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某研究小组为了探究甲烷和氯气反应的情况,某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收集一量筒甲烷和氧气的混合气体,光照后发生反应。
              \(\rm{(1)}\)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最筒中有以下现象:\(\rm{①}\)量筒内颜色变浅;\(\rm{②}\)量筒壁出现油状液滴;\(\rm{③}\)______。根据\(\rm{③}\)的现象,可以判断有氯化氢生成。
              \(\rm{(2)}\)甲烷和氯气在光照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rm{(}\)只写第一步\(\rm{)}\)。
              \(\rm{(3)}\)某同学为了验证光照反应后有\(\rm{HCl}\)生成,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并得出了结论:
              方案:在水槽中盛装蒸馏水,光照反应后向水槽中滴加\(\rm{AgNO_{3}}\)溶液,观察有白色沉淀生成。结论:光照反应有\(\rm{HC1}\)生成。你认为该实验设计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______。
            • 2.

              如图所示,\(\rm{U}\)形管的左端被水和胶塞封闭有甲烷和氯气\(\rm{(}\)体积比为\(\rm{1}\):\(\rm{4)}\)的混合气体,氯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可以忽略。将封闭有甲烷和氯气的混合气体的装置放置在有光亮的地方,让混合气体缓慢地反应一段时间.


              \(\rm{(1)}\)假设甲烷与氯气反应充分,且只产生一种有机物,请写出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rm{(2)}\)若题目中甲烷与氯气的体积比为\(\rm{1}\):\(\rm{1}\),则得到的产物为 ______ .
              A.\(\rm{C{H}_{3}CI\;\;\;\;\;HCI }\)       \(\rm{B}\).\(\rm{CC{I}_{4}\;\;\;\;\;\;\;\;\;\;HCI }\)    \(\rm{C}\).\(\rm{C{H}_{3}CI\;\;\;\;\;\;C{H}_{2}C{I}_{2} }\)    \(\rm{D}\).\(\rm{C{H}_{3}CI\;\;C{H}_{2}C{I}_{2}\;\;\;CHC{I}_{3}\;\;\;\;\;CC{I}_{4}\;\;\;HCI }\)
              经过几个小时的反应后,\(\rm{U}\)形管右端的水柱变化是 ______ .
              A.升高  \(\rm{B{.}}\)降低  \(\rm{C{.}}\)不变  \(\rm{D{.}}\)无法确定
              \(\rm{(4)}\)右端玻璃管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 .
            • 3.

              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rm{CH_{4}}\)的性质探究实验。

                  \(\rm{(1)}\)将\(\rm{CH_{4}}\)通入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将\(\rm{CH_{4}}\)通入在无色玻璃集气瓶中与\(\rm{Cl_{2}}\)混合后光照,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为了验证\(\rm{CH_{4}}\)是否具有还原性,某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rm{(}\)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rm{)}\):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无水\(\rm{CuSO_{4}}\)逐渐变蓝,澄清石灰水出现浑浊现象,则\(\rm{CH_{4}}\)与\(\rm{Cu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4)}\)研究小组将\(\rm{CH_{4}}\)通入溴水时,发现溴水逐渐褪色,你认为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证明你的结论\(\rm{(}\)用文字表示,不必画实验装置图\(\r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如图所示,\(\rm{U}\)形管的左端被水和胶塞封闭有甲烷和氯气\(\rm{(}\)体积比为\(\rm{1:4)}\)的混合气体,假定氯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可以忽略。将封闭有甲烷和氯气的混合气体的装置放置在有光亮的地方,让混合气体缓慢地反应一段时间。

              \(\rm{(1)}\)假设甲烷与氯气反应充分,且只产生一种有机物,请写出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若题目中甲烷与氯气的体积比为\(\rm{1:1}\),则得到的产物为___________。

              A.\(\rm{CH_{3}Cl}\)  \(\rm{HCl}\)

              B.\(\rm{CCl_{4}}\)  \(\rm{HCl}\)

              C.\(\rm{CH_{3}Cl}\)  \(\rm{CH_{2}Cl_{2}}\)

              D.\(\rm{CH_{3}Cl}\)  \(\rm{CH_{2}Cl_{2}}\)  \(\rm{CHCl_{3}}\)  \(\rm{CCl_{4}}\)  \(\rm{HCl}\)

              \(\rm{(3)}\)经过几个小时的反应后,\(\rm{U}\)形管右端的水柱变化是___________。

              A.升高  \(\rm{B.}\)降低

              C.不变  \(\rm{D.}\)无法确定

              \(\rm{(4)}\)若水中含有\(\rm{Na_{2}SiO_{3}}\),则在\(\rm{U}\)形管左端会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5)}\)右端玻璃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已知碳化铝\(\rm{(Al_{4}C_{3})}\)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和甲烷。为了探究甲烷性质,某同学设计如下两组实验方案;甲方案探究甲烷与氧化剂反应\(\rm{(}\)如图\(\rm{1}\)所示\(\rm{)}\);乙方案探究甲烷与氯气反应的条件\(\rm{(}\)如图\(\rm{2}\)所示\(\rm{)}\)。

