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为了测定乙醇的结构式是还是,利用乙醇和钠的反应,设计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在烧瓶中放入足量的钠,从分液漏斗中缓缓滴入一定量的乙醇,通过测量量筒中水的体积,就可知反应生成的氢气的体积。

                

              \(\rm{(1)}\)实验前检验该装置的气密性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

              \(\rm{(2)}\)有人认为装置中有空气,所测的气体体积应扣除装置中空气的体积,才是氢气的体积,你认为________\(\rm{(}\)填“正确”或“不正确”\(\rm{)}\)。

              \(\rm{(3)}\)如果实验开始前\(\rm{b}\)导管内未充满水,则实验结果将________\(\rm{(}\)填“偏大”或“偏小”\(\rm{)}\)。

              \(\rm{(4)}\)若测得有\(\rm{1.15 gC_{2}H_{6}O}\)参加反应,把量筒\(\rm{c}\)中的水的体积换算成标准状况下\(\rm{H_{2}}\)的体积为\(\rm{280 mL}\),试结合计算和讨论,判断下面\(\rm{(}\)Ⅰ\(\rm{)}\)和\(\rm{(}\)Ⅱ\(\rm{)}\)两式中,哪个正确________。

            • 2.

              为了探究乙醇和金属钠反应的原理,做了如下四个实验:

              实验一:向小烧杯中加入无水乙醇,再放入一小块金属钠,观察现象,并收集产生的气体。

              实验二:设法检验实验一收集到的气体。

              实验三:向试管中加入\(\rm{3 mL}\)水,并加入一小块金属钠,观察现象。

              实验四:向试管中加入\(\rm{3}\)  \(\rm{mL}\)乙醚\(\rm{(CH_{3}CH_{2}OCH_{2}CH_{3})}\),并加入一小块金属钠,发现无任何现象发生。

              回答以下问题:

              \(\rm{(1)}\)简述实验二中检验气体的实验方法及作出判断的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从结构上分析,该实验选取水和乙醚做参照物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实验三的目的是欲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四的目的是欲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实验三和实验四的结果,可以证明乙醇和金属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用实验确定某酸\(\rm{HA}\)是弱电解质。两同学的方案如下:

              甲:\(\rm{①}\)称取一定质量的\(\rm{HA}\)配制\(\rm{0.1 mol·L^{-1}}\)的溶液\(\rm{100 mL}\);

              \(\rm{②}\)用\(\rm{pH}\)试纸测出该溶液的\(\rm{pH}\),即可证明\(\rm{HA}\)是弱电解质。

              乙:\(\rm{①}\)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rm{HA}\)溶液、盐酸,分别配制\(\rm{pH=1}\)的两种酸溶液各\(\rm{100 mL}\);

              \(\rm{②}\)分别取这两种溶液各\(\rm{10 mL}\),加水稀释为\(\rm{100 mL}\);

              \(\rm{③}\)各取相同体积的两种稀释液装入两个试管,同时加入纯度和质量相同的锌粒,观察现象,即可证明\(\rm{HA}\)是弱电解质。

              \(\rm{(1)}\)在两个方案的第\(\rm{①}\)步中,都要用到的定量仪器是________。

              \(\rm{(2)}\)甲方案中说明\(\rm{HA}\)是弱电解质的理由是测得溶液的\(\rm{pH}\)________\(\rm{1(}\)选填“\(\rm{ > }\)”、“\(\rm{﹤}\)”或“\(\rm{=}\)”\(\rm{)}\)。

              \(\rm{(3)}\)乙方案中说明\(\rm{HA}\)是弱电解质的现象是________。

              \(\rm{①}\)装\(\rm{HCl}\)溶液的试管中放出\(\rm{H_{2}}\)的速率快;

              \(\rm{②}\)装\(\rm{HA}\)溶液的试管中放出\(\rm{H_{2}}\)的速率快;

