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为探究\(\rm{SO_{2}}\)的漂白是\(\rm{SO_{2}}\)直接作用于有色物质,还是\(\rm{SO_{2}}\)与水反应的产物的作用,设计如图装置进行实验:\(\rm{(}\)图中所用硫酸的质量分数为\(\rm{70\%)}\)

              \(\rm{(1)}\)亚硫酸钠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rm{(2)}\)为探究干燥的\(\rm{SO_{2}}\) 能不能使品红褪色,请指出设计的实验装置图中两个明显的不足:\(\rm{①}\)______,\(\rm{②}\)______;
              \(\rm{(3)}\)按照修改后的装置,实验中控制\(\rm{SO_{2}}\)以大约每秒\(\rm{3}\)个气泡的速度通过品红的酒精溶液时,经过一小时后,品红仍不褪色\(\rm{.}\)这说明品红褪色的原因不是\(\rm{SO_{2}}\)直接导致\(\rm{.}\)所以,\(\rm{SO_{2}}\) 通过品红水溶液后,引起品红褪色的微粒可能是______.
            • 2.
              下图虚线框中的装置可用来检验浓硫酸与木炭加热条件下反应产生的所有气体产物
              \(\rm{(1)}\)写出木炭粉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rm{(2)}\)如果将装置中\(\rm{①}\)、\(\rm{②}\)、\(\rm{③}\)三部分仪器的连接顺序改为\(\rm{②}\)、\(\rm{①}\)、\(\rm{③}\),则可以检出的物质是 ______ ;不能检出的物质是 ______ .
              \(\rm{(3)}\)如果将仪器的连接顺序变为\(\rm{①}\)、\(\rm{③}\)、\(\rm{②}\),则可以检出的物质是\(\rm{\_}\) ______ ;不能检出的物质是 ______ .
              \(\rm{(4)}\)如果将仪器的连接顺序变为\(\rm{②}\)、\(\rm{③}\)、\(\rm{①}\),则可以检出的物质是 ______ ;不能检出的物质是 ______ .
            • 3.
              某研究小组用下列装置探究\(\rm{SO_{2}}\)与酸性\(\rm{Fe(NO_{3})_{3}}\)溶液的反应.

              请回答:
              \(\rm{(1)}\)装置\(\rm{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
              \(\rm{(2)}\)为排除空气对实验的干扰,滴加浓硫酸之前应进行的操作是 ______ .
              \(\rm{(3)}\)装置\(\rm{B}\)中产生了白色沉淀,其成分是 ______ ,说明\(\rm{SO_{2}}\)具有 ______ 性\(\rm{.}\)
              \(\rm{(4)}\)甲乙两同学分析\(\rm{B}\)中产生白色沉淀的原因:
              甲同学:在酸性条件下\(\rm{SO_{2}}\)与\(\rm{Fe^{3+}}\)反应;
              乙同学:在酸性条件下\(\rm{SO_{2}}\)与\(\rm{NO_{3}^{-}}\)反应;
              \(\rm{①}\)按甲同学观点,装置\(\rm{B}\)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______ ,证明该观点应进一步确认生成的新物质,其实验操作及现象是 ______ .
              \(\rm{②}\)按乙同学观点,只需将装置\(\rm{B}\)中的\(\rm{Fe(NO_{3})_{3}}\)溶液替换为等体积的下列溶液,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实验\(\rm{.}\)应选择的试剂是\(\rm{(}\)填序号\(\rm{)}\) ______ .
              \(\rm{a.0.1mol⋅L^{-1}}\)稀硝酸
              \(\rm{b.15mol⋅L^{-1}Fe(NO_{3})_{2}}\)溶液
              C.\(\rm{6.0mol⋅L^{-1}NaNO_{3}}\)和\(\rm{0.2mol⋅L^{-1}}\)盐酸等体积混合的溶液.
            • 4.
              \(\rm{(1)}\)浓硫酸与木炭粉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
              \(\rm{(2)}\)试用下图所列各装置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上述反应所产生的各种产物.