              乙实验操作过程:通过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两瓶甲烷与氯气\(\rm{(}\)体积比为\(\rm{1∶4)}\)混合气体\(\rm{(I}\)、\(\rm{II)}\),\(\rm{II}\)瓶用预先准备好的黑色纸套套上,\(\rm{I}\)瓶放在光亮处\(\rm{(}\)不要放在日光直射的地方,以免引起爆炸\(\rm{)}\)。按图\(\rm{2}\)安装好装置,并加紧弹簧夹\(\rm{a}\)和\(\rm{b}\)。

              \(\rm{(1)}\)按图\(\rm{1}\)连接好装置后,实验前应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写出碳化铝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下列对实验甲有关现象与结论的叙述都正确的是\(\rm{(}\)    \(\rm{)}\)

              A.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不褪色,结论是通常条件下,甲烷不能与强氧化剂反应

              B.硬质试管里黑色粉末无颜色变化,结论是甲烷不与氧化铜反应

              C.硬质试管里黑色粉末变红色,推断氧化铜与甲烷反应只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D.甲烷不能与溴水反应,推知甲烷不能与卤素单质反应

              \(\rm{(4)}\)某同学对\(\rm{CH_{4}}\)还原\(\rm{CuO}\)的产物提出了以下假设:

              假设\(\rm{1}\):\(\rm{Cu}\)、\(\rm{CO}\)、\(\rm{CO_{2}}\);        

              假设\(\rm{2}\):\(\rm{Cu}\)、\(\rm{CO}\)、\(\rm{H_{2}O}\);

              假设\(\rm{3}\):\(\rm{Cu}\)、\(\rm{CO_{2}}\)、\(\rm{H_{2}O}\);      

              假设\(\rm{4}\):\(\rm{Cu}\)、\(\rm{CO}\)、\(\rm{CO_{2}}\)、\(\rm{H_{2}O}\)

              其中假设______明显不合理。经测定甲烷与氧化铜反应时每消耗\(\rm{1mol}\)甲烷转移电子为\(\rm{7mol}\),写出甲烷与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rm{(5)}\)过一段时间,打开图\(\rm{2}\)的\(\rm{a}\)、\(\rm{b}\)弹簧夹,\(\rm{I}\)、\(\rm{II}\)中观察到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6.

              \(\rm{(}\)Ⅰ\(\rm{)}\) 将甲烷与氯气按\(\rm{1}\):\(\rm{3}\)的体积比混合于一试管中,倒立于盛有饱和食盐水的水槽,置于光亮处,回答下列问题:


              \(\rm{(1)}\)甲烷与氯气发生反应的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

              \(\rm{(2)}\)下列有关此实验的现象和结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试管中气体的黄绿色逐渐变浅,液面上升

              B.生成物只有三氯甲烷和氯化氢

              C.试管内壁有油状液滴形成

              D.试管内有少量白雾

              E.该反应生成的有机物有\(\rm{5}\)种

              \(\rm{(}\)Ⅱ\(\rm{)}\)乙同学设计了下图装置来探究碳、硅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小题,实验装置如下:    

              \(\rm{(3)}\)填写所示仪器名称\(\rm{A}\)___________________。

              \(\rm{(4)}\)实验步骤: 连接仪器、__________________、加药品后,打开\(\rm{a}\)、然后滴入浓硫酸,加热。

              \(\rm{(5)}\)问题探究:\(\rm{(}\)已知酸性强弱:亚硫酸\(\rm{ > }\)碳酸\(\rm{)}\)

              \(\rm{①}\)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装置\(\rm{E}\)中应盛放的试剂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②}\)能说明碳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硅元素非金属性强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③}\)试管\(\rm{D}\)中当气体过量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某研究小组为了探究甲烷和氯气反应的情况,设计了几个实验\(\rm{{.}}\)请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一】用如图所示装置,排水法收集一试管甲烷和氯气的混合气体,光照后观察到量筒内形成一段水柱,认为有氯化氢生成.