              \(\rm{③}\)两个试管中产生气体的速率一样快。

              \(\rm{(4)}\)请你评价:乙方案中难以实现之处和不妥之处:________。

              \(\rm{(5)}\)请你提出一个合理而比较容易进行的方案\(\rm{(}\)药品可任取\(\rm{)}\),作简明扼要表述:________。

            • 4. 超细\(\rm{Fe_{3}O_{4}}\)粉体可制成磁流体,一种制备超细\(\rm{Fe_{3}O_{4}}\)粉体的实验步骤如下:

              \(\rm{①}\)称取\(\rm{0.992 5 g FeCl_{3}}\)和\(\rm{1.194 g FeCl_{2}·4H_{2}O}\)溶于\(\rm{30 mL}\)蒸馏水中。

              \(\rm{②}\)将溶液加入到三口烧瓶中\(\rm{(}\)如图所示\(\rm{)}\),加热至\(\rm{60 ℃}\),强力搅拌。

              \(\rm{③30 min}\)后,不断搅拌下缓慢滴加\(\rm{1 mol·L^{-1}NaOH}\)溶液至\(\rm{pH}\)约为\(\rm{11}\)。

              \(\rm{④}\)加入\(\rm{0.25 g}\)柠檬酸三钠,升温至\(\rm{80 ℃}\)恒温搅拌\(\rm{1 h}\),然后冷却至室温。

              \(\rm{⑤}\)从液体\(\rm{(}\)胶体\(\rm{)}\)中分离出超细\(\rm{Fe_{3}O_{4}}\)粗品。

              \(\rm{⑥}\)用少量蒸馏水和乙醇反复洗涤,\(\rm{60 ℃}\)真空干燥\(\rm{2 h}\)。

              \(\rm{(1)}\) 步骤\(\rm{②}\)中强力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_。 

              \(\rm{(2)}\) 步骤\(\rm{③}\)中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rm{;}\)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rm{(3)}\) 步骤\(\rm{④}\)中加入柠檬酸三钠的作用是__________。 

              \(\rm{(4)}\) 步骤\(\rm{⑤}\)中分离出超细\(\rm{Fe_{3}O_{4}}\)粗品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rm{(5)}\) 用蒸馏水洗涤后,再用乙醇洗涤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 5.

              \(\rm{ClO_{2}}\)与\(\rm{Cl_{2}}\)的氧化性相近,在自来水消毒和果蔬保鲜等方面应用广泛。某兴趣小组通过下图装置\(\rm{(}\)夹持装置略\(\rm{)}\)对其制备、吸收、释放和应用进行了研究。

                  \(\rm{(1)}\)仪器\(\rm{D}\)的名称是________。安装\(\rm{F}\)中导管时,应选用图中的________。

                  \(\rm{(2)}\)打开\(\rm{B}\)的活塞,\(\rm{A}\)中发生反应:\(\rm{2NaCl{{O}_{3}}+4HCl=2Cl{{O}_{2}}\uparrow +C{{l}_{2}}\uparrow +2NaCl+2{{H}_{2}}O}\)。为使\(\rm{ClO_{2}}\)在\(\rm{D}\)中被稳定剂充分吸收,滴加稀盐酸的速度宜________\(\rm{(}\)填“快”或“慢”\(\rm{)}\)。