              这些装置的连接顺序\(\rm{(}\)按产物气流从左至右的方向\(\rm{)}\)是\(\rm{(}\)填装置的编号\(\rm{)}\): ______ \(\rm{→}\) ______ \(\rm{→}\) ______ \(\rm{→}\) ______ .
              \(\rm{(3)}\)实验时可观察到装置\(\rm{①}\)中\(\rm{A}\)瓶的溶液褪色,\(\rm{C}\)瓶的溶液不褪色\(\rm{.A}\)瓶溶液的作用是 ______ ,\(\rm{B}\)瓶溶液的作用是 ______ ,\(\rm{C}\)瓶溶液的作用是 ______ .
              \(\rm{(4)}\)装置\(\rm{②}\)中所加固体药品是 ______ ,可验证的产物是 ______ ,确定装置\(\rm{②}\)在整套装置中位置的理由是 ______ .
              \(\rm{(5)}\)装置\(\rm{③}\)中所盛溶液是 ______ ,可验证的产物是 ______ .
            • 5.
              某同学为了检验浓硫酸与木炭粉在加热条件下反应产生的所有气体产物,选用了下图所示实验装置.

              \(\rm{(1)}\)写出浓硫酸和木炭粉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rm{(2)①}\)中无水硫酸铜的作用是 ______ .
              \(\rm{(3)②}\)中酸性\(\rm{KMnO_{4}}\)溶液的作用是 ______ .
              \(\rm{(4)②}\)中两次用到品红溶液,它们的作用分别是\(\rm{A}\) ______ 、\(\rm{B}\) ______ .
              \(\rm{(5)③}\)中出现的现象是 ______ ,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______ .
            • 6.
              某校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实验,探究木炭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气体的成分.

              【实验探究】
              \(\rm{(l)}\)木炭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rm{C+2H_{2}SO_{4}(}\)浓\(\rm{)═CO_{2}↑+2SO_{2}↑+2H_{2}O}\),其中浓\(\rm{H_{2}S0_{4}}\)所起的作用是 ______ \(\rm{(}\)填“氧化剂”或“还原剂”\(\rm{).}\)若有\(\rm{0.2mol}\)的\(\rm{H_{2}S0_{4}}\)完全参加反应,则消耗碳的质量是 ______ \(\rm{g}\),\(\rm{(}\)碳的摩尔质量为\(\rm{12g⋅mol^{-1})}\)同时产生的\(\rm{CO_{2}}\)的体积是\(\rm{(}\)标况下\(\rm{)}\) ______ \(\rm{L}\)
              \(\rm{(2)A}\)装置中品红溶液颜色 ______ \(\rm{(}\)填“褪色”或“不褪色”\(\rm{)}\),证明含有 ______ 气体.
              \(\rm{(3)B}\)装置的作用是列用足量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除尽\(\rm{S0_{2}}\)气体.
              \(\rm{(4)C}\)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是用来检验\(\rm{C0_{2}}\)气体,现象是产生 ______ 沉淀\(\rm{(}\)填“白色”或“黄色”\(\rm{)}\).
              【实验讨论】
              \(\rm{(5)}\)有同学对\(\rm{B}\)装置能否除尽\(\rm{SO_{2}}\)气体有有疑义,你认为应该在\(\rm{B}\)、\(\rm{C}\)装置之间连接右图中 ______ 装置,以确定\(\rm{S0_{2}}\)是否除尽.
              【联系实际】
              \(\rm{(6)}\)煤和石油的燃烧过程中都有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排放,其中二氧化硫造成的环境影响主要是 ______ ,二氧化碳造成的环境影响主要是 ______ \(\rm{.(}\)每空格只填一个选顼\(\rm{)}\)
              A.酸雨    \(\rm{B.}\)破坏臭氧层    \(\rm{C.}\)温室效应
              \(\rm{(7)}\)目前,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成为国民的共识\(\rm{.}\)请你举一个体现低碳理念的事例 ______ .
            • 7.
              某小组用图所示实验装置\(\rm{(}\)夹持仪器已略去\(\rm{)}\)探究铜丝与过量浓硫酸的反应.
              \(\rm{(1)①}\)中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 .
              \(\rm{(2)②}\)中品红溶液的现象是 ______ .
              \(\rm{(3)③}\)中\(\rm{NaOH}\)溶液的作用是 ______ .
              \(\rm{(4)①}\)中铜丝可以上下抽动,其目的是 ______ .
            • 8.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检验碳和浓硫酸反应生成的产物,设计如图装置\(\rm{(}\)已知\(\rm{SO_{2}}\)能使溴水褪色\(\rm{)}\),请回答:

