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为了测定乙醇的结构式是还是,利用乙醇和钠的反应,设计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在烧瓶中放入足量的钠,从分液漏斗中缓缓滴入一定量的乙醇,通过测量量筒中水的体积,就可知反应生成的氢气的体积。

                

              \(\rm{(1)}\)实验前检验该装置的气密性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

              \(\rm{(2)}\)有人认为装置中有空气,所测的气体体积应扣除装置中空气的体积,才是氢气的体积,你认为________\(\rm{(}\)填“正确”或“不正确”\(\rm{)}\)。

              \(\rm{(3)}\)如果实验开始前\(\rm{b}\)导管内未充满水,则实验结果将________\(\rm{(}\)填“偏大”或“偏小”\(\rm{)}\)。

              \(\rm{(4)}\)若测得有\(\rm{1.15 gC_{2}H_{6}O}\)参加反应,把量筒\(\rm{c}\)中的水的体积换算成标准状况下\(\rm{H_{2}}\)的体积为\(\rm{280 mL}\),试结合计算和讨论,判断下面\(\rm{(}\)Ⅰ\(\rm{)}\)和\(\rm{(}\)Ⅱ\(\rm{)}\)两式中,哪个正确________。

            • 2.

              氯化铵是一种生理酸性肥料,以氯化钠和硫酸铵为原料制备氯化铵的工艺流程如下:


              \(\rm{⑴}\)氯化铵和硫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如下图所示,“操作Ⅰ”为蒸发浓缩,首先析出的物质是           ,“操作Ⅱ”包含趁热过滤,冷却结晶,冷却结晶时的合适温度为                           


              \(\rm{⑵}\)检验氯化铵样品中是否混有硫酸钠的实验操作是                       



              \(\rm{⑶}\)农业用氯化铵的要求如下表所示,为了确定该农业用氯化铵样品的等级,研究小组采用如下方法进行测定。称取\(\rm{1.4 g}\)样品配成\(\rm{100 mL}\)溶液,取出\(\rm{10 mL}\)加入足量的甲醛溶液\(\rm{(}\)杂质不与甲醛反应\(\rm{)}\),发生反应:\(\rm{4NH\rlap{_{4}}{^{+}}+6HCHO=(CH_{2})_{6}N_{4}+4H^{+}+6H_{2}O}\)生成的\(\rm{H^{+}}\)与\(\rm{25 mL 0.1 mol·L^{-1}}\)的\(\rm{NaOH}\)溶液恰好完全反应。通过计算判断该农业用氯化铵样品的等级\(\rm{(}\)写出计算过程\(\rm{)}\)。

            • 3. 为检验浓硫酸与木炭在加热条件下反应产生\(\rm{SO_{2}}\)和\(\rm{CO_{2}}\)气体,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rm{a}\)、\(\rm{b}\)、\(\rm{c}\)为止水夹,\(\rm{B}\)是用于储气的气囊,\(\rm{D}\)中放有用\(\rm{I_{2}}\)和淀粉的蓝色溶液浸湿的脱脂棉。

              请回答下列问题:

              \(\rm{(1)}\)实验前欲检查装置\(\rm{A}\)的气密性,可以采取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2)}\)此实验成败的关键在于控制反应产生气体的速率不能过快,由此设计了虚框部分的装置,则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rm{(}\)用操作编号填写\(\rm{)}\)。

              \(\rm{①}\)向\(\rm{A}\)装置中加入浓硫酸,加热,使\(\rm{A}\)中产生的气体进入气囊\(\rm{B}\),当气囊中充入一定量气体时,停止加热;\(\rm{②}\)待装置\(\rm{A}\)冷却,且气囊\(\rm{B}\)的体积不再变化后,关闭止水夹\(\rm{a}\),打开止水夹\(\rm{b}\),慢慢挤压气囊,使气囊\(\rm{B}\)中气体慢慢进入装置\(\rm{C}\)中,待达到实验目的后,关闭止水夹\(\rm{b}\);\(\rm{③}\)打开止水夹\(\rm{a}\)和\(\rm{c}\),关闭止水夹\(\rm{b}\)。

              \(\rm{(3)}\)实验时,装置\(\rm{C}\)中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4)}\)当\(\rm{D}\)中产生______\(\rm{(}\)填序号\(\rm{)}\)现象时,可以说明使\(\rm{E}\)中澄清石灰水变浑的是\(\rm{CO_{2}}\),而不是\(\rm{SO_{2}}\)。