                  \(\rm{(3)}\)关闭\(\rm{B}\)的活塞,\(\rm{ClO_{2}}\)在\(\rm{D}\)中被稳定剂完全吸收生成\(\rm{NaClO_{2}}\),此时\(\rm{F}\)中溶液的颜色不变,则装置\(\rm{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rm{(4)}\)已知在酸性条件下\(\rm{NaCO_{2}}\)可发生反应生成\(\rm{NaCl}\)并释放出\(\rm{ClO_{2}}\),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在\(\rm{ClO_{2}}\)释放实验中,打开\(\rm{E}\)的活塞,\(\rm{D}\)中发生反应,则装置\(\rm{F}\)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rm{(5)}\)已吸收\(\rm{ClO_{2}}\)气体的稳定剂\(\rm{I}\)和Ⅱ,加酸后释放\(\rm{ClO_{2}}\)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若将其用于水果保鲜,你认为效果较好的稳定剂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 6. 氯化亚砜\(\rm{(SOCl}\)\(\rm{{\,\!}_{2}}\)\(\rm{)}\)是一种液态化合物,沸点为\(\rm{77 ℃}\),在农药、制药行业中用途广泛。\(\rm{SOCl}\)\(\rm{{\,\!}_{2}}\)遇水剧烈反应,产生白雾和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实验室合成\(\rm{SOCl}\)\(\rm{{\,\!}_{2}}\)的原理为\(\rm{SO}\)\(\rm{{\,\!}_{2}}\)\(\rm{+Cl}\)\(\rm{{\,\!}_{2}}\)\(\rm{+SCl}\)\(\rm{{\,\!}_{2}}\)\(\rm{═2SOCl}\)\(\rm{{\,\!}_{2}}\),部分装置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rm{(1)}\)实验室制取\(\rm{SOCl}\)\(\rm{{\,\!}_{2}}\)时,所选仪器的连接顺序是\(\rm{⑥→}\)________\(\rm{→①②←}\)________\(\rm{(}\)某些仪器可以多次使用\(\rm{)}\)。
              \(\rm{(2)}\)冷凝管口\(\rm{③}\)是________\(\rm{(}\)填“进水”或“出水”\(\rm{)}\)口,冷凝管上连接干燥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本实验中制取\(\rm{Cl}\)\(\rm{{\,\!}_{2}}\)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m{SOCl}\)\(\rm{{\,\!}_{2}}\)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4)}\)已知\(\rm{SCl}\)\(\rm{{\,\!}_{2}}\)的沸点为\(\rm{50 ℃}\)。实验结束后,将三颈烧瓶中的混合物分离开的实验操作名称是________。若反应中消耗的\(\rm{Cl}\)\(\rm{{\,\!}_{2}}\)的体积为\(\rm{896 mL(}\)已转化为标准状况,且\(\rm{SO}\)\(\rm{{\,\!}_{2}}\)足量\(\rm{)}\),最后得到纯净的\(\rm{SOCl}\)\(\rm{{\,\!}_{2}}\) \(\rm{6.76 g}\),则\(\rm{SOCl}\)\(\rm{{\,\!}_{2}}\)的产率为________\(\rm{(}\)保留两位有效数字\(\rm{)}\)。
              \(\rm{(5)}\)取少量三颈烧瓶中充分反应后的液体,加入足量\(\rm{NaOH}\)溶液,振荡、静置得到无色溶液,检验溶液中存在\(\rm{Cl}\)\(\rm{{\,\!}^{-}}\)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某化学学习小组欲探究己烷的性质,用己烷进行下利实验:

              实验\(\rm{1}\):

              实验\(\rm{2}\):将上述橙色溶液装入密封性好的无色试剂瓶中。过一段时间,溶液颜色变浅,打开瓶盖瓶口出现白雾。

              实验\(\rm{3}\):根据下图的实验装置进行己烷催化裂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rm{(1)}\)由实验\(\rm{1}\)知己烷的物理性质有

              \(\rm{(2)}\)实验\(\rm{2}\)中的橙色溶液逐渐变浅的原因是

              A.己烷与溴发生发生取代反应    \(\rm{B.}\)溴代己烷为无色物质

              C.液溴向外挥发浓度降低        \(\rm{D.}\)己烷与液溴发生加成反应

              E.液溴与己烷分层,密度大的液溴在下层 

              \(\rm{(3)}\)试管\(\rm{C}\)中看到的现象是                            ,说明有          生成;

              \(\rm{(4)}\)试写出装置Ⅰ中发生有丙烷生成的裂化反应方程式:                         

            • 8.

