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利用表中药品及图示装置不能制取相应气体的是

              选项

              制备气体

              \(\rm{①}\)

              \(\rm{②}\)

              A.

              \(\rm{NH_{3}}\)

              浓氨水

              碱石灰

              B.

              \(\rm{Cl_{2}}\)

              浓盐酸

              二氧化锰

              C.

              \(\rm{NO_{2}}\)

              浓硝酸

              铜粉

              D.

              \(\rm{SO_{2}}\)

              浓硫酸

              亚硫酸钠

              A.\(\rm{A}\)
              B.\(\rm{B}\)
              C.\(\rm{C}\)
              D.\(\rm{D}\)
            • 2.

              根据侯德榜制碱原理制备少量\(\rm{NaHCO_{3}}\)的实验,经过制取氨气、制取\(\rm{NaHCO_{3}}\)、分离\(\rm{NaHCO_{3}}\)、干燥\(\rm{NaHCO_{3}}\)四个步骤。下列图示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B.
              C.
              D.
            • 3.

              我国明代\(\rm{《}\)本草纲目\(\rm{》}\)中收载药物\(\rm{1 892}\)种,其中“烧酒”条目下写道:“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rm{……}\)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这里所用的“法”可用于分离(    )

              A.苯和水                                       
              B.乙酸乙酯和乙酸
              C.食盐水和泥沙                                          
              D.硝酸钾和硫酸钠
            • 4.

              下列有关实验原理或操作正确的是



                          


              A.图甲:收集\(\rm{NO_{2}}\)气体                               
              B.图乙:检验试管中的液体是否为胶体



              C.图丙:测定氨水的\(\rm{pH}\)                              
              D.图丁:比较\(\rm{H_{2}CO_{3}}\)和\(\rm{H_{2}SiO_{3}}\)酸性强弱


            • 5.

              下列除杂方法合理并能成功的是

              选项

              待提纯物质\(\rm{(}\)括号内为杂质\(\rm{)}\)

              除杂或分离方法

              A.

              淀粉胶体\(\rm{(KI}\)溶液\(\rm{)}\)

              过滤

              B.

              乙酸乙酯\(\rm{(}\)饱和\(\rm{Na_{2}CO_{3}}\)溶液\(\rm{)}\)

              蒸馏,收集\(\rm{77℃}\)以下馏分

              C.

              \(\rm{CO_{2}(SO_{2})}\)

              通过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洗气瓶并干燥

              D.

              \(\rm{Cl_{2}(HCl)}\)

              通过盛有饱和食盐水的洗气瓶并干燥

              A.\(\rm{A}\) 
              B.\(\rm{B}\) 
              C.\(\rm{C}\) 
              D.\(\rm{D}\)
            • 6.

              下列关于实验原理或操作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从碘水中提取单质碘时,不能用无水乙醇代替\(\rm{CCl_{4}}\)

              B.可用新制的\(\rm{Cu(OH)_{2}}\)悬浊液检验牙膏中存在的甘油

              C.苯酚钠溶液中通入\(\rm{CO_{2}}\)生成苯酚,则碳酸的酸性比苯酚弱

              D.实验室中提纯混有少量乙酸的乙醇,可采用先加生石灰,过滤后再蒸馏的方法
            • 7.

              实验室常用如图装置制取少量溴苯,并验证其中一种产物。试完成下列问题:

              \(\rm{(1)}\)在烧瓶\(\rm{a}\)中装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导管\(\rm{b}\)的作用有两个:一是_________;二是_________。

              \(\rm{(3)}\)导管\(\rm{c}\)的下口可否浸没于液面中?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4)}\)反应过程中在导管\(\rm{c}\)的下口附近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有_________出现,这是由于反应生成的_________遇水蒸气而形成的。

              \(\rm{(5)}\)反应完毕后,向锥形瓶\(\rm{d}\)中滴加\(\rm{AgNO_{3}}\)溶液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安全重于泰山,在实验室点燃可燃物更要注意安全。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一个可燃性气体安全点燃装置\(\rm{(}\)夹持装置已略去\(\rm{)}\),对此装置的评价和使用错误的是(    )

              A.用此装置点燃可燃性气体可防止爆炸的发生
              B.实验时水槽中水量的多少不会影响实验效果
              C.此装置防止气体爆炸的原理是使导管内的气体与燃着的气体不直接接触
              D.此装置适用于难溶于水的可燃性气体的点燃
            • 9.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rm{A}\)    
              B.\(\rm{B}\)    
              C.\(\rm{C}\)    
              D.\(\rm{D}\)
            • 10.

              将\(\rm{①}\)中液体逐滴滴入到\(\rm{②}\)中,实验结果与预测的现象一致的是

              选项

              \(\rm{①}\)中物质

              \(\rm{②}\)中物质

              预测\(\rm{②}\)中的现象

              A.

              氨水

              氯化铝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B.

              浓硫酸

              铜片

              产生大量气体,溶液变蓝

              C.

              浓硝酸

              用砂纸打磨过的铝条

              产生大量红棕色气体

              D.

              稀盐酸

              \(\rm{Na_{2}CO_{3}}\)与\(\rm{NaOH}\)的混合液

              立即产生大量气体


              A.\(\rm{A}\)  
              B.\(\rm{B}\)  
              C.\(\rm{C}\)  
              D.\(\rm{D}\)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