              \(\rm{(1)}\)指出仪器名称:甲 ______ 乙 ______
              \(\rm{(2)}\)乙仪器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rm{(3)}\)证明有二氧化碳产生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 ;
              \(\rm{(4)F}\)试管中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______ ;
              \(\rm{(5)}\)若把\(\rm{B}\)玻璃管移到\(\rm{F}\)试管后连接,是否可行 ______ \(\rm{(}\)填“可行”或“不可行”\(\rm{)}\),理由 ______ .
            • 9. 如图所示,在试管\(\rm{a}\)中先加\(\rm{2mL}\)乙醇,边摇动边缓缓加入\(\rm{5mL}\)浓硫酸,摇匀冷却后,再加入\(\rm{2g}\)无水醋酸钠,充分搅动后,固定在铁架台上\(\rm{.}\)在试管\(\rm{b}\)中加入适量的饱和\(\rm{Na_{2}CO_{3}}\)溶液\(\rm{.}\)连接好装置,给\(\rm{a}\)加热,当观察到试管\(\rm{b}\)中有明显现象时,停止实验.

              \(\rm{①}\)如图所示的装置中,哪些地方有明显错误的?
              \(\rm{②}\)写出试管\(\rm{a}\)中的主要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
              \(\rm{③}\)饱和\(\rm{Na_{2}CO_{3}}\)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rm{④}\)右边的球形管除冷凝作用外,另一个作用是____________.
            • 10.

              某化学课外兴趣小组探究铜与浓硫酸的反应情况。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了下列实验:取\(\rm{12.8g}\) 铜片和\(\rm{20mL18mol·L^{-1}}\)的浓硫酸放在圆底烧瓶中共热,直至反应完毕,最后发现烧瓶中还有铜片剩余,同时根据所学的知识同学们认为还有较多的硫酸剩余。

              \(\rm{(1)}\) 为什么较多的余酸不再与铜片继续反应?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证明有余酸的实验方案是________\(\rm{(}\)填字母\(\rm{)}\)。

              \(\rm{a.}\) 再加入铁粉  \(\rm{b.}\) 再滴入\(\rm{BaCl_{2}}\)溶液

              \(\rm{c.}\) 再加入银  \(\rm{d.}\) 再滴入\(\rm{Na_{2}CO_{3}}\)溶液

              \(\rm{(2)}\) 甲同学设计求余酸浓度的实验方案是测定产生气体的量。其方法有多种,则下列方案中不可行的是________\(\rm{(}\)填字母\(\rm{)}\)。

              \(\rm{a.}\) 将产生的气体缓缓通过预先称量的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结束反应后再次称量

              \(\rm{b.}\) 将产生的气体缓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再加入足量\(\rm{BaCl_{2}}\)溶液,过滤、洗涤、干燥、称量沉淀

              \(\rm{c.}\) 用排水法测定其产生气体的体积\(\rm{(}\)折算成标准状况\(\rm{)}\)

              \(\rm{d.}\) 用排饱和\(\rm{NaHSO_{3}}\)溶液的方法测出其产生气体的体积\(\rm{(}\)折算成标准状况\(\rm{)}\)

              \(\rm{(3)}\) 乙同学设计测定余酸浓度的实验方案是测定反应后的混合液中\(\rm{Cu^{2+}}\)的量。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蒸馏水稀释至\(\rm{100mL}\),加入足量\(\rm{Na_{2}S}\)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称量沉淀。请写出生成沉淀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4)}\) 根据甲、乙两同学的实验方案,除测算产生气体的物质的量或反应掉的铜的物质的量外,尚缺少的测量数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

              \(\rm{(5)}\) 丙同学提出甲、乙两同学的实验方案较复杂,为此他设计了下列较为简易的实验方案:取出反应后的铜片,进行洗涤、干燥、称量。若称得剩余铜片的质量为\(\rm{Wg}\),测得反应后溶液的体积为\(\rm{VmL}\),请计算剩余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m{(}\)用含\(\rm{W}\)、\(\rm{V}\)的代数式表示\(\rm{)mol·L^{-1}}\)。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