中,高温焙烧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rm{⑵}\)高温焙烧时,用于盛放固体的仪器名称是                      

              \(\rm{⑶}\)在\(\rm{25℃}\)下,向浓度均为\(\rm{0.01 mol·L^{-1}}\)的\(\rm{MgCl_{2}}\)和\(\rm{AlCl_{3}}\)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先生成______沉淀\(\rm{(}\)填化学式\(\rm{)}\),已知\(\rm{25℃}\)时\(\rm{K_{sp}[Mg(OH)_{2}]=1.8×10^{-11}}\),\(\rm{K_{sp}[Al(OH)_{3}]=3×10^{-34}}\)。

              \(\rm{⑷}\)无水\(\rm{AlCl_{3}(183℃}\)升华\(\rm{)}\)遇潮湿空气即产生大量白雾,实验室可用下列装置制备。

                


              \(\rm{①}\)装置\(\rm{D}\)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rm{②}\)仪器\(\rm{X}\)与仪器\(\rm{Y}\)直接相连的意图是:\(\rm{①}\) 收集产物;\(\rm{②}\)         ;

              \(\rm{③E}\)装置的作用是                                                      

              \(\rm{④}\)为了顺利完成实验,点燃酒精灯的正确操作是    \(\rm{(}\)填字母\(\rm{)}\),其理由是__________。

              A.先点燃\(\rm{A}\)处酒精灯,后点燃\(\rm{D}\)处酒精灯

              B.先点燃\(\rm{D}\)处酒精灯,后点燃\(\rm{A}\)处酒精灯

              C.同时点燃\(\rm{A}\)、\(\rm{D}\)两处酒精灯

              \(\rm{⑤A}\)中制备氯气的反应可能会因盐酸浓度下降而停止。为测定反应残余液中盐酸的浓度,探究小组同学提出很多实验方案,其中方案之一为让残留的液体与足量\(\rm{Zn}\)反应,测量生成的\(\rm{H_{2}}\)体积。装置如下图所示\(\rm{(}\)夹持器具已略去\(\rm{)}\)。使\(\rm{Y}\)形管中的残余清液与锌粒反应的正确操作是将            转移到              中。

            • 10.

              氮的氧化物\(\rm{(NO }\)\(\rm{{\,\!}_{x}}\)\(\rm{)}\)是大气污染物之一,工业上在一定温度和催化剂条件下用\(\rm{NH_{3}}\)将\(\rm{NO}\) \(\rm{{\,\!}_{x}}\)还原生成\(\rm{N_{2}}\)。某同学在实验室中对\(\rm{NH_{3}}\)与\(\rm{NO_{2}}\)反应进行了探究。回答有关问题:

              氨气的制备

              \(\rm{(1)}\)氨气的发生装置可以选择上图中的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rm{(2)}\)欲收集一瓶干燥的氨气,选择上图中的装置,其连接顺序为:发生装置\(\rm{→}\)      \(\rm{(}\)按气流方向,用小写字母表示\(\rm{)}\)。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