              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rm{SO_{2}}\)的制备及性质探究实验。

              \(\rm{(1)}\)根据反应\(\rm{Na_{2}SO_{3}(}\)固\(\rm{)+H_{2}SO_{4}(}\)浓\(\rm{)=Na_{2}SO_{4}+SO_{2}↑++H_{2}O}\),制备\(\rm{SO_{2}}\)气体。

              \(\rm{①}\)用下列简图,在答题卡的方框中画出制备并收集\(\rm{SO_{2}}\)的实验装置\(\rm{(}\)含试剂\(\rm{)}\)示意图。

              \(\rm{②}\)实验过程中,使用分液漏斗滴加浓硫酸的操作是________。

              \(\rm{(2)}\)将\(\rm{SO_{2}}\)气体分别通入下列溶液中:

              \(\rm{①}\)品红溶液,现象是________;

              \(\rm{②}\)溴水溶液,现象是________;

              \(\rm{③}\)硫化钠溶液,现象是________。

              \(\rm{(3)}\)有一小组在实验中发现,\(\rm{SO_{2}}\)气体产生缓慢,以致后续实验现象很不明显,但又不存在气密性问题。请你推测可能的原因并说明相应的验证方法\(\rm{(}\)可以不填满\(\rm{)}\)。

              \(\rm{①}\)原因________,

              验证方法________。

              \(\rm{②}\)原因________,

              验证方法________。

              \(\rm{③}\)原因________,

              验证方法________。

            • 9.

              某学习兴趣小组探究氨气的制取实验:

              \(\rm{(1)}\)甲同学拟用下列实验方法制备氨气,其中合理的是       \(\rm{(}\)填序号,下同\(\rm{)}\)。 

              A.将氯化铵固体加热分解\(\rm{B.}\)将浓氨水滴入氢氧化钠固体中\(\rm{C.}\)将氢氧化钠固体加入\(\rm{NH_{4}NO_{3}}\)溶液中\(\rm{D.}\)将氯化铵稀溶液滴入氢氧化钠固体中

              \(\rm{(2)}\)根据上述正确的制备原理,该同学欲用下列常见的实验室制气装置制取氨气,适宜的装置是        。 

              \(\rm{(3)}\)气体的性质是选择气体收集方法的主要依据,下列性质与收集方法无关的是 。 

              \(\rm{①}\)密度 \(\rm{②}\)颜色 \(\rm{③}\)溶解性 \(\rm{④}\)热稳定性 \(\rm{⑤}\)与氧气反应

              \(\rm{(4)}\)下图是甲同学设计收集氨气的几种装置,其中可行的是 ,集气的原理是    。 

            • 10.

              某同学利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铁跟水蒸气反应的实验,并继续研究铁及其化合物的部分性质。 


              请回答下列问题。

              \(\rm{(1)}\)写出硬质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实验过程中看到肥皂泡逐渐变大,请在此现象基础上设计一个简单实验证明反应生成的气体,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该同学欲确定反应后硬质试管中固体物质的成分,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查阅相关资料得知:\(\rm{Fe_{3}O_{4} + 8HCl =}\) \(\rm{FeCl_{2} + 2FeCl_{3}+ 4H_{2}O}\)

              \(\rm{①}\)待硬质试管冷却后,取少许其中的固体物质溶于稀硫酸恰好完全溶解得溶液\(\rm{B}\);

              \(\rm{②}\)取少量溶液\(\rm{B}\)滴加\(\rm{KSCN}\)溶液,若溶液未变红色则说明硬质试管中固体物质的成分是__________\(\rm{(}\)填写化学式\(\rm{);}\)溶液未变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rm{(}\)用离子方程式表示\(\rm{)}\)。

              \(\rm{(3)}\)该同学马上另取少量溶液\(\rm{B}\),使其跟\(\rm{NaOH}\)溶液反应。若按下图所示的方法进行操作,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现象, 请写出与上述现象相关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4)}\)一段时间后,该同学发现\(\rm{(2)}\)中未变红的溶液变成红色,说明原因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