              A.进气口一端脱脂棉蓝色变浅,出气口一端脱脂棉蓝色不变

              B.脱脂棉上蓝色均变浅    \(\rm{C.}\)脱脂棉上蓝色褪去    \(\rm{D.}\)脱脂棉上蓝色不变

              则装置\(\rm{D}\)的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实验室制乙烯的反应原理为 \(\rm{CH_{3}CH_{2}OH\xrightarrow[170^{\circ}C]{浓硫酸} CH_{2}═CH_{2}↑+H_{2}O}\),制取时,常因温度过高而发生副反应,使部分乙醇跟浓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水蒸气和炭黑。


              请用下图中编号为\(\rm{①}\)、\(\rm{②}\)、\(\rm{③}\)、\(\rm{④}\)的装置设计一个实验,以验证上述反应混合气体中含有 \(\rm{CO_{2}}\)、\(\rm{SO_{2}}\) 和水蒸气。用装置的编号表示装置的连接顺序___\(\rm{→}\)___\(\rm{→}\)___\(\rm{→}\)___。                                   

              \(\rm{(2)}\)实验时装置\(\rm{①}\)中 \(\rm{A}\) 瓶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rm{B}\) 瓶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rm{B}\) 瓶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3)}\)装置\(\rm{③}\)中加的固体药品是___________,装置\(\rm{②}\)中盛的溶液是_________________,

              \(\rm{(4)}\)装置\(\rm{①}\)在整套装置中所放位置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为了探究\(\rm{AgNO_{3}}\)的氧化性和热稳定性,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
              Ⅰ\(\rm{.AgNO_{3}}\)的氧化性
              将光亮的铁丝伸入\(\rm{AgNO_{3}}\)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将铁丝取出\(\rm{.}\)为检验溶液中\(\rm{Fe}\)的氧化产物,将溶液中的\(\rm{Ag^{+}}\) 除尽后,进行了如下实验\(\rm{.}\)可选用的试剂:\(\rm{KSCN}\)溶液、\(\rm{K_{3}[Fe(CN)_{6}]}\)溶液、氯水.
              \(\rm{(1)}\)请完成下表:
              操作 现象 结论
              取少量除尽\(\rm{Ag^{+}}\)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rm{KSCN}\)溶液,振荡 ______ 存在\(\rm{Fe^{3+}}\)
              取少量除尽\(\rm{Ag^{+}}\)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 ______ ,振荡 ______ 存在\(\rm{Fe^{2+}}\)
              【实验结论】\(\rm{Fe}\)的氧化产物为\(\rm{Fe^{2+}}\)和\(\rm{Fe^{3+}}\).
              Ⅱ\(\rm{.AgNO_{3}}\)的热稳定性
              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rm{A}\)加热\(\rm{AgNO_{3}}\)固体,产生红棕色气体,在装置\(\rm{D}\)中收集到无色气体\(\rm{.}\)当反应结束后,试管中残留固体为黑色.
              \(\rm{(2)}\)装置\(\rm{B}\)的作用是 ______ .
              \(\rm{(3)}\)经小组讨论并验证该无色气体为\(\rm{O_{2}}\),其验证方法是 ______ .
              \(\rm{(4)}\)【查阅资料】\(\rm{Ag_{2}O}\)和粉末状的\(\rm{Ag}\)均为黑色; \(\rm{Ag_{2}O}\)可溶于氨水.
              【提出设想】试管中残留的黑色固体可能是:\(\rm{ⅰ.Ag}\);\(\rm{ⅱ.Ag_{2}O}\);\(\rm{ⅲ.Ag}\)和\(\rm{Ag_{2}O.}\)
              【实验验证】该小组为验证上述猜想,分别取少量黑色固体放入试管中,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编号 操作 现象
              \(\rm{a}\) 加入足量氨水,振荡 黑色固体不溶解
              \(\rm{b}\) 加入足量稀硝酸,振荡 黑色固体溶解,并有气体产生
              【实验评价】根据上述实验,不能确定固体产物成分的实验是 ______ \(\rm{(}\)填实验编号\(\rm{)}\).
              【实验结论】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该小组得出\(\rm{AgNO_{3}}\)固体热分解的产物有 ______ .
            • 6.

