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列环境问题与\(\rm{NO_{2}}\)的排放有关的是_________。

              A.酸雨
              B.臭氧空洞
              C.温室效应
              D.光化学烟雾
              E.\(\rm{PM2.5}\)
            • 2.

              有关物质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rm{(}\)部分条件已略去\(\rm{)}\)。在通常状况下,\(\rm{B}\)是黑色的金属氧化物固体,\(\rm{C}\)、\(\rm{D}\)、\(\rm{E}\)、\(\rm{F}\)、\(\rm{H}\)、\(\rm{I}\)均为气体,\(\rm{C}\)的水溶液呈碱性,\(\rm{D}\)、\(\rm{E}\)、\(\rm{F}\)是单质,且\(\rm{D}\)、\(\rm{F}\)是空气的主要成分,\(\rm{I}\)为红棕色,反应\(\rm{①}\)是工业上制备\(\rm{K}\)的反应原理之一。


              \(\rm{(1)B}\)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

              \(\rm{(2)F}\)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___________。

              \(\rm{(3)}\)写出反应\(\rm{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4)}\)写出反应\(\rm{②}\)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下列关于\(\rm{NO}\)说法错误的是

              A.\(\rm{NO}\)是具有刺激性的红棕色气体   
              B.\(\rm{NO}\)可由氮气和氧气在放电条件下直接化合得到

              C.\(\rm{NO}\)是汽车尾气的有害成分之一    
              D.\(\rm{NO}\)能够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造成人体缺氧中毒
            • 4.
              将不论以何种比例混合的甲、乙的混合气体通入过量的丙溶液中,一定能产生沉淀的组合是\(\rm{(}\)  \(\rm{)}\)
              序号
              \(\rm{①}\) \(\rm{CO_{2}}\) \(\rm{SO_{2}}\) 石灰水
              \(\rm{②}\) \(\rm{CO_{2}}\) \(\rm{SO_{2}}\) \(\rm{Ba(NO_{3})_{2}}\)
              \(\rm{③}\) \(\rm{NO_{2}}\) \(\rm{SO_{2}}\) \(\rm{BaCl_{2}}\)
              \(\rm{④}\) \(\rm{CO_{2}}\) \(\rm{NH_{3}}\) \(\rm{CaCl_{2}}\)
              A.\(\rm{②③④}\)
              B.\(\rm{①②③}\)
              C.\(\rm{①②④}\)
              D.\(\rm{①②③④}\)
            • 5.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按图所示将实验装置连接好,进行化学能与热能转化的实验探究\(\rm{.}\)请帮他们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前,在\(\rm{U}\)型管内加入少量品红溶液\(\rm{(}\)或红墨水\(\rm{).}\)打开\(\rm{3}\)个\(\rm{T}\)型管螺旋夹,使\(\rm{U}\)型管内两边的液面处于同一水平面,再夹紧螺旋夹.
              \(\rm{(1)}\)在内部的试管里盛\(\rm{1g}\)氧化钙,当滴入\(\rm{2mL}\)左右的蒸馏水后,打开\(\rm{a}\)、\(\rm{b}\)螺旋夹,可观察到\(\rm{U}\)型管里的红墨水如何变化?\(\rm{{\,\!}_{\_\_\_\_\_\_}}\).
              \(\rm{(2)}\)如果用这个装置观察到\(\rm{U}\)型管内出现与上述\(\rm{(1)}\)相反的现象,可在小试管中加入\(\rm{{\,\!}_{\_\_\_\_\_\_}}\)固体后滴入适量的蒸馏水.
              \(\rm{(3)}\)若向内部的试管中放入几小块铜片,再用滴管滴入\(\rm{10mL}\)稀硝酸,能否得到\(\rm{(1)}\)中现象? ______ ,另外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______ ;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由此可知,反应后产物的总能量 ______ \(\rm{(}\)填“大于”、“小于”、“等于”\(\rm{)}\)硝酸和铜片的总能量\(\rm{.}\)此时该装置有明显的不足,原因是 ______ ,改进的方法是 ______ .
            • 6. \(\rm{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善于做“表面文章”的德国科学家格哈德\(\rm{⋅}\)埃特尔\(\rm{.}\)他的成就之一是证实了气体在固体催化剂表面进行的反应,开创了表面化学的方法论\(\rm{.}\)在汽车尾气净化装置里,气体在催化剂表面吸附与解吸作用的过程如图所示\(\rm{.}\)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汽车尾气的主要污染成分包括\(\rm{CO}\)和\(\rm{NO}\)    
              B.\(\rm{NO_{2}}\)是该过程的中间产物
              C.\(\rm{NO}\)和\(\rm{O_{2}}\)必须在催化剂表面才能反应       
              D.该催化转化的总反应方程式为:\(\rm{2NO+O_{2}+4CO}\) \(\rm{4CO_{2}+N_{2}}\)
            • 7.
              如图,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rm{(}\)  \(\rm{)}\)
              A.\(\rm{C}\)的成分是气体\(\rm{E}\)与二氧化碳的混和气体
              B.浓热的\(\rm{D}\)溶液能把碳单质氧化为二氧化碳
              C.气体\(\rm{E}\)遇空气会被氧化成红棕色的气体
              D.溶液\(\rm{G}\)是蓝色的硫酸铜溶液
            • 8.
              将充有\(\rm{nmLNO}\)和\(\rm{mmLNO_{2}}\)气体的试管倒立于盛水的水槽中,然后通入\(\rm{nmLO_{2}.m > n}\),则充分反应后,试管中气体在同温同压下的体积为\(\rm{(}\)  \(\rm{)}\)
              A.\(\rm{ \dfrac {m-n}{3}mL}\)
              B.\(\rm{ \dfrac {n-m}{3}mL}\)
              C.\(\rm{ \dfrac {(4m-n)}{3}mL}\)
              D.\(\rm{ \dfrac {3}{m-n}mL}\)
            • 9.
              汽车尾气含氮氧化物\(\rm{(NO_{X})}\)、碳氢化合物\(\rm{(C_{X}H_{Y})}\)、碳等,直接排放容易造成“雾霾”\(\rm{.}\)因此,不少汽车都安装尾气净化装置\(\rm{(}\)净化处理过程如图\(\rm{).}\)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rm{(}\)  \(\rm{)}\)
              A.尾气造成“雾霾”与汽油未充分燃烧有关
              B.尾气处理过程,氮氧化物\(\rm{(NO_{X})}\)被还原
              C.\(\rm{Pt-Rh}\)催化剂可提高尾气净化反应的平衡转化率
              D.使用氢氧燃料电池作汽车动力能有效控制雾霾
            • 10. 如图所示,试管中盛装的是红棕色气体\(\rm{(}\)可能是混合物\(\rm{)}\),当倒扣在盛有水的水槽中时,试管内水面上升,但不能充满试管,当向试管内鼓入氧气后,可以观察到试管中水柱继续上升,经过多次重复后,试管内完全被水充满,对原试管中盛装气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可能是\(\rm{N_{2}}\)与\(\rm{NO_{2}}\)的混合气体
              B.可能是\(\rm{O_{2}}\)和\(\rm{NO_{2}}\)混合气体
              C.可能是\(\rm{NO}\)气体
              D.只可能是\(\rm{NO_{2}}\)一种气体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