              \(\rm{(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rm{(}\)只写第一步\(\rm{)}\).
              \(\rm{(2)}\)水槽中盛放的液体最好是 ______\(\rm{(}\)填编号\(\rm{)}\).
              【实验二】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甲烷和氯气的混合气体,光照后,滴加\(\rm{{AgN}O_{3}}\)溶液,看到有白色沉淀生成,认为有氯化氢生成.
              \(\rm{(3)}\)该实验结论不合理的原因是 ______ .
              【实验三】
              步骤一:收集半试管氯气,加入\(\rm{10mL}\)蒸馏水,充分振荡,采用\(\rm{DIS}\)系统的\(\rm{pH}\)传感器测溶液的\(\rm{pH(}\)下同\(\rm{){.}}\)测得\(\rm{pH{=}3{.}26}\).
              步骤二:收集一试管甲烷和氯气的混合气体\(\rm{(}\)各占\(\rm{50{\%})}\),在\(\rm{40W}\)的日光灯下光照\(\rm{6min}\)后,加入\(\rm{10mL}\)蒸馏水,充分振荡,测得\(\rm{pH{=}1{.}00}\).
              \(\rm{(4)}\)有同学认为:根据步骤二测得\(\rm{pH}\)比步骤一测得\(\rm{pH}\)要低,可以判断该反应中有氯化氢生成\(\rm{{.}}\)你认为他的理由是否合理 ______\(\rm{(}\)选填\(\rm{"}\)合理\(\rm{"}\)或\(\rm{"}\)不合理\(\rm{")}\).
              \(\rm{(5)}\)假设氯气完全参与反应,且不考虑氯气溶解于水\(\rm{{.}}\)往反应后的溶液中加水稀释到\(\rm{100{.}00mL}\),取\(\rm{20{.}00mL}\)稀释液,加入\(\rm{10{.}00mL}\)浓度为\(\rm{0{.}01mol{⋅}L^{{-}1}}\)的\(\rm{{AgN}O_{3}}\)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则试管中原有氯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______\(\rm{ mL}\).
            • 8.

              某化学兴趣小组拟在实验室中模拟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制取副产品盐酸,其设计的模拟装置如下:



              \(\rm{(1)}\)设\(\rm{V(Cl_{2})/V(CH_{4})= x}\),若理论上欲获得最多的氯化氢,则\(\rm{x}\)的取值范围是 ______ .
              \(\rm{(2)B}\)装置有三种功能:
                  \(\rm{①}\)通过观察气泡控制气体流速;\(\rm{②}\) __________________ ;\(\rm{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C}\)装置中反应产生的有机物有______________

              \(\rm{(4)D}\)装置的石棉中均匀附着\(\rm{KI}\)粉末,其作用是 ___________ 
              \(\rm{(5)E}\)装置中球形漏斗作用是 __________
              \(\rm{(6)}\)反应后分离\(\rm{E}\)装置除了吸收氯化氢外还有有机物,分离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该装置还有缺陷,原因是没有进行尾气处理,其尾气的主要成分可能是 ___________ \(\rm{(}\)填编号\(\rm{)}\)
                \(\rm{A.CH_{4}}\)        \(\rm{B.CH_{3}Cl}\)       \(\rm{C.}\) \(\rm{CHCl_{3}}\)     \(\rm{D.HCl}\)

            • 9. 某化学兴趣小组拟在实验室中模拟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制取副产品盐酸,其设计的模拟装置如下:

              \(\rm{(1)}\)设\(\rm{V(Cl_{2})/V(CH_{4})=x}\),若理论上欲获得最多的氯化氢,则\(\rm{x}\)的取值范围是 ______
              \(\rm{(2)B}\)装置有三种功能:
              \(\rm{①}\)通过观察气泡控制气体流速;\(\rm{②}\) ______ ;\(\rm{③}\) ______
              \(\rm{(3)D}\)装置的石棉中均匀附着\(\rm{KI}\)粉末,其作用是 ______
              \(\rm{(4)E}\)装置的作用是 ______ ,球形漏斗作用是 ______
              \(\rm{(5)}\)一段时间后,\(\rm{E}\)装置内出现的现象是 ______ \(\rm{.}\)该装置还有缺陷,原因是没有进行尾气处理,其尾气的主要成分可能是 ______ \(\rm{(}\)填编号\(\rm{)}\).
              A.\(\rm{CH_{4}}\)      \(\rm{B.CH_{3}Cl}\)       \(\rm{C.}\) \(\rm{CHCl_{3}}\)    \(\rm{D.CCl_{4}}\).
            • 10.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验证\(\rm{CH_{4}}\)是否具有还原性,设计了如下实验:

              \(\rm{(1)}\)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无水\(\rm{CuSO_{4}}\)逐渐变蓝,澄清石灰水出现浑浊现象,则\(\rm{CH_{4}}\)与\(\rm{Cu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rm{(2)}\)研究小组将\(\rm{CH_{4}}\)通入溴水时,发现溴水逐渐褪色,你认为原因可能是 ______ \(\rm{.}\)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证明你的结论\(\rm{(}\)用文字表示,不必画实验装置图\(\rm{)}\).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