              为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某实验小组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三套实验装置:

              \(\rm{(1)}\)上述三个装置中,不能验证“铜与浓硝酸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的是装置       \(\rm{(}\)填序号\(\rm{)}\);

              \(\rm{(2)}\)某同学选用装置Ⅰ进行实验\(\rm{(}\)实验前\(\rm{U}\)形管内液面相平\(\rm{)}\),在甲试管中加入适量\(\rm{NaOH}\)溶液与稀硫酸,\(\rm{U}\)形管内现象是                   ,说明该反应属于          \(\rm{(}\)填吸热或放热\(\rm{)}\)反应。

              \(\rm{(3)}\)为探究固体\(\rm{M}\)溶于水的热效应,选择装置Ⅱ进行实验\(\rm{(}\)反应在丙试管中进行\(\rm{)}\)。

              \(\rm{①}\)若\(\rm{M}\)为钠,则实验过程中烧杯内的现象是                                        

              \(\rm{②}\)若观察到烧杯内产生气泡,则说明\(\rm{M}\)溶于水         \(\rm{(}\)填“一定是”、“一定不是”、“可能是”\(\rm{)}\)放热反应,理由是                      。 

            • 7.

              以下关于化学实验中“先与后”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

              \(\rm{①}\)蒸馏时,先点燃酒精灯,再通冷凝水

              \(\rm{②}\)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备氧气,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后,先移出导管后撤酒精灯

              \(\rm{③}\)实验室制取某气体时,先检查装置气密性后装药品

              \(\rm{④}\)分液时,先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的塞子,后打开分液漏斗的旋塞

              \(\rm{⑤H_{2}}\)还原\(\rm{CuO}\)实验时,先检验气体纯度后点燃酒精灯

              \(\rm{⑥}\)使用托盘天平称物质质量时,先放质量较小的砝码,后放质量较大的砝码

              \(\rm{⑦}\)蒸馏时加热一段时间,发现忘记加沸石,应迅速补加沸石后继续加热

              \(\rm{⑧}\)用\(\rm{98\%}\)的浓硫酸配制\(\rm{2mol/L}\)的硫酸时,稀释浓硫酸后先放置至室温后转移到容量瓶中

            • 8.

              乙酸异戊酯是组成蜜蜂信息素的成分之一,具有香蕉的香味。实验室制备乙酸异戊酯的反应、装置示意图和有关数据如下:


               

               

              相对分子质量

              密度\(\rm{/(g⋅cm^{−3})}\)

              沸点\(\rm{/℃}\)

              水中溶解性

              异戊醇

              \(\rm{88}\)

              \(\rm{0.8123}\)

              \(\rm{131}\)

              微溶

              乙酸

              \(\rm{60}\)

              \(\rm{1.0492}\)

              \(\rm{118}\)

              乙酸异戊酯

              \(\rm{130}\)

              \(\rm{0.8670}\)

              \(\rm{142}\)

              难溶

              实验步骤:

              在\(\rm{A}\)中加入\(\rm{4.4 g}\)的异戊醇,\(\rm{6.0 g}\)的乙酸、数滴浓硫酸和\(\rm{2~3}\)片碎瓷片,开始缓慢加热\(\rm{A}\),回流\(\rm{50min}\),反应液冷至室温后倒入分液漏斗中,分别用少量水,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和水洗涤,分出的产物加入少量无水\(\rm{MgSO_{4}}\)固体,静置片刻,过滤除去\(\rm{MgSO_{4}}\)固体,进行蒸馏纯化,收集\(\rm{140~143 ℃}\)馏分,得乙酸异戊酯\(\rm{3.9 g}\)。

              回答下列问题:

              \(\rm{(1)}\) 仪器\(\rm{B}\)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

              \(\rm{(2)}\) 在洗涤操作中,第一次水洗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水洗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rm{(3)}\) 在洗涤、分液操作中,应充分振荡,然后静置,待分层后________\(\rm{(}\)填标号\(\rm{)}\)。

              \(\rm{a.}\) 直接将乙酸异戊酯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

              \(\rm{b.}\) 直接将乙酸异戊酯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

              \(\rm{c.}\) 先将水层从分液漏斗的下口放出,再将乙酸异戊酯从下口放出

              \(\rm{d.}\) 先将水层从分液漏斗的下口放出,再将乙酸异戊酯从上口放出

              \(\rm{(4)}\) 本实验中加入过量乙酸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5)}\) 实验中加入少量无水\(\rm{MgSO_{4}}\)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6)}\) 在蒸馏操作中,仪器选择及安装都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rm{ (}\)填标号\(\rm{)}\)。


              \(\rm{(7)}\) 本实验的产率是:________________\(\rm{(}\)填标号\(\rm{)}\)。

              \(\rm{a. 30\%}\)                  \(\rm{b. 40\%}\)              \(\rm{c. 50\%}\)                \(\rm{d. 60\%}\)

              \(\rm{(8)}\) 在进行蒸馏操作时,若从\(\rm{130℃}\)便开始收集馏分,会使实验的产率偏______\(\rm{ (}\)填“高”或“低”\(\rm{)}\),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为达到下表中的实验目的,请选择合适的试剂及实验方法,将其标号填入对应的空格。

              序号

              实验目的

              试剂及方法

              \(\rm{(1)}\)

              鉴别\(\rm{CO_{2}}\)和\(\rm{SO_{2}}\)气体

               

              \(\rm{(2)}\)

              除去食盐中混有的少量碘

               

              \(\rm{(3)}\)

              检验\(\rm{Na_{2}SO_{3}}\)溶液中是否含有\(\rm{Na_{2}SO_{4}}\)

               

              \(\rm{(4)}\)

              除去\(\rm{NaHCO_{3}}\)溶液中混有的\(\rm{Na_{2}CO_{3}}\)

               

              供选择的化学试剂及实验方法有:

              A.加热升华

              B.向溶液中通入足量的\(\rm{CO_{2}}\)气体

              C.分别通入品红溶液中,观察现象

              D.取样,加盐酸酸化的\(\rm{BaCl_{2}}\)溶液,观察现象

            • 10.

              实验题

              Ⅰ\(\rm{.}\)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粗盐\(\rm{(}\)含有难溶性杂质\(\rm{)}\)提纯实验,并用所得的精盐配制\(\rm{50 g 5\%}\)的氯化钠溶液。

                 实验一:图 是同学们做粗盐提纯实验的操作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rm{(1)}\)操作\(\rm{③}\)中用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                                 

                  \(\rm{(2)}\)操作\(\rm{⑥}\)中的错误是                                           

                  \(\rm{(3)}\)粗盐提纯实验的操作顺序为\(\rm{(}\)填操作序号\(\rm{)}\)________________、称量精盐并计算产率。 

                  \(\rm{(4)}\)操作\(\rm{④}\)中,当观察到                  时,停止加热。 

                   实验二:用提纯得到的精盐配制了 \(\rm{50 g 5\%}\)的氯化钠溶液。经检测,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有             \(\rm{(}\)填序号\(\rm{)}\)。

              \(\rm{①}\)氯化钠固体仍然不纯                  \(\rm{②}\)称量时放砝码托盘没有垫质量相同的纸片

              \(\rm{③}\)取水时,仰视读数                    \(\rm{④}\)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Ⅱ\(\rm{.}\)为了制取\(\rm{CO_{2}}\)并验证它的性质,小明同学设计并进行了下图所示的实验,请根据要求回答有关问题。


              \(\rm{(1)}\)仪器\(\rm{a}\)的名称是               

              \(\rm{(2)B}\)中玻璃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酒精灯加上网罩的作用是                 

              \(\rm{(3)D}\)中石蕊溶液始终没有变红,则\(\rm{C}\)装置中\(\rm{M}\)最有可能是     \(\rm{(}\)填序号\(\rm{)}\)。

              A.稀硫酸         \(\rm{B.}\)澄清石灰水         \(\rm{C.}\)氢氧化钠溶液

              \(\rm{(4)}\)尾气的处理方法可以是         。为了证明\(\rm{A}\)中反应后的溶液里含有\(\rm{CaCl_{2}}\),张林同学向溶液中滴加少许\(\rm{Na_{2}CO_{3}}\)溶液,结果没有观察到白色沉淀,你推测是         \(\rm{(}\)填物质的名称\(\rm{)}\)的干扰。

            0/40

            进入组卷